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普陀电视台在线直播

埃德加斯诺(埃德加·斯诺)

发布时间:2022-05-18 09:47:51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1、人物介绍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1972)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

他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在堪萨斯城的《星报》和纽婚的《太阳报》崭露头角。后来他在开往外洋的货船上当了海员,历游中美洲,最后到了夏威夷,仍然为美国一些报纸供稿。1928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来到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后兼任《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

1930年后,他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他在中国西南各省作长时间的旅行,徒步云南省西部,到达缅甸和印度,访问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领袖。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斯诺正在上海,目睹了1932年的淞沪抗战和1933年的热河抗战。以后他到北平的燕京大学供职,同时学习中国语文。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并结识了鲁迅、宋庆龄等一批进步人士,产生了冒险进入苏区采访中国红军的想法……关于斯诺这个人,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续西行曼记》的作者威尔斯说:“他个子很高,很潇洒,有一双明亮的棕色眼睛和长长的睫毛,他行为自在,从不激动,不发脾气,他什么都那么从容不迫地干。他喜欢中国。”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斯诺出版了十多部有关中国的书,其中几部非常重要,他毕生致力中美友好,成为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并在新中国建立后几次来华访问。1970年10月,同斯诺进行重要谈话,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问中国。斯诺因患癌症,于1972年2月15日在他瑞士埃辛斯村日内瓦湖畔的家中去世,终年66岁。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2、人物成就

 

策划“一二·九”运动

当时斯诺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经常邀请包括爱波斯坦在内的外国记者、进步学生到家中聚会。

1928年,年轻的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本打算只在中国呆6个星期,却没想到一留就是13年。

1935年10月至1937年11月,斯诺曾租住在北京盔甲厂胡同一处四合院内。这里就曾酝酿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根据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华的介绍,斯诺曾经说过,“一二·九”运动是在他家的小客厅里策划的。

一二·九运动前夕,进步学生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游行活动的具体步骤,并把游行的路线、集合地点都告知了斯诺夫妇。斯诺把写成通讯稿在国外刊出,还通知了在中国的外国记者前往采访。

孙华介绍,当时伦敦的《每日先驱报》,纽约的《太阳报》都发了“一二·九”运动的消息。后来斯诺慢慢知道了这些学生都是地下党,这也促使了他特别想到陕北去看看,到苏区去看看,看看真正的是个什么样子。

第一个到苏区采访的西方记者

1936年,斯诺(右)在陕北采访途中

1936年,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下,斯诺前往陕北苏区访问,成为第一个到苏区采访的西方记者。

到达苏区后,斯诺从7月份一直到9月份,很密集地和做了几次谈话,其中很重要的谈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的问题、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谈到了中国的外交思想。

陕北苏区军民热烈欢迎这位登门造访的美国朋友,赠送给他一套灰色红军军装。斯诺穿着这套军装进行了四个月的采访,拍摄了三十卷照片,其中头戴红星八角帽的《在陕北》成为传世之作。

《西行漫记》

1936年6月到10月,经宋庆龄介绍,在地下组织的帮助下,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并采访了、彭德怀、徐海东、左权、、程子华等红军领导人,成为第一个采访边区的西方记者。同年7月,斯诺编译的中国现代作家短篇小说选集《活的中国》(LivingChina)在英国出版。11月14日、21日《密勒氏评论报》首先发表了他的采访文章:《与领袖的会见》和由他拍摄的头戴有红五角星的八角军帽的照片(后来成为经典)。

1937年1月、2月间,上海的英文报纸《大美晚报》、北京的英文刊物《》以及英美的一些报纸也相继发表了斯诺的陕北报道。其中美国的《生活》杂志发表了他在陕北苏区拍摄的70余幅照片,美国的《亚洲》杂志发表了他采写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等。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7月,斯诺在北京写成30万字的《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同年10月该书在英国伦敦出版。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再次出版该书,2月,中译本在做了少量增删后改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引起极大轰动,成为畅销一时的书。

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3、中国情结

两次访问延安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下,斯诺与在上海行医的马海德医生冒着生命危险,经西安前往陕北苏区访问。在延安,他和做了深入的长谈。对斯诺说,中日早晚要打一仗并且将是持久的,他还向斯诺介绍了打持久战的各项方针。1939年,斯诺又一次来到延安,同进行了谈话,并详细调查了根据地的组织等各方面情况,向全世界作了报道。1941年,他对皖南事变作了如实的报道,受到派的打击,被迫离开中国。

向往北大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先生在美国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行动不自由。1959年,举家移居瑞士日内瓦,但他仍然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60年6月,他终于来到北京,见到了等领导人。他来到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北大搬到了未名湖畔原燕京大学的校址),会见了师生和当年友人,访问进行了5个月。1963年出版的《大洋彼岸》一书中指出:“从前最重要的是国立北京大学,在那里,培养了最重要的创造者,到如今,北大还是雄心勃勃的艺术和科学系学生以及毕业的研究人员向往的地方”。

重返燕园

1964年,斯诺再次访问中国,重返燕园。

1970年秋天,斯诺和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又一起来到中国,并于10月1日在城楼上和亲切交谈,高度评价他:“我没有变,你也没有变”。随后,斯诺发表了《我同谈了话》、《周恩来的谈话》等文章。在京期间,他和夫人又重返燕园。洛伊斯后来回忆说:“我们在一个略为发灰的浅红色的亭子(指慈济寺山门)边停了下来,眼光穿过它的拱顶,凝视阳光下碧波荡漾的一片湖面。在我们身后,拾几步石阶向上的那块稍为高起的地方,有一片蔓草丛生的空地,四周松树围绕,遮住了我们的视线……”

斯诺与

三次访问

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访问。这在美国政府对新生的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和武装的年代里,对一名美国人来说,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1960年,斯诺访问北京,他意识到中国领导人希望他的到来,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的友谊桥梁,他表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

解冻关系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出乎意外的被邀请访问北京,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生活》杂志抓住时机发表了斯诺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斯诺透露了中国领导人曾告诉他的话:如果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这篇文章是斯诺的最后一篇“独家内幕新闻”。就在尼克松开始前往北京的同一个星期,斯诺死于癌症。

因病逝世

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日内瓦因患癌症病逝。病重期间,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遵照斯诺的遗嘱,经中国政府同意,1973年10月19日,斯诺一部分骨灰的安葬仪式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墓基座为长方形未经雕磨的青色岩石,上边横卧汉白玉墓碑一方,临时用黑色胶纸贴着楷书:“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碑前放着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献给埃德加·斯诺先生”,宋庆龄、朱德、周恩来也送了花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康克清以及北大师生代表参加了安葬仪式。洛伊斯携女儿茜安·斯诺出席仪式,她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说:“我丈夫在他遗言中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并表示了他生前一部分身心常在中国,希望死后也将他的一部分遗体安放在新中国的古老的土地下,安放在中国的新人中间,在这里,对人类的尊重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里,世界的希望发射着新的光芒。”

安葬骨灰

斯诺的另外一部分骨灰安葬在美国赫德森河畔一位朋友家的花园中。

1977年12月13日,同志为斯诺墓亲笔题写了碑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后被馏金镌刻在墓碑之上。

1982年2月,北京大学在办公楼举行了斯诺逝世10周年纪念会,、黄华等同志会见了斯诺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并一同到湖畔扫墓。

4、主要作品记》

 

《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

《活的中国》(Living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RedStarOverChina),1937年10月首版于伦敦戈兰茨公司,两个月内再版4次,发行十几万册。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在美出版该书。同年2月,上海地下党翻译出版了该书,为了便于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内容做了部分修改。

《红区内幕》,即《续西行漫记》,海伦著。

《西行漫记》

《为亚洲而战》(TheBattleforChina),1941年,采访报道合集整理而成。

《苏联力量的格局》,1945年。

《斯大林需要和平》,1947年。

《复始之旅》,1959年。

《今日红色中国》,1962年。

《大河彼岸》(TheOtherSideoftheRiver),1962年出版,称颂中华人民共和国。

5、人物评价

 

斯诺

斯诺具有传奇的人生,卓越的文学及新闻成就,以及他在中美交流史上所扮演过重要角色。

他是近代最早报道中国革命的记者之一。他作为到陕北苏区采访的第一位外国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和《西行漫记》等作品的独特视角,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中国革命。他以记者的实证精神,客观如实地报道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的抗日政策主张,给了世界一个了解中国革命的窗口,对中美之间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他极力促成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七十多年前,埃德加·斯诺向世界报道了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他的目标是让更多的外国人能够更理解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政治制度的中国。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斯诺,也是要延续国际友人的精神,让更多国家的人民了解今天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同志曾经说过:“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6、家庭情况

 

斯诺先后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是海伦·斯诺,两人于1932年结婚,1949年5月分手,两人之间没有子女,之后海伦一直沿用斯诺的姓氏(海伦·福斯特·斯诺)并住在斯诺购置的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麦迪逊镇一栋建于1752年的农舍里,而且没有再婚。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她于1972年末和1978年两次再访中国。80年代两次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海伦“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证书和证章。1997年1月,海伦去世。

斯诺与海伦离婚后,与美国女演员洛伊斯·惠勒结婚,婚后生有一对儿女克里斯托弗和茜安·斯诺。

7、人物纪念

 

埃德加·斯诺墓

斯诺墓

埃德加·斯诺墓在海淀区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坐落在原花神庙遗址上。墓碑为一长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英文。

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

2015年10月19日,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共同在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埃德加·斯诺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北大校园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强、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马灿荣、来自斯诺家乡美国密苏里大学副教务长KevinTruman、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何南盻(NancyHill)、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乔玢等在大会发言,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龚文庠教授做了主题演讲。原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朱良、原政治局委员黄华副的夫人何理良、原全国妇联处冯淬以及来自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和国际友人、学者、外交官、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出席纪念大会。大会由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孙华主持。会后,与会人员向斯诺墓敬献了花篮。

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

1993年3月4日,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成立,开始系统地组织研究和介绍斯诺及其他国际友人的研讨会、纪念会;发表和出版研究国际友人的论文和著作;开展同美国和其他国家有关机构、团体及人士的友好往来与交流活动。近年来中心成功主办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斯诺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海伦·斯诺诞辰一百周年国际研讨会、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成立15周年暨《红星照耀中国》发表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埃德加·斯诺逝世四十周年纪念大会等活动,并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斯诺纪念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两年一度的斯诺国际研讨会。这是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创办,在美国和中国轮流举行,其中在中国举行的8届斯诺国际研讨会都是由北京大学承办。


今年是埃德加·斯诺逝世50周年。


文 | 河 西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毛主席纪念白求恩的名言,用在埃德加·斯诺和他的朋友马海德医生身上,同样适用。

1972年2月15日,就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6天,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瑞士日内瓦的家中去世,终年67岁。

临终之前,他对他的好友马海德说:“我热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的一部分仍像我活着的时候一样能留在中国……”

遵照其遗愿,斯诺的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在他的墓上写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

今年是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也是埃德加·斯诺逝世50周年。埃德加·斯诺,一位改变中国革命的外国人,他的历史功绩,不应该被遗忘。

斯诺,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人,斯诺(Snow),在英文中就是雪的意思,不过,他是个充满热情的人。

1928年7月,刚从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的斯诺,满怀着对东方的好奇,来到中国上海。本来打算只待6个星期的他,一待却是13年。

1932年圣诞节,斯诺与美丽的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1907—1997)在东京美国驻日本使馆举行婚礼,1933年春天,他们在北平安家。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为教书方便,他在海淀镇军机处4号院购买了一处住宅。


斯诺的妻子海伦·斯诺

一二·九运动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华北之大,已经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爱国学生们义愤填膺,呼吁抗日救亡。此时,斯诺夫妇家成为了北平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燕京大学的王汝梅、陈翰伯,以及清华大学的姚克广(姚依林),北京大学的俞启威(黄敬)等等都是他家的常客。而这些人正是后来发生的“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斯诺夫妇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学生王汝梅,后来改名叫黄华,成为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他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1979年,同志访问美国,黄华陪同前往。


黄华是斯诺的学生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当时刚刚到达陕北的红军非常困难,缺医少药,于是中央向在上海的宋庆龄求助,希望宋庆龄能送去一些药品,同时还希望能有一位记者来陕北采访,希望争取国际援助。

年轻的斯诺参与了营救国际派驻上海的牛兰夫妇的行动。牛兰夫妇因顾顺章叛变而暴露被捕,参与营救牛兰夫妇的还有鲁迅、蔡元培、史沫特莱等人,在国际上,甚至惊动了爱因斯坦和高尔基。

这张著名的照片,就是宋庆龄、鲁迅、萧伯纳、蔡元培等人为营救牛兰夫妇而拍摄的:


因为这件事,斯诺得到宋庆龄的信任。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下,斯诺经过重重阻碍,经西安前往陕北苏区访问,他是在红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在苏区,他受到中国人的热烈欢迎,他和等中国的高级领导同志进行长谈,搜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次年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至今都是研究中国史的重要历史材料。在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下,中译本为了保护自己,这本书一度以《西行漫记》这样一个貌似游记的名字出版发行。

这本书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引起极大轰动,为中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从此之后,大批医疗物资来到陕北苏区,大批为中国革命精神所感召的中国青年人和外国友人奔赴延安,其所起的作用,堪比一次大规模战役的胜利。

可以说,这本书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舆论环境。



采访完,临走时,斯诺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他为无数一线的战士拍过照片,却没有给拍过一张照片。所以,在走之前,一定要为拍一张照片。

答应了斯诺这个要求,站在窑洞前准备拍照。但是,斯诺却发现头发过长,显得不精神,想让他戴一顶军帽。

而卫兵找来的帽子除了有点小,还非常破旧。斯诺就想到自己头上的那顶崭新的军帽,这是根据地为欢迎斯诺的到来,特地制作的。

于是斯诺便将头上的军帽递给,没想到,戴上后非常的合适。就这样,斯诺为留下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的侧着身子站在窑洞前,眼神坚毅。

这张照片也被第一次刊登在美国的《密勒氏评论报》上,一时间国际社会沸腾了。

斯诺拍摄的,这顶帽子是斯诺的


戴着红军军帽的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非常经典,不过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第一,这本书里没有采访到朱德同志,因为当时张国焘党和红军之后,朱德被迫停留在红四方面军,直到红四方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朱德才回到中央。

第二,斯诺并没有到达延安,因为斯诺去的时候,当时中央红军的临时驻地在保安,并不在延安。保安,后为纪念刘志丹烈士而改名“志丹县”。

于是,另一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和斯诺的妻子海伦·斯诺在斯诺之后去了延安。1937年7月,海伦·斯诺从北平到西安,再辗转到达延安,历时四五个月,写下这部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的纪实性作品。在访问陕甘宁边区期间,这位以独特身份走近、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张闻天等中国早期领导人的女记者,特别是作为一位女性,她采访了蔡畅、康克清、丁玲等杰出女性,并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中国妇女与革命,为中国革命中的女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她写出了《续西行漫记》一书。海伦·斯诺完成了丈夫未竟之事,夫妻二人前后写出的两本《西行漫记》,是中国新闻史和党史上的重要著作,传为佳话。


朱德与海伦·斯诺

不过往往被人们忽略的是:斯诺并不是一个人去陕北的。

1910年9月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的阿拉伯裔美国人乔治·海德姆带着红军必需的药品,陪同斯诺从上海出发。

乔治·海德姆1933年毕业于日内瓦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斯诺回去后,他留在了陕北,他是比白求恩更早来到苏区工作的外国医生。

在陕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毫不抱怨,以满腔热情紧张地投入诊疗工作。在陕北,他有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马海德。人们亲切地叫他“马大夫”。

1937年,他加入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的美国人。1937年11月,马海德创立了新华社英文部。1950年,他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建国以后,正是在马海德的努力下,中国迅速控制了性病和麻风病,麻风病在当时中国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而马海德为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因而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获得国际麻风病治疗的最高奖。

2009年他被授予“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与马海德


除了马海德之外,还有一位王牧师送他们去苏区。可是,连斯诺和马海德都不知道,这个王牧师到底是何许人也,他的真名到底是什么。

1960年,斯诺访问中国。在中国,他想起了这位王牧师,他和毛主席闲聊时,说:“我很牵挂当年帮我的王牧师。”他提出来,想见一见他,和他叙叙旧,可是他问遍了中方的工作人员,可是没有一个人听说过王牧师。

抱着遗憾,斯诺离开了中国。

因为斯诺的关系,中央展开调查,才终于搞清楚了,王牧师其实不姓王,他的真名是董健吾。

董健吾1891年出生在一个教世家。1928年秘密加入中国,在上海从事中央特科领导下的秘密情报工作,公开身份是上海圣彼得教堂牧师。1936年6月,他受宋庆龄之托到西安,以“王牧师”身份护送美国记者斯诺和美国医生马海德去陕北苏区。


中央特科的优秀党员董健吾


1930年底,他创办了名义上是教“互济会”出面,而实际是由宋庆龄资助和他卖田产筹款的由地下党领导的大同幼稚园。该园专门收养烈士和领导人的子女,的3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就是由他收养照顾的,以后又由他通过张学良送到苏联。

他的真正身份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都没有对别人说,直到1955年受“潘扬事件”牵连,董健吾被逮捕关押了一年多,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员!

60年代,当知道董健吾就是王牧师时,他对陈赓说:“我总算才明白,到瓦窑堡商谈国共合作的密使董健吾就是护送斯诺的‘王牧师’,也就是抚养我的三个孩子的董健吾,此人真是党内一怪。党内有两个怪人,一个做过和尚(),一个当过牧师,都邀请他们出山。”

而1970年,斯诺最后一次访问中国时,这位“王牧师”正躺在病房里,已奄奄一息。

1970年12月12日,一位长期战斗在秘密战线上,并且作出卓越的历史性贡献的优秀员,离开了人世。他和斯诺始终没能再见一面。

1970年10月1日。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二十一周年的庆典在广场上隆重举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城楼上检阅游行的人民群众。

斯诺夫妇应周恩来之邀,参加了国庆观礼。他们站在挤满了人的城楼上,其中还有西哈努克等外宾。斯诺无意中发现他们俩被安排在相当居中的位置。

之后,《人民日报》在头版以《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的通栏大标题刊载了在国庆节同斯诺夫妇一起站在城楼上的巨幅新闻照片。

和斯诺在城楼


这一次斯诺来中国,肩负一项秘密使命,就是给尼克松托话。在12月18日再次接见斯诺时,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游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我看我不会同他吵架,批评是要批评他的。”

美方很快意识到了中国对美态度转变的信号,才有之后双方默契的“乒乓外交”及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

斯诺,这是一位走在“乒乓外交”之前的中美使者。

只是,与尼克松会晤这一历史性的一幕,斯诺没有能够看到。

作为斯诺的老朋友,宋庆龄说,斯诺“未能活到亲眼看见自己的努力结出果实,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中国人民将永远以感激的心情记得埃德加·斯诺这位致力于中美人民友好的不知疲倦的活动家。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研究中国的历史”。

作家丁晓平在《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一书中说:“作为拉开红色中国帷幕、架起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行者,斯诺是走在美国总统尼克松前面的英雄使者,也是、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在特殊情况下或者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代言人’。”

2021年9月14日,同志复信斯诺、马海德、路易·艾黎等国际友人的亲属,向那些曾同中国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宝贵贡献的国际友人致以深切缅怀。

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临终之前,他还在为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操劳。

1997年1月11日,海伦·斯诺在美国乡下的家中,在睡梦中静静地离开人世,享年90岁。晚年的海伦生活清苦,依靠微薄的政府救济金生活,她没有子女。

斯诺夫妇生前还积极推动了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而积极参加并发起组织了中国工合运动的新西兰人路易·艾黎,正是在上海愚园路为宋庆龄架设秘密电台与中国及国际联系的人。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在北京病逝。为他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路易·艾黎

2022年1月27日,国家主席复信美国海伦·福斯特·斯诺基金会主席亚当·福斯特。

指出,斯诺夫妇积极推动了中国工合运动,为创建山丹培黎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铭记包括斯诺夫妇在内的国际友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以及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真挚情谊。我对海伦·福斯特·斯诺家族多年来为发展中美关系作出的积极贡献予以高度评价。

这些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友人,应该永远牢记在中国人的心间。


新民周刊推荐搜索

关键词列表:中美建交乌克兰


往期推荐

50年风雨,中美仍要向前

新冠确诊,谁传染给了95岁英国女王?

在乌克兰,正在打的不是一场假仗!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