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台州城市生活在线直播

彭荆风简介(彭荆风简介)

发布时间:2022-05-15 19:22:23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1、人物经历

 

1929年11月22日出生。1949年参军,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彭荆风

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

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进入云南边疆,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担任过编辑、连队文化教员、专业作家。1957年被错划为“”,离开文坛22年,“”中坐牢7年。

热爱乡土,热爱祖籍萍乡,热爱出生地鄱阳,热爱小时呆过的赣州、铅山、上饶。多次回乡访亲探友,给当地业余作者讲话或辅导,认真负责生动。

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2、创作历程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1957年,与林予合写的《边寨烽火》,与陈希午合写的《芦笙恋歌》两部电影剧本,摄制成影片,很受欢迎。1976以后,陆续有作品问世。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颇得好评。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1962年创作的反映苦聪人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长篇小说《鹿衔草》在“”中曾被批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3、获奖情况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红指甲》获首届金盾奖,《蛮帅部落的后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

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获1987年全军当代军人风貌奖;

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7月)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短篇小说《阴阳有隔》荣获第二届边疆文学·昊龙年度文学年度短篇小说奖(2011年度)。

4、主要书目

 

《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短篇小说集。1954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3万,印数1600。内收描述拉祜族人解放前后的悲欢离合故事,以及新的一代在战斗中成长的两个短篇。

彭荆风

《边寨亲人》,短篇小说集。1955年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5000。内收反映滇南边疆拉祜族人生活和边防军剿匪斗争的6个短篇小说。

《佧佤部落的火把》,短篇小说集。1956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12000。内收描述佤族、景颇族、傣族生活的6个短篇,反映了解放初期边地人民对新事物的感触。

《祝福边防战士》,电影剧本。林予、姚冷、彭荆风合著。1957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长春电影厂拍摄时改名为《边寨烽火》,描述景颇人对新社会从迷茫走向理解的故事。

《芦笙恋歌》,电影剧本。彭荆风、陈希平合著。1957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根据彭荆风短篇小说《当芦笙吹响的时候》改编。描述一对拉祜族男女解放前后的悲欢离合和反压迫斗争。

《驿路梨花》,短篇小说集。1978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40500。内收描写云南边地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11篇。

《蛮帅部落的后代》,中篇小说。1979年3月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0万。描述了两个佤族部落解放前后从械斗仇杀,转变为和睦相处的故事。刻划了一个佤族少年的成长过程。

《鹿衔草》,长篇小说。1979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印数58000。描述了深居原始老林里的苦聪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去寻找苦聪人并动员他们走出老林定居。

《阿佤姐妹》,多幕话剧。苏策、陈希平、彭荆风合著。1980年2月由红岩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18万。描述阿佤头人两个女儿各受所爱的人(一个是解放军,一个是)的影响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爱与恨的边界》,长篇小说。1980年3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20741。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边防团队众多英雄人物的战斗历程和边地人民的关系。

《绿色的网》,中、短篇小说集。1981年8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2万。内收11个中、短篇小说。从各个侧面塑造了边地人民的战斗生活和“”中各种丑类的嘴脸。

《雾茫茫》,中篇小说。1981年11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108000。以“”为背景,

描述一个无罪入狱的瑶族青年与他的恋人相互信任的忠贞爱情以及对丑类的反抗。

《绿色的网》,电影剧本。1982年12月由贵州《山花》月刊发表。字数6万,描述一个傣族少女和两个侦察员(中国和越南)在原始森林中相遇产生的矛盾和斗争。由云南民族电影厂拍成电影。

《巫山一段云》,中、短篇小说集。1983年5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字数10万,印数222000。内收8个中短篇小说。

《秋雨》,中篇小说。1984年4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6000。描述“”期间“”想挑起部落之间的仇杀,遭到探明大义的佤族人的反对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

《云里雾里》,中篇小说。1984年5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94000。描述一个边防士兵被误认为与瑶族少女有暧昧关系;她们在外敌入侵时却不顾个人的屈辱,英勇投入战斗。

《红指甲》,短篇小说集。1985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字数25万,印数31000。这是作者的短篇小说自选集。内收31个短篇。著名老作家陈荒煤为此书写了长达两万字的序言。

《断肠草》,长篇小说。1987年4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字数16万,印数15705。以两个苗族姑嫂为主角,描述了“左”风正炽的“四清”运动中,正直的苗家人所遭受的苦难。

《泸沽湖水色》,散文集。1989年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11万,印数3000。内收29篇散文。有对云南边地风情的描述,有访问泰国的感受,也有对作家朋友的怀念。

《红指甲的女人》,中篇小说集。1989年11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20万,印数9000。。这是作者的中篇自选集。内收4个中篇。有的写边防战斗,有的写美丽的傣族少女的纯朴……

《师长在向士兵敬礼》,长篇小说。1992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字数15万,印数2220。以边地战争为主线,塑造了从将军到士兵的众多人物。同时在《中国作家》刊载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伴随白花蛇》,长篇小说。1994年8月——12月由《警坛风云》发表。字数22万,印数28万。描写一名边防女警官化装成傣族姑娘,潜入犯毒团伙,侦破了出入于边境的大犯毒集团的故事。

《九月衣裳》,散文集。1995年12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字数14万,印数加2000。内收35篇散文。从多角度描述了边地的变化、昆明的民俗风情、作家的生活。

《将军》,传记文学1996年9月由昆仑出版社出版。字数32万,印数5000。描绘了一代名将战斗的一生。

《绿月亮》,长篇小说。1994年9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印数30080。描述3个越狱犯的心态和他们重新犯罪后的不同结局。揭示了人性的美丑。

《孤城日落》,长篇小说。1999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24万,印数8000。以1944年中日腾冲之战为背景刻划了一个台湾慰安妇的悲壮人生。在《红岩》刊载后,又为《今晚报》、《春城晚报》连载。

《滇缅铁路祭》,长篇纪实文学。2002年初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14万,印数2000,2005年再版10000册。是近当代唯一一部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滇缅铁路艰难修建过程的作品。

《彭荆风谈文学》,文学评论集。200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9千,印数1000。其中不少评论大胆尖锐抨击了某些作家的不正文风和文学上的歧路。

《挥戈落日》,长篇纪实文学。200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34万,印数15000。全面翔实的描述了1942年中国远征军滇西那场大战,是中国作家协会2005年重点扶持作品,2007年1月获得云南省文学创作一等奖。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年父亲病故,随母改嫁京东路淄州长山县朱姓人家,改名为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恢复原姓名。天禧五年(1021),出任泰州(今属江苏)西溪镇盐仓监官。因海堤年久颓坏,沿海各州海潮浸袭,生活困苦,遂上书建议修复海堤。天圣二年(1024),率通(今江苏南通市)、楚(今江苏淮安)、泰(今江苏泰州市)、海(江苏连云港西南)四州民夫4万余人修堤,经时4年,筑成长150里大堤,后人称为“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受副宰相晏殊推荐为秘阁校理。不久因上书反对太后干政,被贬为陈州通判。宋仁宗亲政,奉召还朝任右司谏。明道二年(1033),京东、江淮大旱,在他请求之下,出使安抚东南灾民,采取开仓赈济、蠲免部分赋税等措施,使灾民生活有所缓解。以力谏仁宗废皇后郭氏,出知睦州、苏州。太湖因排水河渠淤泥堵塞,湖水泛滥成灾。他提出疏五河,导太湖水入海的计划,并亲自领导完成疏浚工作,对东南农业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由于治水有功,被召还朝,授天章阁待制,旋迁知开封府。当时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赞誉。因绘升官图以揭露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培植私党,被降职出知饶州、润州、越州。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出任陕西帅臣,对军队进行整编,分延州兵为六将,每将3000人,分部训练,根据敌军人数多寡出战,熙宁将兵法即以此为本。西夏人称他“腹中数百万甲兵”。在陕西数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招抚流亡的蕃汉人户,开辟营田数千顷、恢复了农业生产,从而巩固了边防。庆历三年(1043),还朝任枢宻副使,旋改任参知政事。提出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监、选贤任能、均公田、厚农桑(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修武备(在京城附近召募卫士,寓兵于农),减徭役,推恩信和重命令(使赦免罪犯、免除父税的命令兑现,以取信于民)等。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采纳,诏令全国施行。史称庆历新政。由于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大官僚地主的激烈反对,并串通宦官,在仁宗面前不断散布范仲淹结交朋党的谗言。仁宗知道范仲淹在朝野享有很高威望,又曾掌握西北兵权,渐起猜忌。庆历五年(1045),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和宣抚使之职,贬为知邓州(今河南邓县),其他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坚持1年4个月的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是新政开创了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为北宋后期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范仲淹从政期间,每到一地都提倡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他多次建议朝廷要“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庆历年间,北宋地方学校普遍出现,与范仲淹的倡导和努为是分不开的,范仲淹又是文学家,晩年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著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仲淹于皇祐四年(1052)病逝,谥文正。有子4人,皆有才能,为官都有政绩。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前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其为官后,多次批评朝政,触怒了当时的权相吕夷简,故两次被贬。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他以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此间,他实行\"屯兵营田,为持久计\"的政策,有力的抗击了西夏贵族的侵扰。其守边数年,号令严明,爱抚士卒,西夏人呼其为\"龙图老子\",且相诫不敢犯其境,说:\"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指范雍,当下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有,由冯瀑饰演)老子可欺啊。\"

范仲淹与韩琦(北宋政治家、词人)在军名重当时,称为:韩范。时有民谣流传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治军严明,关心民生疾苦,又以生活简朴、品德高尚著称于世。死后,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故后人均称之为:范文正公。

范仲淹一生的主要精力,虽然多用于政治、军事等方面,但是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一些内容比较健康的散文和诗词,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此中的《岳阳楼记》,即是作者被贬邓州时所写。

《岳阳楼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作,它用鲜明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的\"浩浩荡荡\"、\"气象万千\"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熔叙事、描写、议论于一炉,兼用骈散写法,颇有诗意,别具一格。尤其是文章结尾部分,主张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在贬谪中坚持政治改革理想的自白,也是对同遭排挤的朋友们的劝勉,尤为古今所传诵。

范仲淹的词作存世仅五首,主要是写边塞生活,其意境开阔,风格豪放,对开拓词的题材领域有一定作用。如:《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御街行:秋日怀旧》等,尤以《渔家傲:秋思》因慷慨悲壮而播传人口。

最后,以范仲淹的一首诗奉上:

江 上 渔 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鲈鱼,分为海鲈鱼和江鲈鱼。鱼身扁狭,头大嘴大而鳞细,味道鲜美。既可清蒸、红烧,亦可油浸、糖醋。

这首诗描写了古代渔民生活的艰苦。有钱的人只知道称赞鲈鱼味道的鲜美,却想不到这是打鱼人千辛万苦得来的…

图片源于网络,如侵秒删。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谥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时生活贫困,刻苦自学,

北宋著名政治家庆历革新领导者。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出任地方与朝廷官吏。仁宗时,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遏止了西夏入侵,巩固了西北边防。他比较关心人民疾苦,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在《岳阳楼记》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著有《范文正公文集》他的散文、诗、词均较有名。留下来的诗词仅有五首,其中《江上渔者》《渔家傲》《苏幕遮》《御街行》《岳阳楼记》《他的词写边塞风光,气魄扩大,有一定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是苏轼,辛弃疾词派的先声。

1,巜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江上坐船来来往往的人,只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喜欢享用,但你要看见,打鱼的人驾一只小船,在风浪中劳作,是辛苦而又危险的。

2,《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干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秋季景色与内地不同,飞往衡阳的大雁离去,毫无留恋之意,四面八方,边关特有的声音与军中号角声应和而起。暮霭沉沉,夕阳西下,重恋叠山章间,孤零零的一座守边城池紧闭大门。饮一杯浑浊米酒,家乡远隔万里,尚未战胜敌人,刻石纪功,不能计划着回家。羌笛声飘忽不定,地面结满冰霜,夜晚将士们无法入睡。戍边日久,将军已是满头白发,士兵则流下了伤感的眼泪。

3,《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秋日登高望远,怀乡之作。

4,《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 ,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 ,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写秋夜饱受相思之苦,用尽各种办法,终究摆脱不开。

5,《岳阳楼记》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吴县(现在的江苏苏州)人。他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家。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告别母亲,出外读书。

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读书学习时,非常刻苦,读累了用冷水洗脸,继续再读。为了节省开销,他把粥放冷了之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充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苦读,他考中了进士,踏入仕途。然后他把母亲接来奉养,恢复了自己的本姓。任官到陕西守卫边塞多年,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力求改革,诗,词,文都很出色,诗作继承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可惜他的诗作现在仅存没几首。

他的代表作例举《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词意是江岸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大家都只喜欢品尝那味道鲜美的鲈鱼。不过,请你看看江中那一叶在大风大浪中时隐时现的小船吧,打鱼的人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劳动的呀!

范仲淹在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此时北宋和西夏剑拔弩张,随时有爆发战事的可能。因些,负责镇守边疆的范仲淹和士兵们不得不继续镇守,不能返回家乡。归期无望,大家思乡情切,范仲淹有感于此,于是写了《渔家傲》这首代表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独在异乡,会感到倍加思念亲人,因为患未除,他只能继续留在西北边塞,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本来离家越久,就越是思念,再加上深秋的清寒,秋风的萧瑟,高楼远眺之下,思乡之情就更是浓烈。于是,范仲淹便作了《苏幕遮》这首代表作。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留存的文学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文,词,诗都有传世之作。他的作品内容切中实际,文风清雄悲壮,没有靡靡之音,文品一如他的人品。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

范仲淹(989一1052)生活于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面对政治,危机四伏的现实,他自小时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做一个\"能及大小生民\"的良医和好宰相。27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里参军。开始了他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生涯,他掌管獄讼,能秉公执法,为此常与太守争论,太守以势压人,\"数以盛怨临公,而公未尝少挠\"。回到家中,把争论的情况记在屏风上,他卸任时,屏风\"至字无所容\"。后来他任泰州兴化县令。兴化本是土地肥沃的地方,但是捍海堤常年失修,潮水不断涌入,耕地被盐碱化。百姓失去生计,四处逃荒,看到成千上万的人背井离乡,范仲淹心如火焚,主张立即修复捍海堰。这一主张受到许多人的反对,他在四处奔走呼号之下,捍海堰终于开工了,但天有不测风云,开工不久,偏偏\"遇大风至,即夕潮上,兵民惊逸\",工程遇到困难,此时范仲淹等人在现场指挥,安定人心,继续修堰,由于筑堰工程受挫,反对修堰的呼声又起。经过范仲淹的力争,全长90公里的捍海堰终于完工了,逃亡的人口陆续回到家乡,生产得到了恢复.。

在营私舞弊成风的官场中,范仲淹始终一尘不染,在广德,兴化等地做小官时,他清廉公正,身居高官以后,仍然自奉节俭。.\"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当他听说儿子纯仁结婚时要用罗作帷幔,便批评儿子,告诫家人不能改变勤俭的家风。他经常嘱咐其家属做官的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居乡的不要烦扰州县,为此他还设置义庄,周济困难的族人。.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多次上书要求革除弊政,为此遭到贬抑和诽谤,但他矢志不渝,天圣5年(1027年),他又写了长达万言的上书。指出为了天下长治久安,必须做到固邦本,厚民力,为此就要选择为民兴利除弊的州县长官,还要兴办学校,大力培养人才,这次上书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蓝本。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天,宋仁宗在天章阁召见宰辅讨论兴革大事,范仲淹先后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与\"进行所陈十事\",他主张必须改革,认为\"变则通,通则治\",并提出十点主张,这十事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厚恩信和重命令。其核心是整顿吏治,整顿吏治要从州县长官开始,要选贤与能,贤者在位,能者在政,就可以救国救民,因而对现有官吏要严格考绩。淘汰\"非才,贪浊,老懦者\",提拔一批有作为的人,范仲淹的主张被仁宗采纳,并于庆历三年至四年间先后下诏颁行。这就是有名的\"庆历新政\"。.

新政颁行后,范仲淹日夜谋虑,盼望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但是那些被罢免的官吏,因荫子范围缩小失去荫官机会的人,靠请托拉关系的侥幸者等,他们心存怨恨,诋毁新政。新政在许多公卿的反对下夭折了,范仲淹再次横招诽谤与排挤,在朝廷已无法施展其报复,于是要求免除参知政事的职务,去边疆\"分国忧于千里之外\"。在以后谪居地方的日子里,仍然念念不忘兴利除弊,不断上书阐述古今治乱之道,他这种\"不以毁誉累其身,不以宠辱更其守\"的精神,令人敬佩。

滕宗谅是范仲淹的挚友,在其被贬于岳州时,修复了岳阳楼。应滕宗谅之邀,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岳阳楼记\"。他先写洞庭\"满目萧然\"的景色,使\"迁客骚人\"\"感极而悲\"。又写\"春和景明\"的洞庭美景,使人\"宠辱皆忘\"。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与报负。最后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留给后世的千古名句,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崇高人格的体现。

他的忧国忧民还表现在爱惜人才上,他认为\"得人则治,失人则乱\",缺乏人才是国家最大的忧患,因而把兴学育人摆在一个重要地位,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兴办学校,他在苏州时,曾在卧龙街南头购置一片土地,准备建宅居住。阴阳先生说在这里建宅\"必踵生公卿\"!他听罢表示,\"我一家在此独享富贵,哪比得上有志之士在此读书受教育\"。遂在这块土地上改建学校,并请著名学者胡瑗在此执教。不久苏州府学名冠东南,成为著名的学府,他一生以。荐贤育人为乐事。在他生命垂危之时仍然念念不忘\"尊崇贤良,裁抑侥幸\"。在临终的\"遗表\"中关心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丝毫没有提及个人和家庭的要求,他的好友韩琦称赞他是\"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的人,是位可敬可佩的人。

范仲淹著有\"范文正公集\"。有诗歌268首,部分诗歌内容能够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如\"江上渔父\"。词作现存5首。以\"苏幕遮\",\"渔家傲\",\"御街行\"三首著名。其中\"渔家傲\"

尤为慷慨悲壮,脍炙人口。在北宋初年,词人大都写儿女艳情和离愁别绪,作者却能用词来写边疆生活,对开拓词的题材境界有一定作用。集中有杂文15卷,165篇。所作散文,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尤其是\"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写作者的先人后己的报负,为古今传颂。

范仲淹出生在一个七品县令之家,父亲范墉在他两岁那年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改名朱说。经历童年诸多变故的范仲淹非常懂事勤勉,从小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读书的时候,范仲淹只能“划粥断齑” ,就是将粥食冻起来,分成四小块,每一餐吃一块,再就口咸菜,但他丝毫不抱怨,一直刻苦努力。这件事也在剧中被仁宗用来鼓励寒门学子,要像范仲淹一样发奋读书。他的勤奋是有回报的,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多年的苦读终于得到回报,范仲淹感慨不已地写下: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馀。

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

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寄乡人》

及第之后,范仲淹终于入朝为官,有了正式的俸禄,范仲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母亲接回奉养。第二件事,就是改回自己的本名“范仲淹”。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有思想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治军有道的军事家,可谓是真正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侵犯北宋边境,宋军大败,西北告急。公元1040年,宋仁宗召回范仲淹,调往陕西,出任知延州,担任边防副司令。范仲淹治军非常有自己的一套,首先主要是整顿军队,修改制度,训练士兵,其次就是修筑军事工事和要塞,同时推出节省边境财政支出等措施。

一系列改革后,军队战斗力加强,同时,他招抚两国边境的少数民族百姓,对西夏形成孤立局面,最后,迫使西夏向宋称臣,以最小的代价达成议和。

戍边期间,范仲淹还写了首《渔家傲·秋思》,来记录这段征战生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 秋思》

平息战事有功的范仲淹再次调回京师,并且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标志性事件——“庆历新政”。仁宗决心治冗,任命范仲淹主持改革。范仲淹认真总结了从政多年的经验和思想,形成《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初见成效,但是触及的却是整个官僚阶层的利益。一时间舆论四起,官场怨声载道,改革进入艰难时期。期间他的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邀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题文,于是范仲淹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使身处逆境他仍旧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达观,坚定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事态度。可改革仅一年,就宣告全面失败,范仲淹也因此被贬到邓州。

写作,是这一改革视野的重要部分,也是需要“复古”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改革的,不仅仅是科举考试偏好的题材类型、文风。士人阶层的成员,无论何时坐下来写作,无论写作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摒弃以损害作品内容为代价的、雕琢藻饰的习惯。改革派认为,只有学者、士人的心灵重新回到载于古代儒家经典的价值观念时,才能克服当代的思想浅薄。

范仲淹吸引了年轻人加入他的事业,这些人狂热地忠诚于他。1036年,范仲淹批评宰相吕夷简(1001-1047)在朝中广植谄媚小人。范仲淹因直言被贬,他的几位支持者借机表明自己对朝廷不容异己的反对。其中的一位年轻人,欧阳修,写了一封尤为辛辣的书信致当时的谏官(《与高司谏书》),该谏官在朝廷镇压异议期间有技巧地保持了沉默。欧阳修本人也被贬任外省,但这封信使他声名远扬,吕夷简大权旁落后,他得以重回朝廷、身任要职。

在众人皆为算计权衡利弊的朝堂,他实在是个异类。他的仕途经历了大起大落,直接上演了一场“三进三出”,三次被贬,三次奉诏回京。第一次,百官和仁宗想为当时执掌朝政的刘太后大肆祝寿,范仲淹认为不妥,意思就是老太太生日家里凑活凑活过得了,何必搞得全天下都知道。这还不算完,范仲淹还毫不客气地在奏章里指出,仁宗已经成年,太后应该“还政”。结果直接被贬出京,好朋友晏殊指责他太过犀利,不仅对自己没好处,还会连累别人。

范仲淹据理力争:“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1033年,刘太后驾崩,仁宗亲政。仁宗惦念范仲淹曾为他争取早日主政的权利,于是将其召回朝廷,拜为右司谏。

第二次,当时的郭皇后误伤仁宗,仁宗和一些大臣想废后,范仲淹再次向仁宗进言,如此废后万万不可,仁宗不想再听范仲淹啰嗦,将其贬为睦州知州。一年后,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因治理苏州水患有功,重回京师,升为吏部员外郎。

即使屡遭打击,范仲淹在地方也没有放弃理想抱负,坚持拯救苍生、扶助弱小。公元1052年冬天,朝廷命范仲淹去颍州为官,当时范仲淹已经病重,仍然带病走上去颍州的路,途径徐州时逝世,终年64岁。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自宋元明清以来,“文正”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北宋名臣司马光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所以,了解了范仲淹的一生之后,便更能够明白,他的每一首诗词散文里,表达的都是自己对百姓、苍生的一片赤诚,他是一个胸怀天下、心中有大爱的人。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结为一体,今江苏苏州籍人……因主张新政,受挫后职位被贬……

代表名著《石子涧》、《渔家傲》、《御街行》等。本人喜欢《石子涧》:

飞泉落处满潭雷,

一道苍然石壁开。

故老相傅应可信,

此山云出雨须来。

范仲淹简介及代表作品?

范仲淹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诗人、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子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主要作品1、《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答: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2]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的《岳阳楼记》流传千古。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3]。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张俊魁二零二零年五月十四日农历四月二十二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希文,汉族。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范仲淹的政绩卓著,文学成就也十分突出,范仲淹的代表作有《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忆杭州西湖》、《赠叶少卿》等。

中国江西网萍乡讯记者万炳全报道: 7月25日,中国江西网萍乡头条报道的《萍乡籍著名军旅作家彭荆风昨在昆明逝世享年89岁》一文,引起网友广泛关注,萍乡文化界更是沉痛悼念深切缅怀。

7月24日6时53分,著名军旅作家彭荆风在昆明逝世,享年89岁。7月26日上午10时举行送别仪式。彭荆风系江西萍乡人,著名军旅作家。他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协,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作品20余部,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彭荆风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

彭荆风在昆明逝世的消息,经萍乡头条报道后,立即引起萍乡文化界广泛关注,萍乡作家协会的作家、诗人、辞赋家和安源区作家协会的作家们沉痛悼念深切缅怀。原文如下:

一个真正的作家的生命是不会消亡的,消亡的只是肉体,肉体的消亡并不意味精神的消亡和灵魂的死亡。他的生命还渗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去看彭荆风先生的《芦笙恋歌》,去看他的《驿路花雨》,去看他的《解放大西南》,就会发现,他的灵魂还在那里歌唱。作家彭荆风是我们家乡人,他对故土的思念情深意浓。我们要怀念他,就去读他的小说,他的散文,在那里,你一定可以遇见他,和你对话,和你交心。(萍乡市作家协会主席肖麦青)

惊闻彭老逝世,异常悲痛!2009年,我奉市文联主席肖麦青之命,专程陪彭老去赣州省亲,后来我写下长篇散文《“驿路”一识彭荆风》以资纪念。彭荆风,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散文《驿路梨花》入选初中语文课本影响几代人,其编剧电影《芦笙恋歌》风行全国催人泪下,其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荣获鲁迅文学奖。客观地讲,彭荆风先生是迄今为止萍乡人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没有之一!乡贤朱向前先生拟挽联:荆斫新边陲,苗寨烽火芦笙亮;风扫大西南,驿路梨花月色好。萍乡市楹联学会冯庆怀拟挽联:荆风古柏今凋谢,做客蓬莱,渌水罗霄留典范;驿路梨花又盛开,失君故里,吴头楚尾诵遗篇!呜呼,哀哉!(萍乡市政协常委、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敖桂明)

突然听到彭荆风先生逝世的消息非常震惊。在我的印象中彭老的身体很棒,当年他和女儿彭鸽子回萍乡省亲是我去长沙黄花机场接的机,记得彭老当时挎着一个黄色小包,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完全不像一个老年人,之后一直陪他在萍乡走访,包括他出生的小山村、小时候住过的巷子、读过书的小学校,还陪他上山祭扫他父母的墓。他回昆明后也时有联系,知道他天天写作,甚至一星期还会去游两三次泳,还约过去他家喝他酒柜里珍藏的酒,没想到却传来他去世的消息。当年跟彭老相处十几天,感觉他非常和蔼可亲,脸上常常带着笑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老人。(萍乡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赫东军)

惊闻彭老噩耗,诧异的很,印象里老师还在每天游泳锻炼,身体棒棒哒。彭老叫我乖徒,我却不敢以徒儿自居,实在是怕给彭老脸上抹黑。前段时间还收到鸽子老师寄来的鲜花饼,因为快递发错了,导致过期,鸽子老师于是又重新寄出,特意走的顺风。饼香仍在唇齿留香,我与彭老却已是阴阳相隔,只留那些美好记忆细细回味。彭老,您一路走好!(萍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彭荆风学生李琼)

悼念萍乡作家彭荆风

骤然闻噩耗,悲落日忽逝

无语望长天,叹梨花易凋

(萍乡作家协会会员初六)

敬挽彭荆风老作家

文坛坠巨星,芦笙恋歌声声碎

佳作传英名,驿路梨花处处开

(萍乡辞赋学会会员白面儒生)

蝶恋花·悼彭荆风老师

痛悉荆风星昨坠。萍楚乡邻,草木皆垂泪。廿五从戎神笔蜚,八旬喜获真金馈。

光耀安源红土地。不改初心,总把乡愁忆。心系萍城亲母谊,而今驾鹤仙飞离。

(安源区作家协会主席贺焕明)

敬挽彭荆风先生联

大纛折南疆,驿路遽飞六月雪;

耗音传渌水,芦笙回荡九天哀。

(萍乡辞赋学会巫志刚敬挽)

悼念作家彭荆风

文/周兰萍

老师乘鹤荆风圆。雾涟涟,烽火边,挥戈落日,佳作永流传。

驿路梨花出课本,芦笙恋,忆当年。

巨星仙逝军中莲。绿光缘,红指联,滇缅路祭,经典万年延。

九月衣裳佳作炫,佧佤见,断肠间。

挽萍乡作家彭荆风先生联

文/冯庆怀

荆风古柏今凋谢,做客蓬莱,渌水罗霄留典范;

驿路梨花又盛开,失君故里,吴头楚尾诵遗篇。

(安源区作协副会长兼秘书冯庆怀)

今日惊闻乡贤彭荆风老先生驾鹤西去,深感悲痛!八年前,我专程前往绍兴,采访鲁迅文学奖评委乡贤著名文艺评论家朱向前教授,当晚在外景拍摄时,忽听广播介绍萍乡籍著名军旅作家彭荆风的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喜获\"鲁奖\",倍感振奋!随即在颁奖前找到彭老先生,几经劝说他才同意采访,留下了几分钟珍贵影像,同时彭老还欣然在鲁奖获奖名册上为《品萍乡》栏目题词,谨以此缅怀彭荆风老前辈!中午市政协原副主席黎恩荣先生携我等六人敬献挽联:

驿路犁花护荆风走好

芦笙恋歌伴先生西行

彭老前辈千古

(萍乡市政协常委、市电视台著名编导陆玉)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