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北京电视台 > TV美丽中国在线直播

啥时候情人节(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哪天)

发布时间:2022-06-15 00:35:16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用户分享   我要投稿

啥时候情人节(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哪天)

中国土生土长的情人节,大家就耳熟能详了,中国的情人节又叫做七夕,又称为乞巧节,它被赋予了“牛郎织女”这一个特别浪漫的传说。

但是,我们知道的七夕情人节,为什么不是真正的情人节呢?

七夕又称为乞巧节,其中这个“乞”字,是祈求的意思,我们都知道节日里面都会有祭祀,就是向上天祈求自己的愿望,而七夕也不意外,这个“乞”字就是向上天祈求愿望,是祈求什么愿望?

就是乞后面的这个“巧”字。

我们都知道,古代有文化的男性都是要去参加科举,希望考取官名,光宗耀祖。古诗里也有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见科举对于当时男同胞们的重要性。

男性的梦想就是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么女性大部分时间的梦想是什么?

不可能整天窝在家里睡觉吧。

女性一般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纺织,通俗易懂来讲就是做衣服。我们初中都学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木兰辞》。开头第一句就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表明女性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进行纺织活动的。

在古代,不像现代这样,女性嫁出去的标准,不是光是看颜值,而是要求女性在纺织水平这方面也要过关,有时候男方并不会看女方的相貌怎么样,反而更看重女方的女红。于是,在古代纺织可是一个大的项目,通常都是女子在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会传授她纺织技术,以求以后找一个好女婿。

各位女生们可以自行对号入座,你们如果出现在古代,有多大概率可以找一个如意郎君?

如果纺织对于女性这么重要,这个“巧”就是祈求上天可以让我的纺织技术能够有着织女一样的水平,因为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她也是编织云雾的女神。相传,在乞巧节这天,女孩都会对着月光,将线穿进针里面,如果能穿进去,就表示以后这个女孩她的纺织技术会越来越好。

说到底,乞巧节在古代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女性纺织的节日。

再者,七夕节被认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正是在现代,2006年,七夕节被认定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因为在七夕节那天有着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传说,所以才会有着七夕节被传为情人节的说法。

但是,七夕节在此之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顾恺之代表作(顾恺之作品有哪些)《列女仁智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之一,此作品为南宋的摹本。孙光禄大夫的《列女传》是《列女仁智图》的取材来源。全书主要是写妇女的道德行为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分别有好和坏两个相反的道德方面来进行描述。此图就是摘取了其中的“仁德卷”来进行绘画创作。列女仁智图在《列女传》

那么,我们古人没有情人节吗?答案肯定是有的,只不过不是乞巧节这一天,说出来可能大家都不相信,古代的情人节其实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这一天。

先别着急吃惊,我们先来看看元宵节的来源,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

我们重点讲一下“上元”这个名字,他是个当时的道教有关的,传说中道教有三个神,他们一起称为“三元”。如天官是上元,地官是中元,水官是下元,其中在这三元中,因为天官出生于正月十五,所以今天的正月十五也因此变得特殊,叫做上元节,是不是非常巧合,特别是在唐代,唐代是特别推崇道教的一个时代,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街上都会通宵燃灯,老百姓也会出门去赏灯,这个风俗一直沿用到今天。

我们再来看“元宵节”,在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叫“宵”,所以农历正月十五就称为元宵节了。元宵节一般大家都以为是吃汤圆,吃元宵,然后赏花灯,猜灯谜的节日,怎么会跟谈情说爱扯上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女子特别是那些大家闺秀或者小家碧玉,她们都是“三步不出闺门”的,但是她们不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迈出家门一步吧,总会找个时间段出去,这时候,就只有一个节日能够冲破家庭的藩篱,可以出门上街,那就是元宵节!

在元宵节中,男男女女都会上街观灯,这时候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就会突破心灵与地域的限制,可以见面。

主要原因是在唐朝大多数时间内是实行宵禁的,晚上不能出去,而唯独在元宵节这天,全城都会解放宵禁三天,这可以说是官方举办的大型交友活动,也可以换个说法是大型的相亲活动。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元宵节的功能情景,男男女女选择在这天相约相聚。

唐代的太平公主,在《大明宫词》中有记载,就是在元宵节这一天偷偷出宫,然后在市集赏灯的时候遇上了她的梦中情人薛绍。

我们有理由相信,相比于不止乞情,更多乞巧的七夕,元宵节有着更多内涵,具备当一个情人节的地位。

现在,你还在过着那个乞巧的情人节吗?

春节已过,元宵节也会如约而至,这时候在满城灯火的城市中,你可不止要想着吃元宵,更是要想着那个让你思念很久的人,在以前的几千年中,无数的少年少女都会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将那句话说给最思念的那个人听,就像那句词,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元宵节这个更加深层的“婚恋文化”内涵,值得让更多人真正地了解。

现在的元宵节国家法定假期,其实在古代,它也是有假期的,在各朝各代,它放的假虽然都不尽然相同,都差不多五天左右。

如果现在在你的身边就有着你的如意郎君,或者你的意中佳人,在即将到来的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情人节”,不如去来一次充满古意的约会?

如今西方人的节日在中国很流行,提到情人节,大部分人都比较认同西方情人节2月14日。实际上,我们中国在古代也有类似的情人节,但可不是传说中的“七夕”,它是现代人眼中的古代情人节,不是古代人认可的情人节。

那么“七夕”如何蒙混成了中国现代人的情人节,这事儿有必要说一下。

关于“七夕”,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西京杂记》,记录的是汉朝的七夕: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汉代的宫女会在宫里举行“穿针引线”的比赛,民间也跟着纷纷效仿。因此原始的“七月初七”和男欢女爱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女孩子们比赛女红技术的日子,这种风俗也叫“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的意思。

这个习俗和织女还是有关系的,民间传说,织女最初就是织布的,三国时就有女子拜织女星以求自己心灵手巧。而传说的中织女又和牛郎是一对,于是人们便认为七夕这一天织女和牛郎会在鹊桥相见。但这样的相见仅限于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和现实中大众男女还扯不上关系。七夕历经了很多朝代,历代都会结合实际情况对七夕增加新的内容,但女性乞巧这一内容一直都在,从未明确出“这天是女子和男子约会的日子”。一直趋向于未婚女子互相切磋女红手艺,聚餐玩耍的日子。所以在古代的七夕,更像是一个“女红节”、“妇女节”。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观念影响下,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平常百姓家的女子出门也没那么随意,对于未婚女孩子就更是了。

现代人眼中的七夕情人节,可以说完全是商业催生出来的产物,不过受益者倒是双赢,商家可以卖特人礼,女孩们也可以借此收到心爱的礼物。

那么古人类似的情人节有吗?这个还真有,历来爱情都是一个久经不衰的话题,古代男女也一样。这个节就是元宵节。这个节日在中国的历史上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这样算来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元宵节最初被称为上元节,每到这一天,城里人张灯结彩,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晚上都会出来观灯赏月。大唐晚上有宵禁制度,晚上出来会被抓起来,但是上元节可以除外。唐朝上元节开禁三天,大家可以出来观灯赏月。到宋代,宵禁制取消了,当然女孩子们也没有天天晚上跑来玩,还是到了上元节,姑娘们都喜欢出来走动了,小伙子们也不示弱。年轻人在街上相见,一见钟情也是有的,小伙子们平时听得哪家姑娘好看,也会在这一天晚上特意瞧上几眼。宋代诗人辛弃疾有诗就是描述上元节这种情况的,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再有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讲得就是上元节男女晚上幽会的情形。所以,在古人眼中,他们更认可的情人节是上元节(元宵节)。

在古代其实没有明确意义上的情人节,只有用来让更多平时不怎么接触的男女青年进行接触,寻找人生伴侣的节日。

主要有中原地区的元宵节,七夕节,苗族的游方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三月三,藏族的女儿节等等。

这些节日虽然还包含了其它的一些意义,包括祈祷未来的人生等等,但用来给这些常年见不到多少男女青年的人进行交流沟通的意义更加多一些。

目前有2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另一个是七夕节(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上元佳节,也就是元宵节。在这一天,到处张灯结彩,年轻的男女,乘着这一天出门逛灯会、猜灯谜,互诉衷肠,表达情愫。

欧阳修有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描写的正是元宵节,情人们在月上柳梢头的美好时节,相约黄昏后,相互依偎互诉衷肠。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在古代并非情人节,只是到了今天被当做了情人节。

1.正月十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七夕(七月初七)——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古代“情人”是个不光彩的角色,不可能有“情人节”!

农历七月七日

元宵节,在古代的时候这一天也被叫做是上元节,古代的人都是把这一天当作是情人节过的,在那个时候也是非常受人们喜欢的一个节日了,每年一到这一天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活动,在这里面最有名的也就是看灯会了。

在古代的时候,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所以她们平时都是只待在自己的家里面的,但是每年到了这一天的时候,家里人就允许她们出来了,让她们到街上看看灯,到处玩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场景里面,全是年轻的男女,怎么可能不谈恋爱的,所以说这一天还真的是过节日最有意境的一天了。

还有说古代的情人节就是三月三这一天,这天其实是黄帝的生日,人们为了怀念他,所以都会在这一天出去玩,或者是在野外做饭吃,到了这一天的时候啊,平时都不出门的女子也都出来了,在美丽的风景里面,站着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子,小伙子们怎么可能不动心呢,两个人如果是一见钟情了,可以说这也是一段佳话了。

所以说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一天就是在过情人节了,在一本书里面也曾经有提到过这一天就是情人节,如果真的是这样子的话,那么我们国家的这个节日可是要比其他的国家早一千多年呢,但是,等到了宋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封建最厉害的时候,女子是根本不让出去的,所以慢慢的这个节日便被人们给忘了。

第三种说法就是大家都认为的七夕了,在古代的时候,这一天被叫做是乞巧节,其实说这一天是我国的情人节是最不合理的一种说法了,这个节日最早是在汉的时候就有了的,后来人们就把那个传说的故事给加到了这个节日里面了,觉得这个样子更能触动人心,每年一到这一天的时候,女子们就会像老天许愿,让自己变成跟织女一样手巧的人,希望自己能找一个好的丈夫,有一个非常幸福的未来,就这样这一天被人们称作是情人节了。

但是其实这一天是最不适合当情人节的,三月三这一天才是最适合的,因为春天的时候树都发芽了,花都开了,正是谈恋爱的好时候,而七月的时候正是大夏天最热的时候,人们都不愿意出门还约什么会啊,还有就是织女的故事其实是很悲的,一点都不好,再有就是这一天是女子们跟老天许愿的日子,被叫做是女儿节更合适一些,最后就是三月三更早一些。

中国古代没有情人节一说。七月七日七夕节是闺中女子的乞巧节。如果非要硬凑,正月十五上元节或可算是情人节。另外还有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歌会也可算是情人节吧!

是农历三月初三,三月三的情人节由米已久。有诗为证,李白诗云“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初三的情人节。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北宋文人欧阳修在1306年正月十五那天写下的那首《生查子·元夕》,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成为了流传近千年的经典。

您可能要问,在阖家团圆的元宵节,为何会有情人在月上柳梢时相约同叙衷肠?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那中国古代的“正宗”情人节到底是哪天?

七夕不是情人节,是“女生节”?

每年的2月14日是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也是现代年轻人都过的情人节。

在许多人印象中,每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是古代的情人节。但也有观点认为,古人谈恋爱,并不在七夕节,历史上的七夕真的跟情人节没有一点关系。

△古画里的乞巧节

“七夕”准确来说叫做“乞巧节”,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起源当然是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但这个传说仅仅只是说织女和牛郎的爱情,并不是庆祝牛郎织女的“鹊桥会”,与大家理解的男欢女爱并无丝毫关系。

在古代,七夕节时,未婚的少女们会成群结队地游玩,向星空上的织女星乞求变心灵手巧,并且展开各种女工比巧的比赛,是女孩子和女孩子一起玩的节日。

用现在的话说,七夕应该是“女生节”,是和闺蜜们聚会的一天。

古代青年男女在“元宵节”相会

既然七夕不是情人节,那古代还有情人节吗?答案是,有,那就是元宵节。

乞巧图仇英(1482-1559)

元宵节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也叫“上元节”。元宵节期间,官府则会下令特许打开坊门,弛禁三夜,任由人们彻夜狂欢。

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女子可在这天出门赏灯,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机会。可见,元宵节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传情达意的好机会,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虽然元宵节的由来不是为了撮合男女相会,可从习俗来看,元宵节比七夕节更具有“中国情人节”的味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元宵夜 太平公主邂逅薛绍

在现代电视剧中,也有元宵节时男女相会的描写。在《大明宫词》中,就有太平公主元宵夜邂逅薛绍的场景。

古代“正宗”情人节究竟是哪天?

其实,在中国古代,具有“情人节”内涵的节日,不止有元宵。

每年的三月初三,名为上巳节。在古代,上巳节来临时,不但青年男女到郊外游春,官府更是鼓励男女相会。早在周代,“三月三”就可以说有着法定情人节的地位。

《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说,未婚男女没有特殊理由的,必须参与到这场大型相亲中去,而这一天,即使有私奔等行为发生,也不会遭到禁止。

《古代风俗百图》也描绘着先秦郑国民俗:“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人们会在上巳节这天与爱人花下漫步、约会,未婚男女遇到心悦之人,则大胆私定终身,互赠一束芍药花为约定。

有学者认为,七夕时属“七月流火”,阳气盛极而衰,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闺怨。而上巳节正值万物生长,青春萌动的时节,从某种程度上说,古人将上巳节定为“中国情人节”,非常符合历史传统和自然规律。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男女之间交往不能太过于亲密,并要求妇女“笑不露齿、足不出户”,这直接导致了上巳节中的重点项目,如临水祓禊、男女聚会、踏青冶游等很难再进行,上巳节风俗由此就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但在西南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男女相会的习俗,如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男女对歌、抛绣球、谈情说爱等活动。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