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站长资源综合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引擎 > 业内解读:双11购物折扣声中谁是终极赢家

业内解读:双11购物折扣声中谁是终极赢家

时间:2012-11-11 23:48:52   作者:   来源:   点击:

【成因说】

  只是填补空虚的衍生物

  “光棍节原本是一个产生于校园、一度只流传于年轻人中的具有调侃性质的节日,如今在中国各大购物网站的激烈商战引领下,已演变为参与人数庞大的疯狂购物节,这其实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扬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黄杰分析,人最基本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情感需求,另一种是物质需求。

  “显然,对于年轻的单身男女来讲,前者不能得到满足,这时候精明的商家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用物质来填补情感的空白。事实证明,效果出人意料好,因为光棍节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是最具购买力和最具购买冲动的一类人群。”黄杰说。

  “实际上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最后一拍即合的过程。”黄杰表示,网络的便捷、迅速,也是推动光棍节这样一个原本不存在的节日变成如今声势浩大的“购物节”、“吃货节”的重要原因。

  【有利说】

  抓住销售节点提前造势

  “实体店其实属于被动应战,退一步来讲,如果没有线上网店的率先出手,实体店绝不会加入这样的商战中,因为从成本因素上来讲,线下PK线上是很不明智的,在房租这一块,线下的成本要高得多。”黄杰表示,实体店的加入,纯属迫不得已。

  他举了个例子,去年“双十一”当天,笛莎娃娃的网店销售额达1000多万。“这个惊人的数字对实体店的大佬们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让很多实体店的零售商欣羡不已。”黄杰说,“双十一”这个时间段对于销售商而言,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等于吹响了百货业销售旺季的先锋号角。

  按照传统销售的节点来看,入冬、元旦、春节是三波销售高峰,通常而言,一个人一季购买的东西是有预算的,也是相对稳定的。而淘宝、京东等网商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威”,将消费者的需求都集中在网上,如果实体店抓不住,并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很可能整个冬季的销售额都上不去。

  线上求利润,线下抛库存

  “从短期来看,无论是网店,还是实体店都是赢家。”黄杰认为,在“双十一”促销中,网店对消费者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低价促销,与实体店的满赠或买一赠一不一样,网店给出的低价优惠是实实在在的降价。

  而同样是促销,网店的利润肯定要大于实体店。对于实体店而言,参加“双十一”商战,最大的好处在于消耗库存、消化积压商品。

  “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可以发现,折扣力度最大的还是服装、鞋帽这一类商品。”黄杰分析,这些商品的竞争是最激烈的,品牌数量也是最多的,“有些品牌名气不响,借"双十一"的东风大幅促销还可以增加品牌的知名度。”

  “但从全年销售来看,实体店的利润肯定是受损的。”黄杰表示,就扬州的大型家电卖场和百货商场而言,都是厂家进驻,统一以固定的“金鹰”、“万家福”等品牌对外推广,这其中,品牌卖场和百货的利润不会减少,“因为他们的利润一般都是扣点,譬如说某品牌的羽绒服,无论售价多少,都要缴纳售价的23%给卖场,这样一来,打折扣的大部分损失都需由厂家来承担。”

  【不利说】

  集中爆发式消费隐患多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通常而言,销售需要的是细水长流,这样集中的爆发式消费隐患非常多,易导致市场冷热不均。其中,与网购关联性最大的快递行业,容易形成较大的物流压力,由“快递”变为“慢递”,此外,快件丢失的几率也会增大。

  俗话说,图片是天使,实物是魔鬼。在一片低折扣的大环境下,也会导致大量残次品的流出,使消费者的利益蒙受损失。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也会由于一时冲动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产品。虽然从短期来看,商家获得了利益,但实际上,商品买到手之后,消费者也会产生后悔心理,几次三番下来,以后再有类似促销的时候,消费者可能就不买账了。

  时常促销不利于品牌形象

  虽然“打折、满就减”等一类的活动铺天盖地,但消费者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类活动中,一线品牌往往只有适当的小幅优惠,真正折扣幅度比较大的,还是一些二三线的小品牌。

分享到:

阅读此篇文章的网友还阅读了: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