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站长资源综合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引擎 > 当我们谈论商学院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商学院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时间:2012-11-06 20:25:43   作者:   来源:   点击:

万科董事长王石与新欢女友据传相识于长江商学院的传言,瞬时又点燃了众人对商学院、EMBA圈子的讨论与关注。

“很好,很欢乐。”谈起这事时,一位在某商学院工作多年的圈内人对虎嗅这样说。他说,“这事儿不管真假,冒出来一点都不突然,它只是一根导火索。即便这事是假的,跟它类似的事件也绝对有。”

商学院商在大众眼光的探寻中突然成为一个暗喻。在人们眼中,这个所谓的高级社交圈,浓缩了中国社会当下权力与财富围墙、价值观失衡混乱、惟金钱与关系是图的种种不堪现状。观者调侃、批判、娱乐——事实上,这也是网络社会对中国现实的标配姿态。每个人在谈论一件对象时,不过是在借机谈论与抒发自己的什么。

当我们在谈论商学院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借着周末的时间,虎嗅与上述那位圈内人就聊了聊关于中国商学院的一些事。我们想,这篇报道如果翻译成英文,或许比它使用当下这个语言会更有价值,因为这些事对国人来说是如此正常,再自然不过,而如果给西方人看,他们或会觉得相当新鲜而有趣,这是一个与他们的商学院市场截然不同的世界。

下面,结合该圈内人主要跟我们谈的几点,我们来从几个侧面解读中国商学院、特别是EMBA市场现状。不必神化,不要妖魔化。

全球最大的EMBA市场,产出大于输入

在《法治日报》今年10月份的一篇报道里,中欧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做了如下回忆:

(1995年时,)为了推广EMBA,当时中欧的创始人之一,张国华院长(2006年1月去世),就像一个推销员,带着一帮同事,一家公司一家公司的去拜访,向他们介绍EMBA,解释为什么要花10多万元去学。

张国华还请上海市外经委的领导吃饭,希望对方给予帮助。但是外经委的通知发下去,却没有人来报名。为了扩大影响,张国华甚至表示可以不要学费,请人家先来听课。

后来,中欧商学院在当地媒体刊登了四分之一版面的招生广告。正是这则广告,一下子拨动了很多人的心弦。中欧商学院的EMBA是中国和欧盟合作的项目,不用出国门就能留学。不必辞职,在职攻读,也吸引了很多人。

中欧商学院第一个EMBA班共招收了42名学员,那时候的学费是10.5万元人民币。

到了2012年,2012级中欧EMBA学费是53.8万元。长江商学院的EMBA学费则为68.8万元。外界传说有的商学院录取比例达到1:8,事实没那么夸张,但中欧长江的招生录取比例皆在1:2以上。

这是一个在10多年间飞速膨胀起来的市场,目前,中国已有64家教育机构开设了EMBA班,推动中国EMBA市场成为全球最大。

EMBA独大,这是一个独属于中国的现象。在欧美商学院界,主流是MBA而非EMBA(比如哈佛商学院就没有EMBA)。

EMBA最为迎合中国企业管理者的需求,付出时间成本低,结交的圈子质量高,同时它给商学院带来的利益也比MBA大。市场供需两方就这样一拍即合。中欧一年出产700多个EMBA学生,可谓全球最大的EMBA院校,这块收入就有三四亿。再加EDP(企业经理人员短期课程进修项目)的两个亿年收入、以及MBA收入(学费33.6万元,每届招生数约190人),中欧每年轻松进账6个亿以上。长江EMBA数量虽略低,约为500多人,但由于其学费高,总体收入规模与中欧相仿。

“这是一个巨大利益场。对校长来说,保证学校的收入、有钱进账,这是最重要的工作。”

这个利益不单单是商学院一方的。这个利益场将学校、EMBA学员、教授几方绑在一起:商学院用教授与学位忽悠大款、再用一个大款去忽悠更多的大款、大款进来后傍教授,请其做独董、当顾问,给公司锦上添花,教授也乐于在傍着商学院的同时傍学生,从而获取各种收益。“这已形成一个利益闭环”。这个圈内人说,商学院里,教授们都不愿意给MBA上课,原因很直观:得不到跟EMBA结交的好处。

围绕着这个“学校-学生-教授”这几个核心环节,更多商业利益都由此而生。比如,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易,比如在商学院周边提供各种服务。前央视主持人曲向东在他创业过程中就成功地将戈壁挑战赛这项“服务”引入各大商学院资源。这项赛事如今已成为国内商学院每年的保留项目,连办七届,既赚足吆喝,又赚足钱。据《中国周刊》2011年11月报道:

分享到:

阅读此篇文章的网友还阅读了: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