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山西电视台 > 太原家庭消费在线直播

原生家庭为什么是贬义词(为什么原生家庭是个贬义词)

发布时间:2022-06-29 15:02:36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上传   我要投稿

原生家庭为什么是贬义词(为什么原生家庭是个贬义词)

原生家庭为什么是贬义词:

原生家庭会变成贬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学校会通过微信群等方式,让孩子的成绩透明化,家长之间攀比成绩就成了一股风了,各种辅导班和课外培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课业压力。

孩子的成绩稍微不好一点,就会被父母批评,还会各种挖苦和打击,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会认为自己天生的就比不上别人。

2、年轻的父母工作压力大,孩子又处于淘气阶段,两者是矛盾的,这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缺少关爱和鼓励,批评会变多。

3、年轻父母你会从上一辈的手中接受落后的教育和处理孩子的方法,比如说:羞于对孩子的表达,跟孩子相处的时候,不能以平等的方式来处理,总觉得自己是父母,要比孩子高一等。

4、父母对这个社会存在认知的扭曲,然后又将这种扭曲传给了孩子,比如说,妈妈总是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就会造成孩子对婚姻的恐惧,会处理不好婚后的一些关系。

如何降低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

1、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好

要是你生长在一个充满冷漠、打骂、漠不关心的环境中,那你长大之后,很有可能会不快乐或者是不自信,为了降低这种影响,就主要自己主动的去变好,还要尽可能的原理原生家庭。

2、学会关爱自己

要学着关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对自己耐心一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将自己的心扉打开,去结交朋友,随时鼓励自己,允许自己不美好,也要让自己不断的进步。


记得关注关注哦!

###

原生态家庭其实指的是原生家庭。

我看到一期《奇葩大会》上,心理学家武志红有个演讲,主题叫“原生家庭的伤害”。武志红老师指出,家庭是会“伤人”的,尤其是中国父母常常强调“听话”,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压抑孩子生命的活力,甚至逼迫孩子走向极端。我记住了“原生家庭”这个有点陌生的概念。

当看到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新近出版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我的阅读兴趣一下子就被勾了起来。作者是美国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本书的推荐序《直面家庭的真相》正是武志红老师所写。

苏珊·福沃德博士,早年是一名演员,后回校读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一名知名心理治疗师,有着25年的从业经验。她还是一名畅销书作家、演说家,著作还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的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等。我曾阅读过她的另一本著作《情感勒索》。

另一位作者,克雷格·巴克,是一名影视编剧兼制片人,曾与苏珊·福沃德合著多部作品。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和《情感勒索》一样,这本书也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心理治疗中接触的大量病例,分析各类伤害型家庭的行为模式及其危害,第二部分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这是苏珊·福沃德著作的一个特点,分析大量的病例,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重在解决问题。

如果大家有兴趣一读,那么,下面三个问题必须要厘清。

一、原生家庭≠有毒家庭

“原生家庭”无疑是本书的一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教的“原罪”一词的含义,我必须要先弄明白。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我阅读到全书最后一个字,除了封面、版权页、推荐序提到“原生家庭”,作者正文部分没有一次提到这个词。

狐疑中,我翻看封面,本书的英文书名是“Toxic Parents”,意译“有毒的父母”。干脆,我上网查询,发现国内至少有三家出版社翻译和出版过她的著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了,果然是畅销书的范儿。但中译本书名各不相同,以时代华文书局的《苏珊·福沃德心理学经典著作(三册套装)》为例,书名翻译对比如下:

看了这张表,你明白了吧。不同的中文书名,其实是相同的著作。只不过出版社基于图书出版选题的需要,对书名进行了设计。

那么,原生家庭是什么意思呢?百度百科有一大段解释,概括一下,原生家庭就是父母和尚未独立成家的子女组成的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应的,子女成年后并独立成家的,叫新生家庭。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当然,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健康的,也可能是坏的、有毒的。

在本书中,苏珊·福沃德把家庭分成两类,健康家庭和有毒家庭。她说,父母在子女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孩子一同成长。在健康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有毒家庭里,则是恐惧、义务或负罪感。

有毒家庭是指这样的一种家庭,父母有意或无意地对子女实施了持续的、反复的各类伤害行为,伤害恶果就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甚至支配着孩子成年后的生活。

父母的伤害行为包括忽视、操控、酗酒、身体虐待、言语虐待、等,有典型的“持续性”和“反复性”特征。所有的父母都难免偶有过失,如果只是偶尔地一两次伤害行为,并不足以认定是有毒家庭。但有例外——和身体虐待,一次足以重创孩子的身心。

书中描述的有毒家庭,都是父亲母亲处于强势地位,子女属于受害者的家庭形态。并不包括子女处于主导地位,而父母处于被动境地的家庭形态。

很显然,有毒家庭是贬义词。而原生家庭只是一个中立词汇,它也可以分成有毒的,或健康的两类。但在目前的国内网络语境中,原生家庭的概念被滥用和贬义化,等同于有毒家庭的含义了。因此,网络上出现了把个人现实中的问题,一股脑儿地归咎于原生家庭的错误指向。

二、个人事业成功≠原生家庭无毒

最近湖南台的《少年说》——天台呐喊节目播出,再次引发了网友关于东方教育方式、中国式家长的话题讨论,犹如前些年的虎妈狼爸之争。

“狼爸”萧百佑在面对渐渐长大、要求更多自主权利的孩子,霸道回应到:“什么是?你们是民,我是主,这就是!”然而,他用“打”的教育方式,将四个孩子送进北大。

同样,“虎妈”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现在,两个女儿都考上美国名校。

于是,目标达成证明手段正确,“一好遮百丑”。虽然,许多家长们认为虎妈狼爸式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但却趋之若鹜,奉为圭臬。

在有毒家庭成长的成年子女,不论小时候的经历如何不同,表现的症状都惊人地相似:感到自己不讨人喜欢、一无是处,自责、自我贬低、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很奇怪吧,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错,招惹了父母的伤害、虐待。

他们心智发育不健全,但并不妨碍他(她)们在工作上、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本书介绍的病例中,许多人是成功的商人、网球教练、医生、作曲家、生化博士、航天工程师等等。其中,不少人早熟、独立、自觉,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就像中国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埋头苦读,并最终使自己成为成功者中的佼佼者。苏珊·福沃德博士称之为“黄金孩子”,,他们实际上是在以这种方式来抵抗家里的喧闹躁动,他们往往有着过度的责任感,一直在强迫自己去完成难以实现的完美目标。他们的自尊来自外在的赞美、奖励和分数,而不是内在的自信,一旦遭受挫折,往往陷于崩溃。

所以,我们要明白,有毒家庭对子女的伤害主要是情感、自我认知等方面,并不必然妨碍成年子女在事业上的成功。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也并不意味着他的心智发育就是完善的,并不意味着他的原生家庭就是无毒、健康的。

三、自我救赎≠原谅父母

网上有一篇原生家庭的文章比较火,其中有一段说到:“若想要让生命重获力量,就要先放下恨,内心无恨,就是疗愈的开始。”这句话似乎正确,也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宽恕、放下、打开心扉,让爱的阳光驱散尘封已久的幽暗……

是的,要想清除有毒家庭的毒害,只要依靠自己的内心力量,才可能实现自我救赎。但我怀疑,这句话说的太轻巧,那些刻骨铭心的怨恨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就像本书中的黛布拉,她无法放下对父母的怨恨:

“有时她(母亲)甚至会在父亲侵犯我时帮忙用膝盖夹住我的头。我一直哀求她不要再让我做这种事情了,但她却说:‘求你了,亲爱的,你就帮帮我吧。我满足不了他,如果你不去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出去找别的女人。那样我们就得流落街头了。’”

黛布拉的伤痛无以复加。

所以,苏珊·福沃德博士的观点恰恰相反,受害者想要重获幸福,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愤怒、悲伤和释放。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也就是说,激起对父母的愤怒,才是疗愈的第一步。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受到伤害的孩子会否认、自我麻痹,试图忘却伤害。或者,会合理化解释父母的行为,甚至美化、神化他们,“父母是为我好”“父母当时也是迫不得已”,云云。中国人讲究孝道,更容易产生对父母的愧疚感。

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对于童年的不幸,孩子没有责任,即使他真的有什么错误,他也只是一个孩子,父母要承担全部的责任。只有激起对父母的愤怒、释放内心的悲痛,才有可能愈合创伤、平静内心。暴风雨后,才有真正的风平浪静。

苏珊·福沃德博士应用角色扮演、小组练习、写信、面谈等方法,鼓励成年子女与有毒的父母对峙。理由很简单:对峙不是为了报复、惩罚、发泄愤怒,而是有效地克服面对父母时的恐惧,告诉实情,为彼此关系重新定位。

而且,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因为,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将代代相传,成为家族的“遗传病”。

至于对峙之后,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有三种可能,或和解、原谅父母,或一成不变、关系疏离,或暂时隔离、直至断绝联系。苏珊·福沃德博士说,期待父母会承认错误、真心道歉是困难、徒劳的。你无法选择出生,也无法改变父母,你只能改变自己。把自己从有毒父母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赢得信念、情感和行动的自主和尊严,获得情绪和内心的真正平静。这才是摆脱有毒家庭毒害的正确途径。

###

近年来,“原生家庭”这一概念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普及。

在心理咨询领域,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指个体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包括主要养育人(不一定是亲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个体最初所在的社会单位,通常是亲生或养父母家庭。

通俗地说,我们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其实只要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就能感受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是很深的。我们每个人的性格、行为和心理,甚至是人生观和感情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们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影响的。

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小孩,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对健康的爱有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他们会感到安全,随时觉得自己被爱,饿了找妈妈,累了就回家,从来不害怕。

而从小在凑合、冷战、吵架的父母关系下长大的小孩,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那些糟糕的情绪,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他们不够幸运,所以没能享受更多的保护和关爱,却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冷漠和暴力。于是,他们变得又独立,又没有安全感,表面上无忧无虑,内心却千疮百孔。他们对家庭充满埋怨和无奈,一方面感谢父母让自己提前拥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另一方面又真的心疼自己,错过了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东西——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

其实,不管是否出生在幸福的原生家庭,如何正确地表达和接受爱都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是影响我们一生幸福的必修课。

●如果你很幸运,出生在幸福的家庭,你需要持续获得这种能力;

●如果你不幸,出生在不完满的家庭,那你更需要获得这种能力,修复原生家庭对你的负面影响。

英国畅销书“泰普勒人生法则”系列中《爱的极简法则》一书就给出了最好的参考,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表达和接受爱,是帮助你成为优秀伴侣/父母/孩子/朋友的最佳行动指南。

《爱的极简法则》是欧美畅销书作家理查德·泰普勒的一部经典作品。理查德·泰普勒被誉为“个人成长”的导师,为了让更多的人拥有幸福人生,他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观察的基础上,将“爱”这种看似简单明了、实则复杂的感情定义为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为我们总结了116条感情经营法则,这其中包括如何与伴侣、孩子、父母和朋友相处。

作者告诉我们,爱需要实践,更需要培养。

全书共分七篇,包含了“寻爱法则”、“感情经营法则”、“家庭法则”、“友情法则”、“通用法则”、“分手法则”,涵盖了如何向你的爱人、亲人、友人表达爱,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等内容。

理查德·泰普勒用温暖而又不失理性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构筑了一幅爱的路线图,不管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都需要我们在感性的同时,不失理性去对待,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伴侣、家人和朋友,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在第二篇“感情经营法则”中,作者告诉了我们经营好一份感情的50条重要原则,其中包括“亲密伴侣也需要私人空间”、“我们都不完美”、“不要试图控制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保持沟通”等等。

每一条法则都是作者通过观察他人,研究了那些擅长爱的人是如何做到的,再加上自己的生活感悟,总结出来的。

虽然有些法则是我们都听过的,甚至是常识,但是很多却是你没有意识到的,理查德·泰普勒只是想要提醒我们,在爱的世界里,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当你在感情中感到迷茫时,这些法则会成为你的指明灯,让你找到幸福的方向。

比如,法则37:知道何时认知倾听,何时付诸行动。

在感情中,有时候需要成为一个行动派,有时候则需要成为一个聆听者,灵活地变换自己的角色。

比如,当你的另一半给你打电话说他堵在了路上,不能按时到家做晚饭/喂猫/接孩子,那么,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你的行动,去完成这些事;

当他(她)回到家,带着一身的疲惫,告诉你他(她)今天与同事发生了冲突,这个时候,他不需要你的建议或者行动,而只是希望你能听听他(她)的吐槽,或者给她(他)一个拥抱,就够了。

知道何时行动,何时倾听决定了你和另一半之间的默契程度,甚至决定了你们能否以良好健康的状态相处下去,同时,这也是你对伴侣言行的一种认同。

正如作者所说:人类是奇怪的生物,我们需要得到认同,需要知道我们的反应和言行是可以被接受的。

在每一条看似简单的法则背后,作者都将其包含的现实内蕴解释了出来,并且结合了自己的感情经历以及真实的案例。

比如“法则42: 如果对方的小毛病让你生气,那么就幽默地说出来吧”,作者就以自己和爱人的相处模式为例,告诉我们如何用幽默的方式告诉另一半你对她某些行为的不满意,并让对方感到舒服。

《爱的极简法则》属于“泰普勒人生法则系列”图书,这个系列是欧美史上最畅销的心理自助丛书之一,也是家喻户晓的一套经典畅销书,其在英国的影响力不亚于《哈利·波特》。在英国,截止到2016年,这套书的总销量有100多万册。2017年中文版出版后,引爆国内图书市场,成为畅销书,半年内销量达20万册。

该系列图书包含了《极简生活法则》《极简工作法则》《破茧法则》《财富的理想国》《极简管理法则》《极简父母法则》以及刚刚出版的《爱的极简法则》,这些书从生活、职场、管理、情感、财富以及为人父母和自我突破等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获得幸福人生的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240万人在按照他所建议的法则行事。这套书影响力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作者强调了一种人生观: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态度并坚持下去。

这些法则,旨在帮助每个人学会坚持,学会思考,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让每个想要从容生活的人获得理性的指导。

#以书之名#

原生家庭这个词经常听到,特别是在形容一个人性格缺陷或心理存在问题时,人们就会用到原生家庭,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原生家庭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了。

那么很多人会问,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的新家庭中的表现。


原生家庭可塑造个性,影响人格成长,看到自己身上的性格特点,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因孩子的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原生家庭影响管理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也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管理情绪的能力,也会影响到孩子。原生家庭影响成长后的人际行动的模式定型:由于从小受家庭的影响,会爱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去对长大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


一个人的性格,大部分取决于成长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家庭,就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在人不知不觉间传递下去。


看完他们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引用电影《盲探》中的一个故事“小敏失踪案”。盲探讲述了一个女警察(阿彤)因儿时好友(小敏)的失踪而心结未了,于是请求“破案之神”(庄士敦)协助查询好友的去向,从小敏失踪的追溯,而引到了小敏原生家庭的影响。


小敏为什么失踪?


小敏和男友,谈了一个月的恋爱,甩了小敏后准备移民。当年的小敏身无分文,了解到以后都见不到男友(阿祖),执着的她买了些零食和水,决定躲进阿祖的搬运车里,经过27天的船运来到巴西,和男友到了一个城市。担心这样会吓坏阿祖,所以离开,后来怕男友知道,又去整了容……


祖孙三代”偏执的感情观!


小敏曾跟阿彤说,她很害怕会像妈妈和外婆那样为情杀人。原来在小敏没出生多久,她的爸爸就出轨了,小敏的妈妈发现之后,一怒之下把爸爸杀了,还用盐把尸体腌了。于是小敏就和她外婆一起生活,但是当小敏上小学的时候,又轮到她的外婆去当小三,那个男人又不肯离婚,她的外婆就把这个男人杀了之后用油炸了,当时还年幼的阿彤听了话之后很害怕,就开始躲着小敏,谁知道小敏在阿彤家楼下等了5个晚上,边等边割自己的手腕之后就失踪了,阿彤内心十分愧疚。


两人为了调查小敏失踪事情,决定去找小敏的外婆,谁知道外婆爱上了一个有家室的邻居大爷,吓得大爷赶紧搬家保平安,外婆扔下了一句话“你负我,我让你鸡犬不宁”,然后便追了出去,躲进了大爷搬家的柜子里。


顺着线索,他们找到了当年住在阿彤楼上的男生阿祖,现在的阿祖和朋友开了一家餐厅,他表示自己并不认识小敏。但在交谈中,庄士墩觉得阿祖在撒谎,于是第2天,他们跟踪阿祖,发现了阿祖在和自己合伙人的老婆有婚外情,而两个人的事情也被阿祖的怀孕老婆和合伙人抓住了,场面一片混乱。


阿祖老婆放了一句葡萄牙语的狠话,就离开了。没错,小敏就是阿祖现在的老婆。那天阿祖老婆(小敏)说的葡萄牙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你负我,我让你鸡犬不宁”,正是小敏外婆对邻居大爷说的那句。


还记得小敏妈妈和外婆为爱痴狂的故事吗?小敏也遗传了这种属性。当年的小敏改名换姓、整容,费劲心思嫁给了阿祖,可惜阿祖却是个花心的人。到处留情,所以最后小敏走上了和自己母亲一样的路,杀了阿祖和小三。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故事里么小敏也是个悲剧人物,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他变得爱钻牛角尖,凡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在这个“小敏失踪案”里,我们不难找到伤痛相传的例子,小敏生长在充满“畸形的爱”的原生家庭里,这种“畸形的爱”负面影响就伴随着他。


为什么他不在历史中汲取教训,自己却重蹈覆辙,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人不知不觉间传递下去。

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爱 2、指责

3、控制 4、思维方式


关系上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原生家庭未解的结,而多于因为缺乏委身,关心和爱。这种看法或许带有谅解和盼望,当然背后不是鼓励你将埋怨归咎于原来家庭,而是鼓励你去正视家庭遗留下来的问题。

所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接定义一个人,直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