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福建电视台 > 福州生活在线直播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是什么歌(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是什么歌)

发布时间:2022-06-30 11:52:37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是什么歌(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是什么歌)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这首歌很好听,听这歌词大家肯定也都有点感触,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歌。下面抖音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歌曲介绍。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这句话其实是歌曲《下辈子也要找到你》里面的一句歌词,是歌手张艾文演唱的一首歌。

点击试听《下辈子也要找到你》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是什么歌?
歌曲:《下辈子也要找到你》
歌手:张艾文

《下辈子也要找到你》歌词:
写给你的信 一去没音讯
就连手机 你也关了机
我找不到你 你到底在哪里
好久没有你的消息 你的声音
所有的飞机早已经落了地
我还以为你在等待你的行李
查旅客名字没有你的登记
坐在回家的TEXI里 沿途找你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
让你保持离我心脏最近的距离
再也不用担心会和你断了联系
一辈子也要在一起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
让你留在离我心脏最近的距离
就算下辈子你会和我断了联系
可我还会记得你
所有的飞机早已经落了地
我还以为你在等待你的行李
查旅客名字没有你的登记
坐在回家的TEXI里 沿途找你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
让你保持离我心脏最近的距离
再也不用担心会和你断了联系
一辈子也要在一起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
让你留在离我心脏最近的距离
就算下辈子你会和我断了联系
可我还会记得你
~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
让你保持离我心脏最近的距离
再也不用担心会和你断了联系
一辈子也要在一起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
让你留在离我心脏最近的距离
就算下辈子你会和我断了联系
可我还会记得你
就算下辈子你会和我断了联系
可我还能找到你

相关介绍:《下辈子也要找到你》是张艾文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张艾文发行于2007年10月18日的EP《下辈子也要找到你》中。《下辈子也要找到你》是张艾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张艾文简介:曾是一个放荡不羁的音乐浪子,一名曾帮孙楠,谭晶,韩磊,沙宝亮,黄征等知名歌手打造专辑及多部影视剧制作音乐的金牌制作人。

相关推荐:抖音2019年最火流行歌曲推荐系列之一月份热门歌单合集MV

作者:龚丹韵

近日,居家观影时,纪录片已经成为热门推荐样式,一改其“小众”“高冷”的形象。更有不少“懂经”者在网上直接询问:经典影片或经典纪录片,有啥可推荐的?

一切皆非偶然。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纪录片的政策。更可喜的是,纪录片市场本身也在自然而蓬勃地生长,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

国产纪录片似乎拉开了新的帷幕。它们究竟有哪些“进化”和创新?凭什么俘获年轻观众的心?有没有一些模式可供启迪?

硬话题,拍出软感觉

B站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两季都创下豆瓣9.0左右的高评分。无数网友给它打下五星好评——“像追剧一样看完”“不再是印在纸上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看纪录片哭得稀里哗啦”……

书籍题材,不算是一个小众的题材。但很多年轻人一听这个词出现在片名中,就不太有打开的兴趣。因为在刻板的印象中,书籍类纪录片似乎跟深奥、严肃、一本正经联系在一起,必须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看。《但是还有书籍》恰恰打破了这种印象。没有专家正襟危坐,没有知识灌输,也没有心灵鸡汤式的文艺旁白。从真实主人公的柔软与温暖的生活画面入手,带人入“书境”,不知不觉间,观众跟着片中人物又哭又笑。

比如,98岁的沈燮元是版本目录学元老级专家,人称“古籍活字典”。片子的开头并没有从沈老的身份讲起,而是以他每天出门的生活场景作为开场。

早上7点,沈燮元出门等公交车,镜头随着他的脚步移动,在市井的街道、喧嚣的人群里,他仿佛就是其中一个普通的老爷爷。公交车来了,沈燮元没有挪动身子,说:“这部车子不要上,你看那么多人,害怕。”

片中,他和友人互相打趣,说买书好比交女朋友,没成功的时候不要说。每到此时,弹幕上飘过的几乎全是赞叹:“好可爱的老爷爷”“缺了颗牙,讲话好可爱啊”“想起我爷爷,太可爱啦”。

涉及专业问题,你以为沈燮元会一本正经开讲吗?没有。镜头里,他一边翻书一边嘀咕。有些是感叹:“不可能的。”有些是惊喜:“是个明抄本,黄丕烈题跋,头一次发现,而且是昨天刚好发现的。”有些则是满足:“一个比较完美的版本。”

旁白娓娓道来,有层次地串联起这些生动的场景,观众很快与片中的人物共情,逐渐理解了版本目录学的重要和有趣,点评“有点像侦探”“好厉害”。

另一位片中主角马爱农,则是《哈利·波特》全系列中文版的主要译者。她说,《哈利·波特》涉及炼金术、巫师传说等冷门知识,作者罗琳还会“生造”一些词,翻译时,有些词连字典都查不到。

比如魔咒,一开始马爱农选择音译,如“羽加迪姆乐维奥赛”。译到后来发现,很多魔咒重复出现,且非常重要,于是改为意译,并统一为四个字,让念咒显得短促有力,如“昏昏倒地”“幻影移形”“神锋无影”等。

更有趣的是,纪录片用了大量简笔动画。提到“神锋无影”时,只见一个动画小人对着书页上“神锋无影”几个字一划,四个字“唰”地一分为二,生动再现魔咒效果。还原漫画《镖人》的动作场面时,一页页静止的漫画在镜头里“动”了起来。有时候,主角回忆一段往事,也会出现动画场景还原。有时候,主角只是安静地坐着翻书,阳光洒向书桌,动画小人落在主角的肩上、跳到书上,画面温馨而生动。每次出现动画效果时,弹幕都纷纷为之惊叹。

片子的旁白同样俏皮活泼,比如把图书管理员比作游戏里的“NPC”。弹幕里直呼“内行”,表示被这个比喻“戳到了”。

在国家图书馆当了十几年“NPC”的顾晓军,自学掌握了法语、意大利语、波斯语、希腊语等十几种语言,被网友形容为“扫地僧”。镜头里,导演让他用外语朗读一段文字。只见他上一秒还开心地捧起书,看了一眼后,下一秒忽然像个孩子一样大哭。他在抽泣中读了法语《最后一课》中令人伤感的句子。

弹幕表示:“他一哭,我好想笑……”“哈哈哈,太可爱了”。网友的笑,不是嘲笑,而是感受到这位图书管理员对阅读、对文学,有着如孩子般的赤忱。

真实、生动、睿智、温暖,手法新颖、节奏活泼、风味软糯,《但是还有书籍》不仅俘获了年轻观众的心,也获得了第13届金鹰奖最佳电视剧纪录片奖。

找到“年轻的语感”

“年轻观众逼迫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把书籍里的故事讲得有趣、不闷。”叶深感叹。他是《但是还有书籍》的总导演、艺术总监,一位80后,而团队分集导演大多是95后。他们非常在意主题、叙事、风格、人物、音乐等元素与年轻人是否有共鸣。拍摄前的调研,主要对象也是年轻人。

动画的手法是该片一大特色,诙谐有趣。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就是被独特的动画开场所吸引,一路看下去,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得益于团队里有一位95后动画导演,她毕业于清华美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纪录片动画专业。

从未来趋势看,创意动画、创意视觉,在纪录片里有很大的发挥舞台,使用恰当,往往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都是老一代纪录片很少采用的手法,却十分契合B站年轻人的阅片习惯。

叶深很喜欢看B站另一位UP主的视频。其视频主要是为电子产品做测评,其中有一期,对方搭建了一个创意电脑桌,呈现出科幻片一样的视觉效果。叶深认为那个桌子堪比“装置艺术”,一个测评视频却充分运用了视觉创新手法,年轻网友的创造力可见一斑。

几年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台播出时不温不火,没想到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播出后,顿时引爆话题。这件事引起B站平台方的注意,也让朱贤亮意识到“年轻人不是不喜欢纪录片,问题是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纪录片”。

朱贤亮曾在上海纪实频道、北京纪实频道任职,如今担任B站纪录片制作中心高级顾问,负责纪录片的编审、策划。2017年7月,B站开始重点布局纪录片,多次在各个场合发布“求贤令”。

2018年,B站投拍的国产纪录片《人生一串》成为爆款,一季度点击量超过1亿。这让朱贤亮和平台方都坚定了“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纪录片”的信心。抓住年轻人,也就抓住了纪录片的未来。

传统印象中,纪录片比较小众,中老年观众更多一些。朱贤亮认为,喜爱看纪录片的人,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或者颇有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当代年轻人本就符合这些特征,本应是纪录片的目标群体。问题在于,如何让国产纪录片变得“年轻化”“有网感”。

几年的实践中,朱贤亮为纪录片找到了一些“年轻的语感”。首先是主题,得从年轻人关心的话题入手,如美食、历史、青春、人文、宠物。

其次,要接地气。比如美食类纪录片不乏珠玉在前,但《人生一串》却能杀出重围,恰恰得益于它贴合年轻人的视角,勾勒出美食的烟火气。

再次,找网感。比如,解说词恰当使用网络语言,不说教,甚至刻意押韵和玩梗。玩梗比较多的纪录片当属《历史那些事》,有些梗只有B站网友才能心领神会。看不懂梗的观众怎么办?不怕,网友在弹幕里会帮忙解释的,由此片子与人产生良性互动。

“我们在制作纪录片时,提前考虑了弹幕。”朱贤亮说,比如片子刻意在某个点上空出个几秒,让弹幕飞一会儿,预判这里是弹幕宣泄情绪的点。

不同纪录片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传统观念认为,解说词不能太满,但《人生一串》如果没有那些满满的接地气的解说词,就没那么好看了。因此,网友戏称它的解说是“百万文案”。

制作《历史那些事》时,朱贤亮建议团队必须在每个段落上,输出不少于3个知识点。他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心理节奏普遍较快。叙事拖沓、知识点不够密集,他们就会立刻转移注意力。

此外,“注意力”这个因素,也影响了纪录片的时长和集数。数据表明,B站网友比较习惯在30分钟内看完一集,超过40分钟,观看数据就往下掉。而传统纪录片每集有50分钟,不如拆成两集效果更好。同理,总集数也不能太多。有的纪录片前6集平均点击量达到300多万,但第12集就只剩下几万。数据表明,纪录片保持在6—8集的体量,效果更佳。

突破黄金档,站上新“咖位”

传统媒体对纪录片的重视也在与日俱增。

今年伊始,东方卫视平台拿出每周二夜晚的黄金时段播放纪录片,形成固定播出机制。固定周播,背后要有大量的纪录片片源来支撑。

布局三年前已经开始。彼时,上海广播电视台把本来散落在不同频道、部门的纪录片团队统一合并,成立“纪录片中心”,形成17个制作人工作室。这17个工作室,相当于17个准市场主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从市场上寻找合作伙伴。中心不再采用传统的拨付预算的栏目制,而是采用充分授权与动态监管相结合的项目制,从而激发工作室的生产力。

纪录片有了一个“固定出口”就像有了一个自己的店面。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表示:“工作室负责人在沟通项目资源时会更有信心,也为纪录片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纪录片中心旗下工作室制作的《人间世》系列,已经在市场上形成很好的品牌效应。那种沉浸式、有调查味、有价值观照和饱满情感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好几次,中心与别人沟通合作时,只要一说纪录片采取“《人间世》的拍摄手法”,对方就秒懂。该工作室今年又推出了体育纪录片《走出荣耀》系列,同样获得好评。

这两种题材其实都比较特别。前者需要长期蹲点医院,必须获得医疗系统的信任;后者长期蹲点运动员队伍,项目与体育系统达成深度合作。由此可见,驾驭重大题材、重点领域,仍然是传统媒体的强项。

这片曾经孕育了海派纪录片的土壤,在创新和探索中发挥优势,很有可能培植出一支有别于网络风格、独具魅力的纪录片创制队伍。

数据显示,周播档的纪录片《冰雪梦启程》《走出荣耀:女足小将》,在冬奥会期间的收视率分别位居当晚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一和第二。纪录片中心已经规划好整年的播出片单,如考古题材《何以中国》、长三角题材《太湖之恋》、消防题材《火线救援》、生态文明题材《草原,生灵之家》《武夷山·我们的国家公园》《叶尔羌河》,以及现实题材《人生第二次》等。

王硕团队负责纪录片《我们的国家公园》系列。第一季聚焦青海国家公园,播出后颇受好评。草海、冰河、峡谷之壮美,令人心驰神往。如今,第二季正在拍摄中,对象是武夷山国家公园。

几个月前,武夷山下起了十年难遇的大雪,半山腰银装素裹,云海起伏,美得震撼人心。拍摄团队的2辆车、8个人驻扎在半山腰。天气危险时,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会劝阻他们上山。团队在武夷山几进几出,拍摄自然风景的挑战非常大。

王硕说,第二季依然是从都市人的视角,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起高海拔的青海,武夷山更显秀美,有摩崖石刻、文人书院,朱熹等文人墨客留下的痕迹。它不仅具有生态之美,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可区别于第一季的壮美高原。

摄制组跟随科学家们的脚步,一一展现武夷山独特的气候与生态。一些珍稀动物,比如金斑喙凤蝶,数量稀少,极难拍到,要花大量的时间寻找、跟踪,很考验摄制组的耐心与体力。当久经艰辛,捕捉到关于鸟、植物、天象的生动美丽画面,摄制人员又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自己的自然地理纪录片一直是个类型短板。但这几年颇有追赶之势。如《水下中国》以独特的水下视角展现了中国的自然和人文。《航拍中国》则从空中视角俯瞰中华大地,如今已经在央视播到第三季,拥有大批固定粉丝。

善于向全球观众讲中国故事

如何向海外观众讲中国故事,纪录片中心总导演陈亦楠颇有心得。

从《东京审判》到《亚太战争审判》,陈亦楠的团队拿过多个国际纪录片奖项。去年,团队制作的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第一季聚焦中国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受好评。第二季如今正在制作中,这一回难度更大,通过政治、经济、科创、生态、民生等主题,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比如,开篇第一集里向海外观众介绍中国的“两会”制度。从何入手?团队选择了云南象群的故事。

2021年4月,云南省北迁的亚洲象群在网络上引起全球热议。其实早于此前,当地卫生院副院长资艳萍已经关注到西双版纳的亚洲象。

西双版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后,亚洲象数量逐渐增加,曾经也发生过“人象冲突”。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资艳萍身为全国政协委员,进行了一番调研。

她了解到,西双版纳早已有专门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2019年的补偿标准是玉米每亩400元、甘蔗每亩800元。而实际上玉米每亩收入可达800元、甘蔗每亩收入可达2000元,补偿差不多一半损失,群众受益程度较低。走访3个村寨后,资艳萍在“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提升补偿标准的提案。通过资艳萍的视角,纪录片展现了“两会”制度如何发挥作用。

新一季《行进中的中国》由中外联合出品。外方出品人Warner Bros.Discovery负责把该片向全球输出,其大中华区副总编辑张元说,合作时,他们也会提出一些基于全球视角的参考建议。

比如该片有一集讲述中老铁路的故事。对铁路的理解,中国视角与东南亚视角是不同的。Discovery建议片中增加东南亚的叙述视角。如此,放在全球视野、国际语态中,就能更好地理解中老铁路的价值。

又比如,正在Discovery海外平台播出的纪录片《数字里的中国》,是由海外团队联合本土团队共同创作的。一提到数字,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GDP、人均收入、住房面积等。但纪录片需要拍得吸引人才有传播效果,创制团队为数字赋予了新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生动表现呢?选用数字“1111”,引出居民购买能力提升、网络电商发展、可支配收入提升等话题。中国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成就斐然,然而外国观众缺乏亲历,难有感性体会,仅仅介绍里程数,传播效果未必好。于是,这一集的数字定为“318”,从318国道两边的基础设施发展讲起,一路由西部串联到东海之滨。还比如数字“5”,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到“十四五”规划等,“5”在中国有着丰富的演绎,可以拍得趣味横生……

用理性、客观、真实的纪录片样式和语汇,向全球观众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今时今日,纪录片承担“国家相册”功能的生动注脚。

让更多人乐见,还需探索“破圈”

“国产纪录片的进步肉眼可见,市场成长飞快。”张元感叹。

近几年,Discovery在中国市场的综合指标(包括内容指标、商业维度、观众规模等)连续保持增长。过去,制作片子时,集团或许会从海外“空降”团队,但现在更多培育和使用中国本土团队,与本土机构合作。比如Discovery和B站合作出品了《决胜荒野之华夏秘境》《星际杀手》,联合呈现了《流言终结者》《追踪海洋巨兽》等节目。

此外,G、B站与央视网三方合作出品了《人生第二次》。中外合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合作、新媒体之间的合作等,推动纪录片合作模式日益多元,内容也日益丰富。

张元举例,Discovery出品《决胜荒野》第一季时,B站购买了节目在中国新媒体播出的版权,播出后反馈非常好。于是第二季,B站参与了联合出品,并将第二季节目的“决胜战场”带到中国。节目达到了非常高的预期,产生了不错的商业回报。今年两家正在联合生产第三季。这无疑是从单纯授权、联合出品再到深入合作的变迁和跃升。

一般来说,探索类、野外求生类节目在B站表现较好,关注度更高,这符合B站用户的画像——年轻学生多、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而Discovery与优酷、东方明珠新媒体联合出品的《给我一点甜》,用户则集中在18岁—34岁年轻人之间,三线以上城市占比超过一半。

从市场来看,纪录片的商业变现能力也在拓宽。《人生一串》借助品牌效应,开出了线下实体店。《给我一点甜》则有甜品商在口播条、贴屏条上插播广告,与内容相得益彰。未来,好的纪录片可以诞生更多延伸产品,甚至制造线下的商机。

政策支持、市场活跃是一种利好,片种发展前景可期,但业内人士也表示,纪录片有一定的观赏壁垒,再怎么发展,其市场规模也无法和大众化的影视剧相媲美;纪录片的观众基础还得增大,“破圈”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如何“破”与“拓”,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空间。

在“破圈”方面,Discovery颇有经验。“我们更愿意称之为纪实类节目。”张元道出“秘诀”。近几年,纪录片与真人秀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流言终结者》《决胜荒野》究竟算纪录片还是综艺节目?恐怕很难界定。还比如,传统纪录片有解说、采访等段落架构,但现在受真人秀节目的影响,一些纪录片直接放弃解说词,纯粹靠主持人、现场采访或人物原声进行串联。两种类型之间有越来越趋向融合、跨界之势。

“纪实类节目”显然更容易聚集人才、吸引资源、扩大影响力。相关探索,刚刚开始。(龚丹韵)

来源: 解放日报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