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河南电视台 > 河南剧场在线直播

不能随便拜三清(什么人拜三清)

发布时间:2022-05-18 11:46:00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不能随便拜三清(什么人拜三清)

不能随便拜三清。风俗流传下来的是人们一直的敬畏,祭拜是使得人们心灵有寄托的一种方法。然而有东西神像是不能随便拜的,这其中有些禁忌的。下面说说不能随便拜三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不能随便拜三清1

关于我国的神仙信仰,抛去佛教而言,剩下的应该就是道教神和俗事神。虽然道教神和俗事神有着一些重合,如民间称灶王爷或灶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全称就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而从众多神灵具体来看的话,道教神与俗事神还是有着极大的区别。民间的神仙信仰其实也只有“俗事神”而已。

那么什么是俗事神呢?主要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万物的感恩以及对自然万象的崇拜下形成的神仙信仰。比如井神、土地神、灶神、财神、河神等,还有自然万象的风神、雨神、山神等等。也就是指人们能接触看到和感受到的万物万象,这类民间神仙信仰是要比道教神仙的形成要早很多的。笼统的归纳,在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之前,凡是被有名号的神仙,都可以算是俗事神。

上面介绍的是俗事神的一类,还有一类不得不提的就是《封神演义》一书,作者在结合民间流传的众多神仙传说,配以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的故事,而形成了天地三界八部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受封神故事的影响,这位列封神榜上的神灵,如今都可以算是民间的俗事神,并为民间所认可和信奉。

说完了俗事神相关,我们再说“道教神”。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现象,对于道教神,即使人们熟悉的三清四御五老之类的道教大神,也很少有在家庭供奉的,这其实也是道教神与俗事神的区别。道教神基本上都存在庙观殿堂之中,在民间人家是很难有供奉的。如果非要找个理由说明这个原因,那就是“人间还不配”,即使过年家家户户供奉的老天爷,都认为是玉皇大帝,那也是除夕夜就要送走的。

众多的道教神中,大体可分为先天神灵(三清五老就是);管辖三界神灵(玉皇大帝、后土娘娘、四极大帝、三官大帝等);代理管辖神灵(如真武大帝本紫微大帝手下的、玄坛真君、五岳大帝等)。另外就是道教形成后,在宗教领域内的仙真,如四大真人、四大天师、三茅真君,五祖七真,这一类都是从人间成仙的。

总体来说俗事神和道教神的区别,在于俗事神的神名多是民间习惯性称呼的神灵,最明白直接。道教神的全称比较有宗教意味,如玉皇大帝,道教全称为“昊天金阙玉皇玄穹高上帝”;又或者民间称财神,在道教里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以上这些例子不一而足。民间人家是无法信奉道教神的,除非在俗事神里有对应的,而直接供奉三清四御五老,甚至三官大帝、五岳大帝及真武大帝等都没有。刨除迷信的观点,或者是因为这些神离我们太远,地位太高,人间企及不到吧。

不能随便拜三清2

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有一个法力无边、清高自傲的镇元子,号称地仙之祖。

镇元子法力之强,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望尘莫及,被他的袖里乾坤秒杀。

镇元子性格之高傲,连高高在上的道教三清也不拜,道观中只祭祀天和地。

镇元子的徒弟清风明月告诉取经团队: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

按清风明月的说法,道教最顶级的神仙,不是镇元子的朋友故交,便是他的`晚辈下级,如果真是这样,镇元子当然不必祭拜道教神仙。

可是,这真的与原著事实相符吗?

在原著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疑点:镇元子不拜三清,号称与三清平起平坐,可是,元始天尊一道简帖,便让他乖乖听命。

取经团队来到五庄观,接待他们的是徒弟清风明月,而镇元子则到上清天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去了。按说,镇元子理应亲自接待取经团队,因为唐僧还是如来二弟子金蝉子时,向镇元子敬过茶,两人是故人。镇元子也牢记唐僧这份情义,所以,当他得知取经团队将至时,特意安排清风明月好生照料,还准备了人参果待客。

连人参果都拿出来招待唐僧,可见镇元子对唐僧的重视,那么,镇元子为何不亲自招待唐僧呢?

原著写道,镇元子对徒弟说:“不可违了大天尊的简帖,要往弥罗宫听讲,你两个在家仔细。不日有一个故人从此经过,却莫怠慢了他。”

原来,元始天尊下了简帖,让镇元子到弥罗宫听课,镇元子不敢违背元始天尊的简帖。这好比校长发了一个通知,指名道姓让某学生参加一节重要的培训课,学生是万万不敢请假或翘课的,即使当天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

显然,镇元子和元始天尊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元始天尊在下,镇元子在下。事实上,镇元子私下也认同这层关系,所以才称元始天尊为“大天尊”。

可是,镇元子为何不拜元始天尊等三清呢?

我认为镇元子有点儿酸葡萄的心理。

神话世界中,神仙分等级,地仙之上是天仙,镇元子虽是地仙之祖,但也是地仙,无法与天仙相提并论。地仙之祖之于天仙,是鸡头之于凤尾。可是,镇元子法力高强,实力远在许多天仙之上,仙界的地位却远不如他们,心里难免有情绪。

镇元子是道教神仙,玉帝不待见他,三清也不为他说话,久而久之,便产生了酸葡萄心理:你们不待见我,我还看不起你们呢!所以他一气之下,索性不拜三清在内的任何道教神仙,表现得无比自傲。

这种刻意表现出的自傲,难免做作。原著中,五庄观的门上有一副对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孙悟空看到这副对联后,嘲笑道:“这道士说大话唬人。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首,也不曾见有此!”

镇元子毕竟是个道教神仙,无论他自吹得如何天花乱坠,也不可能大过道祖太上老君。你镇元子所学之道法,都是道祖创立,说得难听点是拾道祖牙慧,凭什么和道祖相提并论?连道祖门前都没有与天同寿的对联,你镇元子却贴出这样的对联,不是做作是什么?

镇元子越表现得做作,越说明他是假清高,是酸葡萄心理作祟的表现,同时也希望这种行为艺术式的表演引起天庭的注意。所以,镇元子的内心深处,还是非常渴望得到三清和天庭的认可。正因如此,元始天尊一下简帖,他就迫不及待赶往弥罗宫,连唐僧都顾不上招待。

看文章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盯着哪个单字去过分解读。在《西游记》的安天大会上三清并没有要拜如来,寿星也并没有羞辱太上老君,所以谈不上什么笔误的问题。

我们首先确定把这个问题仅仅局限在《西游记》原著中来讨论,原著中没有提及或一些无法证明的假想默认不存在。

这事得先捋一下。

●首先说,孙在西游记中的战斗力并不算多么强悍,只是比较能闹腾点是真的。这应该是无须过多证明的,在此后的劫难中随便一个大神的坐骑都搞的孙死去活来的。

●其次说,在原著中玉帝并没有像电视剧演的那样被吓的钻桌底,因为孙压根就没能打进过凌霄宝殿。另外玉帝也并没拿孙怎么当个事,这在原著中有明显的体现。

在孙嫌弼马温官小而撂挑子回花果山的时候,玉帝曾动用了十万天兵天将去捉拿孙。然后兵败,李天王上书求助,玉帝是这样的反应:

却说玉帝拆开表章,见有求助之言,笑道:“叵耐这个猴精,能有多大手段,就敢敌过十万天兵!李天王又来求助,却将那路神兵助之?”

玉帝是笑着说的,而且说的是“叵耐这个猴精,能有多大手段……”

所以玉帝原本并没拿孙当个事,但孙的表现却让他有点意外是真的。能把天宫闹腾到这程度也是没谁了,所以孙被收服了庆祝庆祝还是应该的。因此就开了个庆功会,并被如来命名为安天大会。

就在这个庆功会上三清和老寿星即南极仙翁都出场了,还扯了淡,献了礼。所以让不少人给误解了,所以才出现了这么个问题:

我们先看看这个所谓的安天大会是怎么开起来的。

●在如来收服了孙之后,本来他们是准备直接打道回府的,却被天蓬和天佑给叫住了。

如来佛祖殄灭了妖猴,即唤傩、迦叶同转西方极乐世界。时有天蓬、天佑急出灵霄宝殿道:“请如来少待,我主大驾来也。佛祖闻言,回首瞻仰。

“佛祖闻言,回首瞻仰”,当然是瞻仰玉帝到来的。

●然后玉帝出场:

须臾,果见八景鸾舆,九光宝盖;声奏玄歌妙乐,咏哦无量神章;散宝花,喷真香,直至佛前谢曰:“多蒙大法收殄妖邪。望如来少停一日,请诸仙做一会筵奉谢。”

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

这段话除了描写玉帝的派头之外,主要意思是玉帝和如来说你先别走,得给开个会意思意思,贺贺再走。

“如来不敢违逆”。

●从上面这几个镜头虽然看不出玉帝和如来是否是君臣关系,但至少不难看出玉帝的地位是在如来之上的。

接下来玉帝就安排了这个庆功会,然后三清和南极仙翁分别登场,然后误解开始。

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气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元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摔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服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

为什么要献礼?

●大神们说的是:“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这是大领导让来的。

所以这些来开会和献礼的大神们是被玉帝“呼唤”来捧场的,也就是说是“请来”的,而不是什么命令或强行安排,否则就该是“我等奉旨”了。

这在原著中玉帝策划这个大会的时候有非常明确的交代:玉帝传旨,即着云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来此赴会,同谢佛恩。

●所以所谓的“拜献”只是描述的献礼的这个仪式而已,这和题目中的“三清竟然要拜如来”完全不一个意味。

甚至还有人说“拜献”要下跪,那就太扯了。这帮大咖对玉帝都从来没下过跪,会去给如来下跪?被玉帝请来的大神会给如来下跪?

“三清拜如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其它二清在西游记中没有过多的描写,但太上老君是什么量级书中却交代的很明白。

很多人说西游记是抑道扬佛的。

但实际上却是抑佛扬道的。

从整个取经过程来看似乎确实有抑道扬佛的倾向,但是全书洋洋洒洒地搞了100回,都抵不过太上老君的一句话。

在二郎神和孙打斗的时候观音沉不住气想帮忙,就拿出了玉净瓶准备偷袭孙。但太上老君说你这个是个瓷器,不好使。观音反问老君有什么武器,于是太上老君拿出个金刚琢。

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

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一句话道就出了如来的老底,是太上老君化胡为佛的,太上老君才是他们佛教的真正老大。

这可不是吹,在西游记中观音是如来那边的,如果没有这事,太上老君肯定不会和观音这么说。

所以,在西游记中佛教是太上老君点化而来,三清拜如来?不可能的。

“就连寿星也敢羞辱太上老君”的问题就不用多说了,没这回事。

原文说:

寿星又到。见玉帝礼毕,又见如来,申谢道:“始闻那妖猴被老君引至兜率宫煅炼,以为必致平安,不期他又反出。幸如来善伏此怪,设宴奉谢,故此闻风而来。更无他物可献,特具紫芝瑶草,碧藕金丹奉上。”

看小说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要跟上,这段话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孙从太上老君炼丹炉中逃出让人感到意外。

因为太上老君是什么角色大家都明白,所以孙落在太上老君手里应该是“必致平安”的,但孙却“不期”逃了出来。这是拔高孙来衬托如来功劳的,而不是羞辱太上老君的。

另一方面太上老君是个好脾气,也不会去计较这些小事情。就孙从炼丹炉里跑出来的时候还把太上老君给蹙了个倒栽葱了,太上老君都一点也不生气……

三清拜如来?寿星羞辱太上老君?这是《西游记》原著中的意思吗?显然不是!我们看看原著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究竟是不是这么个意思。话说孙大闹天宫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被王灵官和三十六员雷将围住但却拿不住他。玉帝遂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

接到圣旨后如来佛不敢怠慢,立即带着阿傩、迦叶二尊者相随,离了雷音,径至灵霄门外,一看正打的激烈。如来叫停了打斗,自己亲自与孙打赌比输赢:

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孙初为人身,自高自大,仗凭着七十二变和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绝技没有把如来佛放在眼里。

比赛的结果是如来佛一个巴掌就把孙压在了五行山下,十万天兵天将搞不定的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一个手掌就解决了。为了答谢如来佛救驾之功,玉皇大帝决定宴请如来,玉帝传旨,即着雷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佛恩。

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跂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玄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

这里边确实有拜献一词,但是这个拜献并不是鞠躬施礼更不是磕头下跪,而是仅仅表示感谢的意思。

在道教体系中三清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这个体系就是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尤其是太上老君是道祖,而且是开天辟地的大神,是西游世界头号大神。这玉皇大帝和如来佛都要在三清之下,玉帝只是三清授权他掌管天庭事务,是天庭名义上的最高长官。如来只不过是五方五老之一,是天庭在西牛贺州的州长。

如来佛大老远的奉旨从西天来到天庭把孙压在五行山下算是为天庭立了大功,是有功之臣。因此玉皇大帝要宴请他以示慰问,为了表示重视,玉皇大帝特意邀请了三清到场。老哥仨来到现场向如来表示感谢,纯粹就是走走过场,让如来心里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果不其然,如来回到西天后对三千诸佛诉说天庭之行的经过,着重强调:

玉帝大开金阙瑶宫,请我坐了首席,立安天大会谢我,却方辞驾而回。”

大众听言喜悦,极口称扬,如来佛被玉帝亲自接见,三清亲自到场表达感谢,这让如来佛非常有面子,倍感自豪。

再看寿星是怎么说的:

“始闻那妖猴被老君引至兜率宫锻炼,以为必致平安,不期他又反出。幸如来善伏此怪,设宴奉谢,故此闻风而来。更无他物可献,特具紫芝瑶草,碧藕金丹奉上。

孙能从八卦炉中逃脱是太上老君故意放他一马,不想要他的命,因此在八卦炉里故意开通巽位。巽位有风无火以便让孙躲在里边。当然故意放跑孙是太上老君的最高机密,岂是寿星一介小神所能知晓的,寿星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从表面上看寿星说的是事实,但也没有羞辱老君之意重点是在称赞如来佛法力高强。

结语:人生要有仪式感,三清到场让如来佛感受到了天庭对自己的重视;寿星意在恭维如来佛。总之,安天大会皆大欢喜!

可是,在安天大会上,玉帝为答谢如来佛祖降伏妖猴,传旨千真万圣前来赴宴。原文: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跂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玄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

寿星是谁?当然是南极仙翁,元始天尊的大弟子,太上老君的师侄也。他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师伯狠狠贬损一通。这里的几个用词"以为"、"不期"、"幸",暗含嘲讽之意,突出了老君的无能与如来的强大,几乎可以让他所谓的师伯颜面无存。

再有,在后文中,太上老君大展神威,其座骑青牛精拿着金刚琢无人能敌,连如来佛祖都怕他"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只好让十八罗汉用十八座金山作为买路钱。也就是说,如来佛祖实际上非常忌惮太上老君,甚至把他当作自己的前辈。

原著第四十四回,行者道:“那三清?”八戒道:“中间的是元始天尊,左边的是灵宝道君,右边的是太上老君。”原来,在道教中,太上老君排名竟然最未,他虽是道祖,资格最老,但却退居为三把手。按现在来说,一个人自己创建的公司,最后董事长居然不是自己,这里头必然有残酷的内部斗争,最后自然是失败者出局,退居二线。

如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寿星即元始天尊大弟子为何要当众嘲讽师伯,因为他们在道教早已分属不同的阵营,寿星此举是向师父表忠心,与师伯划清界限。此外,元始天尊带头向如来拜谢也有深意,暗示了道祖无能,不能降伏妖猴,所以害得道教向佛教低头,从而使老君在道教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让三清低头的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如来佛祖,是天道!安天大会就是玉皇大帝借天道大势压三清一头!从封神开始天庭的壮大,再到西游佛教崛起,道教一家独大被打破,三足鼎立大势已成,不可阻挡!

西游的故事大家都了然于心,佛教的势力和中土道教比差的还很远,而玉皇大帝这个三界老大坐的也不踏实!玉皇大帝坐下无人可用,通过封神大劫才拉了一批三教弟子,但是也是出工不出力,一个个小山头,虽然名义上是三界共主,但是九大天尊有几个听他的?玉皇大帝这个天庭之主当的也憋屈啊!佛教也是,封神大劫中拐走了一批人才,才算充实了家底,但是还是远离人间核心地带中土,佛教也想取得和道教一样的地位啊,佛教四大菩萨都是封神大战拐跑的,几大佛祖也不完全同心,所以如来和玉皇大帝是一拍即合!

两方各有想法,用安天大会来宣扬实力!孙都大闹天宫了,都打上门了,三清四御还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玉帝也只得去请如来佛祖!佛祖心里能没有数,这猴杀不得“那厮乃花果山产的一妖猴,罪恶滔天,不可名状,概天神将,俱莫能降伏;”罪恶滔天还不直接打入阿鼻地狱?还安排一场说走就走的赎罪之旅?其实还是畏惧后面的女娲娘娘!(这个在其他回答里我分析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处置好,佛祖就要走,玉帝派人喊住,要给佛祖庆功,名为庆功,实际是秀肌肉,你们三清四御不是不给我面子吗,我看你们敢不敢当众藐视天庭?佛祖也想借此机会增添自己的声望,一拍即合!因为玉皇大帝毕竟是鸿钧钦点三界共主,就算三清四御不给玉皇大帝面子,也要给背后的鸿钧面子!玉皇大帝就是要借此机会,站住道理,强压三清四御一头,三清四御也只有吃个哑巴亏!

西游世界中,佛教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阻挡,道家众仙也只能顺应天道!但绝不代表如来就高了三清一头,毕竟是玉帝设宴,如来是宴会主角,这场宴会代表着天庭!

如来因制服孙有功,玉皇大帝特地举办了安天大会答谢,宴请了“三清”,“四御”、“五方五老”等一众大神。不管是地位还是实力,“三清”都远高于“五方五老”,在安天大会上,太上老君为何要拜如来?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玉皇大帝的实力等同于“四御”,如果他亲自动手,制服孙是轻而易举的事,为何要宣旨如来?且如来也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孙压在五行山下,玉帝有必要兴师动众为他举办这么一场盛大的宴会?

我们知道,《西游记》中佛、道两教并存,道教实力更强,但佛教后来居上且有超过之势。玉帝作为三界主宰,当然希望他们互相制衡,有利于统治。

孙大闹天宫时,以李靖、哪吒为首的天兵天将竟对他束手无策。好不容易二郎神出手将其抓住,太上老君却又让他从炼丹炉跑掉。而以太上老君的实力,要杀死孙是极其简单的事,玉帝隐约感觉到太上老君在放水,却又不敢明说。

玉帝知道到了抬高一下佛教地位的时候,于是他下旨宣调西天如来出马,很快制服了孙。玉帝特意为如来举办这场安天大会,给足了其面子。

太上老君自然明白玉帝的同意,但其一贯主张“无为”,依然保持低调,且有玉帝在旁,所以面对安天大会的主角如来,即使地位和实力比他高,仍以“拜礼”相见。

至于南极仙翁,也知道玉帝的用意,顺势拍一下如来的马屁,但绝无羞辱师伯太上老君之意。

坚持原创,我是烟斗的传说,欢迎交流关注。

安天大会时三清是拜过过如来,但并不是磕头下拜,而是一种拜谢,一种礼节。寿星也只是给如来进献宝,并没有侮辱太上老君。

如来降伏孙后,玉帝安排请诸仙一块谢如来保驾之功:

直至佛前谢曰:“多蒙收殄妖邪,望如来少停一日,请诸仙做一会筵奉谢。”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

如来也不敢违抗玉帝圣旨,即刻就谢了玉帝,而后玉帝传旨请来诸仙:

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玄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如何?”如来领众神之托曰:“今欲立名,可作个‘安天大会’。”各仙老异口同声,俱道:“好个‘安天大会’!好个‘安天大会’!”

这才有诸仙拜谢,这个拜应该是正常的一种客气,其中有三清拜谢如来,但并没有低三下四,而是一种客气,平等的答谢。

而此时王母等人向如来献宝,寿星此时谢曰:

申谢曰:“始闻那妖猴被老君引至兜率宫煅炼,以为必致平安,不期他又反出。幸如来善伏此怪,设宴奉谢,故此闻风而来。更无他物可献,特具紫芝瑶草,碧藕金丹奉上。”

这里我感觉没有侮辱太上老君之意,只是陈述一件事实,只是稍有不妥的地方,是在陈述事实时好似拿太上老君和如来对比了一下,他和太上老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他怎么敢侮辱太上老君,可能只是用词不当而已。

01.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玉帝传旨,即着云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佛恩。又命四大天师。九天仙女,大开玉京金阙。太玄宝宫。洞阳玉馆,请如来高坐七宝灵台。调设各班座位,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

02.浓郁的扬佛抑道思想作祟

在中国神话传说之中,三清和如来都是圣人之列,都是鸿钧老祖讲道时候的座下弟子,属于同辈。而如来从最初的道教转到西天,自立门户成立了佛教,虽然属于开宗立派,但是也没有达到接受“三清”拜见的身份和地位。

03.结语

在《西游记》中,很多地方都有着扬佛抑道的思想透露出来,这部小说中所隐含的思想就有扬佛抑道的初衷。所以,出现“三清”拜谢如来这种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三清拜如来?寿星羞辱太上老君?这恐怕不是看的《西游记》,而是自己臆想的《西游记》。

如来将孙镇压以后,玉帝主持开了一个安天大会,各方大佬都来庆贺。不过,他们是来庆贺的,而不是来拜如来。寿星对着如来确实也说了点恭维话,但绝没有羞辱太上老君。

实际上,《西游记》是一部独立的小说,虽然参考了一些古代的神话人物体系,但是在西游世界中,是有自己独立的神话系统的。有些人喜欢拿《封神榜》来说《西游记》,这是没有意义的。

在《西游记》里,最大的肯定是玉皇大帝,别说什么三清如来,就算是盘古来了也不好使,玉帝就是至高无上的现任老大。

当然了,西游里也承认三清和如来的地位非同一般。比如在镇元子那一回里,唐僧直接就问镇元子的徒弟说他既然是道观,怎么不拜三清呢。还有车迟国那一回里,车迟国供奉的就是三清。也就是说,在西游世界里,是承认三清是道家祖师的。

而如来呢,则是西天的当家人,他的地位也是得到承认的。西天世界里,那些佛祖先不多说,就说那四大菩萨,在仙界的地位就非同一般。就像观音菩萨,哪个神仙见了他都客客气气的,镇元子号称地仙之祖,知道观音菩萨来了,就得屁颠屁颠的出门迎接。观音尚且如此,就不必说如来本人了。

如来做过最厉害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在收服孙前跟他打了个赌。孙当时想要做天庭老大,如来跟孙打赌,说他只要能飞出自己手掌心,就请玉帝到西天居住,把天宫让给孙。虽然如来法力无边,知道孙绝无可能飞出去,但是直接拿玉帝天宫的位子做赌注,确实够厉害。这说明在如来内心深处,并没有认为玉帝就比自己高一等级。如果两人是君臣关系的话,如来就算再厉害,也不能拿他的帝位做赌注。这根在人间差不多,如果一个大臣敢拿皇帝的位子来做赌注,那被皇帝知道以后 ,这个大臣肯定是死定了。

不过,虽然如来内心深处可能并不畏惧玉帝,在明面上,他还是不如玉帝的。当玉帝派遣使者请如来捉拿孙的时候,说的是救驾。救驾这词不是随便用的,说明如来是承认玉帝天庭老大这件事的。见到玉帝以后,如来表现的也十分恭敬,称呼玉帝为大天尊,而自己则自称老僧。

如果要说一下西游世界诸多神佛之间的关系,感觉更像是人间的武林派系。其中玉皇大帝相当于武林中最大的门派的掌门,而且他还是整个武林的武林盟主,武林中所有人都要给他面子。而三清呢,则类似于这个门派的太上长老。长老十分厉害,功力可能比掌门还强,辈分也比掌门高。不过有一点,三清再厉害,也不可能大过玉帝。就好像一个门派里,长老再厉害,权力还是掌门最大。

而西天世界呢,则好像是另一个门派,如来是现任的门派老大。西天派系虽然没有天庭派系那么强大,但是实力也不容小觑。由于天庭一派相当于武林盟主,所以如来也要听天庭号令。有时候天庭吩咐下来的事情,如来也要尽力去完成。当然了,西天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如来的自由度是很大的,除了偶尔听一下玉帝的宣,其他情况下他就是西天的老大。

如来收服孙,相当于帮了玉帝一个忙,玉帝这边有头有脸的人物出来感谢如来很正常。而如来呢,虽然是一派的老大,但是在玉帝这一派的厉害人物面前,也不敢拿大,必须表现出一定的尊敬来。关于太上老君的厉害,在青牛精那一回中有很好的体现。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下界作乱,阻断了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如来并没有直接收服青牛精,而是打出了十八粒金刚砂,而这一粒金刚砂就相当于一座金山。如来是用这种方式向太上老君示好呢。毕竟,太上老君相当于天庭这一派中资历最老的太上长老,无论是实力还权势都深不可测,如来肯定也要给面子。

《西游记》里,表面看来似乎像是抑道扬佛,实际并非如此。作者对佛对道,在书中都有诸多嘲讽,丝毫看不出有恭敬的意思来,自然也就不存在偏袒哪一方。如来和三清,是不同派系的领军级人物,不存在谁高谁低,他们在玉帝面前,都要低半个头。

我国历史上有两本重要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这两本小说对中国的民俗影响是非常大。大到很多寺庙的建筑和塑像都参照书中所写,大到很多历史人物翥附会到书中说法,可以说,这两本书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二个总结,书中的很多人物有相交的写法,如果要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把这两本书的成书时间整清楚。

《西游记》成书于约16世纪中叶,《封神演义》成书大概于明天启年间,总体上,《封神演义》比《西游记》要晚几十年,大家都知道,《西游记》是扬佛抑道的。就是宣扬佛的,说佛家的任何东西都比道家高明。典型的就是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说了一个小小的孙把天庭闹得天翻地覆,整个天庭都把孙没有办法,此时玉帝无奈,只有派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佛老来后,就收伏了,把它压在五行山下。

也许是《西游记》的牛吹得太大了,受到了很多本土人的反感,于是,根据传说改写了这部《封神演义》,《封神演义》反其道而行为,直接说开天辟地的事,那时无佛只有道,但那个道并不是道教,而是一个道,甚至西方佛老在书中都只是一个小小的仙而已,他的很多本事都得要与三清学习。

简而言之,《封神演义》是玉皇大帝无人可用,向三清要人,三清没有办法,只有封神,而封神之人必须去掉肉身,所以,借周代商之事,安排了要封神之人或神或仙参战,也抛弃肉身才成为神,在此件事中,佛老(书中接引道人)在万仙阵及诛仙阵中是帮了三清的忙的,就是说,三清和玉帝是差佛老的人情的。这个人清是需要还的。

再说《西游记》是佛主想让孙成佛及佛经东传,这两件事,三清及玉帝是清楚的,而这正好还佛老的人清,所以,水到渠成地让佛老来做他的事,不会去阻止他,这就是还了佛老当年之人清。

所以,三清要对佛老行拱手之礼,他们四人心知肚明。这不是作者笔误。

以《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共同构建的中国二元神话体系中,是确立以昊天上帝为首,为唯一至高神,然后以鸿钧老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如来佛祖、斗姆元君、观音菩萨等为各路诸侯,也可以称为王公大臣的中国神界治理体系的两本小说。

这两本小说的作者,构建这些时,都参照了当是现实中的中国封建王朝。你解读这两本书,就不能拿宗教来说事儿。

很多人老说,在道教里,太上老君才是老大,昊天大帝只是四御之一,亲,你也知道,这是宗教啊。大家在谈神话故事和神话体系,你非扯宗教,没意义。

经过封神演义,包括从封神演义到西游记这七八百年时间,到了《西游记》开场时,昊天大帝的无上地位,已经确立。他就是至高神,就是天道意志,九界无生灵敢违抗,凡敢违抗的,那结果就是一个死,或者被边缘化。

这导致,天庭和道教,原本一个个游手好闲的神仙生活,现在全得给昊天出力,大家于是很懒散,昊天大帝为了增加战斗力,进一步加强治理,就找到女娲,搞出了一只孙猴子。

结果,孙猴子一出,天庭和道教势力,果然是出工不出力啊。

于是,昊天果断开始扶持佛教,搞内部竞争,不然,大家都出工不出力,万一哪天,这方宇宙外更为广大的混沌世界,出了妖蛾子,那么,这方宇宙,不就毁了吗?

所以,才有了如来佛祖来降服孙这件事情,观音菩萨更是长驻天庭,这下,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灵宝天尊)这般人,就慌了,知道自己错了。人家是领导,你敢再不出力,那就边缘化你。

大家也知道,就算是神仙,也会死的。而不死的资源,就掌握在昊天大帝手中。

所以,在安天大会上,大家才争先拜谢如来佛祖,甚至不惜互相诋毁,来向昊天大帝效忠。如来佛祖,身为昊天大帝现在的红人,大家不争先结交,肯定不行。

这种情形下,南极仙翁这个寿星才讥讽太上老君,那是为了自己师父元始天尊啊。

导语: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么原因?古人的礼仪讲究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对于礼仪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会,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礼仪规范,要是不按照规矩来,就会失了礼仪,被人们笑话。在古代最常见的就是见面的一些礼仪,比如说作揖、拱手、拜、顿首等。我们祭祀神仙或者祖先都要又拜又叩,“拜”指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崇拜的人。“叩”就是跪下身体,头点地表示顶礼恭敬的意思。这个礼仪就很有讲究,俗语中有一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就是叩拜时候的礼仪禁忌。

拜三

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注意一下,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事物都与“三”这个数字有关系,比如说一天分为早、中、晚,由此产生了一日三餐。还有“三思而后行”、“一问三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常用说话。那么为什么数字“三”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如此广泛呢?这就要从“三”的最初的含义去认识。三最初来源于《周易》中的卦爻三画,是上、中、下三画,分别代表着天、地、人。后来《老子》中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代表着万物,包罗万象,总揽一切意义。

数字“三”更重点的一个作用是体现在“礼”之上。《礼记.曲礼上》中说:“卜筮不过三。”也就是说,“三次”成了卜筮求吉的限度,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古人的一种规范。也就是说,“三”为成礼之数,多一或是少一均被视为非礼,即我们所说的“事不过三”。诸如古人接待重要贵客时要沐浴三次,表示极高的尊重,还有人们结婚时候要三拜才算礼成;酒过三巡才能代表礼到。

总之,绝大多数带有祝福的吉祥话语和对别人表示尊敬的行为举动就都和三或者三的倍数有关。久而久之“三”就与“神”、“仙”这些词汇联系到了一起,三这个数字也就被赋予了高尚的寓意。道家有三清祖师、就连给菩萨上香磕头也要以三为基数,上三炷香,磕三个头。“三拜九叩”成了古代的最高礼仪,是对别人非常尊敬和诚心的表现。由此”拜三“也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范,现代人们去寺庙上香拜佛也是三拜,过年时候拜年也是三拜。

拜四

相较于“拜三”是吉祥的礼仪,“拜四”就不是那么好了,主要是和“神三鬼四”这句话有关系,我们在前面说过“三”和“神仙”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拜神都是拜三,而“四”因为与“死”字谐音,自然就与“死亡”、“鬼怪”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给鬼烧纸就是每次四张一起烧的,为逝者烧香时,也是一次烧四支的。久而久之,在重视“寓意”的中国人眼里,“四”便成了一个比较忌讳的数字,拜四也成了一种不好的礼仪。要是你去别人家做客,行了四拜之礼,主人家会觉得是对人家的不尊重和诅咒,这样就会影响两家的关系,自然不是什么好事。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古代“四拜”不是常礼,而是一种谢罪礼,比如苏秦早年事业失败回到家中,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他的嫂子还羞辱他,后来等到苏秦掌六国相印之后,那个对他刻薄的嫂子就给苏秦拜了四拜,表示谢罪。不管是何种跪拜之礼,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讲究,比如早前人们实行“三拜九叩”,后来到了明朝成了“四五叩耳”,后来又改成“五拜三叩”,所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也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说法。发展到明代,四拜成了最隆重的礼仪,只对君王、父母、师长才行的叩拜礼。“拜四要出事”这样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不过在普通百姓中流传下来的还是拜三的习俗,大家在生活中也可以注意一下。

小编有话说:入乡随俗,虽然说拜四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你去拜四也没有关系,但是既然人们流传下来的是拜三,那么大家最好能遵守这个规则,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话说回来,三这个数字还真的是很神奇,小编就发现很多文学作品也与三有联系,比说说《三国演义》里面的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曹操三笑华容道等;《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大家还有没有自己家乡关于“拜三”和“拜四”的一些特殊的讲究呢?欢迎留言评论。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