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福建电视台 > 福州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为什么接亲要有小姑娘(为什么叫姑娘去接新娘)

发布时间:2022-05-18 10:38:59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为什么接亲要有小姑娘(为什么叫姑娘去接新娘)

接新娘为什么要小姑娘,很多地方对于接新娘的人是有讲究的,比如要选择未婚的女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接新娘为什么要小姑娘的原因,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一起看看吧

接新娘为什么要小姑娘1

一、为什么叫姑娘去接新娘

1、未婚女性一般民间说姑娘指的都是未婚女性,在接亲的时候都建议未婚男性和未婚女性去接亲,这样寓意吉利。除了姑娘和小伙子接亲之外,还有家里德高望重的长辈,离婚和丧偶的人是不能够去接亲的。

2、接亲的的讲究

(1)接亲人数:一般在接亲的时候去时人是单数,接到了新娘回来人数是双数,寓意是“添丁添口”。在接亲前男女双方应该沟通一下接亲和送亲的人数,一面一方人多一方人少显得尴尬。

(2)接亲人员:除了新郎之外,还有新郎的好兄弟们和亲戚,还会有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寓意是“儿女双全”。伴郎团的人都建议是未婚男性,其余的人也应该是家庭和睦,离婚丧偶的不建议去接亲。

(3)接亲道具:建议新郎在接亲的时候最好一只手拿手捧花,一只手拿苹果,寓意平安幸福。在婚车到达新娘家时,一定要有人放礼炮通知新娘的人。

二、女孩子去接新娘忌讳

1、空手接新娘女生跟着新郎去接新娘的时候,最好也要带上一些红包,千万不能空手到女方家里。一般红包是伴郎团保管的,所以到时候男男女女手上都应该拿一些小红包。

2、走在新郎前面接亲的时候,主角当然是新郎了,人家要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子,你走在最前面会让新郎有些尴尬。切记在婚礼当天不能够抢了新人的风头。

3、穿黑白色服装在接亲的时候,女生最好是穿清新靓丽的衣服,不要穿深沉的黑色,也不要穿与新娘婚纱同色的白色。建议穿浅蓝色、浅粉色和浅紫色等颜色的衣服。

4、不便插话,到了女方家里的时候,一般女生父母都会向新郎交代一些事情,此时接亲的女生和男生应该安静站在旁边,切勿随意插话。否则会让女方父母认为你不懂礼貌,并且不尊重对方

5、吃新娘家点心接亲的时候,新娘家里面会准备一些吃的食物,有汤圆和水饺,寓意新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这个时候新娘父母会让接亲的人,此时就不要推三阻四拒绝对方的好意。

接新娘为什么要小姑娘2

一、为什么叫姑娘去接新娘

1、在我国没有结婚的人都被称为姑娘,让姑娘去接新娘比较吉利,因为没有结婚的女生孕气一般都很不错。当然这些都是迷信说法,并没有科学验证过,大家找姑娘去接新娘,主要是为了图吉利。

2、不管是未婚的人还是已婚的人去接新娘,建议大家还是选择跟新娘比较熟络的人,因为结婚当天新人心里会比较激动,也有点紧张,如果找比较熟悉的人那么会稍微放松一些。

3、另外不管是接亲的还是送亲的,建议大家选择双数,这样比较吉利,代表成双成对,当然也要结合当地婚礼习俗来决定,看具体选择什么人去接亲比较合适。

二、接新娘子有什么讲究

1、接新娘子的人要选择有福气的,不可以选择寡妇或者孕妇,这样会跟新娘子相冲,寓意不是很好,结婚之后也会影响整体运势,因为寡妇是单身一个人,而孕妇会跟新人相冲。

2、选择接新娘的人属相也要注意一下,不能找跟新人属相相冲的,如果相冲那肯定不吉利,会影响夫妻两人婚后幸福生活,以后家庭矛盾会比较多,如果发生口角影响了感情,那最终可能会以离婚收场。

3、接新娘子的人不要走在新郎前面,否则会抢了风头,一定要跟随在新郎后面,另外也不要多嘴,大家都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如果说多了新郎包括新娘家人都会很不开心,这些细节地方一定要注意。

接新娘为什么要小姑娘3

一、接新娘的女生叫什么

迎娘

古代相当于媒婆或者中间人、只不过现代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一般民间说姑娘指的都是未婚女性,在接亲的时候都建议未婚男性和未婚女性去接亲,这样寓意吉利。除了姑娘和小伙子接亲之外,还有家里德高望重的长辈,离婚和丧偶的人是不能够去接亲的。

二、接新娘的女孩子要干什么

1、接新娘的女孩要做什么——打扮得体大方

女孩去接新娘时穿的衣服颜色最好是喜庆一点的,也不需要专门选择那个大红大紫的衣服,显得有点夸张了。其实可以选择那些比较明亮温柔的颜色,比如黄色、粉色、香槟色等都是能够展现出气质并且适合接亲时候女孩穿的颜色。小编提醒大家,接亲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黑色、白色、大红色、灰色这类颜色的衣服。

因为这些颜色要么太暗沉,要么和新娘撞色,不适合去接亲时穿。接新娘的女孩可以化一点淡妆,不用浓妆艳抹,清爽秀气就可以啦啦啦啦。总而言之,接新娘的`女孩在打扮上要得体大方。

2、接新娘的女孩要做什么——陪伴新娘

接新娘的女孩跟着新郎一起到了女方也就是新郎的家后,要去陪伴新娘,以缓解新娘的紧张情绪。结婚那天家里肯定是非常热闹的,家人们都是忙前忙后,手脚不沾地。新郎在女方家要和新娘的亲朋好友打招呼和交谈,这个时候新娘可能就只有一个人在房间里,你要去陪伴她,让她避免紧张无聊的情绪。而且接亲成功后回到新郎的家,你就要更加把重点放在新娘的身上。

因为新娘离开了熟悉温暖的生活了很多年的家,来到了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肯定是不习惯的。你就要陪在她旁边让她不要无聊,不要产生伤感的情绪。你可以和她一起聊天啊,如果你不知道应该聊什么的话,你可以和她聊聊新郎,这样话题是最不容易把天聊死的。通过和她的聊天,你可以加深对她的一些了解,也可以缓解她紧张不安的情绪。

3、接新娘的女孩要做什么——扶新娘上婚车

接新娘的女孩最主要的一个作用是在吉时到的时候把新娘扶上婚车。这种做法表示新郎和他的家人把新娘看的很重要,是很尊重和喜欢新娘的体现。吉时到,女方家里会准备鞭炮和烟花,当烟花爆竹声想的时候,你需要到房间里去把新娘扶起来,牵引着新娘前往停放婚车的地方,拉开车门,然后扶新娘进婚车。这个步骤是最重要的,而且也不难哦。

芳友提问应与时俱进,不要把眼睛盯着上世纪困难时期,时过境迁的事,令人心酸。

芳友多次邀请,我为何不理,

现在知道吧!

2021/12/15

其实,在生产队时期,在我们老家的农村,农村娶媳妇接亲没有什么太大的讲究,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的分两个阶段来回答,第一个阶段,就是以前的娶媳妇接亲,还是比较隆重的,之后,因为扫了四旧,那些旧的娶媳妇接亲的风俗习惯也就都没有了,娶媳妇接亲就非常简单的了!

那个时候娶媳妇不叫接亲,叫送亲,都是娘家用农村的大马车送过来的,前谁家娶媳妇,要雇一套喇叭班子,要吹吹打打的热闹三天,当送新娘的大马车来到村口的时候,这一套喇叭班子要到村口去接新娘,吹吹打打的一直接到婆家,然后有那么一套接新娘的程序,把新娘接到家里之后,也就是新娘子坐在大火炕上,坐坐福,吃几个饺子也就完事了!

扫了四旧,那时候农村,扫四旧也是扫得很彻底的,所以从开始,农村娶媳妇接新娘就什么讲究都没有了,说实在的,也不敢有什么讲究了,因为如果你有什么讲究,就会有人给你带上复辟四旧的帽子,明明是办喜事,再有人给你这么一捣乱,这喜事办的就难看了,这喜事就不喜了,所以从文化大明开始,农村娶媳妇接亲什么讲究也没有啦!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我就是在生产队时期结的婚,那时候,农村娶媳妇,能够有辆新一些的自行车去接亲就不错了。我就是用了一辆半新旧的自行车,把我妻子接回家拜堂入洞房的。

那时候,虽然有很多男女青年是经过恋爱后结婚的,可也仍然存在靠媒人说亲成就的婚姻。婚姻成不成,全凭媒婆一张嘴。讲一个我们村结婚时的故事,笑不笑由你。我们村有一位青年,经媒婆说亲,娶了一个离我村十来里地的外村媳妇。结婚的那天,接亲的人去女方家,都是骑着自行车去的。接亲后,由新郎骑车带着新媳妇,回家路途中遇到了上坡,新媳妇怕把女婿累着,就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可新郎不知道,依然骑着自行车爬上了坡,并且一直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追上了前面同去接亲的人。接亲人看到只有新郎一人,不见新媳妇。问新郎后,才发现丢了媳妇了。新郎忙返回原路去接,新媳妇是又气又急,满眼泪水。从此,XⅩx娶媳妇,丟了人了的故事,传遍了十里八乡,成了人们饭后闲时的笑话,至今仍有人讲起。

生产队时的故事多,加个关注,就可以尽情的听我讲,你喜欢的尽在眼前。

谢邀!我是一名60年代初出生的农民,对生产队时期,农村娶媳妇接亲和婚事中的一些讲究有一些了解,同时也参加过多次婚礼现场,但本人初浅地认为,那个时期农村娶媳妇接亲,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是不一样的,就算是一个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婚俗习惯都是有一定差异的,网友们认为呢?

好了,我就我们当地生产队时期娶媳妇、接亲,还有什么讲究(规举)与大家共同分享,由于现在距当时已经相隔几十年了,很多东西只能靠回忆,如有写得不清楚的地方,还望知情的网友们多多帮助给予补充!

我居住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生产队,现与网友们共同分享两个案例:

例一、我哥哥嫂嫂的婚事

我大哥今年70岁了,嫂嫂68岁,哥哥嫂嫂的婚姻是靠媒婆说成的,嫂嫂的娘家住在离我们家40多公里的农村,嫂嫂是用一皮大黄马接回来的,我记得接亲的前一天,我的父亲请了二十多个人,其中有六个是请去唱酒令的,一个是押礼先生,一个是请去背柜子的,说明一点,新郎是不参与去的哦!我作为弟弟当然是拉马的了,借了一皮黄马,带去接亲的礼物有包谷酒一大坐瓶(用土做成的容器),猪腿一大支,给嫂嫂的麻布花衣服,还有裤子、布鞋,香蜡纸烛等,去接亲的早上约9点右吃过饭,二十多个人带上接亲礼物,由我拉着马(马背上有一付骑鞍),沿着湾湾曲曲的山路出发了,下午六点钟才到嫂嫂家,刚到嫂嫂家路口上,我们的接亲队伍遭到了埋伏,被一群男女用山木香(倒勾刺)打和冷水、冷油汤淋,那是一个冬天啊,我差点就要哭起来了啊!

在几个老年人的劝说下,那一群人才绕过了我们,最后嫂嫂家那边的人把我们带到她的隔碧邻居家,我们这里叫打店子,店家把我们安排在他家的堂屋头,也就是木房子当中的那一大间,正中间烧着柴火,柴火的周围摆满了木登子,店家让我们坐着烤柴火,店家走后,我们的押礼先生说:“大家坐着烤火,不要乱窜,按规举要其他客全部吃完饭才到我们吃,并要等主人家的管事来请我们才去。”,一大晚上才得饭吃,吃完饭,主人家打理好堂屋后,他家的管事叫我们去交礼,礼别,主人家堂屋中间烧起了柴火,我们这边请去唱酒令的人与主人家请来唱酒令的人手拿毛巾围着柴火唱起了酒令,又唱酒令又喝酒,直接唱到天亮,由于当时我年纪小,感觉瞌睡好来哦!

由于路程远,我们的押礼先生与主人家达成共识,一早吃过饭发亲了,我们的接亲队伍各负其责,各自领着主人家发出的嫁装,嫁装领完后,只见嫂嫂的哥哥背着嫂嫂沿着她家做饭吃的火转了几圈,又到堂屋神前跪拜,只看到嫂嫂的身子看不到嫂嫂的脸,因为她的头上盖了一块红盖头,然后让人把嫂嫂扶上马背上骑稳,嫂嫂家那边送亲的40多人,(新郎家去一个接亲,新娘家就要派两个送亲,);接亲队伍浩浩荡荡的往新郎家赶了,网友们,你们那里生产队时期娶媳妇接亲是这样吗?知道这是什么民族吗?

例二、邻居李哥的婚事

邻居李哥的婚事是这样的,与例一中有一个共同点,婚姻还是请媒婆说成的;他接亲的时候我也是全程参加的,他的媳妇是用花轿抬回来的,花轿是用竹子和木做成的,轿子都由四个人抬,有的人家户是用钱请人抬,被请者叫“轿夫”,有的人家是请人情工叫抬弟兄轿,李哥的媳妇就是请弟兄轿抬回来的。

李哥接亲那天,请了二十多个帮忙弟兄,其中,有一个是小孩子,是请去押轿子的,叫“押轿娃”;一个押礼先生,又叫管事,这里说明一点,新郎是不参与去的哦,接亲队伍带上猪腿、平版布的衣服,香焟纸烛,抬着轿子去接亲了!

李哥的媳妇家离他家不远,就3公里路程,到了李哥媳妇家,规举也是先去打店子,要让其他客人吃完饭后才轮到我们接亲的吃,吃过饭交了礼回店子,那个时期回店子是没有床睡觉的,只有在店主家堂屋里烤火,若实在瞌睡太来了,只能用包谷草摆放在地上睡,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个时期的生活还是坚苦啊!第二天吃过饭,接亲队伍各负其责,领到主人家发出的嫁荘,扶好新娘上轿,弟兄们边走边换着抬轿,浩浩荡荡把新娘抬到了新郎家!网友们!你们那里生产队时期也是用花轿接亲吗?

谢邀!生产队时期,农村聚媳妇,接亲很简单,开动两只脚,驱动11号车,穿上自认的新衣服,自己走到婆家去。新郎当然会来接亲,顺便新郎把新娘的嫁妆挑起来。可能有新娘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送行,也顺带把新郎挑不了的嫁妆带到新郎家去。那时彩礼很少,最高的就一百元。我记得我矿作家谭谈写的《山道弯弯》里,改成电影后,里面有一个农村姑娘出嫁的片断,那个片断正反映了当时农村姑娘出嫁的情况,你可以找来观看一下。更远的是三年苦日子时期,我有一个女同学出嫁,男方的彩礼就是十个鸡蛋。就那十个鸡蛋,我女同学就跟一个陌生男人走了,以后再也沒有见到过她。有一个时期,我看过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书名叫什么我全忘记了,反映的是四川西北部农村的情况,那个地名叫龙凤场的地方,好象是一个真实的地名,正好我当时所在单位有一名龙凤场附近的同事,我向他求证龙凤场里面的地方风俗,他也跟我说过,当时谁能够出一百斤稻谷,谁就可以在那个地方讨一个媳妇。后来,我那单位附近的老百姓真的从那个地方带了一个媳妇回来,看到婆婆煮东西,首先放一升米,米煮开后又放切碎的红薯米,红薯米煮熟后又放几升糠,把糠和煮熟的大米红薯米和勻后又放红薯藤,还放蔬菜叶,满满一大锅,这个川西来的媳妇就问婆婆:妈,我家人不多,为什么要煮这么大一锅饭?婆婆答:妹子,这是煮的猪食,是煮给猪吃的,人哪能吃这样的东西。那个媳妇听到后,想起自己连猪食和人食都分不清,想起自己在娘家的生活,自己眼泪长流。所以人穷的时候结亲有穷的办法,富的时候有富的办法,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过对于现在的结婚,要高额彩礼,要豪车等,我也不敢恭维!

我大哥今年71岁了,他结婚时,我懵懵懂懂还记得点,队里面妇女队长带着几个本队的妇女,步行到女方村庄,那边来几个人,陪嫁的东西就是几件干农活用的农具,简简单单就把大嫂接回家了,也放了鞭炮,随便几个简单菜招待一下就算结婚了。

我二哥是当兵的,在部队快十年吧,八零年结的婚,那时分开生产队了,是骑着自行车,把二嫂娶回家的,也去了好些辆自行车,他好多战友,加上本家亲戚,和女方送亲的,也足足摆了好几桌,那时农村结婚都开始讲究点了,专门请了做菜的厨师,还算热热闹闹。

听说讲究不多,主要是媒婆两方勾通,一般农村来说有房子,柴方水便,饭和杂粮好就算可以,

我们这里很简单,白酒5一10斤,豬肉10斤,大米30一50斤,大馒头12个,散子12把,冷热衣服各两套,解放牌半胶鞋一双,布鞋一双,送亲客一般二人各付1.20一2.40元,介绍人3一5元,男女两家各办的席桌一般吃两屯饭(头晚上和第二天早上)不发请谏口头招呼三亲六当和生产队的户主一起几桌人热闹一场就应期了。另外正酒的当晚女在男家是跟送亲客娘娘一起睡觉,待第二天回门去娘家后的第三天夫妻一同回男家晚上才能同房。第四天就参加男方生产队的劳动。

生产队时期,娶媳妇花不了·多少钱的。百八十块足够了,什么也大都不要的。接亲时去个大辈人压彩礼的称呼。一个娶媒戚和几个放鞭炮的就可以了。

四十八年前,我才六岁。老舅突然来到我们村。原来老舅要娶媳妇了。我妈妈带着我陪老舅走路来到县北部最大的集镇。二十多里路,大家都是走路的。因为都是小路,大家都没有走过这条路,妈妈舅舅一路都是见人就问同志,到xx镇怎么走。我也是六岁以前第一次步行走那么远的路。

第二天新娘是用独轮车推着到我舅舅家。一边是新娘,一边是嫁妆。从最北部集镇到我舅舅家,三十多华里。我因为小,也有幸坐在独轮车上被亲友推着走。

到老舅家后,亲朋好友很多,很热闹。我也是第一次吃到响铃糖醋排骨等美味。也是第一次经历如此隆重的婚礼。

说到苗族,你可能就会联想到养蛊虫,下蛊毒……然而这些也只是一个传说。

苗族是一个比较悠久的民族,奶奶说:苗族经历了三次牵走才来到了这里。而我们现在的居住地也是在奶奶那辈因为水稻田太远了,随着水稻田迁来成了屯。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苗语只能面面相传,苗族也分为很多种,白苗黑苗和红苗等等,不同的苗族语言也不同,苗衣也稍有不同,苗衣刺绣上大部分以花鸟图案为主,银饰也是。

苗衣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庭丢失了一件很美丽的衣服—苗衣,森林里的许多动物都在争抢,最终滑落到了水里,鱼得到了衣服,才有了布灵布灵的鱼鳞。

苗族还有个污神之说,到现在还有巫师,但极少数人会学,所以现在作法巫师也重金难聘。听说要学的人要作法与祖师谈话,祖师同意了才能学,晚上他自会入梦教你作法,起到现实中无师自通的效果。

作法时嘴巴念念有词,能数到祖宗十八代,就像背稿子一样。巫师也能看山水,更厉害的可以算命,在奶奶小时候,有一个很厉害的巫师,有一个年轻人天赋很高,他算到家里会着火,赶紧把自家的财务搬到楼下,父亲不信,最后烧光了父亲的东西。火塘旁认真听故事的我打趣到:“为什么不算出着火点灭了它?”他们都大笑起来。如果现在还有算命先生,我想算一下我的姻缘,你呢?

这里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尧告拉鼓圣地,是广西与贵州的跨界地,是少数民族苗族的居住地。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年新年,她们都喜欢在春节期间办喜事,因为春节期间有很多好日子,不同的是伴娘是新郎家的两个未婚妹妹,郎家人会派一个人去接新娘,人到后喝上几杯酒,娘家人把糯米饭装上背篓,接亲人背上背篓,新娘就跟着接亲人来到新郎家。接到新娘就会安排两个伴娘一起面向东坐在新娘两侧,婆婆端来水盆请新娘和两个伴娘洗手,拿来酸鱼,糯米饭还有米酒,新娘象征性的来吃喝上两口,这是寓意新媳妇儿先给祖宗过目。

杭州:苗族歌舞快闪西湖

以前很讨厌自家人办喜事,特别是作为郎家人,都要挑十几担的礼去新娘家,那时还小,一个人都不认识。现在喜欢热闹了,自家族男丁却还没讨到个媳妇儿。

礼担很重,娘家人会准备楼梯酒(喝了才能进家门,才有人帮卸下你身上的担子),

几杯下肚,从喉咙热到肚子里,感觉就上来了。吃完饭,又得自己挑着新娘家的回礼回来,又得喝上几杯楼梯酒才给走,这一餐基本醉得不醒人事。喝酒有独特的口号,兴奋时叫上几句。特别是送礼的人回来到村头时,都会吼上几句,表示对娶到新媳妇感到高兴。途中遇到路人也会分发喜酒时的糯米饭和酸鱼,有些人还特地到路上索要,沾沾喜气。一到人数多的聚餐,他们就喜欢蒸糯米饭,一是方便拿,二是不用碗装,直接用手抓。

小时候的春节很热闹,家家户户都会杀猪请客。今天去这一家,明天去那一家。春节还有很多活动,打同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都是在大年初二才开始。打同年是两个村之间的组织聚餐,举办晚会。说不定两村年轻人之间还能看上个多怕多汗(靓妹帅哥),讨个媳妇儿,嫁个郎仔。去别村做客回来的那一个村必定会挑一个牛头回来,意思是还欠那个村一个同年,第二年就要请那个村来做客。

走妹也是苗族人比较喜欢的活动,从古流传至今。一到春节,几个年龄相仿、玩得好的男生就会相约去别村走妹。他们会聊天玩耍一个晚上,有时候呆到凌晨,幸运的话还能讨喝到妹子做的油茶。

除夕那天,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圆饭、打糍粑,熟透了的糯米饭打成米糊,再做成大饼状。干硬了的糯米糍粑可以掰成小颗粒状晒干拿来做油茶,也可以在水里泡一泡再拿到火炭上烤。晚上起个柴火,一村的人围着柴火守夜,喝点酒吃点肉。

苗歌你是否听过,乐器分为三种笛子。三种笛子的寓意也不相同,分为多怕多汗(靓妹帅哥)的相互仰慕,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赞赏还有吵架对骂。每种笛子的孔数不同、音节以及音色也不相同。

到大年十二,乡里就会有坡会,坡会比拼芦笙的响声和舞美,每村每屯都会组队跳芦笙舞,街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跳芦笙舞时,吹芦笙的男人站中间,芦笙上插着鸟的羽翼、系上红飘绳来装饰。随着他们一甩一甩地吹动,羽翼和红绳有规律地飘动。女人手拿白色的毛巾和花朵围着男人们成圈跳舞。到这时,街上总会出现各种临时小摊,各种零食各种玩具和宠物。真比赶集还热闹。坡会结束,春节期间的活动基本就结束了,人们又恢复了平时的样子,上山砍柴,开始播种农作物。

中国四川省,兴闻苗族村,中国,亚洲

民族文化需一代代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山老林里,有那么一个可爱的民族—苗族。他们把自己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传到了我这里,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如果走妹,你找我呀!

投稿作者:圆小源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