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山西电视台 > 山西少儿在线直播

少儿参观博物馆切忌“走马观花”

发布时间:2015-03-11 10:19:34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表示,从19世纪后期西方建立普及教育制度开始,欧美地区的学校就有计划性地将一些课程学习放在了博物馆内,特别是跟实物相关的历史课、科学课及美术鉴赏课。“近代西方国家的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认知。博物馆里有着很多真实的标本、实物,是课堂知识的源头。所以,西方的学校,在知识传授当中,不光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孩子,也带领孩子们进博物馆,通过观察实物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懂得,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不是看书就能得来的,必须进行‘知识寻根’。这样从小就培养出了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态度。我想这也是为何西方人能够获得众多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另外,博物馆的展品都是实物,人只有看到真实的东西,注意力和投入感才会更强,观察更深入细致,这样才能有所发现。而面对图片或者复制品,大家的认可度不够高,学习兴趣也就没那么强,特别是图片等印刷品,很难有效地、全方位地展现对象的面貌。”

记者也曾在伦敦看到,无论是大英博物馆,还是国家美术馆,抑或泰特美术馆,从周一到周五,都有大批穿着不同学校校服、年龄层次各异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进博物馆看、写、画;更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博物馆参观、临摹。

“瞎逛”难以发挥教育功能

与博物馆学习成了课堂或生活一部分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记者了解到:就大城市而言,一些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家长,还是比较乐意带孩子们进博物馆的。广东省博物馆教育专员宋敏告诉记者,像广东省博物馆,每年少年儿童占到参观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然而,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多为感受一下氛围,让孩子开心一下,因为多数家长自身就对博物馆知之甚少,无法讲解专业知识。而现在多数中小学其实也并不愿意把学生们带到博物馆上课,原因恐怕在于升学压力和安全保障两方面,毕竟带学生进博物馆,老师们的责任要大很多。即便是学校的春游、秋游都组织前往博物馆,一年最多也就两次。“很多年轻妈妈会带幼儿到省博参观,但孩子正式入学以后,因为周末要上辅导班等原因,反而减少了。同时,不少小朋友跟着家长来,其实只是随便逛逛、随意看看,有点像‘到此一游’,收获不大。”

老师是孩子们最好的导览

宋向光表示,现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会要求辖区内的中小学必须进博物馆参观学习。但很多博物馆在知识、设备、项目设置上还没为少儿做好准备。“中小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模式是不同的,而博物馆以前的讲解,基本都是针对普通观众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未必合适,还需改进、完善。”

宋向光谈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考虑对少年儿童进行服务时,会按照年龄分成几个阶段,最小的是1岁半到5岁,中间的是5岁到6岁,然后是6岁到12岁,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活动。“其中最有趣的是把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歌重新填词,把博物馆的展品填在里面,孩子们唱完歌后到博物馆寻找歌词里的这些展品,找到以后真的是非常高兴。”另外,很多老师还不太了解博物馆学习和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应该处于何种位置。通常到了博物馆,老师就把孩子全权交给了讲解员。就西方而言,其实中小学老师是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最好的导览。因为老师理应对博物馆的资源非常熟悉,对其与学生学习诉求之间的关系非常了解,对如何组织参观、对知识要求的层次都很清楚。而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尽管是活动组织者,但也不能脱离学生们的学习特点,不能脱离某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和安排,做到相互配合和补充。

为此,广东省博物馆现也在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设计一些专题性质的学习纸,让孩子能够带着问题去参观。另外,针对少年儿童举办一些互动活动,让孩子参观展览后到活动中心完成相关的手工制作,像玩玩陶艺,制作少数民族首饰、头饰,或者创作一些角色扮演的剧本让孩子们表演。

“总之,如何结合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活动,双方还要摸索。可能对老师也得进行相关的培训。”宋向光说。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 博物馆   参观   走马   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