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湖南电视台 > 长沙政法频道在线直播

老人去世丧盆没摔碎是预兆(人死后丧盆没摔碎啥意思)

发布时间:2022-05-22 14:49:20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分享   我要投稿

老人去世丧盆没摔碎是预兆(人死后丧盆没摔碎啥意思)

老人去世丧盆没摔碎是预兆:

摔盆最好的是一次性摔碎,一次没有摔碎,捡起来再摔,这就是不吉利。

摔盆还是要一次性摔碎,而且是摔得越碎越好, 这样死者才会更加容易携带,如果一次性没有摔碎,捡起来重新摔,就很不吉利。

没有摔碎,就不要捡起来了,就由后面抬杠的人踩碎。摔盆即成,杠夫起棺,一路吹吹打打,黄纸在前面开路,亲们披麻戴孝,进行送葬。

闺女为什么不能摔盆:

以前是重男轻女,就觉得女儿没有资格,还有就是女儿是嫁出去的,就觉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就来说说老人去世后为什么要摔盆:

古时候,陶盆是最值钱的,亲人离世将陶盆摔破,这就表示愿意放弃全部的财产来悼念死者。摔盆表达的是对死者的尊重,也代表着死者灰飞烟灭,从此和俗世就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了。摔盆是一种仪式,还决定着财产继承人。

据说,在阴间有一位王妈妈,死者到这里的时候,就会被灌上一碗迷魂汤,这种迷魂汤是会让死者神魂颠倒的,无法让人去投胎转世。晚辈们准备底部有洞的瓦盆,就会让迷魂汤全部漏光,摔瓦盆,不能让死者喝到,以免不能超生。

老人过世了,到底谁摔瓦盆是没有固定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亲生儿子,就由亲生儿子摔。如果儿子多,就由大儿子摔。如果没有儿子,可能就会有些争议。到底是有侄子摔,还是女儿或者女婿摔,才算合理呢?下面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回答。

我只有姐妹二人,我母亲去世时,我的堂兄也提出了要摔老盆的要求,当主事人同我的父亲商量时,父亲问主事人堂兄负责不负责父亲以后的养老丧葬问题,如果负责可以,如果不负责,就让女儿负责。我当时就在旁边,也向主事人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堂兄负责摔瓦盆,母亲看病的钱和这次出殡的钱他是否也负责。如果负责就让他摔,如果不负责,那么就是我摔。当然,结果是我摔了。因为那时村里还没有拆迁,父亲除了一座宅子,已是一贫如洗。如果换成现在,堂兄怕是怎么也会痛快答应的。

其实,如果不和继承有关联,那么谁摔都无所谓,恐怕侄子女儿和女婿也不会争,按照风俗就行了。但在农村,谁摔瓦盆,谁会继承死者的遗产,这就出现了争议。题主的这个问题,怕是也是这样。不过这样的事很好解决,按照远近亲疏关系,如果女儿想摔,当然是第一选择,如果女儿不愿,那么侄子才可以代劳。但是在选择衰老盆的时候,也选择了以后负责给养老的义务。

不过女儿如果放弃了摔老盆,也等于放弃了对父母的继承权,这在村里是约定俗成的。为了防止以后会闹什么矛盾,我觉得还是女儿摔瓦盆的好,除非女儿放弃对父亲的继承权。

###

大实话:摔盆的一般是由家里的长子或者长孙来摔,因为摔盆代表着继承。

相信有些人朋友的老家确实会有这种习俗,那就是家里有老人去世了,然后在出殡前家里就有人要摔瓦盆。起初,这种摔盆是一种“孝”的代表,意味着子孙对去世老人的一种孝顺,但是,后期这种摔盆的意义则就慢慢变了味儿。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其实“盆”和“锅”的区别是没有太大的,所以,起初这个行为不叫摔盆,叫摔锅。因为“锅”是和“祸”发音相近的,而家里有人去世就是代表着一种祸事,所以,把锅摔碎就代表着祸事随着家人的去世也一并没有了。这也代表着去世老人对家人的一种庇佑,意思是人虽然走了,但是,也把家里的所有不好的事情也都带走了。而摔的越碎就代表着带走的祸事越多。而当时也是可以摔好几个,动静也是可以足够大,并且对摔的人也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我么开始用金属制的锅,摔不碎了,就换成了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摔锅的行为就开始有了权力代表的意思。因为葬礼还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事情,意味着老一辈权力的离去但是也是新一辈权利的交接。而能够有这么大动静的摔锅行为自然也就不是谁都能摔了,所以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只有家里的权力人能摔,而这个权利人一般就是长子或者长孙这种我们传统意义上认定的继承人。当然,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家里也没什么好继承的,所以,也就没什么人争这事。

但是,对于一些权贵家族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下面的兄弟就会争这事,可能有人会说,那真的有本事的人直接夺权不就行了,争着干啥。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人的敬畏,因为大多数人还是迷信这一套的,并且越权这事也得有个名正言顺的由头。

而如果是遇到那种家里没有男丁的情况,那就更加不友好了。因为对于一些没有法制意识的农民来说,如果这家没了男人,那就代表着这家没后了。而这时候,就会有些人组织占有这家人的财产,俗称吃绝户。而至于是侄子还是女婿其实都不重要了,基本上家里只要没了有直系血缘关系的男丁,那这家的财产就会被其兄弟分掉或者被村民分掉。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地方仅仅是保留了这个传统,走个形式罢了。

有理有据,实话实说,关注:大实话。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视角看世界。

###

出殡时摔瓦盆这事儿,到底是侄子还是女婿来做,这得看你还讲不讲旧礼,旧俗。

新中国建国以后,很多旧礼、旧习俗,都被当成“四旧”给破了。因此,人们办白事儿时,有些地区已不大讲究这些旧礼了。在这些不看重旧礼的地区,这瓦盆是侄子摔,还是女婿,甚至是女儿来摔,都已经没有人去深究了。

当然,中国这么大,也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地区都那么“与时俱进”。当代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仍旧保留着传统的旧习俗。如果你讲究传统的旧习俗,那出殡摔盆的人选中,侄子的优先级就要高过女婿了。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传统社会,给无子嗣的死者摔盆,必须是族内的侄子,无论如何是绝对轮不到女婿、或者女儿的。

这是为什么呢?且听达文详细为您解说。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红白喜事都是农村人的头等大事,所以,必须有所“讲究”,慢慢就成为了习俗。

在旧习俗中,摔瓦盆这道程序,在白事儿中是正式出殡前的第一项。

以北京地区为例:在抬棺起杠时,杠头会高喊一声:“本家大爷,请盆子!”

这个时候,跪在棺材前,打着招魂幡的长子(或者其他子幼辈,孙幼辈的长孙、其他孙子),会将一个瓦盆儿举过头顶摔碎。

摔瓦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不仅这个瓦盆儿有所讲究,摔瓦盆儿的人,摔瓦盆的方式也有讲究。

这个瓦盆儿,俗称“丧盆子”,但是,民间都叫它“吉祥盆”,因为人们习惯将反面的话正面去说。在俗礼中,这个盆儿的正名,其实叫“阴阳盆”

为啥要摔瓦盆儿呢?

这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阴曹地府中,不仅有为熬汤的孟婆,还有个熬“迷魂汤”的“王妈妈”,每位死者到了她那,都要被强迫喝下一碗“迷魂汤”。喝下迷魂汤的人会神志不清,最后不得超生。

因此,为了让死者躲过“迷魂汤”,儿子在出殡时就必须要准备一个瓦盆儿,这个瓦盆儿的底部还得有个孔儿。这样,“迷魂汤”就会漏掉,为了彻底避免死者误饮,还得将盆摔碎。

用那只手摔盆也有讲究,丧父用左手摔,丧母则用右手摔,摔不碎则不能再摔二回,这是忌讳。

摔盆的人有啥讲究呢?其实,就是谁继承死者的家产,谁来摔盆,通常是长子、长孙优先,因为,在宗法社会中,长子这一支为大宗,继承大部分家产。然后,如果长子、长孙不能担当,才是其他的子孙。

如果死者没有儿孙,那么,死者的侄子就应该承担摔盆的责任,相应的,死者的家产也由侄儿继承。正因如此,很多无子嗣,多侄子的人死去后,侄子们会为了争抢打幡摔盆而大打出手。这不是因为侄儿们对死者多孝顺,而是为了争夺死者的遗产。

这时候,有人会问了,传统社会的旧习俗中,为啥女儿、女婿不能摔盆儿?

你一定知道,传统社会有一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在传统社会中,李家的姑娘,嫁到了王家,就得改随夫姓,叫王李氏。你想想,姑娘都成为王家的人了,再来分李家的家产,李家的其他人能同意吗?

中国的帝制时代,乡土社会是由宗法秩序所主导的。

正所谓是,“皇权不下县”,官僚、司法制度只延伸到县这一级。县以下的民间社会,由宗法秩序控制,乡绅、士绅通过儒家伦理来维持秩序。

帝国的统治者把维护乡村内部秩序的权力,以及具体的组织纳捐纳税、服役当差的事务,都交给宗族领袖和士绅们负责,这样,皇权就不再有需要担心地方崛起什么中间力量了。

那么,为什么帝国的统治者对宗族就这么放心呢?

这就要从周朝以血缘的基础所建立的那一套,家国共同治理的政治模式说起——也就是周朝的分封制。

在这样一套“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亲戚,也是君臣,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宗法制社会的大家庭。

《礼记·大传》中记载,“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规定了大宗、小宗的继承规则。又有说,“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国君也是大宗,有义务聚合族人宴饮,敦睦族谊,但族人却不可自恃与国君有血缘关系,而以家人之礼对待他,这是国君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

所以你看,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同构”的,国君,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大家长。所以,皇帝称老百姓为“子民”。

儒家推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更是巩固了宗法社会的“家国同构”观念。宗法家族与官僚政治,用得是同样一套儒家意识形态:皇家有宗庙,民间宗族则有祠堂,有家谱。你尊你的祖先,就是尊国君。为啥忠孝不能两全?因为,你对父母好是孝,但国君是天下人的父,对国君好就是最大的孝。

在民间,家族领袖就是政治领袖,族长就相当于村长,调解纠纷,解决问题靠的不是帝国制定的法律,而是家族伦理,“齐家”与“治国”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你是你们家族的族长,则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的方式,来感化身边的亲人。然后,你身边的亲人,就会再去感化他们身边的亲人。道德像水中的涟漪一样,慢慢地向四周扩散,直到抵达世界的边缘,这就完成了天下大治。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逻辑。

《礼记》中还有一句:

“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确立度量的标准,制礼作乐,改变历法,改变服色,改变徽号,改换器械,改变衣服,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随着朝代的更迭而让百姓也跟着改变的。但是,也有些不能随着朝代的更迭而随意改变的,那就是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可不能因为朝代变了就让百姓也跟着变。

“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是最底层的宗族秩序。在宗族社会中,族长是族中权威,家长是家里的权威,宗族利益大于家庭利益。而“男女有别”,意味着,在宗法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男女有别”是一种对女人的约束,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女人从出生时起,家里和社会环境就一以贯之的重男轻女,使这些女孩子从小就接受了自己低人一等的角色。

比如,结婚对于一个女人的意义在于,她将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去到一个新的家庭中。从此,她的人生任务,就是为婆家传宗接代,生儿育女。这就是所谓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自然,在她死后,也将被安葬在另一个家族的祖坟中。

因此,在传统的宗法社会,一个家庭的所有财产,只有男性子嗣有继承权,没有女儿的份。凡是敢和弟弟争遗产的,都是不安分的女人,没搞清自己的位置,要受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即使这个家里没有男丁了,家产也轮不到女儿来继承,而是收归为族产。自然,族中的同门也会出力,为其举办丧礼。

到这里,你肯定明白了吧,为啥乡土社会的旧习俗中,一个无子的死者,在其出殡时,为其摔瓦盆儿的人应该是其侄子,不能是女婿?那是因为,侄子是死者的本族同门,而女儿随与死者有血亲,但已经是外族人了。不能让一个外族人来打幡、摔瓦盆,不仅涉及到保护本族的财产,更是保卫家族的尊严(欺我族中无人乎?)。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

我说下我的情况,作为参考,我家俩女儿,我是老二,我大姐生的男孩,我生是女孩。我的户口没有启走,就是为了以后的很多事方便。我觉得我大姐摔合适,她是长女。房子财产土地,虽然她户口走了,但是我已经明确表示了我们共同拥有,不转不卖,就是以后老了我们俩常聚的地方,和一个拥有父母回忆地方的念想,即使以后拆迁,也是共同拥有,她是我的手足,永远不会出现争财产,而且我们现在很殷实,根本就不会在意这点事情。我只要不开口,给别人,谁也夺不去,因为父母的新房子,是我姐俩挣钱盖的,村里所有的人都知道。虽然我父亲有三个侄子,但是我家的地盘我们说了算,这个问题肯定是直系亲属说了算,根本就没啥好议论的。

###

农村人出殡的时候,要在门前点杆草火,起灵时,孝子要跪在杆草火前将乌盆摔掉,意为送老人升天。

谁摔乌盆呢,家里有兄弟几个人的,则由老大摔。老大死了,则由老大的儿子摔。老大如果没有儿子,则由老二摔。按农村风俗,长子不离父,也就是说,长子是不能送人,也不能被招为养老女婿的,如果因为特殊情况老大与家里脱离了关系,那这个盆就得老二摔了。

如果只有一个儿子的,这个盆就只有他自己摔无疑了。

如果农村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这个盆就只能由侄子摔了。

当然,这个盆子可不是白摔的。谁顶重,谁摔盆,谁继承财产。如果是有女无儿的,只能让女儿早点把东西鼓捣走,房子呢,只好让侄子们继承了。

如果是孤寡老人,没有后代,他们的老一般由村里养老。他们死后,房产归村,那就没人给他们跪着摔乌盆了。由村干部顺手从棺材上拨拉下去摔了就行了。

###

按照俺这边农村的风俗,出殡行至大门外,在路的正中,孝子双膝跪地,一只手拿起瓦盆,摔在事先搁地上的一块石头,至瓦盆于粉碎,条件是须一次性摔碎。摔瓦盆,如果没有儿子,则由女儿摔,侄子和女婿都没有权利摔瓦盆!

人去世了,出殡摔瓦盆,这是当地的一种风俗,要摔的必须是瓦盆,就是那种用土烧制、表面光滑、上口比较大一些的小瓦盆(忌用花盆),提前买家来,在盆底正中用钢纤子凿个小孔。如今寿衣店有专卖盆底带有小园孔的瓦盆,以此倒是省事多了。

摔瓦盆,说白了,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又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出殡时摔了瓦盆,以后的日子,就要对这个家负全责!譬如,两位老人中不幸走了一位,那么,对于在世的这位老人,就要尽力去孝敬,让晚年过得幸福!还有家里的大事小情,也要尽心尽责的顾及着 ,当然,家里或多或少的全部家产,也就理所当然属于出殡摔瓦盆的这个人所有。

出殡摔瓦盆,家里没有儿子,光有女儿的,是不允许侄子和女婿摔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女儿怕堂哥或堂弟后来照顾不好自己老人,因为堂哥或者堂弟,还有他自己的老人需要照顾。其二,家产也不愿意落入外人之手,自己孝敬老人,更放心!

若是无儿无女的家庭,出殡时则由侄子摔瓦盆,照顾家,孝敬老人,家产全部归己所有。

若入赘到女方家的倒插门女婿,假如岳父母百年后去世了,出殡时就由女婿摔瓦盆!

综上所述,摔瓦盆,这仅仅是当地农村的风俗,一个过程而已!仅仅限于晚辈对长辈的一个礼节,归根结底,目的很明确,该走的走了,日子还得过!那就是,家,要安排人照顾;老人,要有人孝敬!一切都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

谢谢邀请!

旧时农村,红事白事是有很多“讲究”的,这些规矩讲究,是以“儒释道”学说有着密切联系的,这些规矩讲究,就是在如今,经过了移风易俗和西式葬礼的冲击,仍然在一些农村保留了下来。白事(丧事)中有个习俗,那就是摔瓦盆,这摔盆是在出丧时,一般在自家大门口摔碎,摔盆者可不是谁都可去摔的,必须由举引魂幡(我家乡方言称引坟杆)者来摔,而这举引魂幡者的身份,具有二个鲜明特征:一是死者所谓的“香火”的延续者,二是死者财产的继承者。

因此,举引魂杆即摔瓦盆者(我的家乡是摔死者生前用过的碗),有儿子者,由长子来摔,长子不在了,由次子来摔,以次类推。假若儿子先逝,没了儿子,就由孙子在摔,孙子辈也遵循先长后幼的规矩。

如果死者根本就没有儿子,或儿子先逝并且未留下孙子,那么这举引魂幡即摔盆的角色,由谁来承担呢,是侄子还是女婿呢?严格说起来,即不是侄子也不是女婿,而是侄子或女婿也或是其他晚辈中的角色转换者,也就是说这些人中谁的角色转换成了“香火”的延续者以及财产的继承者,才能成为举引魂幡者即摔盆者。

没有儿子,如果有女儿,并招了个上门女婿,这上门婿角色变了,成了“儿子”,那么摔盆者由女婿来承担,如未招上门女婿,从出嫁女儿的儿子也就是外甥中,商定了一位外甥给外祖父外祖父来延续香火,并随了外祖父姓的,“他”的角色已发生转变,成了祖父家的人,那么“他”就是将来的摔盆者,也成了财产的继承人;如果连女儿也没有,或有女儿但未招上门女婿,也无确立外甥来延续香火,那么一般会从侄子辈中,确立一位“顶门者”,来打引魂幡即摔盆者,将来这位侄子去世后,会埋在大伯或叔叔的“脚下”(即坟前),自然这个侄子就成了财产继承者;还有一种情况,即不是女婿(包括外甥),也不是侄子,而是别的亲戚或外人,但死者生死认了这个“他”做財产继承者,并且这个“他”也尽了赡养责任,也改成了死者的姓氏,那么“他”就成了举引魂者即摔摔盆者,有人再争就坏了规矩。

听起来很复杂,并不是不成侄子就成女婿的问题。其实,实际情况中比这还要复杂,比如死者生前并未确定也未留下遗嘱,那么事就更复杂了,需家族在世长辈们来确定,这往往会引起纠纷。

有人说,女儿也可成为举魂幡或摔盆者,这显然是不懂旧时社会规矩的,旧时社会女子社会低下,根本不能成为所谓的“香火延续者”。

时代在变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旧时的一些带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逐渐被摒弃了,只是在一些落后农村仍存旧时习俗。传统文化中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要继承,带落后及封建迷信的要坚决抛弃。

(图片来自于网络)

###

我们老家农村也有一直有这种习俗。

如果没儿子,就女儿摔。除非是去世的人没有儿女,才会让侄子摔。或者是女儿在家招的上门女婿,才会让女婿摔。

前年,我婶婶因车货去世,我叔叔婶婶只生了两个女儿。而且俩女儿也已结婚生子。

大女儿在家找的上门女婿,生了一个男孩,因为某种原因离婚了。所以我婶婶去世的时候,也没见到。

二女儿属于未婚已育,生了两个男孩。这个二女婿在我婶婶去世的时候也没现身,据听老家人说是犯了什么事,被判刑了。

所以,在我婶婶去世的时候,我叔叔还在国外打工,等了将近一个多星期才回来。

后来又因各种手续,等了半个多月才办丧事。出殡的时候就是我叔叔家的大女儿摔的。s

###

我奶这辈子只生了我爸一个男孩,剩下的3个孩子全是女孩。在农村家里有男孩的,那身份地位绝对比全是女孩的家庭强,特别是在红白事方面,有男孩和没男孩的意义就大不相同。

大姑几年前把名下一套价值1200000元的两室一厅给我弟弟,当时表姐和表姐夫因为这件事跟我们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差点上法院。

面对大姑这种做法我们也感觉特别奇怪,虽然我弟是她亲侄子,但是在正常逻辑下,亲侄子肯定是没有亲身闺女、亲女婿要来的亲近。

而大姑的这莫名其妙的举动也是让我们特别意外,面对表姐两口子的“冷言冷语”和不理解,大姑拿出了一份转赠房屋的协议,希望我弟弟能当着家中所有长辈亲戚的面签署。

面对表姐和表姐夫的不断质疑,大姑终于说出了实情。

原来,这房子并不是“免费”送给我弟的,我弟想要获得这套房子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有一天大姑去世了,弟弟必须肩负起给大姑扛幡和摔瓦盆的重任。

在农村殡葬风俗中,家中有亲人去世,出殡当天必须有一个直系亲属出来摔盆,扛幡,这代表着一种“孝道”,而且也是丧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而摔瓦盆和扛幡必须由家中长子来做,但是大姑只有表姐这一个独生女,膝下并无其他孩子,所以这个重任只能交给娘家亲侄子来完成。

表姐夫作为女婿,但到底是外姓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这个重要的环节女儿和女婿是没有资格来完成的。表姐两口子在听完大姑的话,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子落入弟弟的手中。

殡葬中出殡摔盆的由来。

“摔盆”在殡葬风俗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盆儿正名叫“阴阳盆儿”,也就是俗称“丧盆儿”。

摔盆一说是有典故的:

古代时“商圣”范蠡发明了陶器,也靠着烧制陶器发家致富。有钱后的范蠡在每年的3月半和10月半时就会施粥来救济穷苦的百姓,他这个举动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为了帮助当地的一些穷人,范蠡也会免费教授他们制陶的手艺,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都跑到范蠡座下拜师学艺。

虽然范蠡富甲一方,但是膝下无子。于是范蠡不禁心想:等我百年归老了,我这诺大的家业该由谁去继承呢?

于是范蠡把乡亲们都请了过来,取出头一天新做好的瓦盆,希望大家帮忙想办法。乡亲们纷纷献策,有的说把家业直接“上交国家”;还有的说用红布把瓦盆包起来供奉着,以表达对范蠡的思念。乡亲们的这些提议,范蠡都不赞成。

这时人群中一个年轻人站出来对范蠡说:“人死如灯灭,人在物在,人去物去。等你不在了,这个瓦盆也随着你一起去吧,到时候我来给你摔了吧。”

范蠡听完这个年轻人的话心中甚是满意,于是对在场的乡亲们说:“以后的我的所有家业就由这个年轻人继承,你们都替我做个证吧,而我死后的一切身后事也交给这个年轻人了。”

从此之后,在民间只要老人去世后,家人们会买来瓦盆,在老人出殡那天,由家中长子来“摔盆”,表达对老人的孝道和悼念之情。

出殡摔瓦盆该由谁来操作?

在民间,摔盆大多数是由长子来完成,因为在农村分割财产并不是通过《遗产法》或者法院裁判,而是看谁为死者摔盆,那么他的所有财产就归此人所有。

之前网络上就出现过类似的新闻:老人去世后膝下无子,家中一些亲戚们为了争夺老人留下的遗产,在出殡那天抢着要去摔丧盆,甚至因此大打出手。

所以在民间有一句话说:摔丧盆也就意味着分家产。古代如果村里谁家有人去世了,村里人都热心着帮着操办身后事,其实也是为了事后能瓜分死者生前的财产。

在殡葬风俗中,如果死者没有长子,那么摔盆就需要其他人代为操作,而这个代替人的选择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并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

1、一般来说,摔盆是由死者的长子摔,如果长子不在了,那就有长子的孩子来摔(也就是长孙)。

2、如果没有长子和长孙,这时候则有死者的次子、次孙操作。

3、要是连次子次孙都没有,那么就需要按照长幼有序,嫡庶尊卑来排序。(这个说法一般用在古代比较多)

4、要是门下没有儿子,那么就由家族内,同姓血缘最亲的侄子来摔,但这个侄子必须是未婚。

5、如果族内侄子已经结婚,那就不适合摔盆了,这个时候只能继续在家族内寻找同姓又未婚的侄子来摔盆,但也需要按照长幼有序来。

6、要是既没有儿子,也没有比较亲的侄子,那么这种情况就比较凄凉了,就属于“无人送终”。人品好的,村子人可能合伙帮着殓尸下葬,要是人品差的,那么就只能弃尸荒野了。

如果没有儿子,这瓦盆是该侄子,还是女婿摔?

如同上文所述,如果家中没有儿子,只能从族内找血缘关系近且同姓的堂侄来操作,是万万不可由让女婿来摔的。

比如在我们湖北农村的殡葬风俗中,女儿和女婿哪怕非常的孝顺,但是也没有摔丧盆的权利,不论是否是直系亲属,也不管亲疏远近,在摔盆的代替人上,都轮不到女儿和女婿的。

摔盆子就意味着会继承死者的遗产(比如房子或者钱),而民间说法“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后,就不再属于“自家人”了,而外姓女婿本就只是姻亲关系,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所以在老一辈人眼中,如果这时候女婿抢着要去摔盆,那可能“目的不单纯”。

所以,在以前农村,家中要是如果没有儿子的,那么为了防止家产外流,将有本家的侄子来继承,所以丧盆子将有逝者的侄子来摔。

毕竟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们湖北农村老家至今还是流行着“家中无子,侄子来代替”的说法,但是在其他地方农村早就已经打破了这种比较传统的说法。

比如在山东某些农村,家中无子,女儿也是可以替老人扛幡和摔丧盆的。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多,无论是火葬还是土葬,在出殡时都会走一个“摔丧盆”的流程,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太看重以前殡葬中的旧俗,殡葬流程也越来越现代化、简洁化,所以对于摔丧盆的人要求也不像以前农村那么严格。

出殡时摔瓦盆,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都说“死者为大”,农村的丧葬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停灵3天”、“儿女守孝”、“哭丧”等。

农村殡葬风俗其实讲究很多的,而摔丧盆也是有很多注意事项的。

1、摔盆子必须摔得干净利索响亮,声音越响越代表着儿女们的孝顺。

2、如果摔第一次没有摔碎,是不允许捡起来摔第二次的,如果没碎,那么大家就要一起上去把它踩碎。

3、丧盆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什么盆都行,必须是底部带小孔的盆(类似我们种花的花盆)。

4、虽然丧盆材质没有什么讲究,但为了防止出殡时摔不碎,一般都会选择比较容易摔的瓦盆、瓷盆、陶盆(这种有专门定做的)。

5、在摔盆时讲究“男左女右”,如果家中去世的人是男性,那么就要用左手来摔盆,如果去世的是女性,那么则要用右手摔。

6、丧盆大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就选择花盆大小即可,如果实在不知道也可以去售卖殡葬用品的商店咨询。

结语。

在农村丧葬的习俗,有糟粕也有精华,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简易办丧事的规划,我们要取其精华,加以传承。杜绝一一些封建迷信的现象,让农村优秀的丧葬习俗得以发展与继承!

###

这事我有发言权,因为我就亲身经历过。

八年前,我姥爷去世了,终年八十八岁。姥爷膝下有两儿一女,我大舅二舅还有我妈,我妈是老三。

我大舅命不好,生下来就体弱多病,苦苦熬到了四十岁,就扔下老婆孩子走了。

那一年,我表妹才十岁,那么小就失去了父亲。孤儿寡母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姥姥姥爷心疼孙女,就时常把牙缝里攒下来的钱拿出来接济她们娘俩,其实也没几个钱,本来嘛,两个老人能有多少钱呢,又不是城里人有退休金,所以充其量也就是毛毛雨而已。

不过,这也足以让我二舅不满意了,两口子认为我姥姥他们俩偏心,所以心里很有意见。

这次我姥爷去世,等出殡的时候,该摔瓦盆了,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这个瓦盆应该由老大来摔。问题是我大舅已经没了,家里只有女人,所以,管事的就和二舅商量,让他代为摔盆仪式,也算是替哥哥尽孝。

可惜二舅不肯,无论管事的人怎么劝说,二舅一口咬定这是老大该做得事,不归他负责,拒绝摔盆。

就这样僵持了半天,要看要过了出殡的时间了,我老爸看不下去了,上前接过来瓦盆,哐当一声摔在地上。然后拿起纸幡,走在了出殡队伍最前头。

就这样,我爸替我去世的大舅,行使了儿子的义务,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爸这么做,也算是尽这份孝心了。

其实,按理说摔盆轮不到我老爸,因为姥爷还有一个儿子,只是在节骨眼上老二耍赖,我爸看不下去,才接下了这个活。

打幡摔盆这事,老大没了也没儿子的话,就依次往下排。如果都没了男人,这事自然而然流落到女婿头上了。

没有啥奇怪的,只是一种习俗而已,可能因地而异吧!

只是像我二舅这样奇葩的人,为给亲生父亲摔盆还斤斤计较的,确实少见!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对丧葬礼仪了解的不多了,随着现代丧葬礼仪的简化,很多礼仪已经被当成繁文缛节被去掉了,但实际上丧葬礼仪并非个人独创,而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和凝结,尤其是儒家文化兴盛之后,历代统治者一直在提倡忠孝节义。那么如何做到忠孝节义呢?古人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礼仪,古代老人去世后,出殡时有一个习俗或许大家非常感兴趣,这个习俗就是摔盆。摔盆这个习俗必须由儿女来完成,而今天已经不常见了,那么摔盆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旧时出殡讲究“摔盆”,就是将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摔碎,或者用棍子敲碎,当然烧纸用的瓦盆也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它的直径应该是四寸有余,深寸许,底部正中央有一个圆孔,俗称吉祥盆、阴阳盆和丧盆子等等。

老人去世后,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完成,如果死者没儿子,那么就由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当然请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摔盆就意味着自己变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财产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如果家族没有后人,那么就没人给死者摔盆,而死者就会沦为不得善终之列。这在古代是非常忌讳的。

当然,摔盆这道程序也有很多讲究,不能乱摔,要根据各种因素加以区分,比如父亲去世了,儿子要用左手摔盆,而母亲去世了,儿子则要用右手摔盆,摔的越碎越好,意思是岁岁平安,当然如果丧盆的质量非常好,一次没摔碎,也不要再去摔第二次,这在家里老人看来是非常不吉利的,要用脚将其踩碎,虽然程序复杂,但是却寓意深刻,丧盆一摔,顿时哭声大作,紧接着就是出殡,送死者的灵柩。

很多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非常不理解,为啥非要摔盆呢?实际上摔盆这道程序大有讲究,和传说中的孟婆汤还有很大的关系,按照传统的说法,人去世后,灵魂要踏上黄泉路,此时人的灵魂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不知自己已经死亡,踏上黄泉路后首先要经过的就是忘川河,而忘川河上则伫立着奈何桥,忘川河旁会有一个土堆被称作望乡台,而在望乡台旁边立有一块三生石,上面刻着每一个人的来世今生,很多灵魂在这里重新回忆自己的一生,所有的爱恨情仇全部囊括在内,虽然多数灵魂对人间恋恋不舍,但是却无可奈何,只能借着往前走,直到过奈何桥,喝掉孟婆汤,紧接着转世投胎,而摔盆的目的就是希望阴间的亲人不要误饮孟婆汤,将今生今世的亲人忘记。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