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广东电视台 > 岭南戏曲在线直播

李承乾的男宠(长歌行小太子李承乾结局)

发布时间:2022-06-16 16:48:33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络   我要投稿

李承乾的男宠(长歌行小太子李承乾结局)

小太子娇生惯养,不懂人间疾苦,性格骄纵,为所欲为,可以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小太子本来是奉命去南山抚恤难民的,可他装病不去,这不该是太子的作风,一点苦都吃不了,将来如何掌管天下,保护百姓。

长歌行晟辛是谁(晟辛历史原型是李承乾的男宠称心吗)

《长歌行》最新剧情突然冒出一位名叫晟辛的男孩,他在街上结识太子,两人感情深厚,都知道剧中太子原型是李承乾,那么晟辛的原型是谁?历史上有没有晟辛这个人?

最新剧情里小太子在街上游玩时遇到名叫晟辛的男孩,从那之后,小太子跟晟辛十分亲近,整日在梓薇宫寻欢作乐,而且小太子还留下了晟辛身边的几个男孩,从小太子和晟辛之间的关系猜测小太子有龙阳之好,历史上这位小太子真的喜欢男人吗?

小太子的原型是李承乾,他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子,身份尊贵,后来竟然看上一名寺庙里的乐童,皇帝知道后便杀死了这名乐童,李承乾不仅为这名乐童立碑赠官,还时常为他哭泣。

不能完全说李承乾是同性恋,他只是对同性恋行为痴迷过一段时间,因为李世民杀死了李承乾喜爱的乐童,所以李承乾对李世民心怀怨愤,父子隔阂更深了,最后李承乾在兄弟夺嫡的争斗中意图谋反,李世民爱子心切,就把他贬为庶民,流放到偏远地区,《长歌行》里小太子的原型就是李承乾,他的结局应该跟李承乾差不多。

唐太宗即位的时候,李承乾8岁,唐太宗册立他为太子。

由于李承乾的腿有点毛病,唐太宗很是偏袒这个儿子。

后来,有人建议重新册立太子,但是,李世民说:太子的腿能走路;太子有儿子,按照传统礼法,即使长子死了,也应该由长子的长子继承皇位。

就是这样受到唐太宗重视的太子李承乾,却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突出的是3次密谋。

正是因为李承乾做出了这样3件荒唐的事情,尤其是第三件,让唐太宗无法忍受。

第一次:刺杀恩师

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变得异常叛逆。

爱子心切的唐太宗,遴选了10多位名臣到东宫开导太子。

这些满腹经纶的大臣总是喋喋不休地与李承乾讨论问题,急于纠正他那叛逆的心态。

只要发现皇帝有新的言行,大臣就会不管具体情况,用锋芒毕露的言语给太子上疏。

李承乾要盖一所房子,大臣于志宁批评他奢华浪费;

李承乾与太监们玩笑取乐,大臣孔颖达将他比作秦二世;

大臣们对李承乾的批评一点不留情面,连李承乾的乳娘遂安夫人都看不过去,奉劝大臣们给太子留点情面。

孔颖达却回复遂安夫人说:劝谏太子,死无所恨。

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大臣们上谏越迫切,李承乾越是反感。

实在不愿忍受老臣们的啰嗦与烦人,李承乾派人于志宁、孔颖达。

有人向唐太宗告密,唐太宗赶紧将两位老臣调换工作,才避免了于志宁、孔颖达被杀害的命运。

第二次:兄弟

魏王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同父同母弟弟。

李泰主编一本书《括地志》,唐太宗看完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大加赞赏。

唐太宗将这部著作收藏进皇家藏书阁,还不断赏赐李泰,甚至于每个月都赏赐给李泰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太子李承乾非常生气,他认为唐太宗有重新册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

后来,李承乾宠幸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传说的沸沸扬扬。

唐太宗知道后很生气,命人将小男孩杀死了。

李承乾十分悲痛,连续几个月称病不上朝。

苦思冥想之中,李承乾将很多事情与弟弟李泰联系起来,认为是李泰告的状,意欲夺取太子之位。

李承乾暗中要求心腹把李泰杀死。

这一次,太子的心腹又把李承乾的密谋禀报了唐太宗。

唐太宗加强了李泰身边的保卫力量,将李承乾身边的卫士更换了一批。

李承乾弟弟李泰的计划又落空了。

第三次:阴谋逼宫

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日渐疏远,相反,对李泰越来越爱。

上无父皇信任,下无朝臣支援。无计可施的李承乾准备采取极端措施。

李承乾派人假称是李泰府中官员,向唐太宗告密,指控李泰种种罪恶。

精明的唐太宗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的人,还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李承乾秘密联络政治上不得意的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人。

他们歃血盟誓,阴谋发动,准备用武力逼迫太宗退位。

驸马杜荷设计了一个方案:太子李承乾声称忽然患上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来看望太子。借机控制皇上,太子直接上位,也就大功告成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李承乾即将实施计划的时候,唐太宗第五个儿子李佑反叛了。

唐太宗很快平定李佑的叛乱。

在审讯犯人时,牵出了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

纥干承基供出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预案,使得唐太宗大为震惊。

唐太宗指定最信赖的、最有水平的几位老臣,成立特别调查审判委员会,专门审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

经过调查审讯,太子谋反一案清清楚楚、水落石出、铁证如山。

按照法律,篡位谋反当属死罪。

唐太宗把所有参与谋反的大臣全部处死,唯独舍不得处死自己的大儿子李承乾。

唐太宗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废除了,贬为平民,并放到右领军中看管起来。

后来,唐太宗又把李承乾流放到黔州。

流放到黔州后,时间不长,李承乾郁郁不得志、寡欢而死。

唐太宗很伤心,停止上朝7天,并用国公礼仪安葬了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历史人物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应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开创了大唐江山的贞观盛世,在他统治时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而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君主,当他面临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也是费尽心机,颇费一翻周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伟大的君主立储之路。

唐太宗一生可谓人丁兴旺,共养育了十四个儿子。

可惜的是大部分儿子们都没有得到善终,除了李治和李福这两个儿子外,其他不是被杀,就是自杀,要不就是被流放,可谓下场悲惨。

李世民最早立太子一事颇为顺畅,大儿子李承乾在八岁的时候就被顺利立为太子,并没有什么争议。这个儿子最受李世民的喜爱,因此重点培养。

随着太子长大成人,逐渐变得多疑和叛逆。再加上他自己的足疾,使得太子李承乾多少感到自卑。当然,这也可能是长孙皇后去世之后缺少母爱的原因所致。

另外,李承乾的性取向出现问题,喜爱男宠。这个问题直接遭到身边老师的强烈反对,李世民闻讯后也是非常震怒,杀掉了李承乾喜爱的男宠。这使得李承乾非常难过,令人沮丧的却无人可以诉说委屈。

身为太子的李承乾面对兄弟李泰的私下挑战缺乏自信心,疑神疑鬼。尤其是李泰召集文人历时四年编写的书籍《括地志》受到李世民奖赏后,更是嫉妒不已。老是疑心父亲会废黜自己的太子身份。因此对这个兄弟李泰也是非常愤恨。

这个李泰也不是个什么好鸟,也是经常谗害太子李承乾。这也是后来造成李承乾李泰的直接原因。

可惜的是李承乾李泰失败。失败后的李承乾非但没有罢手,反而采取更激进的手段企图发动。他联合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驸马杜荷以及大将侯君集密谋推翻李世民。最后以失败告终。

以上种种行为,形成了李承乾太子被废的主要原因。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李世民为什么要废太子,是因为李承乾要谋反。

不过,李承乾的所谓谋反,其实是一件没有付诸行动的未遂事件。当时只是在筹划之中,便已经胎死腹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承乾剧照)

当时李世民有个儿子确实在谋反,他是李世民的第五子齐王李祐。李祐因为喜欢游乐,不服他的长史权万纪管教,最后还杀了权万纪,没法收场,干脆举兵造反。但是他的造反没有群众基础,大家都不听他的,加上朝廷军队厉害,他的造反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

在审理李祐造反案的时候,调查了与之相关的所有人。太子李承乾有个卫士叫做纥干承基。这个纥干承基与李祐有亲戚关系,而且两人关系一向不错,也被抓了起来。抓起来后,纥干承基说自己与李祐造反一事没有关系。不过,他虽然与李祐造反没有关系,但是,他知道其实太子李承乾还准备造反。他说,李祐造反的时候,太子李承乾说过:“东宫西墙,距大内正好二十步左右,谋划大事,岂是齐王所能比的!”(意思是说,要造反的话,他李承乾离皇宫只有二十步,比齐王李祐方便多了。)纥干承基还说,李承乾偷偷豢养了一百多名死士,这些死士就是杀李泰和造反的。纥干承基进一步说,李承乾曾经派他和张思政一起去杀于志宁(当朝宰相,李承乾的老师,因为对李承乾的教育非常严厉,李承乾对他很不满),他们去后,看见于志宁正躺在一床苫席上,头枕着土睡觉,觉得他是个清廉高洁的人,不忍心杀他,于是就没杀。

就这么着,李承乾造反的事被揭露了出来。(纥干承基因为揭露了李承乾造反,本来已经被判死刑的,李世民不杀他了,还升任他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封爵平棘县公。)

(纥干承基剧照)

纥干承基告发后,李世民让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特进萧瑀、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大理卿孙伏伽、谏议大夫褚遂良等一众朝中大臣参与调查。

结果查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还有些大臣也参与了进来,他们多次和李承乾谋划造反的事。其中包括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安俨(本是李建成的属官,曾在玄武门中拼死保护李建成,李世民觉得他忠诚,就没杀他)、李元昌(李渊的第七子,李世民弟弟)、杜荷(杜如晦的的儿子、李世民的女婿)、赵节(李世民妹妹长广公主的儿子)等好一些人。他们甚至曾歃血为盟。旧唐书这样记载:“承乾许诺。又刻臂出血,以帛拭之,烧作灰,和酒同饮,共为信誓,潜伺间隙。”

事情查清楚后,李世民赐李元昌自尽,杀侯君集、李安俨、杜荷、赵节等人。

对李承乾,李世民不想杀。他对李承乾实在是太爱了。虽然李承乾不成器,但是,李世民依然想把他保护起来。甚至因为李承乾造反一事,李世民痛苦得差点自杀。但是,不杀李承乾,又无法向天下交代。于是李世民就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讨论。当时,所有的人都不开腔。

(李世民和大臣们讨论)

本来就是嘛,谋反是大逆不道之罪,按律当斩,有什么好讨论的呢?不过,最后通事舍人来济站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李世民才把李承乾废为庶人,放到黔州。最后李承乾死在那里。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李承乾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武德二年(619年)出生,一岁时就被唐高祖封为恒山王,武德七年(624年)又改封为中山王。李世民即位后,立为太子。为了把李承乾培养成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太宗李世民非常注意对李承乾的教育、锻炼,对其寄予厚望。

(唐太宗三位皇子)

但是随着年纪渐长,李承乾染上了喜好声色、漫游无度的纨绔子弟习气,加之太子身份,更是横行霸道。他还公然叫嚷:“我做了天子,当纵情欢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敢于进谏的就杀掉,不过杀五百人,就无人再敢阻挡我了。”

(剧照:李承乾发动)

李承乾的斑斑劣迹也逐渐传到了太宗李世民的耳朵里,太宗对此十分痛心,尽管相近一切办法来规劝李承乾,但是李承乾依旧我行我素,太宗李世民对他丧失信心,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加上魏王李泰等王子汲汲于争夺皇储之位,大力排挤李承乾。面对兄弟的排挤,李承乾铤而走险,试图效仿父皇发动以获取皇位。这一切最终造成太宗李世民决定废立太子李承乾。

忠诚担当不够

感谢邀请!

说到唐朝,大家就能够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在他统治的那个时段唐朝可以说非常的繁荣昌盛。但是有一点确实让他遭人诟病,相信大家都应该知道他上位的手段是不太光明的,可以算得上是有点儿无耻了。毕竟当初唐高祖并没有选他当太子,而是选了李健成作为太子的人选,但是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位,并且还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不仅如此连他们的后代都没有放过,可以说从这点看他绝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角色。

不过作为想统治江山的人肯定是不能优柔寡断的,而且在皇室之中这种事情发生的也不少,只有斩了自己的后患才能让自己的皇位坐的更加的长远。只不过等到李世民要传位给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同样碰上了相同的状况,按照传统的惯例来说,本来是应该传给太子李承乾的,但是因为李承乾治理国家的想法和李世民可以说是大相径庭,所以说他对于传位给他是非常有顾虑的。而这个时候他却发现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泰很有才能,变想废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没想到这一想法也是惹怒了李承乾,两个儿子开始明争暗斗的也是非常的厉害,为此作为皇上的李世民也是伤透了脑筋,他深深的思考,究竟如何把太子之位传给一个有才能的人呢?

也就是在李世民对于太子究竟该给哪个儿子飘忽不定的时候,他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他第九个儿子,叫做李治,而这个九皇子是个头脑聪明的人,并且他为人也很谦虚和蔼,心地善良,做事更加的稳妥,深得李世民的喜爱。在那个时候李世民几个儿子争夺皇位的现象也非常的严重,李世民如果传位给李治,这样就可以减少其他几个皇子相互残杀的局面,毕竟父亲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内斗啊,而且李治为人忠厚老实,所以说李世民相信他不会干出那种残忍伤害兄弟手足的事情,所以说他选择这位九皇子作为皇太子。

其实长子李承乾也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他就想通过一些阴谋手段,将自己的父皇下台来,想让自己早点登上皇位,曾经他还私底下密谋策划过。李世民其实内心是非常明白的,所以说他才会把他的太子之位给去掉。而他另一个看中的儿子李泰也是个安分的人,很早就在朝廷上聚集了很多的势力来对抗李承乾,这也是为了夺得皇位。他还在李世民面前保证过自己登上皇位以后不会伤自己的兄弟。想必李世民就是如此登上皇位的,他肯定是不想历史再重蹈覆辙了。

李世民非常看重李治,还有当时的朝中大臣长孙无忌也非常支持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作为皇上身边的重要臣子,他说话的分量非常重,其实他之所以支持李治做皇帝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如果李泰上位的话,长孙无忌这一波人不会重用,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这个范围内并没有长孙无忌。并且当时李治年纪尚轻,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什么势力范围,所以说将来他成为皇上以后比其他的几位皇子要好控制一些。所以如果长孙无忌可以帮助他当上皇上,那么想必将来李治一定会对她感激万分,那么将来长孙无忌的前途还是无量的。

也是因为长孙无忌为李治在唐太宗面前说了很多的好话,经过一番的思想斗争以后,唐太宗觉得他这个九皇子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决定立他为太子了,本身李治看中兄弟感情,而且为人忠诚善良,并且他不像其他皇子那样对于皇位有着十分大的欲望,而且李治的能力并不比其他人差,只不过就是年龄尚轻而已相信假以时日经过磨练肯定不会辜负唐太宗的所望。

但是也是因为李治的性格比较柔弱,所以他当上皇上以后其实对国家的发展并没有做出太大的贡献,算是一个比较平庸的皇帝,只不过是因为当时父亲的江山比较稳定,而他本人虽然算不上是个有本事的君主,但是也算不上昏庸,所以说当时唐朝还是比较繁荣的,不过换句话想想如果唐太宗传位给他的儿子也不一定会有唐朝的好结局,所以他这个做法也未必是错误的。

此太子本能成一代明君 却被逼造反 死前一言害惨对手

(说历史的女人——第153期)

在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如何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接班人。不管是圣主君明,还是昏聩之主,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困难程度几乎差不多。按说一个明君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但是实则不然。比如我们一直称颂的大唐第一雄主千古一帝李世民,他在选择接班人上同样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骨肉相残的局面,想来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本来,李世民的接班人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早早就按照自古已有的规矩“立长不立幼”,立下了长子李承乾为太子。这一年,李承乾才不过8岁。那么根据李承乾的个人情况来看,李世民安排的这个接班人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史载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根据这些特点来看,李承乾不但聪明,长相俊朗,而且性格醇厚,孝顺父母,心怀宽仁,在后来还代替李世民处理过朝廷政务,都办理的井井有条,处理的非常得当,绝对是一块明君的好材料,李世民只要用心打磨,就肯定是一美玉。

李世民因为李承乾优秀的品质,对这个太子也非常喜欢,但是他们最终出现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李世民和李承乾本身的父子关系,其二是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

李世民和李承乾的父子问题:李承乾作为一个年轻人,在品味上可能比较另类,他曾经喜欢一位美男子,此美男子不但长得极美,而且能歌善舞,大概就类似于今天的那些奶油歌星。而且李承乾还给这个会唱歌的男宠取了一个露骨的名字,叫称心。

此事被那些大臣,也或许是不喜欢李承乾的大臣报告到了李世民那里,肯定会添油加醋一番,总之大概不会从李承乾这个角度看待此问题,而是从有伤风化、道德伦理等等方面来大说特说,导致李世民听闻之后非常恼火,直接也略去对李承乾的谈话步骤,令人就将那个美男子给杀了。

此事的矛盾点就在于李世民没有和正在叛逆期的儿子进行谈话教育,直接杀其所爱,这本身就不符合人情的规律,作为李承乾难以接受,那是情理之中的事。他非常伤心,这种伤心如果认真去理解的话,就会发现,包含两方面的因素,第一确实是死了爱宠,第二大概也有父亲过于粗暴的手段伤了他的心。这件事,使得李世民和太子李承乾在感情上产生了非常微妙的间隙。

说起来这个李承乾也怪倒霉,他自己的属官天天把他像对待一个小学生一样,稍有一点问题就非常苛刻地指责批评他,甚至有一个属官说宁死也要指责太子是为太子好,而且不论场合不讲策略和方式。这让太子李承乾承担的压力就非常之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官员,尤其是倾向李泰的官员,也整天没事在李世民面前列举李承乾的不是。这对李承乾的影响都非常之大。但是这还不算什么,真正对李承乾造成致命影响的是另一个人,即李泰。

魏王李泰虽然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但是他和李承乾的年龄相差仅一岁而已。但是李世民对这个李泰十分宠爱,准确来讲,应该是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以致于让群臣都感觉到了这种程度。但是李泰本李世民溺爱,也确实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这个李泰才华出众,而且聪慧绝伦,能说会道,能写会画。作为皇帝,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出众,想不爱都不行。但是作为皇帝,儿子众多,尤其是有太子,有些爱是需要一个度的,但李世民虽然是千古明君,但却没有处理好这个家庭问题。

史载李泰编写了一本书叫《括地志》,在书稿完稿之日,李世民把这本书当做宝贝一样下旨收入皇家藏书阁,同时大赏李泰,赏赐的财物数量早已超过了太子。而且在很多事情的规格上也超过了太子。这既然能被朝臣看在眼里,那么同样作为李世民儿子的李承乾又不是傻子,他怎么会无动于衷?心里有落差感也是在所难免。但是问题是李世民这种对李泰的爱,最终不但引发的是心理落差,而是可怕的危机感,就像自己的职位早晚要被夺去的危险。

这种危机感加上李泰的受宠程度,使李承乾担心李世民会废掉他,立李泰为太子。于是,李承乾走了一步危险的险棋:起兵逼宫。这步险棋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是李泰也没闲着,他的小动作对李承乾构成了威胁和逼迫,第二是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单纯从李承乾这方面来看,他是没有这个野心的,所以说他是在逼迫和煽动之下被推向前去干了这么一件事。但结果很明显,失败了。

李承乾被逼造反失败,这被抓住可是死罪,但李世民爱子心切,不忍杀之,只是流放黔州。那么既然李承乾这个太子不存在了,那么最受宠的儿子李泰应该可以被立太子了,这也是李泰一直和李承乾斗的目的嘛。但作为太子李承乾的对手,李泰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原因很简单,只因李承乾在死前,对父亲李世民说的一番话。其实严格来说,此时李承乾来没死,但对于他来说,太子之位丢失,行动失败,其实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了,所以说死前也不过分。

李承乾说:“儿子我已经是太子,尊贵至极,就是以后的皇帝,我还有必要去图谋什么吗?事到如今,我的所做不过都是被李泰所诱逼而已,倘若父皇真的立了他为太子,那么也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

李承乾这句话让李世民的内心也咯噔了一下。此后,再加上朝中重臣长孙无忌和诸遂良都反对立李泰为太子。最终结果是,李泰费尽心机把李承乾从太子之位拉了下来,但自己却没有爬上去,反而给软弱的李治做了一锅好菜。李泰不但没有获取太子之位,连自己本身的魏王也没保住,还被降为东莱郡王。这件事,说起来可笑,李泰聪明过头,机关算尽,坑了哥哥,也误了自己。

李承乾不是他理想中的太子

(李承乾)尝曰:"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又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等谋杀魏王泰,不克,遂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镵臂血喢之,谋以兵入西宫。

都这么明目张胆的丧心病狂的说出这种话了,谁敢让他做皇帝?!标准败家子儿啊!

古代立嫡长子为继承人这一点无可厚非,无论李承乾犯了什么无关紧要的错误都不可能动摇它本身太子的地位,而且李世民本来不打算废除李承乾,反而不断巩固它的地位,请魏征当太子的老师(魏征是李承乾太子之位的维护者),让另外的嫡子去东宫侍奉他。但是李承乾动了谋反的心思,这让李世民不得不警惕,只能说这小子不能忍耐,另一方面长孙皇后留下的嫡子不止他一个,这才让李世民开始考虑废太子的事。

前言

不管是《骊歌行》还是《长歌行》、还是其他大唐初年题材的影视作品,李承乾谋反是个非常好的话题。

但很多人一直不清楚李承乾为何人生失败了?


唐国强饰演的李世民霸气厚重。


名师围绕

历史上李世民对东宫太子的培养是非常用心的,他不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治理有序的国家交给一个庸才。因此李承乾受到的灌输与培养是无微不至的。从给他配备的伴读、老师、辅臣就可以看出李世民的苦心:

01

李纲,是前隋朝太子杨勇的老师,也是李建成前太子的洗马(不是洗车的洗,是太子的专职老师),他对如何教授太子治理天下、为君为臣是非常有经验的,天下没有第二个。李世民聘请他做李承乾的专职洗马,应该是非常用心的。

魏征。


魏征也很喜欢太子


02

于志宁,是李世民做秦王时文学馆的才子,学问非常高,关键一点,他为人非常正直,曾经专门编撰过类似《太子的修养》《谏苑》;该人对朝政有深远的考虑。如李世民曾经为了表彰功臣们,想整个世袭的刺史节度使(刺史的儿子接班继续做官),于志宁知道后极力反对,说这是要断李唐的根本,李世民只好作罢。

03

房玄龄、长孙皇后、杜如晦都是太子的铁杆支持人。在李承乾宠爱男人、摔跛腿后,李世民为了矫枉过正,甚至不顾魏征重病在床,也要让他辅佐太子。

他可能没有谋反?


宠爱的人


由此可见,李承乾具有这么多辅臣和好老师,名师出高徒,他的修养与学问、治理国家的手段应该没有问题。有些剧作中把他描述成一个奢华断袖、只知道保住太子之位的小肚鸡肠之人,有点不合适。

李治把李承乾描写成一个腌臜之人



04

有两个疑问留给专业人士解答一下:李承乾的跛腿是不是因为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而不是由于争王夺储之间的兄弟相残、相互算计所导致的?李承乾的很多黑历史,会不会是他的接任者李治,故意让御史篡改的?李世民就曾经改过个人的历史。李承乾谋反没有直接证据,均是侯君集和其他人的间接口供。李治栽赃而已。

您怎么看?让我们一起追剧,且看且聊。

欢迎点关注、留言、转发,一起追剧追星读书。

不俗的观点,品味娱乐人生。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