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浙江公共在线直播

闽宁镇简介(闽宁镇简介)

发布时间:2022-05-14 20:22:17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中文名称:闽宁镇

英文名称:MinNingZhen

行政代码:640121104

身份证前6位:640121

长途区号:0951

邮政编码:753000

隶属政区:永宁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宁A

1、地方简介

 

闽宁镇

闽宁镇辖5个村委会:福宁村、木兰村、武河村、园艺村、玉海村。

2、人口数量

 

闽宁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闽宁镇

总人口:10469

男:5543

女:4926

家庭户户数:2421

家庭户总人口(总):10416

家庭户男:5503

家庭户女:4913

0-14岁(总):4495

0-14岁男:2457

0-14岁女:2038

15-64岁(总):5834

15-64岁男:3005

15-64岁女:2829

65岁及以上(总):140

65岁及以上男:81

65岁及以上女:5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0160

3、历史沿革

永宁县

 

永宁建县时,从当时宁朔县划出的是东、北部的村堡,有望洪、王太、杨和、旺全、增岗、靖益、魏信、新城等;从当时宁夏县划出的是其东、南部的村堡,有通贵、通朔(今永固)、镇河、张政、许强、许旺、杨显、丰盈等。始驻望洪堡,数月后迁至杨和堡。当时全县设14个乡,以数字序号为名。

1949年9月解放后,永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实行区、乡制,全县在调整组建为7个区55个乡。1950年经两次调整后为6个区48乡,如下:(1)一区,驻杨和堡,辖杨和、惠丰、纳家户、王太、大东、东全、北全、王全等8乡。(2)二区,驻望洪堡,辖望洪、西玉、曾岗、东和、西和、李家桥、唐铎、靖益等8乡。(3)三区,驻望远桥,辖上河西、板桥、东魏信、许旺、南杨显、北杨显、丰盈等8乡。(4)四区,驻新城,辖新城、盈北、双渠口、烟村墩、砖渠、五里台、红渠口、河西南等8乡。(5)五区,驻掌政桥,辖掌政、镇河、立强、河西寨、强家庙、通南、通贵、通北等8乡。(6)六区,驻关帝庙,辖新水桥、旧满城、东前城、民乐、塔桥、燕鸽、汉西北、汉西南等8乡。

4、行政区划

 

闽宁镇

福宁村

木兰村

武河村

园艺村

玉海村

5、地方特产

永宁红提葡萄

 

永宁红提葡萄

永宁红提葡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的特产。永宁县的晚熟红提葡萄,粒大、穗大、着色好、含糖量高、耐贮运,是外销的一个优势品种。

永宁县地区土质为淡灰钙土,质地以沙壤为主,有效土层厚15—80厘米,有效积温3300℃,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202毫米,蒸发量1400—2600毫米,非常利于葡萄的生产,特别表现在葡萄糖分的积累,浆果的着色,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能够生产出品质一流的葡萄。

红提葡萄,红地球,俗称美国红提、大红球、晚红,欧亚种,1987年从美国引入。1996年引种宁夏,永宁县1996年引入,现已发展露地栽培面积1500亩,温室栽培1500亩。

永宁县的晚熟红提葡萄,粒大、穗大、着色好、含糖量高、耐贮运,是外销的一个优势品种。在2010年12月4日召开的“全国设施葡萄科技研讨会”上,永宁县红提葡萄喜获“全国设施晚熟葡萄”评比金奖。

碾馔儿

“碾馔儿”是宁夏回民喜欢的一种小食品。

做法是将籽粒饱满的青稞穗摘来,装入毛线口袋里反复甩拌,去掉耙麦芒、皮壳。然后放入大锅中爆炒,炒成能吃的“青籽儿”,再放到筐箩里,揉搓筛簸,吹去灰尘及薄皮壳儿,放入石磨上推碾,磨两遍,变成青绿色粉条状食品,这就是宁夏回民的“碾馔儿”。食用时,加盐、醋、油、辣汤等调味品,就食酸菜,拌以蒜瓣。

“碾馔儿”的特点:翠绿松软,清香好吃。有的回族群众磨下的碾馔儿吃不完,晒干冬天吃。用开水浸泡,稍带酸味、味道很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葡萄糖和其它维生素。宁夏回民还用干“碾馔儿”医治痢疾和消化不良等疾病。闽宁镇

6、附近景点

鹤泉湖

 

鹤泉湖

鹤泉湖生态湿地民族风情旅游区位于银川市永宁县城东北2公里,109国道与观湖路交界东侧1.5公里处,北距银川市18公里,东临黄河2公里。湖区面积3000余亩,净水面积400余亩。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鹤仙的眼泪化做六个泉眼,形成了现在的湖,又名鹤泉湖。鹤仙又在湖西边点化一庙为现在的闪神庙(又称陕西庙)。庙中香火甚盛,善男信女引泉水治病,视泉水为神水,鹤泉湖为神湖。

鹤泉湖盛产的大鲫鱼闻名遐迩,湖中碧波晶莹,周围芦苇环绕,景色秀丽,环境优雅,数十类禽鸟戏游湖面,鱼虾畅乐水中,形成独特的塞上湖城自然景观。驾舟入荡如入迷津,别有一番情趣。上世纪八十年代区内外许多电影、电视外景曾在鹤泉湖拍摄。

鹤泉湖2006年4月18日被宝塔石化集团投资创办的银川大学购买,作为银川大学新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生态湿地,开发品牌旅游,银川大学已投资1000多万元对湖区景点、游乐项目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建设,新开的项目有水上快艇、划船、垂钓、农家小院清真餐饮、蒙古包等,集生态观光、娱乐休闲、吃住行为一体。鹤泉湖已与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寺、中华回族风情园形成一个完整的精品旅游线路,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正式向游客全面开放。

纳家户清真寺

坐落在宁夏永宁县,位于县城西的回族纳家户街心,是一座传统的汉式建筑寺院,也是宁夏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之一。寺院坐西朝东,呈长方形,由门楼、礼拜大殿、厢房、沐浴室组成,寺院宁静肃穆,大殿宽敞宏大,可容千人同时作礼拜。

纳家户清真寺是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一处礼拜活动场所。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回族村庄。据《陕西通志》记载,当地纳姓回民是元代名宦赛典赤瞻思丁的长子纳速拉丁的后裔。这座清真寺占地三十多亩,呈长方形,有门楼、礼拜大殿、厢房和沐浴室等组成。殿堂内宽敞宏大,殿前有两株大槐树,每逢礼拜时辰则由阿訇在门楼上敲打木头梆子,呼唤村内穆斯林前来履行宗教功课,其声其景,常使宾客们感到肃穆异常。

是不是真实的中国我不知道,但是是真实的永宁县吊庄区,是真实的玉泉营,也是真实的乡镇干部。我八五年出生在永宁县,应该是八九岁和父亲路过玉泉营农场,怎么和你形容呢,那里芨芨草都没几颗,说那边农场的人是去流放也一点不为过。风沙是停不下来的,细沙很容易就吸进鼻腔。初中是九七九八年,我家是在县城,虽然离玉泉营吊装区不是很远,但从来不去。因为什么呢,我们本地人真的非常歧视吊庄区的移民,他们很穷,也真是很不老实,偷钱,偷自行车,偷摩托车,入室,那几年我们本地人很流行安装防盗窗和防盗门。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认出吊庄区的人,穿的脏兮兮,脸上红扑扑。读大学是两千零四年,随爱心社团再次到玉泉营,也是很穷的,那时我们都是手机小灵通,那边的孩子还是四人一张桌。但是环境啊村镇啊都很整齐,看得出来初具规模。那边的妇女大多是不工作的,都在生孩子,生三四个,孩子们是大带小,一个个都调皮又放的开。再然后是二零一七左右,带孩子去葡萄园摘葡萄,又大又甜,感觉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的,好像凭空变出来一个地方,但那时印象最深的是人少了,连孩子都特别少。最后一次去是这场疫情前,和家人孩子去的,去葡萄酒庄吃农家饭泡温泉喝葡萄酒,不要太舒服了哈。开车路过闽宁镇,你如果看到也会感叹,整齐,干净漂亮的小四合院,每个小院都可以种菜养家禽,住在高楼的我眼红的不得了,真想买个这样的小院。不过政策不允许。我初中时候学校在政府边上,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在那边静坐或者闹事的调庄移民和他们的乡镇干部。我孩童时带的乡镇干部是农村最有威望的人,家里什么事都可以去找他,分家,算田地,和邻居闹矛盾,婚丧嫁娶,他们什么活都接,是真正的父母官。我虽然很小就随父母搬到县城,但是农时记忆犹在,给田地趟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水下来了要连夜连夜的守在地里浇水,一次都不能错过。还有打场收粮食。看着有许多朋友来看帖子,我本着负责人的态度再多赘述几句。大家看闽宁镇更多的是质疑有没有这么穷。这是真的,他们非常穷。而且那时候思想保守又愚昧。我记忆很深的是,有一次生病挂吊瓶的时候在县医院急诊输液室碰到一个吊庄女人带孩子在我边上挂药,我迷迷糊糊听她一直和我妈聊天,我妈看她带孩子们吃馒头太可怜,专门回了趟家,带了一堆吃的喝的拿了来给孩子们吃。那具体是几几年我都忘了,但是我记着我妈对我们叨叨了很久说他们太懒了,靠习惯了。应该是要给那个女人和她丈夫介绍保洁或者是散工的工作,被无情拒绝了。按我妈的说法,给娃看病都要求人借钱看,大人孩子连个整齐衣服都没有,让她出来打打工,她还怕被村里人讲讲说说,怕婆婆骂。那时候也觉得可笑,现在回头理一理,就知道,那些人其实就是深居山地导致的思想固化,穷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可怕的大事,让他们忙忙碌碌干活,让她们走出来自己面对社会,才是最可怕的事。当然不是全部,是很大一部分这样,另外一部分西海固的人是非常厉害的,无论经商还是从政,都非常踏实肯干。我们大学时期学习最好的都是那边的孩子。闽宁镇主要是再描写西海固搬迁过来的人,写他们而奋斗历史。所有很多他们身上不好的那部分被缩的很小,那时候其实我们永宁本地人都是知道,吊庄是很大一件事,政府是特别重视的,我们所知道的是,移民来之前,政府这边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其最起码住房居民用水电都是通好的。应该没住过地窝这个种屋子吧(不是很确定)。不过那时候他们很不配合,天地分好,就带着这边政府发的东西跑回去了,走之前还把分到的房子的门啊窗户全用砖头封了起来。我没有从政也不是刻意歌功颂德,但是这样的发展,单靠自己,单靠一些领导或者一个县市,是根本做不到的。这个政策是举国之力才办到的,我这种见过那片黄沙区的人,更能体会变化之大。

太真实了,缺水,我们村在97年全村村民集资,为村里打了第一口机井,请钻进队打井,打了一百多米深,打出水来,集资也比较困难,有些人怕干旱打不出水来,集资打水漂,过程很艰辛,各家各户出钱出力,好不容易在八月份完工,当进水抽上来从井口喷出那一刻,全村人乐坏了,那种心情真就是久旱逢甘霖!

我本人就曾在固原挂职过,这部剧是少有的良心剧,制作精良,单从人物化妆道具布景就能看出制作人员的认真态度。电视剧还是比较写实的。中国太大了,既有北上广深的现代化,也有西海固的苦瘠甲天下。西海固地区在全国的帮助下现在比以前进步多了,但比起东南沿海地区,无论经济基础、群众思想观念、人员素质等等这些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不过我相信,再通过两三代人的努力,从教育抓起,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题主,你好。最近我也一直在追这部剧,一是被剧中的演员的演技折服,像黄轩,张嘉译,热依扎 演得都非常好。二就是 被电视剧的求真求实所折服。虽然我不是生在那个地方,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电视剧里面肯定没夸张,现实生活中,那个时候的西海固比电视剧里面的有过而无不及。

即便是现在,你去那些贵州,甘肃,西藏等地的偏远地区走下看下,有的地方就和电视剧里面的一样。特别是留守儿童,有的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一年四季都是单衣,到了冬天,无非就是单衣外面再套一层单衣,穿的鞋都是露着脚趾头的。

我还看到一个网友吐槽说电视剧里面,吊装移民98年才通上电,太假了。我只能说城里人真的不了解农村的苦。我想说下,我们老家在河南的一个小县城,地处平原。我们那里也不富裕,我要说我们家96年才用上电有人信吗?90年代对于很多城里人来说,电以及电器已经不稀罕了。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家是96年通上电的,98年买的电视。我一个高中同学家里,2000年的时候家里还是土胚房,那房子就是电视剧里面的那种的。

正午阳光 拍的电视剧都很受欢迎,像琅琊榜,父母爱情 等评价都很高。除了剧本好之外,就是他们拍得比较真实。相信他们在拍电视剧之前肯定是做过很多调研的,不然也不会受到观众的热捧。

我生活在内地平原地区,没去过西北,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验,我认为《山海情》反映的是真实的中国。

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也不是很富裕,吃得是米饭,但是很少有荤菜,只有过年过节时才可以吃点肉。我家邻居种菜卖,为了卖一个好价钱,他们会早上三四点钟拉着板车去几十里外的集市上出售。

八十年代,在工地上打小工,一天才一块五。我同学放学后会去捡破烂,瓶子都捡不到,会捡一些玻璃碎片,骨头什么的。那时,我们很多人穿的衣服都是带补丁的,我记得向大人要零花钱,大人就给五分钱或是一毛钱。大概到了八八年以后,才感觉日子不那么难过了。到了九十年代,我家邻居都盖两层小楼了。

中国地域广阔,先天条件差距很大,真是有的水土养人,有的水土不养人,东西部地区的发展更是一天一地,我们不能因为有的地方生活富裕,就认为中国没有贫穷的地方,没有穷人了。

别怀疑 没有最穷 只有更穷 就现在都有很艰苦的地方

反过来说 我觉得越是有人质疑 就越能体现这部剧的现实教育意义

我也看过这个片,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过去,挺好看的。

现在也还是有很多很穷的地方,只是没人关注他们就是了。

我只知道,小时候我们那儿的情况和剧中情形差不多。

中部省份的一个村子,其实地理条件还不算特别差,离大公路五里路,河边每户有水浇地,其他都是旱地,不至于灾旱到绝收但是很少风调雨顺(毕竟雨季来的晚),只能是勉强糊口养家而已。

有的事情我是听说的,有的是亲身经历。

妈妈是八十年代末嫁过来的,爸爸家这边只有三间新修的土坯房(老院子还有几间房),计划是兄弟三人结婚用,一人一间(后来大爷二大爷都在外安家了),家里没啥家具。我们一家四口一直住在这三间房里,直到我上大学(20世纪了)才重新把正房翻新成了五间,再后来把东房南房也都盖起来了。

小时候,是真的穷。有年家里实在拿不出姐姐和我两个人的学杂费(每人35元),爸爸给了我让我去学校,让姐姐先和老师说缓几天再交。我记得那天中午姐姐趴在床上哭着不去学校,正好有和爸爸关系好的一个叔叔进来看到了,说和叔叔去家里取吧,姐姐还是哭没有起来(我现在想当时她因为大人没发话不敢去,也可能是因为羞愧不想去),后来叔叔回去取了钱又送到我家。

妈妈说,姐姐小时候在街上看到村里有人买了西瓜回来,哭着也要西瓜,但是实在拿不出一两块钱来买,只能硬抱着孩子回去,妈妈到现在还记得。

村里之前的井是那种人工挖的敞口井,又浅水又少,每天人们要拿着桶排队担水。

后来爸爸当了村干部后,新修了水井,盖了水塔,虽说还是去担水,但是可以不间断供水了。

再后来修了路,请不起测算的技术人员,爸爸自己来算坡度,工程量。

(现在老一辈的人说起来也一直记得爸爸年轻在任时做的几件实事,打井,修路每次必说)

有一年夏天,特别旱,沿河地里的庄稼都快被烤焦了,人们急得不行,后来爸爸从镇里找了挖机,在河边挖出一方水,救急浇地。

河里本来是之前一直有水的(县里三大河之一),沿河也有十几个村子。但是七八十年代吧,上游修了水库,从此变成了干河。我印象中,沿河的村子从来没有享受过水库里的水浇地,每年只在暴雨洪峰水库里放不下时才开闸放水(真心不知道这种水库有何意义)

河边也有一口井,也是那种很早人工挖的井,浅,水少。每次攒两小时,估计能出水十几分钟,远点的地刚流到地里就没水了。

很多人家都是夫妻两个人一起浇地,一个人开闸放水,一个人跟着水在地里叠水放水。妈妈说,夏天晚上风呼呼的,她一个人站水井旁看着闸,心里怕的很。她和我爸一人拿一个手电,不出水了她就举起手电一直晃,我爸看到了就举起手电晃几下,然后收拾完地里就会过来陪她继续等水,通常一个晚上也浇不了几亩地。

静静的暗夜里,偶尔在树影中呼啦飞起的鸟,陡然吓一个激灵,只有期待着不远处举起的亮光才是心安,知道诺大的田地里,还有一个人在!

(剧中浇地那段看哭了,和妈妈电话聊起来她说了之前浇地时的一些事)

后来,政府有了好的政策。

新修了好几口井,都是大深井,可以不间断一直出水,又铺设了铁管,几乎所有的地都可以浇上水了(除了特别偏远的地外)。

村里在高处新修了大的水塔,村里也铺了管道,自来水到了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人们再也不用担水了。

村村通,水泥路修到了每个村子,连我家门前现在也是硬化路了。

无息低息贷款,各种帮扶,村里人陆陆续续建起了大棚,每年靠卖菜可以收入不少。

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之前是真的穷,条件差,现在真的是越来越好了。

房子翻修新建的越来越好,代步从自行车到摩托到小汽车,耕地从驴骡畜力到现在的三轮车,地里也大都实现了机械化,旋耕播种都是雇佣机子。

希望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人们都过上好日子。

《山海情》中设定的年代是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国内经济已经起飞,而作为偏远山区的西海固,农民仍然在黄沙戈壁里艰难地生存。

有人觉得剧中描述的穷苦生活是夸大其词,现实生活中西海固的农民根本没有那么苦,实际上,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20年代西海固农民过得比这还要苦。

1、极度缺水

西海固的区雨水稀少,十年九旱,全年降水量只有几毫米,连当地农民的喝水问题都不能够解决,更别说农作物的种植,当地农业是靠天吃饭,碰上雨水的时候才能有一些收成。

2、黄沙漫天

西海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由于流水切割及千百年来的盲目垦殖,水土流失严重,除少量河谷川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条件极差,一眼望去,茫茫黄沙戈壁,看不到尽头,地处荒凉。

3、交通闭塞

由于地处西北地区且环境恶劣,当地交通闭塞,除去国家修建的铁路之外,连公路都很少有,当地居民出行大都靠牛车、马车和驴车,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有自行车。

4、生产方式原始

由于落后闭塞,当地的生产方式也非常落后,没有机器生产,一切全靠手工劳动,农民一年辛辛苦苦劳作下来,很有可能因为干旱颗粒无收,依旧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等待政府的救济金。

5、科技文化落后

当时居民温饱都成了问题,更别说普及文化,很多家庭都因为承担不起学费导致孩子早早辍学回家,大部分先进技术和文化都靠外来扶贫人员引进,当时政府实施东西部对口协作,很多福建人就来西北地区扶贫,将他们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带过去。

《山海情》原来叫做《闽宁镇》,意思是福建援建宁夏之意,政府开始实施“吊庄”之后,很多福建人对口扶贫,才让当地人能吃饱饭,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去年宁夏才摘掉最后一个贫穷县的帽子。

《闽宁纪事2021》第一集《情系塞上榕》截屏

中国的扶贫是人类历史上壮丽的史诗

这首史诗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就是福建帮扶宁夏建立的闽宁镇

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

生动演绎了这个片段

3集系列纪录片《闽宁纪事2021》

像是《山海情》的续集

真实版的续集

《闽宁纪事2021》第一集《情系塞上榕》截屏

“今天带大家看看《山海情》拍摄之地‘赵鸿(农民)文化大院’”

这是《闽宁纪事2021》第一集《情系塞上榕》中的原声

2021年因为一集扶贫电视剧《山海情》

闽宁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

闽宁这名字来源于福建和宁夏的简称

闽宁镇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数万移民

“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如今,每天1000多人

来到银川边上的闽宁镇旅游

“6个月200多场直播,帮着群众带货超110万元”

《情系塞上榕》记录了

福建到闽宁挂职的副镇长李辉钦

在闽宁镇建立旅游一条街“塞上榕”来留住游客

李辉钦还带领大家直播带货

把宁夏特产销往全世界

《闽宁纪事2021》第二集《紫色新梦想》截屏

听,《闽宁纪事2021》第二集《紫色新梦想》中

福建酒厂老板说

“这个宁夏葡萄确实非常好

酿出的酒非常饱满

感觉各方面非常平衡”

福建这个酒厂收购了宁夏60吨赤霞珠葡萄

宁夏派专家指导福建厂家

从这点看

福建和宁夏是互惠互帮

“贺兰山东麓是中国酿酒葡萄种植最大的集中连片区

中国酒庄数量最多的明星产区”

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7度至39度

是地球上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

被称为中国的“波尔多”

位于贺兰山东麓的闽宁镇

将被打造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总部经济中心

《闽宁纪事2021》第三集《播种幸福草》截屏

听,《闽宁纪事2021》第三集《播种幸福草》中说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发明人林占熺

带领技术团队在宁夏闽宁村推广菌草种菇技术

在接受福建专家指导后

每位菇农人均增收3000多元”

在盐碱地上种林占熺发明的巨菌草

不仅能直接创收

还省下了改造土壤的大量资金

林占熺探索的联合企业

作为巨菌草种植的下游产业

可以形成更健康的产业链

“能够让更多的人投入二三产业中

就能把(大量盐碱地)生态治理好了

促进黄河沿岸产业的健康发展”

《播种幸福草》还独家记录了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

为推广巨菌草在宁夏的考察

中国扶贫的经验

正在走向世界

造福地球上其他需要脱贫的地区

注:文中绿颜色的字,为《闽宁纪事2021》三集纪录片中的同期声。

监制:马轶群 董博越

作者:刘君

主播:李坤

音频制作:朱李杰

一读:武文卓

资料:周雪晴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