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安徽电视台 > 宣城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幼儿科学小常识100条(幼儿50个简单的科学小知识)

发布时间:2022-05-18 23:26:59   作者:稳走感情路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幼儿科学小常识100条(幼儿50个简单的科学小知识)

幼儿10个科学小知识,很多家长都会担心自己的育儿方式不够周全,积极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是现在的每一步累积起来的,一起努力让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吧。现在分享幼儿10个科学小知识。

幼儿10个科学小知识1

1、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星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2、为什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

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3、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它们借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6、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

树叶变色的原因与其蕴含的化学物质—叶绿素有关。当秋天来临时,白天的时间比夏天短,而气温亦较低,树叶因此停止制造叶绿素,剩余的养分输送到树干和树根中储存。树叶中缺少了绿色的叶绿素,与此同时,其它化学色素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多看到黄和褐等颜色的树叶。

7、用贝壳能听到大海的声音吗?

当你把贝壳放在耳边听大海的声音时,你听到的其实是你自己血管里流动的血液!你可以使用任何杯状物体听到这个效果。

8、海豚喝不喝水?

这可能会颠覆你对海豚的认识,但是海豚是不会喝海水的哦!如果海豚喝了海水会生病的,甚至可能有致命的危险。他们都是从食物中摄取身体需要的水分。

9、为什么人老了头发便会变白?

我们的头发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黑色素愈多头发的颜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话,头发便会发黄或变白。人类到了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色素的形成亦会愈来愈少,所以头发也会渐渐变白啊!

10、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

飞机有两个机翼,像小鸟的翅膀一样,它还有推进器。机翼能产生升力,把飞机托起在空中;推进器能产生能力,把飞机推向前进。因此,飞机就能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了。

幼儿10个科学小知识2

1、会变色的花

材料准备:两枝浅色带茎的花,相同的透明瓶两个,蓝色墨水。

实验操作:

(1)将两个透明瓶内注入相同多的水,其中一个滴入几滴蓝色墨水

(2)将两支花分别放入透明瓶内,几天后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

指导建议:

提供给幼儿的花朵颜色尽量是浅色的。

注意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茎及花朵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拓展与替代:可在自然角用芹菜、香菜等易观察的植物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

附:科学小知识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至上地将根吸收的`水分和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花瓶中的花朵会变色正是因为茎输导蓝色墨水的原因。

2、互不理睬的气球

材料准备:气球两个、干燥的绒布(或绒毛衣)、细线。

制作方法:把两只气球吹满气,绑好以防止漏气,并用细线连在一起。

实验操作:

(1)让幼儿手提细线的中间,会发现两只气球是相互靠在一起的。

(2)让幼儿用干燥的绒布(绒毛衣)分别在两只气球上充分摩擦,然后再提起线,会看到两只气球分开了。

指导建议:提醒幼儿摩擦时用力要适度,不要把气球弄破。

拓展与替代:把塑料绳扎成把,自上而下用手不断地捋,就会看到塑料绳像花朵一样展开。

附:科学小知识

科学实验表明,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负电。相同的电荷有相互排斥的特性,而不同的电荷会互相吸引。由于两个气球被绒布摩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所以会互相排斥,自然就分开了。

3、电池家族

材料准备:各种型号不一的电池、电动玩具一个 电池家族图。

实验操作:

(1)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特征,按照型号、功能给电池分类或排队。

(2)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电池,按照正确的方法装入电动玩具内,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指导建议:

指导小班幼儿在玩电动玩具的过程中了解电池的作用。

在认识电池的基础上,指导中、大班幼儿给玩具安装电池,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的“,、“一”两极,进行正确安装。

提醒幼儿将废旧电池回收到指定位置。

拓展与替代:

◆指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一起寻找家里需要使用电池的物品,如手机、手电筒、钟表等,并尝试拆装电池。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充电电池,让幼儿了解充电电池和普通电池的区别。

附:科学小知识

电池是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我们通常使用的化学电池可以分成原电池与蓄电池两种。原电池制成后即可以产生电流,但在放电完毕即被废弃。蓄电池又被称为二次电池,充电后可放电使用,放电完毕后还可以充电再用。目前,我们通用的一次性电池主要有碳性电池和碱性电池,一般每节1、5V,呈圆柱形,型号常见的有1号、5号和7号,数字越大,型号越小。当我们把电池正确安装到电动玩具里后,打开开关,电池就能给电路提供电流了,同时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玩具就能动起来了。

4、磁力线

材料准备:一个小盘子,一个塑料袋;一张手工纸,一些铁屑;一根条形磁铁。

实验操作:

1、将磁铁放入塑料袋中,接着在沙堆里搅拌,然后拿出塑料袋放到小盘子里,取出磁铁,铁屑就会掉下来,多次以后就能取得很多铁屑。

2、将磁铁放到手工纸上,在周围均匀地撒上收集到的铁屑,轻轻敲打手工纸,由于磁场的作用,纸上就会出现磁力线的图案了。

指导要点:教育幼儿不要将磁铁接近手机和手表、电视机等电子产品,以免损坏这些电子产品。

5、美丽的彩虹

材料准备:两个塑料水瓶,一支圆规;一把锥子,一些水;一根小号缝衣针。

实验操作:

1、用缝衣针在塑料瓶盖上扎大概二十几个小孔,将塑料瓶灌满水,盖紧瓶盖,人背对太阳,握住瓶子,轻轻地挤压使水喷出来,就能看见彩虹了。

2、用锥子在另一个瓶盖上扎孔,重复上面的试验,这次从瓶盖上喷出的小雨中就看不到彩虹了。

指导要点:幼儿在用缝衣针扎孔时要指导幼儿注意使用缝衣针的方法,使用缝衣针时要注意不弄到手上。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技兴趣。

随着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的兴起,家长们为孩子选择课外兴趣时又多了一层焦虑——要不要追逐编程、机器人等科技教育的热点?到底该怎么培养和引导孩子的科技兴趣和特长?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教育部共同主办,针对优秀青少年学生的科研人才培养项目——“英才计划”在京召开了2018年总结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英才计划”导师们以及科技创新领域的青少年“学霸”们纷纷就此支招。

找热情比追热点更重要

“父母唯一应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并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如何培养科技兴趣和特长,清华学堂钱学森班首席教授郑泉水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樊悦阳深表赞同。“最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感兴趣的点,不要盲目追求热点。”作为2017级“英才计划”学员,樊悦阳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斩获植物学科一等奖及学科最佳奖。他获奖项目《山慈菇粗提物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相关研究》是有关中草药抗肝癌的研究,并不涉及编程、机器人等当下流行的热门学科。

作为中学生中的科研“学霸”,樊悦阳还“支招”说,选择科技探索的研究方向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能力所在,“做课题的过程需要自学很多甚至是硕士、博士生要学的知识,所以最好选离生活不那么远的课题,比较好操作。”他的选择就源自初中时看到电视剧中有关中医药的情节,“觉得中草药十分神奇,再加上外婆喜欢熬制中草药调理身体,便萌生了开展这种研究的想法。”

来自上海中学的周正同学,在担任意大利罗马大学一位外籍教授在复旦大学开设的《生活中的物理学》课程的助教期间,由复旦大学物理学科导师陈焱教授指导,合作研究了“火锅与小笼包的物理学”,他们的论文不仅在俄文期刊《科凡》以及英文期刊刊发,在中国科协的公众号上推送后,网上阅读量也达十万余次。

“研究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动机就是满足从孩子时就有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在连续5年担任“英才计划”导师的陈焱看来,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抛弃从众心理,不要盲目地追求热门学科。“毕竟培养孩子的科技兴趣和特长,其目的在于激励和唤醒鼓舞,点燃孩子心中探寻科学之火,帮助他们发自内心寻找和解决问题。”

中学科技教育呼唤大学思维引导

那么,有没有可供学校和老师借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呢?中国科协与教育部为此开展了“英才计划”这一探索性的人才培养项目。对于高中阶段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优秀青少年学生,贯穿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全阶段的科研培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由来自大学的导师指导,一方面强调坚实的通识及专业的课程基础,寻找人生的理想,另一方面全面强化研究能力,接触并开展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工作。

参与“英才计划”究竟能给对科学兴致勃勃的青少年带来哪些收获?来自天津市南开中学的2017级“英才计划”学员戚涵,斩获了美国智能人工协会(AAAI)颁发的专项奖。提到“英才计划”,她感触颇深:“我也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神奇与魅力,科学研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我可以去尝试每一个想法,我可以去实现每一个创意,在科学这个领域中,有无限的奇迹和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中学教育太重要了,需要大学教师更多的参与。”陈焱说,在他看来,目前中学教育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对升学考试,偏重特定解题技巧,学生在课内外很多时间都消耗在过度解题上面。而大学理科教育如数学和物理教学中,强调普遍的方法以及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他说:“我的感受是,将大学阶段的教学思考融入中学教育之中,‘英才计划’提供了非常好的切入方式。”

让更多对科学有兴趣的青少年受益

经过五年的探索,“英才计划”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来自中国科协青少中心的资料显示,5年来“英才计划”已累计培养3000余名中学生。在2018年毕业的568名“英才计划”学生中,60%考入985高校,74人考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还有4人在6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获奖,其中包括两个学科最佳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然而,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仍然迫切而任重道远。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看来,目前的关键在于这种培养模式能否形成规律,形成足够的规模和影响力,让更多对科学有兴趣的青少年受益。他表示,下一步会增加、拓展“英才计划”实施的地区和高校,继续探索依据学生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的机制。在他看来,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在于更加深入地研究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人才培养的能力。

“好的科技创新的苗子不是在课外班反复刷题就能刷出来的,而是真正有兴趣致力于科学研究的这样一些具有优秀潜质的学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说:“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体制机制,激发和保持学生对基础学科的热爱。这既是中学的教育要求,也是大学的持续培养目标。”

应该更重要的是交孩子学习方法,让他懂得学什么?怎么学?一但他掌握了这种方法,不用你教他就自己会找答案,授孩子以鱼不如授孩子以渔,这样孩子能受益终身!读书到底读什么?下面视频有详细说明,希望对你有帮助!

想要让孩子爱上科学,不要用灌输的方法,那样孩子得到的很有限……如果给孩子进行科普,我们的原理一定要严谨!严谨!严谨!

大家好,我不是权威,我是漫步科研路。

小朋友想学习科学知识表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的好奇,这样的兴趣确实可以好好培养。但是我们家长往往对一些科学现象一知半解,不能给孩子非常系统专业的解释。这也是部分家长非常苦恼的地方。

我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父亲,现在买了好几套关于科学小知识的书,这类书不是简单的文字解释,而是把科学知识放在了一些小的故事里,或者画成非常有意思的图画解释。比如妙想科学系列,神奇的校车系列等等。可以说给小孩子的科学书籍是非常多的,我们需要去筛选。如果你不会,那你就在网上买的时候看看别人的评论,或者熟人也可以给你推荐。拿到这些书籍之后可以坚持给他每天讲一本,我们家的小孩经常要求我们给他重复讲某个科学故事,所以基本一套书籍可以让孩子享受很长时间。

作为家长你其实也不用花很多时间去了解科学知识,因为那些书本上都把那些知识点搞得非常形象,大人一眼就能看出是怎么回事。另外,我也有给孩子订巧虎系列,他可以跟着视频去学习很多科学知识。我们也可以找一些科学现象的视频给他们看,他们也会非常感兴趣,譬如我之前给孩子看扑蝇草的视频,他后来就一直学捕蝇草抓昆虫。

为了一直保持孩子的那颗好奇心,我们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让他去思考,或者你们一起讨论。这是个很好的跟孩子互动的机会。我们有时候虽然不知道答案,你可以告诉孩子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可能找到答案。大人完全不需要什么都知道,跟孩子一起学习才是最好的,可以共同进步。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

最直观有趣的就是带领他做一些科学小实验,很简单,也很有趣,比如:用醋泡鸡蛋,皮变软;鸡蛋在水里,加盐慢慢地浮上来;纸花花瓣折起来,放在水中慢慢开花。可以在网上搜,很多实验用的材料很简单,又容易做,再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原理。像变魔术一样,充满了乐趣,还亲密了关系。

还可以买一些比较精致的科普书,有图片,有说明,又浅显,每天读一点,孩子也会喜欢,还能坚持下去。

家长陪着宝宝一起学习,孩子在生活里会观察宝爸宝妈,看到爸妈把讲给他的道理自己实践,相对会更有学习的自觉性。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就是那样长大的

建议通过以下方式:

1、绘本

很喜欢奇幻物理、魔幻化学这套书,通过故事的方式,把知识点融入到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理解。

2、科学实验书籍

孩子通过自己亲手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反应,进行思考和验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把知识内化。

3、视频

通过一些视频课程,对于低年龄的孩子来说,比较容易激发兴趣。

4、科学课程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参加科学课程的培训班,进行系统的科学启蒙和学习

首先要知道:

有的时候兴趣和“明白”是矛盾的。

有的科学知识表面看很简单,但实际上没有非常复杂的逻辑和知识基础根本无法搞明白,比如:为什么七种颜色的光组合就是白光?只是拿个三棱镜分光并不能解释清楚。

因为这涉及到对“光是什么”、人眼对光的感知、光谱学的理解。而“光是什么”这是多年困扰物理学界的巨大难题,科学家称之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你要是为了跟孩子讲清楚问题,给他灌输很多知识,汹涌而来的信息和繁复的逻辑会让他产生严重的烦躁甚至生理痛苦,他就再也不想听了。

很多时候成人总是习惯用讲给成人的方式来讲给孩子听,这非常糟糕。要知道孩子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主要负责逻辑的脑区)还没有发育完成,很多东西就是不懂,这大概就像没有腿的人无法做跨栏一样,这是个生理基础限制。

什么更重要?

因此就要根据孩子的特征来进行内容设计和方式选择。

前额叶皮层发育不完善的人,感知、情绪这些反应就占了例,也就是孩子更依赖于感觉和情绪作出反应、行动,更容易被刺激感官和情绪的东西吸引。

很多儿童教育专家说,孩子的兴趣重要性远大于知识积累,这是对的,但是不完全。

在我看来,孩子的感知、情绪,以及在此上延伸出来的兴趣,远比知识积累、逻辑完备重要。

因此应该这么做:

讲解内容层面:

尽量选择比较“高阶”的、偏应用层面的内容,比如可以讲解火箭为什么可以飞离地球,用二踢脚或气球演示,而不要讲解比较根本的、偏哲学的问题,比如火箭克服重力上升,重力是什么?

因为“高阶”的东西,有“低阶”的、“根本”的东西作为支撑,如果孩子感兴趣大人还有空间引导孩子去探究,但是如果直接问“低阶”的东西,那就需要深厚的哲科思维去研究,这对孩子来说几乎不可能。

另外偏应用层面的东西比较“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激发孩子的感官。

讲解方法层面:

尽量用类比、比喻或者直接感受的方式。很多科学教育机构把各种实验演示给孩子看就是让孩子直接感受,而不是像学生上课那样抽象枯燥;

有些关键的地方必须下定义时,所下定义一定要用最专业的名词,让孩子一次记住,不要改来改去令他们迷惑。

讲解效果设计层面:

刺激感官;

有获得感;

易于炫耀。

前两个好理解,最后一个“易于炫耀”的意思是,孩子学个东西都喜欢炫,所学东西一定要让他能够在别的孩子面前说出来,让对方羡慕,这一点能大大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动力。

如果他说不出来,他慢慢就会变成一个孤傲的人,觉得别人都不理解自己,不理解科学世界的美,就会变成谢耳朵。

要知道把学到的东西说出来给别人听,还能让别人羡慕,这不仅仅是巩固了所学知识(输出型学习),而且还加强了表达能力,一举三得!

需要言传身教,书本和实践相结合,培养他的好奇心和兴趣,再进行夸奖和鼓励。

比如告诉他光线由七色光组成,红、黄、蓝是本色,其他都是复色。然后买个三棱镜把太阳光折射成七色,让他看见,也让他看见光线是如何折射的,平常更加阴影是直射的,再买红、蓝、黄三颜色让配其他颜色。

生活中可以利用木棒搞杠杠,让他了解杠杠原理,旋转桶里的水知道螺旋,知道一力拨千斤等等。

关键在于书本知识和实践实验相结合,不要死记硬背,学会举一反三,再鼓励和表扬,他就一定会学好。有兴趣和觉得自己能学好,两种都具备,就一定能学好,居其一,学好就有可能,两种都不具备,那一定学不好。

既然是小朋友,我姑且认为是幼儿园或是小学生把[大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最强的,求知欲也是最强的,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孩子的潜能就会源源不断发挥出来。

对于科学小知识的学习,低龄段的孩子本身就很容易感兴趣,所以我们经常给孩子“刺激眼球”,就是经常让孩子看到我们身边的科学小知识,加强他解惑的兴趣,有了解惑的兴趣,就会有解惑的行动了。

我家小姑娘对科学小知识也是很感兴趣的,恰巧我是物理老师,所以一些自然现象什么的,很容易就能组织成小实验和她一起操作。但我认为,做这些,家长的参与很重要,因为不是每个孩子的动手能力都强,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先从简单的开始,比如常见的纸巾染花,白色茶花吸墨变色,磁铁吸引排斥,生熟鸡蛋滚动等等,这些变化现象直观明了,容易让孩子觉得“不可思议”,然后我们就慢慢和他说道理,也许孩子现在不完全懂,但他会有这个影像,也会有探究一二的兴趣和决心。

还有,表扬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行为,父母可以像戏精一样,我家是,我和孩子一起动手完成小实验,爸爸会像个崇拜者一样发出感叹和给我们点赞。如果小孩自己做出来了,我明知道理,也会装着不是特别明白的样子,让她给我讲解,讲解道理布通的时候,假装把道理说出来,问她是不是这个意思。她就心领神会了。

所以,用我们的行动支持孩子,肯定孩子,孩子的兴趣和决心就不轻易摆动!

0-12岁是#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黄金期,让孩子到户外多看、多听、多摸、多动......更有助于他们获得丰富的感觉刺激,促进感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今天,老岳就给各位家长朋友们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户外运动#方式,既符合大脑生长发育规律,孩子也喜欢,快一起动起来吧!

0-1岁 以感官刺激为主

0-1岁的宝宝,处在人生第一个生长高峰期,这一年,他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系统都在迅速发展。

所以,这个阶段他们的户外活动也应该多以各种感觉器官的刺激为主,比如:听大自然声音、触摸各类物体、观察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注意运动的物体等。

这时候,最好的带养方法就是多带孩子到户外,多看、多听、多触摸。

1-3岁 精细动作与简单大运动项目

1-3岁,孩子的身体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思维能力、运动能力会迅速发展。

特别是精细动作、手眼配合之类的活动,以及走、跑、跳跃、上下台阶、扔球和投沙袋等运动深受他们的喜欢。

虽然有时他们拿捏得不怎么稳当,有时走起路来跌跌撞撞,但只要家长不过度紧张保护,他们即使受伤了哭了也很快就会忘掉,继续乐此不疲地戏耍。

总而言之,两三岁的孩子大部分对玩沙子、踢球等户外游戏充满,所以建议家长们投其所好哦!

3-6岁 注重情感认知与社交培养

3-6岁,是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丰富的“感觉-动作”组合有助于他们各个感觉系统的协调发展。

尤其是攀、爬、滚、蹦、跳、站、卧、行、走、立等大运动类的活动项目一定要丰富,量一定要足!

另外,三岁之后孩子的情商开始迅速发展,社会性也开始萌芽,所以在带领他们做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注重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培养

比如,家长可以多带他们到小朋友比较多的场所,让他和小伙伴一起玩滑梯、捉迷藏等。

6-9岁 知识性、探秘性活动为主

6-9岁,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都有了很大发展,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逻辑推理能力也逐渐增强。

因此他们的户外活动应该偏向一定的知识性、探秘性,比如观鸟园、昆虫王国、徒步旅行、骑单车等。事实上,以上活动也受到九成以上孩子的青睐。

这个阶段的孩子求知欲更强,从电视画面上看见各种好玩的、稀奇的地方后,会强烈要求妈妈爸爸带着去看。

此时,建议家长不要以没时间、距离远等借口推诿。要知道,一次出游带给孩子的可能不仅仅是愉快玩耍那么简单。永远记住一句话“只有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9-12岁 注重增长见识,学习技能

9-12岁的孩子,心理特点复杂,情感需求增强,情绪波动增多,兴趣特点逐渐明确。他们的户外活动,需要注重增长见识和学习技能方面

调查显示,跳绳、轮滑、探险、登山、球类等运动受到此绝大部分孩子喜欢。可以看出,他们对于野外大自然的兴趣日益浓厚。

所以,请父母注意结合孩子的兴趣,合理安排户外活动,避免接连不断的补习班生活与蜗居度日。

总而言之,小一点的孩子,建议家长以启发兴趣为主,多和孩子一起到户外捡树叶,堆沙子,玩泥巴等,这些不仅是帮助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好方法,而且也是帮助他们大脑更灵活,心里状态更积极,表达能力更强,对生活更加热爱的不二之选。

大一点的孩子,通过打球、跑步和登山等户外活动,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锻炼身体灵活性、协调性,而且有助于让他们学会分享和礼让,学会计划、与人合作、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一旦冲突发生,他们就会自己解决矛盾,学会商量,学会利用集体力量。

你看,户外运动好处这么多,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带孩子走出家门呢?


老岳讲感统,0-10岁儿童父母的感统#育儿#手册,关注了解更多感统知识,及科学育儿技巧。后台咨询,可领“全套语言训练”资料。

- The End -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