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广东电视台 > 深圳财经生活在线直播

中国青年报:四个深圳青年的“书生活”

发布时间:2015-01-20 13:20:54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在深圳市中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二楼的咖啡厅,西装革履的主管工程师杨广翩然落座,点了两杯美式咖啡邀请记者分享。

很难想象,16年前,他还是这家公司的一名保安。10年前,他成为深圳首位以技能人才身份落户的农民工。“升职加薪勇攀人生巅峰”,所有关于“逆袭”的戏言,在杨广的讲述中都可浓缩为两个字:读书。

如果说30年前,在这片急速发展的改革试验田里,深圳人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那么在深圳人均GDP达到全国第一的今天,读书已成为他们最自然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补给。

从保安到工程师

1998年,杨广从湛江农村老家高中毕业来深闯荡,被深圳市中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聘为保安员。他很珍惜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但同时心里“挺没安全感”,因为“毕竟保安这行流动性很大,我又没有一技之长”。

杨广就拿出全部积蓄2800元,报名参加了电脑培训班;还向亲戚借了4000元,买回一台电脑。有工友笑他折腾,“别人打工为挣钱,你钱没挣几个,倒先欠了一屁股债。”

读书带给杨广的第一次转折悄然降临:公司消防中心值班室引进了电脑监控系统,需要懂电脑者操作。杨广自然被选中,由保安转为技工。一天,值班室的电力监控系统出了故障,公司请来工程师来检修。杨广回忆:“我站在旁边刨根问底,想把原理搞清楚。结果工程师说,你学了电工知识,自然就会明白了。听者有心。2001年,杨广开始在深圳技师学院学习电工。2003年,他顺利拿到电工工种的高级工等级证。

2004年4月,深圳出台新政策:获高级工资格证的农民工可落户。中电物业公司第一时间为杨广提交了招调入深的材料,并迅速获批,系统显示,杨广是“农民工落户深圳第一人”。

被命运垂青和激励,杨广读书的脚步从未停止。2008年,杨广拿到最高技能等级“高级技师”资格证,被全国专家委员会评为机电专家;他还陆续完成了成人教育大专、本科学业,眼下,又在攻读华中科技大学的MBA课程。

杨广还花千余元买了个电子书有声阅读器。“上下班的路上,戴着耳机’听书’,非常享受”。

想“逆袭”,多读书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春丽改变命运的故事与杨广惊人的相似。这位因为没钱上大学,拿着高中文凭只身来到深圳的85后姑娘,已经在深圳结了婚、买了房,正在读清华大学的EMBA,并且供出了清华金融系毕业的弟弟。

张春丽家在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的农村,家里有5个孩子,她是老大。18岁,因为没钱读书,她撕掉了江西师大的录取通知书,背着双肩包,带着两套衣服和高中时的英语笔记在凌晨3点抵达深圳, 第一件事就是找哪里可以参加成人高考。对于未来的规划,这个18岁的姑娘想得清楚:边打工赚钱,边读书。

那时,张春丽在盐田区一家生产手机屏幕的一线工作,每个月拿1500元,其中有800元要寄给在清华读书的弟弟。剩下的钱要付自己在大专上课的学费。最困难的时候,工资卡里只剩下100块钱。张春丽从来不敢跟同事一起去吃饭,馒头和咸菜的搭配让她觉得有些丢脸。

一路从大专、本科再读到硕士研究生;从最初的生产一线女工,到公司的前台,再到公司的人事干部,最后又到深圳市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期间每一步, 都离不开读书。

张春丽曾被评为深圳“十大读书成才职工”,奖励是500块钱的购书卡,她当即带上同样爱读书的小姐妹来到书店,“随便你挑,送你一本”。那次,张春丽给自己买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以及一本中医方面的书籍。“因为生病要花钱,不能生病”。

捧着《遇见未知的自己》,她想象着自己的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因为读书,那一定不会太差。

因为阅读,看世界的方式变了

阅读改写的,不仅是命运,还有思维方式。

吴明昱几乎与深圳读书月同龄。这位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一12班的学生,今年在中央电视台“我的一本课外书”节目中获冠军,被誉为“中国最会读书的少年”。

两岁时,吴明昱就随父母从老家山东搬到深圳,在他看来,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城市的阅读氛围有着很大关系,“深圳是年轻的城市,重视文化的积淀,我会受到他们的感染”。

今年深圳读书月的启动仪式上,吴明昱用了3分钟时间跟大家分享青少年怎么阅读,主题可以概括为“读书与读书不矛盾,学习与学习不冲突”。这里的读书和学习,一种是狭隘的读教科书,另一种则是对知识的自由涉猎。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读闲书”是浪费时间,8岁就开始读简易本《三国演义》、13岁读《三国志》的吴明昱则不能认同。

阅读塑造了他迥异于同龄人的思考方式。“很多人看问题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而我则喜欢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思考。”

在深圳,读者都是国王

在陆续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之后,今年11月,深圳童话作家陈诗哥又捧回我国儿童文学界一项殊荣——“《儿童文学》十大金作家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陈诗哥表示:“深圳这座城市,对我的童话创作影响巨大。”

2007年,原本在广州一家杂志社工作的陈诗哥来到深圳,“投奔”在深圳宝安中学教书的女友。彼时,深圳少儿杂志《红树林》正招聘编辑,陈诗哥顺利应聘成功。

来到深圳,陈诗哥惊喜地发现,这是“一座阅读的城市”。

“印象里,国内还没有哪个城市像深圳这样,图书馆无处不在:我住的地方旁边有一座图书馆,我单位旁边有一座图书馆,我常去探望的亲戚家旁边也有一座图书馆。”兴奋之下,陈诗哥一连办了6张图书证。

“在图书馆里,每个人都是高贵的。”深圳的阅读氛围让陈诗哥感动——无论是衣衫褴褛的流浪者,还是妆容精致的小白领,拿起书的一刻,他们便有了自己的王国。

陈诗哥爱上了这种环境,有空就泡在图书馆,“我平均每天读书7个小时。”陈诗哥看书很“杂”,各个门类的书都能捧在手里看上半天。而这,恰恰为他日后与众不同的童话创作风格,写下伏笔。

他开始写童话,源于在“天堂”和“地狱”间走了一遭。

2008年5月12日,陈诗哥从深圳休假去汶川旅游,遭遇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从废墟中逃出的他幸存了下来。从地狱回到充满生机的深圳,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让他一直无法开口说话。

几个月后的一天,陈诗哥“像孤魂野鬼一般在山上游荡”,突然脑子里灵光一闪。那些他读过的书,他在深圳的点滴生活,都瞬间击中了他,“我一下子停住脚步,拿出手机,开始写童话,感觉自己活了过来”。

那是他第一次写童话。有感于深圳“读者都是国王”的氛围,他认为每个生命都是高贵的,并将自己的首部童话集命名为《几乎什么都有国王》。“童话是我代替那些逝去的灵魂活着的一种方式。”他说,“我在思考童话的时候,可以把童话放在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的范畴里去思考。”

在深圳,竞争压力很大,人人都在奋斗。在陈诗哥看来,童话不是风花雪月,更不是幻想文学,“童话是对苦难的克服,是在现实里的修行和不懈追求”。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 青年   中国   深圳   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