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广东电视台 > 深圳移动在线直播

禀报的拼音(禀报的禀组词)

发布时间:2022-05-15 00:24:26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上传   我要投稿

禀报的拼音:bǐng bào

禀报的词语解释禀报

(禀报,禀报)

指向上级报告。

  ▶《老残游记》第四回:“地保、更夫就将这情形详细禀报。”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禀启式》:“虽趋任尚俟卜期,另具禀报,而瞻依之切,于得籤之日,即已神驰左右矣。”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一幕第二场:“这回打开宁波,李世贤·李将军功劳最大,听说这两天他也会到杭州来禀报王爷。”

禀报的网络解释

 

◎禀报bǐngbào

[pitition;report to ones superior]向上级报告

 

 

稟報bǐng bàoㄅㄧㄥˇ ㄅㄠˋ

下屬對上級報告。福惠全書.卷一.筮仕部.郵稟帖:雖趨任尚俟卜期,另具稟報,而瞻依之切,於得籤之日,即已神馳。近稟白、稟明亦作稟白。

 

禀报的近义词:

禀报的反义词:

禀报造句大全

造句 / 例句:

龙斗SEO与您一起学习文学知识,常伴你左右!

大家立即派人把发生的事禀报太子。

库图佐夫亦曾如此禀报陛下。

皇上两眼不看米绍,默默地听完他的禀报。

当然,我决不会坐视国家沦陷。很好,回去禀报国王,我已经在路上了。

有一个人来禀报说、你们收在监里的人、现在站在殿里教训百姓。

25有一个人来禀报说:你们收在监里的人,现在站在殿里教训百姓。

石匠感到非常自豪。每天他必须四处巡视,协助国王治理国家,然后回去向国王禀报。

徒5 : 25有一个人来禀报说、你们收在监里的人、现在站在殿里教训百姓。

25有一个人来禀报说,你们收在监里的人,现在站在殿里教训百姓。

同修巧扮东西方灶王爷,据实向玉皇大帝禀报,幽默逗趣创意十足!

徒十六38差役把这话禀报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15我在耶路撒冷的时候,祭司长和犹太的长老,将他的事禀报了我,求我定他的罪。

我在耶路撒冷的时候、祭司长和犹太的长老、将他的事禀报了我、求我定他的罪。

15我在耶路撒冷的时候,祭司长和犹太人的长老,将他的事禀报了我,求我定他的罪。

徒二五15我在耶路撒冷的时候,祭司长和犹太人的长老,将他的事禀报了我,求我定他的罪。

安德烈公爵请求值班人员下次替他禀报,但是大伙儿带着嘲笑的神态瞥了他一眼,并对他说,到适当的时候就轮到他了。

然后,便派他们到伯利恒去: “去仔细打听一下那孩子的下落,找到后向我禀报,我好亲自去拜谒他。 ”

当他第二天早晨醒来,管家来禀报,拉斯托普钦伯爵专门派了一位警官来了解别祖霍夫伯爵走了没有。

“她正在这儿生气哩, ”我继续说, “简直没吃什么,也绝不抱怨:她不准任何人随便进来,直到今天晚上我才来这里。所以我们也不能向你禀报她的情况,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清楚。

米绍恭敬地禀报了库图佐夫的命令他转达的内容,即:在莫斯科城下作战是不可能的,因为二者必择其一,或则损失军队又损失莫斯科,或则只损失莫斯科,陆军元帅应该选择后者。

禀的组词(开头是禀的词语)

禀圣

禀控

禀知

禀给

禀服

禀单

禀墙

禀履

禀堂

禀畏

禀脱

禀饩

禀辞

禀复

禀付

禀惧

禀化

禀赴

禀覆

禀赐

报的组词(结尾是报的词语)

知情不报

战报

展报

酢报

罪报

奏报

走马报

走报

谘报

咨报

转报

祝报

周报

中报

中国少年报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忠报

蒸报

烝报

侦报

公元888年,22岁的唐昭宗李晔在大太监杨复恭拥立下即位。

唐昭宗李晔刚刚继位就铲除了权倾天下的大太监杨复恭,颇有秦始皇灭嫪毐,崇祯铲除魏忠贤,康熙铲除鳌拜,嘉庆铲除和珅的英主气象。

当时,大唐帝国在黄巢等农民起义打击下分崩离析,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强藩割据。

面对危局,唐昭宗李晔励精图治,希望中兴大唐,号令天下。李晔即位后,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大太监田令孜,重挫了军阀李克用。但是,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国力兵员不足。

朱温比唐昭宗李晔大15岁,与朱元璋一样都是安徽人,出生在宋州砀山县。他的父亲和祖父是学者和教师,但从未当过官。由于朱温的父亲早死家贫,其母王氏就带着朱温兄弟佣食于萧县地主刘崇家。朱温长大成人后,不务正业,以豪雄英勇自许,乡里人多数对他很反感,刘崇同样不喜欢他,只有刘崇的母亲善待他。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朱温跟随黄巢起兵造反,因战功升迁至同州防御使,后来转而投降唐朝,并被唐僖宗任命为宣武节度使。

此后20余年间,朱温以开封为中心,陆续消灭了秦宗权、时溥、朱瑄、朱瑾等北方群雄,成了唐朝末年群雄中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

随着地盘和势力的不断扩充,朱温逐渐野心勃勃想取代唐朝自己做皇帝。为此,朱温一方面和宿敌山西的李克用、陕西的李茂贞、淮南的杨行密等军阀作战,一方面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唐昭宗李晔,成功地把持朝政。

公元903年,朱温在击败李茂贞后,顺利地进入长安并控制住唐昭宗李晔。朱温随即派兵将宦官七百多人全部诛杀。至此,危害唐朝后期150余年的宦官专权被终结。

唐昭宗李晔非常感激朱温,认为朱温消灭宦官是挽救大唐的忠臣。

唐昭宗于是任命朱温为太尉、兼中书令、宣武等军节度使、诸道兵马副元帅,进爵为梁王,并加赐“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荣誉头衔和御制《杨柳词》5首。

从此以后,朱温成了唐朝实际上的主宰。

由于长安靠近李茂贞、李克用等军阀的地盘,极容易受到攻击,加之离朱温的大本营开封太远,所以朱温便以关中残破为由,强行将唐昭宗李晔劫持到洛阳。

面对朱温的飞扬跋扈,何皇后对唐昭宗李晔哭着说\"此后大家夫妇委身贼手矣!\"

迫不得已,唐昭宗“东幸洛阳”,朱温下令官吏、百姓一起东迁洛阳,拆毁了长安的宫室、官衙和民房,将材料运往洛阳,带不走的东西则一把火烧了个精光,繁华的长安城从此一蹶不振。

面对凶残毒辣的克星朱温,唐昭宗李晔自知此次东行凶多吉少,便在经过华州时,对夹道送行的老百姓哭泣道:“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紧接着,李晔又对侍臣叹息道:“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

事态的发展果然如李晔所料,当他抵达洛阳后不久,便遭遇到朱温集团变本加厉的逼迫。此时的朱温为了能早日实现皇帝梦,便接连派遣亲信威逼唐昭宗给他加官进爵,并筹备“禅让”事宜,甚至还将皇帝李晔身边的小黄门、打毬供奉、内园小儿等200 余人全部杀害,以此来作为威胁。

至此,皇帝李晔与奸雄朱温完全撕破脸皮,矛盾越来越激化,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朱温也担心唐昭宗李晔万一逃跑成为自己对手李克用等人的招牌,更重要的是唐昭宗李晔不识抬举,不主动让位给朱温,让朱温失去了耐心,于是朱温就决定对他痛下杀手。

公元904年八月十一日夜,朱温派大将朱友恭、氏叔琮、蒋玄晖等弑杀唐昭宗。

当天夜里,朱友恭等率兵上百人闯入内门,唐昭宗正在皇宫安歇,朱温的大将蒋玄晖和军官史太带领一百多人深夜来到宫殿,言军前有急事相奏,欲面见皇帝。

蒋玄晖等气势汹汹来到椒殿院,昭宗的嫔妃河东夫人裴贞一起身开门,她对蒋玄晖说:“你有急奏不应该带兵来。”

凶神恶煞的史太毫不怜香惜玉,抓住裴贞一,一剑把她砍死,带兵闯入宫内。

蒋玄晖带兵入宫后见到美若天仙的昭仪李渐荣,不忍心杀害她,于是假惺惺和颜悦色地问她:“皇帝在哪儿?”

对丈夫唐昭宗李晔感情深厚的美女李渐荣看到史太等人拿着刀剑如狼似虎,她知道大事不好,为了给皇帝李晔报警,于是她大声怒斥蒋玄晖说:“你们宁可杀了我,也不能伤害皇帝!”

在朱温集团的步步紧逼下,唐昭宗李晔不甘心大唐王朝毁在自己手上,他由于内心苦闷,喝了些酒,正在睡觉。

听到心爱的美女李渐荣的大声怒斥,唐昭宗李晔见有人半夜三更入宫寻他,暗觉不妙,急忙起身,只穿着单衣绕柱躲藏,史太穷追不舍逼近皇帝李晔,慌乱中李晔不慎跌倒在地。

看起来娇娇弱弱的美女李渐荣却非常勇敢,她为了保护心爱的丈夫唐昭宗李晔,奋不顾身地挡在皇帝李晔身前。

丧心病狂的史太毫不留情,用剑狂刺他们,鲜血飞溅,美女李渐荣与38岁的唐昭宗李晔一起惨遭杀害。

史太又一把抓住何皇后要杀,史书记载“婉丽多智”的何皇后急中生智,她哭着向蒋玄晖请求饶命,蒋玄晖看到年轻美貌的何皇后哭得梨花带雨不由得心软了,何况朱温只命杀皇帝,蒋玄晖于是命令史太饶何皇后一命。

蒋玄晖又逼迫何皇后矫诏诬陷李渐荣、裴贞一两位嫔妃弑杀唐昭宗,命令何皇后立辉王李祚继位为唐哀帝。

十月,朱温返回洛阳,得知唐昭宗李晔遇害,他故意假装震惊,伏于皇帝的棺材上大哭说:“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流放并杀害朱友恭、氏叔琮等人。

朱温想登上皇位,蒋玄晖等人认为应该仿效汉魏以来的规矩,先封大国,加九锡,然后受禅。

朱温认为蒋玄晖等人是不想让自己当皇帝。而何太后也通过宫女阿秋、阿虔联系对她怜香惜玉的蒋玄晖,她哀求蒋玄晖一旦改朝换代以后可以保全母子性命。

于是朱温怀疑蒋玄晖与何太后勾结对自己不利,把他们全部杀害。

唐哀帝也被迫下诏称何太后之死是她私通蒋玄晖事发自杀,追废母后为庶人。新年的祭天也因太后丧及“宫闱丑闻”为由而没有举行。

而亲手杀害唐昭宗与裴贞一、李渐荣的凶手史太却不知所终。

元朝诗人王逢曾经写了《唐昭仪李渐荣辞》来纪念唐昭宗与李渐荣这对苦命鸳鸯。 诗是这样写的:“日系包桑地瓜剖,宫闱去尺非唐有。庭春草合车断音,忝备昭仪奉卮酒。御香紫袖纤垂手,载拜载祝南山寿。龙须席转莲炬移,狼角斩天豨突牖。不辞陨命同君后,女三祸前妾忠后。无人为语巢贼奴,莫使儿知环柱走。”

公元904年,年仅十三岁的唐哀帝李祝登基以后,他被朱温吓破了胆,不敢立年号,沿用唐昭宗的年号天祐。

紧接着,唐哀帝就将已为梁王的朱温加授相国,总百揆,所担任的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宣武、宣义、天平、护国等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的职务照旧,“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

朱温的待遇基本上超过了东汉末年的相国董卓和丞相曹操。朱温的身份是自两汉以来权臣篡位的重现,其地位距离九五之尊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公元912年,因皇位承继问题,后梁王朝的开国皇帝朱温被亲生儿子郢王朱友珪所弑,时年六十一岁,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

一代奸雄朱温的悲剧结局也许是他杀害两位唐朝亡国之君唐昭宗与唐哀帝的报应。

唐朝自代宗起,便祸起宦官,一百余年来,内有宦官之乱,外有藩镇割据,皇帝形同傀儡。唐昭宗便是由大宦官杨复恭拥立,昭宗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统治前期尊礼朝臣,励精图治,诛杀大宦官田令孜,平定四川陈敬瑄、河东李克用之乱,唐朝颇有中兴之像。但是昭宗重用朱温,坐视他成为河北霸主,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昭宗最后正是被朱温所弑杀,死前,昭仪李渐荣舍身护君,那她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从李辅国开始,唐朝的皇帝多由宦官拥立)

唐昭宗继位前,唐朝已经深受宦官和藩镇之患,地方上的藩镇节度使多少还不敢公开叫板唐王朝,而身处内廷的宦官,则嚣张跋扈到敢于要挟皇帝。从唐代宗李豫开始,唐朝的皇帝多由宦官拥立,代宗自己就是被大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唐文宗时期,宫廷发生了“甘露之变”,宦官头子仇士良等人挟持唐文宗,在长安城里大肆捕杀,株连了一千多忠良无辜被杀。宦官嚣张如此,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可见唐朝宦官之祸早已深入骨髓,成为导致唐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唐昭宗李晔是唐懿宗李漼第七子,他原本和皇位并无缘,他的哥哥唐僖宗在位时间不长便驾崩了,几个儿子都还很年幼,群臣商量拟定立最年长的皇弟吉王李保为嗣君,但宦官杨复恭出于血缘关系亲近考虑,力排众议拥立僖宗同母弟寿王李晔为帝。杨复恭是僖宗时期的大宦官,而宦官自行废立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形成惯例,尽管病入膏肓的僖宗未置可否,但杨复恭仍然坚持己见,在僖宗的点头认可下,册立李晔为皇太弟,年仅二十二岁的李晔在僖宗驾崩后即位于柩前。

(唐昭宗,晚唐最出色的皇帝)

在唐懿宗诸子中,李晔的能力非常突出,他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如果没有当时已经一发不可收拾的宦官和藩镇之乱,李晔必定是一个有为之君。可是,国事如此,他又由宦官拥立,就注定了自己的这个皇位坐的一点都不轻松。不过,李晔深谙权术,知道宦官之祸乃心腹大患,即位后,将拥立他的大宦官杨复恭视为心腹大患。但他没有在表面上表达不满,而是对杨复恭一如既往的信任来麻痹他,又通过其他办法离间杨复恭和他几个干儿子的关系,在昭宗与杨复恭矛盾公开化后,昭宗毫不迟疑的夺其兵权,杨复恭出逃,遭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通痛击,最后被捉住处斩。唐朝中后期的皇帝长期受到宦官的欺凌,昭宗凭自己的聪明智慧诛杀大宦官杨复恭,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

除掉杨复恭只能说是让昭宗在亲政路上少了一个绊脚石,但始终无法解决唐王朝的现实问题。杨复恭既死,朝内出现了短暂的安宁,昭宗得以实现他的抱负,在位前期他尊礼朝臣,励精图治,希望能恢复祖宗恢弘旧业。当时地方上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桀骜不驯不听朝廷号令,昭宗果断命永平节度使王建入川平乱,王建顺利平乱将陈敬瑄处死,进而占据两川。对待晋王李克用,由于他曾经兵临长安,迫使僖宗再度流亡,令昭宗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因此昭宗对嚣张至极的李克用同样以武力讨之,将为数不多的中央禁军用在对河东的战事上,虽重挫李克用,但禁军也折损过半,导致兵源不足,再无力展开对地方的讨伐。在挫败陈敬瑄的差不多时候,昭宗还消灭了另一股宦官势力,那就是其兄僖宗在位时期只手遮天,被僖宗称为“阿父”的大宦官田令孜。

昭宗一生最大的失策,应该是对首鼠两端的朱温过度的信任。朱温从黄巢义军起家,后背叛大齐投降唐朝,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朱温在长安几乎杀尽宦官,复立被垂死挣扎的宦官韩全诲等人挟持的昭宗为帝,昭宗感激他的行为,加封朱温为梁王,异姓封王,这在晚唐并不多见,至此朱温是权势熏天,渐成中原霸主,昭宗坐看朱温做大却并没有采取遏制办法,此举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窃国大盗朱温,是他派人弑杀了昭宗)

昭宗复位,向来与朱温不合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也想捞得好处,特地从凤翔赶到长安,厚颜无耻的请求封岐王,无功受禄,何德何能?此时,另一个大宦官韩全诲把持朝政,阴结李茂贞抵抗朱温。朱温发兵攻打长安,韩全诲裹挟着昭宗往凤翔逃去,朱温穷追不舍,将凤翔城围个水泄不通,围了一年多,城内早已粮绝,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不得已,昭宗与李茂贞商量,杀死韩全诲等二十多名首恶宦官,开城向朱温投降。

朱温得到了昭宗,心满而去,对于剩下随行的几百名宦官,到长安后则直接赶至内侍省统统杀掉,困惑中晚唐的宦官问题终于为朱温所解决,但昭宗也是羊入虎口,完全落陷入了朱温的掌控之中。在朱温的要求下,昭宗被迫任命他为诸道兵马副元帅(正元帅就是昭宗),并加封其为梁王。同时,朱温还迫使昭宗迁都洛阳,将昭宗的亲近侍者两百多人全部缢杀而代之以他选来的形貌大小相似的亲信。昭宗的自由至此完全被剥夺,时时刻刻都在朱温的监视之下苟活。

朱温野心极大,他挟持昭宗,欲效仿三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各藩镇皆不买他的账,甚至因为昭宗在他手上而纷纷起兵讨伐之。见昭宗没什么利用价值,反成了烫手山芋,同时也担心其他藩镇夺了昭宗,朱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弑君。

(昭仪李渐荣剧照)

天祐元年(904)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昭宗正在皇宫歇息,殊不知,危险正在向他走来,朱温已经密令心腹手下蒋玄晖和史太带领一百多人到宫殿准备弑君。这些人如入无人之境直趋内宫,蒋玄晖亮起锋利的刀,杀死前来询问的昭宗妃子裴贞一,径直来到昭宗的寝宫,此时,陪伴在昭宗身边的只有昭仪李渐荣一人,蒋玄晖问她:“天子何在?”李渐荣厉声呵斥:“宁可杀了我们也绝不允许你等人伤害陛下!”此时昭宗由于心中苦闷,喝了不少酒正在御榻睡觉。听到有人入宫寻他,暗觉不妙,急忙起身,只身穿着单衣绕柱躲藏,史太逼近,挥刀刺死手无寸铁的昭宗,昭宗被害时时年三十八岁。而昭仪李渐荣为了保护昭宗,伏在昭宗身上也被杀害。

如此公然弑君,实乃大逆不道,但是为了掩盖蒋玄晖等人的弑君行为,朱温竟然矫诏称裴贞一、李渐荣害死昭宗,将她们追废为悖逆庶人。不过,“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蒋玄晖、史太弑君,天理难容,又将弑君之罪强加于裴贞一、李渐荣两位贞烈女子身上,如此罪大恶极,必将受到报应,果然不久后,朱温为堵天下汹汹之口,让两人背了锅,处死了这两弑君的逆臣,并夷灭其三族。

昭宗的死让人无比可惜,这个很有可能令唐王朝走出衰败困境的“中兴之主”最后却惨死逆臣之手,他的死预示着唐王朝彻底无力回天了,三年后,昭宗之子末帝李柷被迫禅位于朱温,唐朝宣告灭亡。而如裴贞一、李渐荣这样的女子,绝不能被历史所抹灭,她们不顾一切,誓死保护君主,这样的勇气非一般人所能做到也。

唐昭宗的命运很悲催,他刚继位的时候也是有大志的,能力也的确不错,将宦官干政的局面解决的差不多了,但唐朝中晚期的各种问题毕竟积弊已久,而唐昭宗妄想一下子都处理干净,总是着急了一些,在他处理藩镇问题的时候,就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开始出现藩镇问题,节度使拥兵自重,河朔三镇更是半独立于大唐之外,先后登基的大唐皇帝都想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收效甚微,始终无法将其解决。黄巢起义后,虽然藩镇式微,但是在黄巢起义中立下战功的一些节度使渐渐势大,重新开始瓜分地盘。

唐昭宗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缓缓图之,但他并没有,在收拾了宦官之后,唐昭宗就着急忙慌开始对付藩镇。 先是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攻打李克用,却被李克用击败,李克用反过来羞辱了唐昭宗,一开始就打了败仗,使得唐昭宗的威信力下降,很多藩镇自然也并不将唐昭宗放在眼中,比如后来李茂贞又对唐昭宗毫不客气。

唐昭宗做为大唐的皇帝,如何忍得下李茂贞的不敬,但是打是打不过的,于是他跑去找李克用帮忙,结果被韩建截住,然后开始了三年的囚禁生涯,这是唐昭宗信念破灭的开始。如果不是后来朱温的崛起对李茂贞、李克用等的藩镇构成了威胁,唐昭宗还不知道被囚禁到何年何月。

朱温势大,唐昭宗被他们送回到了长安,但唐昭宗回到长安后才发现皇宫也已经变了天,几个宦官将他软禁起来,然后他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太上皇。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不过才一个月,朱温就派人进京将这些宦官都处理到了,唐昭宗重新做了皇帝。

但唐昭宗已经不是过去的唐昭宗,他已经没有了什么权力,因为朱温开始一步步干涉朝政,甚至把控了朝政,从此唐昭宗就行尸走肉般活着。而等时间到了904年,唐昭宗已经基本失去了做为一个皇帝的话语权,被朱温逼着迁都洛阳。

唐昭宗在去往洛阳的路上满脸羞愧,他对道旁的百姓们说:“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从此只剩下苟延残喘,尤其是唐昭宗身边服侍的那些人(除了皇后、妃子们)都被朱温换成了自己人。

还能做什么呢?唐昭宗在洛阳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唯沉饮自宽”,这天下虽然还是姓李,但与他李晔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所以他也只能躲在宫里和妃嫔们喝酒,只希望一醉不起。但即便如此,朱温还是容不下唐昭宗,因为朱温害怕别的藩镇势力会挟持唐昭宗为自己所用,所以朱温对唐昭宗起了杀心。

迁到洛阳八个月后,朱温对唐昭宗动手了,904年八月的一天夜里,刚刚敲过二更鼓,朱温的部下蒋玄晖和史太带着百余人叩响了内门,说是军中有急事要奏明皇帝。而在门打开之后,两人在每个门前都留下了十个人,然后走到了唐昭宗休息的椒殿院。

当时为蒋玄晖开门的是河东夫人裴贞一,深更半夜带兵前来,裴贞一一看就知道大势不好,她说:“急奏不应以卒来。”但她色厉内荏的样子根本镇不住任何人,史太直接将裴贞一拖到一边杀死,众人继续去找唐昭宗,昭仪李渐荣临轩大呼:“宁杀我曹,勿伤大家!”

喧哗声将刚刚睡下还没有醒酒的唐昭宗惊醒,他只穿着单衣就爬起来绕着柱子跑,史太将唐昭宗追上将他杀死,而试图保护唐昭宗的李渐荣也被史太杀死。他们本来还要将何皇后杀死,只是何皇后苦苦哀求,再加上何皇后留着对朱温还有用,于是何皇后被留了下来。第二天天刚亮,蒋玄晖就命人散布消息,说:“夜来帝与昭仪博戏,帝醉,为昭仪所害。”

第二天,蒋玄晖矫诏称裴贞一和李渐荣杀死了唐昭宗,国不可一日无君,何皇后的儿子辉王李祚被扶立为皇太子,紧接着就登基,这就是未来的唐哀帝。唐哀帝继位的第二天,蒋玄晖再次矫诏:

可怜裴贞一和李渐荣这两位妃子,本来是为了保护唐昭宗才被杀,死了却被污蔑是杀害唐昭宗的凶手,且还被废为庶人,世道如此,即便是何太后和唐哀帝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颠倒黑白。当然蒋玄晖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

作为朱温的心腹,蒋玄晖没少为朱温杀人,杀死唐昭宗的第二年,蒋玄晖还为朱温杀死了唐昭宗的九个儿子,但是后来蒋玄晖认为朱温不应该急着登基,他认为时机还未到,这被朱温解读为蒋玄晖不想让他做皇帝,蒋玄晖要背叛他,所以这一年的腊月,朱温派人杀死了蒋玄晖。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朱温称帝的决心。

907年,朱温如愿登基称帝,即后梁太祖,不过后梁也没有存在多久,不到二十年就又改朝换代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五代十国就是从朱温篡唐开始的。

唐末五代是个超级大乱世,与局势动荡不安相伴随的,是层出不穷的奇人异士。其中,在唐昭宗遇弑前,舍身护主终究被杀,死后却被污蔑为凶手的昭仪李渐荣,便是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传奇而悲情的女子。

由于唐末政局动荡、宫档缺失,关于李渐荣的生年、籍贯、出身等情况均不详,而她何时入宫、何时被封为昭仪,史书当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以后的史实来进行反推,李渐荣必定是一位胆识过人,且对唐昭宗爱得极深的女人。只可惜唐昭宗在历史上是个悲情的皇帝,非但无法给李渐荣提供足够的安全,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障。

跟后世的崇祯帝一样,唐昭宗李晔也是一位“前人造孽、后人遭殃”的倒霉皇帝,在位16年间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一心想要重振衰颓已久的国势,但无奈皇权旁落日久、国家积弊难反,再加上藩镇割据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辛苦经营多年,却依旧未能阻止帝国灭亡的命运。唐昭宗在位时,把匡扶社稷的希望寄托在宣武节度使朱温身上,然而正是后者夺去了他的性命和江山。

朱温本是宋州砀山县的一个流氓无赖,后跟随黄巢起兵造反,因战功升迁至同州防御使,后来因受猜忌,转而投降唐朝,并被唐僖宗任命为宣武节度使。此后20余年间,朱温以大梁为中心,陆续吞并中原地区大部分藩镇,成了晚唐最有实力的军阀。随着地盘和势力的不断扩充,朱温逐渐滋生异心。为此,他一方面和宿敌李克用(河东)、李茂贞(凤翔)、杨行密(淮南)作战,一方面则挟持唐昭宗,成功地把持朝政。

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在击败李茂贞后,顺利地进入长安并控制住唐昭宗,随即派兵将宦官们全部诛杀,并解散宦官集团赖以干政的军事力量-神策军。至此,困惑中晚唐150余年的宦官专权现象被终结。事后,朱温晋升为诸道兵马副元帅,封梁王,成了帝国实际上的主宰。

由于长安靠近李茂贞、李克用的辖区,极容易受到攻击,加之离朱温的根据地大梁太远,所以朱温思虑再三,便以关中残破为由,强行将唐昭宗劫持到洛阳。唐昭宗自知此次东行凶多吉少,便在经过华州时,对夹道送行的百姓哭泣道:“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紧接着,唐昭宗又对侍臣叹息道:“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两处引文均见《新唐书·卷十》)。

事态的发展果然如皇帝所料,当他抵达洛阳后不久,便遭遇到朱温日甚一日的逼迫。此时的朱温为了能早日实现皇帝梦,便接连派遣亲信威逼唐昭宗给他加官进爵,并筹备“禅让”事宜,一旦稍有不满之处,便口出狂言,甚至还将皇帝身边的小黄门、打毬供奉、内园小儿等200 余人全部缢杀,以此来作为威胁。

唐昭宗对朱温的气愤至极,难免会在言辞之间流露出不满情绪。朱温见唐昭宗怨恨日增,担心他会联合李克用、李茂贞等人来讨伐自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派部将蒋玄晖、史太率兵闯入宫中,将唐昭宗弑杀,时在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唐昭宗遇弑时,年仅38岁。

在发生的当晚二更,蒋玄晖、史太率领百余人叩开后宫的内门,声称有急事面陈皇帝。夫人裴贞一发现蒋玄晖带领士兵闯入后宫,便厉声斥责道:“急奏不应以卒来”,结果被史太一刀砍死。随即,史太率叛军冲入内殿,并绕着殿柱追杀唐昭宗,昭仪李渐荣见状,赶紧以身护帝,并哀求对方饶过皇帝的性命。

史太执贞一杀之,急趋殿下。玄晖曰:“至尊何在?”昭仪李渐荣临轩谓玄晖曰:“院使莫伤官家,宁杀我辈。”帝方醉,闻之遽起。史太持剑入椒殿,帝单衣旋柱而走,太追而弑之。渐荣以身护帝,亦为太所杀。见《旧唐书·卷二十上》。

杀红眼的史太怎肯听李渐荣的话,索性将她与皇帝一起杀死。可怜一代英烈女子,最终沦为刀下之鬼,实在令人惋惜。事后,蒋玄晖又对李渐荣“大泼脏水”,声称是她害死了昭宗,并逼迫唐哀帝追废其为悖逆庶人。如此颠倒黑白,也活该蒋玄晖、史太不久后落得被灭族的下场(朱温为堵住天下人的嘴,不久让二人“背锅”,将他们灭族)。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此时一贯娴静优雅、温柔娇弱的李渐荣却表现得非常勇敢,为了保护心爱的丈夫——大唐天子唐昭宗李晔,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地挡在皇帝李晔的身前,并恳求对方饶过皇帝的性命。

史太执贞一杀之,急趋殿下。玄晖曰:“至尊何在?”昭仪李渐荣临轩谓玄晖曰:“院使莫伤官家,宁杀我辈。”帝方醉,闻之遽起。史太持剑入椒殿,帝单衣旋柱而走,太追而弑之。渐荣以身护帝,亦为太所杀。见《旧唐书·卷二十上》。

朱温为推脱罪责,捏造事实说李渐荣勾结蒋玄晖、史太弑君造反,并夷了蒋玄晖和史太三族,还逼着新继位的唐哀帝李柷给李渐荣追谥“悖逆庶人”的丑号。但不管怎么抵赖,也抹煞不了事实真相,挡不住天下悠悠之口,朱温作为跳梁小丑已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朱温的手段残忍,而且他把持朝堂多年,唐昭宗早已“中看不中用”了,他向唐昭宗下杀手时,正常人都应该会“明哲保身”。

那么,她最后的命运走向何方?

李渐荣是皇帝唐昭宗身边的正二品女官昭仪,在正史记载中并没有详细的出生年月和籍贯以及入宫时间记载,毕竟在她舍身而出为唐昭宗护驾以前,她的地位实在是不入流。然而,她却不畏强权,甘愿赴死,实在也是真性情的女人。

李昭仪本可以哀求以保自己的命,她却没有,虽然不能改变皇帝最后的命运,但她依然毅然决然以赴死的态度挽救唐昭宗于万一。很不幸,最后李昭仪和唐昭宗一起被杀害了。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说起唐昭宗和李渐荣这一对苦命鸳鸯,我就想起元朝诗人王逢的那首《唐昭仪李渐荣辞》。

(唐昭宗)

这首诗写的是在唐朝末年,有心中兴的昭宗被野心勃勃的朱温杀死,他的昭仪李渐荣为了保护丈夫也被杀的那凄惨的一幕。

唐昭宗李晔是僖宗的弟弟,僖宗是个荒淫无道的皇帝,登基一年便遇上了黄巢和王仙芝的起义,连长安都丢了,僖宗和当时还是寿王的弟弟李晔一起逃到了四川。

正是因为始终和皇帝哥哥患难与共,当僖宗暴毙时,李晔被宦官杨复恭立为监国皇太弟,不久又登上了皇帝宝座。

客观上说,昭宗李晔还是个不错的皇帝。他喜欢读书,重用儒生,尊重人才,一心想实现大唐中兴。

(朱温)

只可惜昭宗的命不上,遇上的是一个宦官专权,外有强藩的时代,皇权早已不在皇帝手中,虽然他想有所做为,但难度真的太大了。

他也曾抗争过,他在京招兵买马,组建一支忠于自己的十万人的军队,又积极讨伐割据四川的王建,又征伐太原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只是这些行动最终都失败了,他的十万人马也烟消云散。

而随着这一次次失败,他的威信也不断降低,不听中央指挥的藩镇更多了,对昭宗本人不满的军阀也更多了。

利用皇帝“挟天子令诸侯”的好处已被几百年前的曹操演示过,所以皇帝本人彻底成为军阀们抢夺的对象。

乾宁二年甚至发生了李克用和李茂贞、王行瑜等军阀为抢夺皇帝而大打出手的事情,昭宗带着几个太监逃出长安,连文武百官都丢下了。

在这些军阀中,相对来说,昭宗最讨厌的是李茂贞,最怕的是朱温,稍微能接受的是李克用。

逐渐失去威权的昭宗已经成一个意志消沉的皇帝,一天到晚喝酒,不理政事。

(孙供奉)

昭宗为了向宦官复仇,又向朱温示好,结果引狼入室,彻底成为朱温的傀儡。

朱温将昭宗身边的宦官全部杀死,只留了几个扫地的小太监。

虽然困扰唐朝多年的宦官们被除掉了,但昭宗落入早有篡位野心的朱温之手,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据宋代江休复的《醴泉笔录》记载,彻底失去权力的昭宗被朱温架空后,整日无所事事,于是养了一只猴子做伴。

昭宗满腹心事无一人诉说,只能在猴子面前透露心声。

昭宗给猴子穿上三品朝服,封为“孙供奉”,还写了一首诗给猴子。

(李渐荣)

铲除了各处敌对势力后,朱温终于拿起了屠刀。天佑元年八月十一日深夜,朱温的手下大将蒋玄晖和史太带领一百士兵闯进皇宫,要求昭宗滚出来。

裴妃上前制止,被史太挥刀杀死。蒋玄晖闯入后宫昭仪李渐荣,李渐荣大喊:“你们杀了我吧,不要伤害皇帝!”

昭宗听到外边一片喧哗,知道不妙,穿着单衣仓惶而逃。

史太在后面追,昭宗在前面绕着柱子跑,最后还是被史太杀害。

李渐荣在史太用刀砍昭宗时,拼命扑在昭宗身上挡刀,也被砍死。

朱温为了推脱责任,污指李渐荣勾结蒋玄晖、史太弑君造反,夷了蒋玄晖和史太三族,逼着昭宗的儿子、唐哀帝李柷给李渐荣加上“悖逆庶人”的丑谥,想掩盖自己弑君的。

只是再怎么抵赖,也挡不住天下悠悠之口,朱温弑君的恶名和他后来的一系列,将他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资料: 《新唐书》、《资治通鉴》

歪眼小史工作室内出品

作者:冯生

唐昭宗是一个悲剧皇帝,可惜经过黄巢之乱的唐朝已经积重难返,他的哥哥唐僖宗李儇已经把唐朝败的差不多了,唐昭宗虽然励精图治但是已然是无力回天,最终被军阀朱温给弑杀。

一、悲情的唐昭宗

唐昭宗李晔是为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之弟。是一个英武而有才华的人,他哥哥唐僖宗李儇在位十六年,沉溺于玩乐重用宦官,期间黄巢之乱让唐朝元气大伤,各地藩镇拥兵自立,整个唐朝已经是摇摇欲坠了。

唐昭宗李晔上台后唐朝所能控制的就是长安附近不大的一块地方了,上台后李晔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是,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国力兵员不足,坐视宣武节度使朱温实力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原霸主。

但是这一切真不能怪李晔,他虽然有过失策,但是终归是想重整大唐雄风的,看起来是个皇帝,实际完全归他控制的地盘人口资源还没有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多。要是早十几年即位,完全可以挽救大唐,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好皇帝。

二、朱温弑君、代唐建梁

朱温原是黄巢的大将,后来见风使舵投降唐朝,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唐僖宗怎么也不会想到日后灭唐的会是这个“全忠”。

朱温狡猾而阴险,利用天下动荡的机会大肆兼并周边的小军阀,实力不断扩张,而唐昭宗最大的失误是误以为朱温忠诚而李克用跋扈,号召藩镇讨伐李克用,结果自己的禁军损失惨重,李克用也被打压,而朱温一跃而成为最强的藩镇,参考日后对唐昭宗的态度,李克用虽然跋扈但是还是比较忠诚的。

公元903年,朱温从李茂贞手中讨回了被羁押的唐昭宗,但是这明显是才出狼窝又如虎口。不久朱温将唐昭宗强行迁到洛阳,朱温谋朝篡位之心越发膨胀,公元904年八月,朱温指示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及蒋玄晖等人,乘夜暗之际,以入宫奏事为名,率兵进入内宫,唐昭宗被杀害,年仅三十八岁。

三、保护唐昭宗一同被杀害的昭仪李渐荣

李渐荣是唐昭宗李晔的昭仪,很受李晔的喜爱,朱温弑君的当晚,朱温大将蒋玄晖带领百余党羽来到后宫内门,说是有急事要面奏皇帝。内门打开后,蒋玄晖每门留下10名士兵把守,自己带数十亲兵来到皇后的住所,唐昭宗的夫人裴贞一起身开门,被士兵手刃而死,蒋玄晖带人冲人内殿,李渐荣对蒋玄晖说:“院使莫伤官家,宁杀我辈。”唐昭宗穿上衣服光脚逃跑,李渐荣以身护帝,但是蒋玄晖和众兵将起上,将唐昭宗和李渐荣一同杀害。

李渐荣是和唐昭宗一起遇难的,但是李渐荣死后还不得安生,朱温称裴贞一、李渐荣害死了昭宗,追废李渐荣为悖逆庶人。

乱世的皇帝和妃嫔们也都是他人的鱼肉,很是可怜。

提起李渐荣,很多人心中都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到底是什么人?一介女流又是靠什么去救驾的呢?那她最后落得个什么结局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李渐荣身为一介女流,舍身取义保护唐昭宗。

李渐荣是何许人,她是唐昭宗时期后宫里的昭仪。

唐代后宫为“一后四妃制”,在皇后之下有贵、淑、德、贤四妃,而四妃之下就是昭仪,在当时是二品官员,地位是不低的。

至于李渐荣的早年经历,史书中之后只言片语,我们大抵能了解到的就是她年少入宫,因为聪慧机敏深受夫人裴贞一的喜爱,于是破格提拔为昭仪。

虽然地位高崇,但是在当时的动荡年代也无济于事。

唐朝末年,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王先芝、黄巢的部队。朱温原本是一个山中的土匪,眼见起义军的声势越发壮大,便心一横加入了其中,没想到凭借自己那股子匪气一路高升,最终担任了同州防御使一职。

就是在这个时刻,朱温却投降了朝廷,还带领军队打得起义军节节败退,收复了郓州、兖州、凤翔多处,一时间军功无人能及,赐王爵、担任宣武节度使节制军马大权。

权臣之下皇权就是摆设,朱温来了一记“挟天子”把唐昭宗软禁了起来,看着唾手可得的皇位,朱温起了杀心。于是在天祐元年的一夜,他带领一支兵马将皇宫围住,自己闯入宫中一路杀到皇帝寝宫飞霜殿。

当时唐昭宗已经入睡,在殿内有李渐荣一干人等服侍,当听到殿外的惨叫声时心中便知不好,于是促步来到门前就看到朱温正汹汹地夺门而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渐荣高喊:”院使莫伤官家,宁杀我辈。“之所以要这样喊,一是为了给叫醒唐昭宗,二是为了吸引注意力拖延时间。果然唐昭宗被惊醒,慌乱之中跳窗逃走,可是外面都是朱温的人马,最终还是被擒住了。

被俘后,李渐荣下场悲惨。

关于李渐荣的结局,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大体有两种说法:

废为庶人说

虽然李渐荣差点坏了朱温的大事,但是毕竟还是抓住了唐昭宗,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结果,所以区区一个女子也就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于是便将她施加大刑后驱逐出宫,沦为一个庶人。

被杀害说

唐昭宗被抓后,朱温当即将他杀害,而宫中的宦官、宫女也系数被害。这些无辜的人都不能幸免遇难,又怎么会放过差点让唐昭宗逃走的李渐荣呢,于是她也被杀害了。

我个人比较倾向被杀害说的,朱温不是善类,肯定要将与他作对的人一网打尽,而且之后也没有李渐荣的任何文字记载,所以应该是遇害了。

唐昭宗是大唐王朝的第十九位皇帝,也是倒数第二位皇帝,如果不算纯粹的傀儡皇帝唐哀宗,那么昭宗就是唐王朝实际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唐昭宗也不像一个亡国之君。他有一点像明朝的崇祯皇帝,尽管心怀中兴之志,但无奈独木难支;他又有一点像东汉末年的汉献帝,被各个军阀争来抢去,只是想借助他这位大唐天子的旗号,号令诸侯。然而,昭宗的命不好,他没能像汉献帝那样得到善终,甚至连崇祯都不如,最起码崇祯是自杀的,而昭宗是被杀害的。

诛杀权宦,展现了昭宗的超强手腕

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是这样写唐昭宗的,“昭宗即位,体貌明粹,有英气,喜文学,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梦想贤豪,践阼之始,中外忻忻焉!”

这样一个英气勃发、锐意中兴的天子,假使他早生几十年,也许有可能中兴大唐,然而,不幸的是,在他登基之前,曾经辉煌务必的大唐帝国,已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了,局面依然无可挽回。

昭宗即位的时候,宦官控制朝政的问题十分严重,此时的宦官头目正是力排众议拥立昭宗即位的杨复恭。杨复恭就自恃功高,不可一世了。他不但一手把持禁军,专擅朝政,而且收养了为数众多的义子,把他们派到各州镇担任节度使、刺史、监军,从而缔造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遍布朝野的庞大网络。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顺节施展浑身解数,与杨复恭展开了明争暗斗,并且为昭宗提供了诸多有关杨复恭的秘密情报。杨复恭眼看昭宗不听话,难免有怨言,昭宗正好借口杨复恭谋反,派李顺节前去逮捕他。最终杨复恭战败逃走,后来又被李茂贞击败,被杀。而李顺节在杨复恭出逃之后,就被昭宗杀了。

讨饭藩镇,结果却是大败亏输

消除了宦官之患后,昭宗立即着手解决另一个难题,那就是藩镇之患,然而这个难题却不是简单的凭手腕、计谋就能解决的。要对付藩镇,自己手中就必须有一支军队,一支真正忠于朝廷、不被任何势力掌控的军队。昭宗手里啥都没有,怎么办?

事实上,昭宗从即位之初就一直暗中在招兵买马,到了大顺元年终于组建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有了这张底牌,昭宗就可以跟藩镇叫板了。那么,要从哪里开刀呢?这些年来,天下诸藩中发展最快、势力最强的,非河东李克用莫属。要对付藩镇,肯定要先从他下手。

然而,讨伐河东之役不到半年就败了,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每次看到战报,昭宗就心疼的要滴血,这可是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家底啊,就这么败光了!

更让昭宗郁闷的是,他派去讨伐田令孜的王建倒是打赢了,可是王建却从此成为西川的土皇帝,后来干脆自封为蜀王。在唐朝覆亡的那一年,王建还在成都称帝,国号“蜀”。

这两次失败,使唐昭宗的威望损失殆尽,逐渐沦落为诸侯们随意侮辱的对象。尤其是李茂贞,公然上表羞辱天子,说:“您贵为天子,可惜连自己的舅父都保护不了(昭宗舅父王环几年前被杨复恭谋杀);您贵为九州共主,却连杨复恭家的一个小子(杨守亮)都不敢杀,真是可悲可叹!”

困兽犹斗,却改变不了亡国的命运

两年之后,李茂贞再次移师长安,唐昭宗被李茂贞的盟友、华州刺史韩建幽禁了将近三年。900年,宦官们造反,将昭宗关了起来,每日只从一个小洞中送进饭菜。半年以后,朱温前来讨伐宦官,大宦官韩全诲便迫使昭宗一起逃到了凤翔,投奔李茂贞。朱温带兵将凤翔围了一年多,最后李茂贞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好将昭宗双手奉上。

这样,昭宗就像个玩具一样,跟随朱温回到了长安。朱温将昭宗身边的小黄门、打毬供奉、内园小儿等200 余人全部缢杀,换上了自己的人,彻底将昭宗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综上,唐昭宗算得上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从他诛杀宦官杨复恭的手段来看,有足够的心机和手腕。但是,小打小闹杀个宦官是可以靠计谋取胜的,但要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那就不是某个人能力大小的问题了,即便昭宗能力再强十倍,在唐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刻,可无法将其支撑起来。就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论能力古今罕见,照样不能曹魏、匡扶汉室。而昭宗的昭仪李渐荣,在生死危机关头,能够不惜性命,奋不顾身的保护昭宗,实在令人赞叹钦佩,联想起之前的宰相杜让能、嫔妃裴贞一等人,这或许就是昭宗的个人魅力吧!

奏稟(奏禀),◆上奏。○《新唐書‧裴度傳》:“近開[延英]益稀,恐萬機奏稟,有所壅閼。”○《宋史‧職官志一》:“大事奏稟得旨者為‘畫黃’,小事擬進得旨者為‘錄黃’。”

資稟(资禀),◆I天資,稟賦。○[宋][蘇轍]《除尚書右丞諸公免書》:“某家世寒陋,資稟冥煩。”○《水滸傳》第六一回:“有出人英武,凌雲志氣,資稟聰明。”○《清史稿‧選舉志二》:“擬仿照同文館例,於[上海]添設外國語言文字學館,選近郡年十四歲以下資稟穎悟、根器端靜之文童,聘西人教習。”◆II規定發給的糧米。○《新唐書‧裴胄傳》:“初,[李兼]嘗罷[南昌]卒千餘人,收資稟為月進,[胄]白罷之。”○《舊唐書》作“資糧”。

姿稟(姿禀),◆天資,稟賦。○《明史‧儒林傳一‧趙汸》:“﹝[趙汸]﹞生而姿稟卓絕。”○[清][黃宗羲]《五軍都督府都事佩於李君墓志銘》:“雖君得之姿稟,然耳濡目染,其受門第之益,抑又可誣耶!”

月稟(月禀),◆見“月廩”。

幽稟(幽禀),◆幽靜的本性。○[宋文同]《霜柏亭試墨》詩:“山風吹早晴,裌服覺微凜。煙雲有佳尚,竹石得幽稟。”

英稟(英禀),◆聰明的資質。○[宋][黃庭堅]《養浩堂銘》:“三子承學,皆有英稟。”

驛稟(驿禀),◆謂驛站所需的經費。稟,通“廩”。○《新唐書‧逆臣傳上‧孫孝哲》:“有商胡[康謙]者,[天寶]中為[安南]都護,附[楊國忠],官將軍。○[上元]中,出家貲佐[山南]驛稟。”

異稟(异禀),◆非凡的天資。○[漢][陳琳]《答東阿王箋》:“此乃天然異稟,非鑽仰者所庶幾也。”○[宋][陸游]《除寶謨閣待制謝表》:“臣材非異稟,家本至寒。”○《明史‧方伎傳‧袁珙》:“[珙]生有異稟,好學能詩。”○[郭希仁]《從戎紀略》附《錢君定三傳》:“生有異稟,目光射人,體清癯。”

衣稟(衣禀),◆指朝廷或官府所賜給的衣服糧食。亦泛指生活供給。○《新唐書‧陸贄傳》:“被邊長鎮之兵,皆百戰傷夷,角所能則習,度所處則危,考服役則勞,察臨敵則勇,然衣稟止於當身,又為家室所分,居常凍餒。”○《元史‧文宗紀二》:“詔列聖諸宮后妃陪從之臣,永給衣廩芻粟。”

修稟(修禀),◆1.良好的稟賦。○[前蜀][杜光庭]《趙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詞》:“伏念臣跡處塵寰,素昧修稟,立身履行,寧免愆違?”◆2.寫稟帖。○[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馭衙役》:“次日申詳本道,且修稟謝罪。”

性稟(性禀),◆稟性,本性。○[唐][裴鉶]《傳奇‧崑侖奴》:“生少年,容貌如玉,性稟孤介,舉止安詳,發言清雅。”

通稟(通禀),◆謂通知稟告上級或主人。○《負曝閑談》第六回:“當下家人把他讓進書房坐下,家人便上去通稟。”○《掃迷帚》第十一回:“請勿造次,中必有故。若遽通稟省憲,派兵前來,事倘子虛,其何以應?”[沙陸墟]《魂斷梨園》第二九回:“凡是生人,沒有命令,一概不許進房,你在這裏等一刻,待我進去通稟。”

天稟(天禀),◆1.《藝文類聚》卷五五引[南朝][梁][王僧孺]《<詹事徐府君集>序》:“孝睦天稟,友愛冥深。”○[唐][司空圖]《效陳拾遺子昂感遇》詩之一:“強欺自天稟,剛吐信吾徒。”○[宋][陶穀]《清异錄‧肉雷》:“[來紹]乃[唐]酷吏[俊臣]之裔,天稟鷙忍,以決罰為樂。”○[宋][王安石]《答孫少述書》:“其天稟疏介,與時不相值,生平所得,數人而已。”○[茅盾]《子夜》六:“但說謊是他的天稟,他立刻想得一個極冠冕堂皇的回答。”◆2.天賦;天性。○《藝文類聚》卷五五引[南朝][梁][王僧孺]《<詹事徐府君集>序》:“孝睦天稟,友愛冥深。”○[唐][司空圖]《效陳拾遺子昂感遇》詩之一:“強欺自天稟,剛吐信吾徒。”○[宋][陶穀]《清异錄‧肉雷》:“[來紹]乃[唐]酷吏[俊臣]之裔,天稟鷙忍,以決罰為樂。”○[宋][王安石]《答孫少述書》:“其天稟疏介,與時不相值,生平所得,數人而已。”○[茅盾]《子夜》六:“但說謊是他的天稟,他立刻想得一個極冠冕堂皇的回答。”

特稟(特禀),◆亦作“特秉”。◆1.特別具有。○[晉][葛洪]《抱樸子‧對俗》:“若謂彼皆特稟異氣,然其相傳,皆有師奉服食,非生知也。”○《舊唐書‧回紇傳》:“[迴紇葉護],特稟英姿,挺生奇略……才為萬人之敵,位列諸蕃之長。”○[明][張燮]《東西洋考》卷十:“權知[交州]三使留後[黎桓],兼資義勇,特稟忠純,能得邦人之心,彌謹藩臣之禮。”◆2.指特別的稟賦。○[王闓運]《彭壽頤哀詞》:“君懷特秉,厲皎秋霜,少依聖化,折節文章。”

書稟(书禀),◆文書。○[清][袁枚]《新齊諧‧汪二姑娘》:“[紹興][吳某],行三,在[趙州]刺史署中主刑名,後又延一管書稟者,亦[吳]姓,行三,[蘇州]人。”

手稟(手禀),◆寫給尊長的書信。亦謙稱自己寫的信札。○[明][盧象昇]《與蔣澤壘先生書》之二:“手稟不虔,緣在戎次。”

實稟(实禀),◆根據實數賑濟糧食。○《後漢書‧和帝紀》:“三月庚寅,詔流民所過郡國皆實稟之,其有販賣者勿出租稅。”

生稟(生禀),◆猶稟賦。○[宋][葉適]《祭呂太史文》:“公以生稟之知,世家之舊,備義理於一身。”

申稟(申禀),◆稟告,向上級官府報告。○[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每歲發運司和糴米於郡縣,未知價之高下,須先具價申稟。”○《元典章‧刑部十三‧獲盜》:“今據各處申稟,不見於是何官錢內放支。”○《水滸傳》第三回:“府尹稟道:‘下官問了情由,合行申稟老經略相公知道,方敢斷遣。’”

日稟(日禀),◆見“日廩”。

氣稟(气禀),◆I1.《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宋][朱熹]集注:“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明史‧儒林傳二‧劉邦采》:“刮磨砥礪,以融氣稟,絕外誘。”○[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有生之後,雖氣稟物欲相窒相梏,而克自修治,即可復健順之性。”○[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顧民生多艱,是性日薄,洎夫今,乃僅能見諸古人之記錄,與氣稟未失之農人。”◆2.謂受之於氣。《韓非子‧解老》:“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無常操,是以死生氣稟焉,萬智斟酌焉,萬事廢興焉。”後世用以指人生來就有的氣質。○《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宋][朱熹]集注:“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明史‧儒林傳二‧劉邦采》:“刮磨砥礪,以融氣稟,絕外誘。”○[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有生之後,雖氣稟物欲相窒相梏,而克自修治,即可復健順之性。”○[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顧民生多艱,是性日薄,洎夫今,乃僅能見諸古人之記錄,與氣稟未失之農人。”◆II即餼廩。俸祿。○[章炳麟]《秦政記》:“[明]制貴其宗室孽子諸王,雖不與政柄,而公卿為伏謁;耳孫疏屬,皆氣稟於縣官。”

啟稟(启禀),◆稟告。○《續資治通鑒‧宋度宗咸淳九年》:“敕兩府大臣:‘凡有啟稟,必令[恂]與聞。’”[清][昭槤]《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劉]自遣標兵後,屢接提鎮啟稟,知賊勢已猖,欲躬往。”○[許地山]《凶手》第二幕:“啟稟相公大人:學生在清明那天晚間,確在[孫榮]家後門看見尸體一具。”

批稟(批禀),◆經上級官府批過的稟帖。○《文明小史》第五四回:“[秦鳳梧]取出批稟給[倍立]看,[倍立]久居[中國],曉得官場上的情形,看過批稟上印着制台的關防,知道不錯。”

面稟(面禀),◆當面稟告。○《紅樓夢》第二回:“既是你的女婿,就帶了你去面稟太爺便了。”

密稟(密禀),◆秘密稟報。○[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揭帖式》:“如某官實無劣蹟,當即密稟回覆,並不可輕洩。”

祿稟(禄禀),◆用作官俸的粟米;官俸。○《周禮‧天官‧宮正》“幾其出入,均其稍食”[漢][鄭玄]注:“稍食,祿稟。”○[賈公彥]疏:“其祿,與之米稟,故云祿稟也。”○《舊唐書‧代宗紀》:“設令廉恥守分,以奉科條,猶有祿廩之煩,役使之弊。”○[宋][王安石]《上執政書》:“至于所以賜某者,亦可謂周矣。為其貧也,使之有屋廬而多祿廩;為其求在外而欲其內也,置之京師,而如其在外之求。”○《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元年》:“祿廩至厚,地望亦優,其間不無濫被升擢者,願賜裁損。”○《明史‧食貨志六》:“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祿廩。”

牢稟(牢禀),◆亦作“牢廩”。◆糧餉。○《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諸將多斷盜牢稟,私自潤入。”○[李賢]注引《前書音義》:“牢,價直。”○《資治通鑒‧漢靈帝中平四年》:“[烏桓]以牢稟逋縣,多叛還本國。”○[胡三省]注:“牢,價直也。稟,給也。”○《宋史‧呂公弼傳》:“衛兵年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減其牢廩,徙之[淮南]。”

進稟(进禀),◆謂下級向上級報告。○[宋][范鎮]《東齋記事》卷一:“既而二人各以己意進稟,而詔從[荊公]之請。”○《楊家府演義‧懷王舉家上太行》:“聽見外面叩門,遂起來看之,正撞遇守門人進稟。”○[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賓館告示》:“持帖進稟,以便肅迓。”○《說岳全傳》第二一回:“但是解糧雖是大事,應該着中軍進稟,不該擅白擊鼓。”○[陶成章]《浙案紀略‧罪辮文案》:“﹝[金梁]﹞又進稟[浙]撫,控告[陳漢第]、[孫翼中]輕蔑朝廷。”

謹稟(谨禀),◆敬詞。稟告。○《官場現形記》第四回:“只見上面寫的是:‘……肅此謹稟,恭叩大人福安。’”

計稟(计禀),◆計議和稟告。○[元][王惲]《中堂事記》卷中:“宣撫司若遇緊要并機密公事,須當赴朝省計稟,即仰乘坐鋪馬走遞。”

會稟(会禀),◆聯名向上級報告。○[清]林則徐《增兵循化卡外緝捕黑錯寺戕殺土千戶楊國成一案各犯摺》:“臣等正飭查問,隨據[洮州]廳營會稟,查知正賊[束奴脫巴]在[黑錯寺]之[紅窠兒]地方潛匿。”

回稟(回禀),◆舊指向尊長報告情況。○《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只是這段情節不可不細細回稟父母知道。”

紅稟(红禀),◆[清]代平民向官府、下級向上級有所請求的一種呈文。○[清][馮桂芬]《江蘇減賦記》:“先以紅稟言於[曾][李]二公,皆不許,遂壓。”

賀稟(贺禀),◆祝賀的稟帖。○《清史稿‧邦交志二》:“每屆年終,兩部長必與駐[藏]大臣呈遞賀稟,駐[藏]大臣循例優加賞犒。”

官稟(官禀),◆官府的糧食。○《新唐書‧楊瑒傳》:“今考功限天下明經、進士歲百人,二監之得無幾,然則學徒費官稟,而博士濫天祿者也。”

共稟(共禀),◆謂同受節度。○《漢書‧西域傳上‧大月氏國》:“[大夏]本無大君長,城邑往往置小長,民弱畏戰,故[月氏]徙來,皆臣畜之,共稟[漢]使者。”○[顏師古]注:“同受節度也。”一說,共,同“供”;稟為廩給之義,故“共稟”謂供給糧食。參閱[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漢書二一‧共稟》。

給稟(给禀),◆見“給廩”。

告稟(告禀),◆稟告。○《水滸傳》第二二回:“上下請坐,容老漢告稟。”○《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斷白虎精傳》:“二人當廳去告稟,[龍圖]見了便生嗔。”

奉稟(奉禀),◆俸糧。奉,通“俸”。○《新唐書‧盧鈞傳》:“﹝[盧鈞]﹞以奉稟資助,凡數百家。”

遞稟(递禀),◆向上級呈送報告。○[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錢穀‧催徵》:“如頑戶任催不納,排年遞稟摘拘。”○[陶成章]《浙案紀略》上卷第三章第三節:“[成章]主議改成師範學校……因親至杭州學務處遞稟,請其轉達三司。”

寸稟(寸禀),◆書簡的謙稱。○《歧路燈》第七二回:“唯恐送役東旋,無以復命,恪具寸稟,令其齎回,仰慰眷注。”

傳稟(传禀),◆傳達稟告。用於下對上。○[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待游客》:“凡有往來遊客進城拜州縣,門軍須問明某官銜、某姓名……婉言答覆,請回寓所,即寫報單傳稟。”

承稟(承禀),◆1.稟告。○《後漢書‧吳漢傳》:“﹝[謝躬]﹞裨將虜掠不相承稟,[光武]深忌之。”○[宋][宗澤]《條畫五事疏》:“臣欲隱忍不言,首鼠承稟。切慮事干國體,臣雖萬死,奈宗廟朝廷天下根本,與數百萬生靈何。”◆2.奉命。○《魏書‧郭祚傳》:“[祚]承稟注疏,特成勤劇。”

呈稟(呈禀),◆猶稟報。○[宋][岳珂]《桯史‧朝士留刺》:“昔有一朝士,出謁未歸,有客投刺于門,閽者告之以某官不在,留門狀,俟歸呈稟。”○[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編審‧立局親審》:“所有生員,非係本身之事,不得代人呈稟。”

長稟(长禀),◆由官方長期供給糧米。○《南史‧孝義傳上‧卜天與》:“[孝武]即位,贈[天與]龍驤將軍、[益州]刺史,謚曰[壯侯],車駕臨哭。○[弘之]等各贈郡守。給[天與]家長稟。”

稟奏(禀奏),◆向帝王陳述,說明。○《宋史‧職官志二》:“大事則稟奏。”

稟資(禀资),◆猶稟姿。○[元][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二》:“故[江西]制置招討使侍郎[吳公],稟資明銳,遭世艱虞。”

稟姿(禀姿),◆指天賦的資質。○[清][孫枝蔚]《旅興》詩之五:“稟姿無愚智,但貴有師承。”

稟知(禀知),◆謂將事情或情況告知尊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四回:“[繼之]先到藩署謝委,又到督轅稟知、稟謝。”○[裴文中]《戎馬聲中》一:“我也贊成,以為我們底能力也就止於此了。又與L夫人商量妥協後,就去稟知L老太太。”

稟應(禀应),◆猶承應;遵從。○《資治通鑒‧後漢隱帝乾祐三年》:“仍詔[河]北兵甲錢穀,但見[郭威]文書立即稟應。”

稟議(禀议),◆下屬就上官提出的議案發表意見或建議。○[宋][葉適]《忠翊郎武學博士蔡君墓志銘》:“樞密院召君稟議,欲使賀虜正旦。”○[宋][周密]《齊東野語‧端平襄州本末》:“[唐州]守[楊侁]稟議,因言本州統制[郭勝]有異志。”○《明律‧吏律‧事應奏不奏》:“若於親臨上司官處稟議公事,必先隨事詳陳可否,定擬稟說。”

稟仰(禀仰),◆猶敬仰。謂敬奉仰從。○[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四》:“[援]獨言[朱勃]終當何時稟仰我。”○《明史‧劉綱傳》:“朝儀久曠,於誰稟仰,何以殿為?”

稟學(禀学),◆猶受學。○《後漢書‧馬援傳》:“[朱勃]小器速成,智盡此耳,卒當從汝稟學,勿畏也。”

稟恤(稟恤),◆亦作“稟卹”。◆謂發公糧賑濟。○《後漢書‧郎顗傳》:“稟卹貧人,賑贍孤寡。”○《周書‧宣帝紀》:“鰥寡困乏不能自存者,並加稟恤。”

稟秀(禀秀),◆天生秀麗。○《舊唐書‧后妃傳下‧肅宗章敬皇后吳氏》:“伏惟先太后圓精挺質,方祇稟秀。”

稟性(禀性),◆猶天性。指天賦的品性資質。○《後漢書‧郎顗傳》:“臣備生人倫視聽之類,而稟性愚愨,不識忌諱。”○[宋][梅堯臣]《依韻和持國新植西軒》:“稟性久且堅,物理豈無偶。”○《紅樓夢》第四六回:“[鳳姐]知道[邢夫人]稟性愚弱。”○[何香凝]《孫中山與廖仲愷》:“[仲愷]一生稟性清廉,雖然幾度執掌國家財政事務,然生活簡樸,始終如一。”

稟形(禀形),◆謂天賦的形貌。○[明][李東陽]《<三壽圖>歌》:“布衣韋帶相蕭疏,稟形鍾氣非二初。”

稟謝(禀谢),◆向尊長道謝。○《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四回:“[繼之]先到藩署謝委,又到督轅稟知、稟謝。”

稟問(禀问),◆向尊長詢問事情。○《水滸傳》第五三回:“[公孫勝]道:‘且容我去稟問本師真人。’”◆补证条目■向尊长询问事情。○宋洪迈《容斋续笔·范德孺帖》:“今家兄雖得歸潁昌,而尚未聞來耗。已累遣人稟問所行路及相見之期,人尚未還,未知果能如約否。”

稟聞(禀闻),◆謂得知下級報告。

稟畏(禀畏),◆猶敬畏。○[宋][范仲淹]《又上呂相公書》:“眾皆望風稟畏,以濟邊事。”○《資治通鑒‧唐代宗廣德二年》:“諸將[田神功]等不復稟畏,[光弼]愧恨成疾。”

稟脫(禀脱),◆稟告官府,請求開脫。○《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因此合郡的人,都到州裏去替他稟脫。”

稟帖(禀帖),◆舊時民眾或下級呈官府的文書。○《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因把他這些話,又寫了一個稟帖,稟按察使。”○《紅樓夢》第一百回:“即寫了稟帖,安慰了[賈政]。”○[沈從文]《泥塗》:“好把請願稟帖送到區裏去。”○[梁斌]《紅旗譜》四十:“縣長給省政府上了稟帖,說[馮老蘭]‘玩忽國法,抗交稅款’。”

稟體(禀体),◆指天賦的體質。○[清][二石生]《十洲春語》卷上:“花眷稟體怯弱,宜薄寒。”

稟堂(禀堂),◆衙門裡所設的公堂。○[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摺:“我這裏慢慢的轉過兩廊,遲遲的行至稟堂。”

稟朔(禀朔),◆奉行正朔。喻臣服。○《梁書‧武帝紀上》:“浹海宇以馳風,罄輪裳而稟朔。”○[唐][司空圖]《復安南碑》:“綿宇隸必封之俗,窮荒輸稟朔之心。”

稟授(禀授),◆給予。○《淮南子‧原道訓》:“包裹天地,稟授無形。”○[高誘]注:“稟,給也;授,予也。”

稟受(禀受),◆猶承受。舊常指受於自然的體性或氣質。○《淮南子‧修務訓》:“各有其自然之勢,無稟受於外。”○[漢][王充]《論衡‧氣壽》:“非天有長短之命,而人各有稟受也。”○[唐][韓愈]《秋懷》詩之二:“運行無窮期,稟受氣苦異。”○[金][王若虛]《臣事實辨》:“[浩]問[劉惔],自然無心於稟受,何為善人少惡人多?”[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二‧士大夫癖性》:“蓋好尚懸絕,各出稟受,何必盡同。”

稟食(禀食),◆謂官家給食。○《墨子‧七患》:“饑則盡無祿,稟食而已矣。”○《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驢畜負糧,須諸國稟食,得以自贍。”○《後漢書‧班勇傳》:“且[西域]之人無它求索,其來入者,不過稟食而已。”

稟施(禀施),◆猶給予。○[漢][王充]《論衡‧幸偶》:“並為人,或貴或賤,或貧或富……非天稟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稟聖(禀圣),◆舊謂天賦聖明。○[宋][王禹偁]《慰公主薨表》:“伏以某國公主,自天鍾秀,稟聖含華。”

稟生(禀生),◆1.猶受生。○[晉][慧遠]《求宗不順化》:“凡在有方,同稟生於大化。”◆2.稟性。○《梁書‧殷鈞傳》:“小人無情,動不及禮,但稟生尪劣,假推年歲。”○[宋][岳飛]《辭初除賜銀絹札子》:“然臣稟生奇蹇,賦分寒薄。”

稟贍(禀赡),◆謂以公糧賑濟百姓。○《後漢書‧韓韶傳》:“[韶]愍其飢困,乃開倉賑之,所稟贍萬餘戶。”○《資治通鑒‧漢章帝建初元年》:“春,正月,詔[兗][豫][徐]三州稟贍飢民。”

稟請(禀请),◆向上請求。○[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宅門告示》:“凡稟請簿籍文卷,俱要寫具稟單,以憑查發。”○《“五四”愛國運動資料‧青島潮》:“該公司在查路時及行車時,倘因事稟請[山東]巡撫派兵保護,應立即准如所請。”

稟牆(禀墙),◆衙門前的照墻。○[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摺:“大人[張鼎]行至稟牆邊,見一個待報的囚人,稱冤叫屈。”○[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摺:“﹝[張鼎]﹞云:則見稟牆外一個待報的犯婦,不知為甚麼,好是淒慘也呵!”

稟氣(禀气),◆天賦的氣性。○[漢][王充]《論衡‧氣壽》:“人之稟氣,或充實而堅強,或虛劣而軟弱。”○[晉][陶潛]《飲酒》詩之九:“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十:“[蔡元度]稟氣弱,畏見賓客。”

稟命(禀命),◆1.奉行命令;接受命令。○《左傳‧閔公二年》:“師在制命而已,稟命則不威。”○《舊唐書‧德宗紀上》:“至是[田悅]初稟命,[劉文喜]殄除,群兇震懼。”○《元朝秘史》卷九:“凡那裏百姓事務,皆稟命於你,違了的就處治者。”◆2.指受之於天的命運或體性。○[漢][王充]《論衡‧氣壽》:“凡人稟命有二品:一曰所當觸值之命,二曰強弱壽夭之命。所當觸值,謂兵燒壓溺也;強壽弱夭,謂稟氣渥薄也。”○[宋][梅堯臣]《冬至感懷》詩:“稟命異草木,彼將漸勾萌。”

稟明(禀明),◆向尊上說明情況。○《紅樓夢》第七回:“今就回家稟明令尊。”○《老殘游記》第十四回:“只是有一件事,我得稟明在前。”○[巴金]《春》三:“我看不如稟明我們太太早點用花轎把[琴小姐]接過來罷。”

稟履(禀履),◆謂天生的舉止。○[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四》:“[萬都督][民望],才清思逸,稟履高曠。”

稟令(禀令),◆猶受命。○《書‧說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孔]傳:“稟,受;令,亦命也。”○[宋]程大昌《考古編‧夫子論二》:“四時於其當行而自行,百物於其應生而自生,捨天則無所稟令,而天豈臨事旋出此令歟!”○《宋史‧孟珙傳》:“由是諸將稟令惟謹。”

稟靈(禀灵),◆秉受靈秀之氣。○[南朝][宋][顏延之]《赭白馬賦》:“稟靈月駟,祖雲螭兮。”○[唐][劉禹錫]《賀冊皇太后表》:“伏惟皇太后稟靈作配,誕聖表祥。”

稟料(禀料),◆穀倉的穀物。○《新唐書‧柳璟傳》:“﹝[柳璟]﹞復為十篇,戶部供筆札稟料。”

稟糧(禀粮),◆供給糧食。○《資治通鑒‧漢獻帝初平四年》:“[虞]不能制,乃遣驛使奉章陳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稟糧不周。”

稟控(禀控),◆指向上控告。○[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八章:“倘有以上不法情節,准由地方官紳稟控,嚴行究辦,決不姑寬。”

稟見(禀见),◆謂晉謁在上者。○《二刻拍案驚奇》卷四:“舊治下[雲南]貢生[張寅]稟見。”○[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若以官場體統而論,該他來稟見我。”

稟假(禀假),◆謂俸給及借貸。○《後漢書‧張禹傳》:“[禹]上疏求三歲租稅,以助郡國稟假。”○[李賢]注:“稟,給也;假,貸也。”○《資治通鑒‧漢靈帝建寧元年》:“黃門從官騶蹋踧[蕃]曰:‘死老魅!復能損我曹員數、奪我曹稟假不!’”[胡三省]注:“稟,給也;假,借也。”

稟火(禀火),◆承受火的鍛煉。○[南朝][齊][謝朓]《齊雩祭歌》之五:“稟火自高明,毓金挺剛克。”○《舊唐書‧音樂志三》:“毓金為體,稟火成身。”

稟化(禀化),◆承受天地自然的化育。○[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出家》:“知生生由於稟化,不順化以求宗。”

稟穀(禀谷),◆官府給予糧食。○《後漢書‧桓帝紀》:“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稟穀如科。”

稟給(禀给),◆猶稟食。○《後漢書‧南匈奴傳》:“其年,南部苦蝗,大飢,[肅宗]稟給其貧人三萬餘口。”○《資治通鑒‧晉懷帝永嘉五年》:“民失業,歸[慕容廆]者甚眾,[廆]稟給遣還,願留者撫存之。”○[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五‧六丁》:“獨學舍稟給皆久廢,用兵已來,捐貲者率許在籍肄業……雍中人才寥寥,素餐為慚耳。”參見“稟食”。

稟告(禀告),◆向上級或尊長報告事情。○[清][李漁]《慎鸞交‧譎諷》:“那稟告父母的話,大半還是推託之詞。”○[魯迅]《故事新編‧奔月》:“你便去稟告,說晚飯請她等一等。”○[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二幕:“你有什麼冤枉,說出來,我替你稟告王爺就是。”

稟覆(稟覆),◆見“稟復”。

稟復(\禀复,◆亦作“稟覆”。◆向尊長回報。○《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奚宣贊]﹞來到堂前稟覆媽媽:‘今日兒欲要湖上閑翫,未知尊意若何?’”○《水滸傳》第十三回:“兵馬都監[李成]上廳稟復[梁中書]道:‘[周謹]鎗法生疏,弓馬熟嫻;不爭把他來退了職事,恐怕慢了軍心。’”

稟付(禀付),◆猶稟賦。○[宋][蘇軾]《上韓魏公乞葬董傳書》:“知[傳]所稟付至薄,不任官耳。”

稟服(禀服),◆猶敬服。○[宋][范仲淹]《讓觀察使第二表》:“凡百將佐,無不稟服。”○[明][李贄]《復鄧石陽書》:“其為人倔強難化如此,始焉不肯低頭,而終也遂爾稟服師事。”

稟奉(禀奉),◆指俸祿。○《南史‧儒林傳‧嚴植之》:“[植之]自疾後便不受稟奉,妻子困乏。”

稟分(禀分),◆天賦的資質。○《宋書‧劉穆之傳》:“[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稟分有在。”○[宋][葉適]《鞏仲至墓志銘》:“然後知人之稟分高下絕殊,固非切磋誘掖所能增長矣。”

稟法(禀法),◆猶取法。○[宋][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俾蹈正者有所稟法,懷疑者有所問執。”

稟度(禀度),◆猶受教。○《孔子家語‧辯政》:“此地民有賢於[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而稟度焉。”

稟單(禀单),◆舊時向衙門陳述事情的文件。○[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宅門告示》:“凡要稟請文卷,俱要寫具稟單,以憑查發。”○[洪深]《香稻米》第二幕:“可是到了田忙的時候,你們總可以上張稟單,說什麼農事忙,沒有人手,怕荒廢了田畝,一派鬼話,就許好保出來的。”

稟達(禀达),◆向上級報告。○[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一‧訥相臨洺關之敗》:“[廣平]知府為之稟達省垣。”

稟從(禀从),◆猶懍遵。

稟賜(禀赐),◆官家的賜與。○《後漢書‧董卓傳》:“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飢凍。”○《南史‧何承天傳》:“[東方曼倩]發憤於侏儒,遂與火頭食之稟賜不殊。”○《資治通鑒‧唐僖宗廣明元年》:“神策軍士皆[長安]富家子,賂宦官竄名軍籍,厚得稟賜。”

稟辭(禀辞),◆舊指官員赴外地任所前,謁見長官請示辭行。○《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你如何不稟辭[河伯],也去跳[龍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他又求了藩臺給他一個到[通州]勘荒的差使,當天奉了札子,當天就稟辭去了。”○《老殘游記》第七回:“[老殘]出去雇了一輛騾車,將行李裝好,候[申東造]上衙門去稟辭。”○[清][容閎]《西學東漸記》第十四章:“余籌備既畢,乃稟辭[曾督],別諸友而首途。”

稟詞(禀词),◆舊時稱向上書面或口頭陳述的言詞。○[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堂規式》:“詞訟人犯拘齊掛審後,該承行即將原被告狀詞稟詞,彙齊粘連卷宗送閱。”鄭觀應《盛世危言‧招工》附[吳劍華]《查視秘魯華工記》:“接豬仔稟詞,輒數百紙,據其所述苦情及寮主苛虐之狀,受者喪膽,聞者酸鼻。”

稟承(禀承),◆承受;聽命。○《南史‧章昭達傳》:“﹝[陳武帝]﹞頻使[昭達]往[京口]稟承計畫。”○[宋][范仲淹]《耀州謝上表》:“﹝臣﹞或未稟承,則於臣為恥,於朝廷無損。”○[清][劉大櫆]《<嚴遙青詩集>序》:“後之學者,無所稟承。”○[清][昭槤]《嘯亭雜錄‧金川之戰》:“諸將無所稟承,率觀望不前。”

稟操(禀操),◆謂稟賦與操守。○《北史‧高道悅傳》:“[道悅]資性忠篤,稟操貞亮。”

稟才(禀才),◆天賦的才華。○[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人之稟才,遲速異分。”

稟報(禀报),◆指向上級報告。○《老殘游記》第四回:“地保、更夫就將這情形詳細稟報。”○[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筮仕‧稟啟式》:“雖趨任尚俟卜期,另具稟報,而瞻依之切,於得籤之日,即已神馳左右矣。”○[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一幕第二場:“這回打開[寧波],[李世賢][李將軍]功勞最大,聽說這兩天他也會到[杭州]來稟報王爺。”

稟白(禀白),◆稟報。向上官或尊長報告事情。○[宋][蘇轍]《論吏額不便二事札子》:“臣遂稟白三省執政。”○[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崔猛》:“求訴稟白者盈階滿室。”○[清][王韜]《淞濱瑣話‧徐麟士》:“數人即於簾外稟白:聞言遠客既臨,當以禮見。”

稟安(禀安),◆謂向尊長請安。○《文明小史》第五六回:“﹝[余日本]﹞第二日上[直隸]總督行轅稟安稟見。”

班稟(班禀),◆各級廩祿。○《新唐書‧竇參傳》:“時定百官班稟,[參]嘗為大理司直,故多其入,使在丞上。”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