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江苏电视台 > 南京信息在线直播

柳泉聊天(淄博信息港柳泉聊天室)

发布时间:2021-11-23 16:20:51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今日头条   我要投稿

有一天,蒲松龄正在村口和几个人聊天,其中一个人说;“听说有个叫朱尔旦的,今年科考得了第一名,不久就惹上官司了,原因是他的老婆在梦里换了脑袋,那其实是个年轻姑娘的头。朱尔旦被官府抓走了。”


“那后来怎么样了?”蒲松龄手里拿着笔,准备记下来。


那个人接着说:“年轻姑娘是吴御史家的。听说,有个姓陆的判官帮了大忙,这判官原是宫殿里的木头雕塑做的。可是,他很神奇,能叫死去的御史女儿给家里人托梦。她告诉家人,自己是让一个叫杨大年的街头无赖杀害的,跟朱尔旦没有关系。”

康熙年间,他是个落魄秀才,当家教之余,就喝茶聊天,后来出名了

用这样离奇的内容为素材,蒲松龄继续加工整理,写出了短篇小说《陆判官》。这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


那么,蒲松龄是不是仅靠聊天后再编写,就能顺利地完成《聊斋志异》这部著名的小说集呢?相信不会这么简单。下面就来说说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1.家境贫寒,科考屡次不中


《聊斋志异》作为经典文学名著,在几百年来广为传颂。蒲松龄能够写出这部影响深远的小说,离不开他一生的坎坷经历。


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1640年,也就是明崇祯十三年,他出生在淄博市的蒲家庄。


关于蒲松龄的出生,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据他自己介绍:一个夜晚,村里的一个蒲姓男子,梦见一个穿着袈裟的和尚,进了他和妻子的寝室。他见到有一块铜钱大小的膏药贴在和尚的胸前,这立马吓醒了男子。而此时此刻,却传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原来是妻子生了个小子,在新生儿的胸前正好有铜钱大小的黑痣。这个男婴就是蒲松龄。


蒲家虽然算不上名门望族,但是家族里读书的人挺多,也有不少人通过科举考取了功名。蒲松龄的父亲虽然博学多才,可是由于明清战乱和子女较多,耽误了学业。


蒲松龄兄弟四人,都是父亲教给他们念书。蒲松龄天资聪颖,勤学好问,文思敏捷,在哥四个里面,读书成绩最好。当然也很受父亲喜爱。


不仅如此,蒲松龄刚满19岁就应童子试,在县、府、道三级考试中都排名第一。考中了秀才后,还受到了山东学政著名文学家施闰章的赞誉。


可是没想到,等他接着参加科举考试,就连续失败。


后来,他的父亲去世,兄弟们分家另立门户。蒲松龄分到了几亩薄田和三间农场的老屋。老房子很简陋,墙壁有窟窿,破烂不堪。房子四周还长满了蒿草。他穷得连修房子的钱都没有,只好找来木板遮挡风寒。


生活的艰难没有压倒蒲松龄。他为了科举考试,继续与同仁研读诗书,没有时间照顾家里。后来,随着几个孩子相继出生,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差。

康熙年间,他是个落魄秀才,当家教之余,就喝茶聊天,后来出名了

为了能让全家人吃饱肚子,31岁时,他到江苏宝应县找了个文书的差事。那时同乡孙蕙任县令,对蒲松龄非常关照,衙门里事务繁多,也没让蒲松龄多受累。即便是这样,蒲松龄还想着考取功名,不甘心久居人下。因此,他只做了一年文书,就辞职回家了。


从那以后,为了养家糊口,他就在本县的大户人家当家庭教师,或者靠代写文稿赚钱养家。


康熙十二年到十四年,即1673年—1675年,蒲松龄在当地另一个王姓大户当家教。


在王家的兄弟们里,有个叫王观正的,跟蒲松龄最投脾气,和蒲松龄一样的是,王观正也是科举连续失败。两个人因此就更有了共同语言,交情逐渐加深。


王观正为人正直,经常帮助贫困的蒲松龄。蒲松龄的母亲得病去世,因为没有钱安葬,就是王观正帮忙,才使母亲入土为安。


在教课之余,他就到村口去,泡上茶水,准备了烟叶,找机会跟过路的行人聊天。

康熙年间,他是个落魄秀才,当家教之余,就喝茶聊天,后来出名了

这些过路的行人,有的是商人,有的是挑着担子的脚夫,也有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他们所讲的故事和新鲜事儿,蒲松龄边记录边整理,编写出一个个鬼狐的故事。这就是《聊斋志异》故事情节的主要来源。


2. 虽遭讥笑,但是好运连连


在那个年代,研读经书,参加科考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经事,而蒲松龄的鬼狐小说被认为是歪门邪道。所以,许多人都认为,写鬼怪小说纯粹是不务正业,被认为是受累不讨好白费力气,甚至没有出息。


不仅是遭到旁人耻笑,就连蒲松龄很敬重的孙蕙也曾写信劝蒲松龄,让集中精力治学举业,不要在把精力放在鬼狐小说上。


蒲松龄豪爽直白,他把对官场的憎恨,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科举制度的讥讽等等,都写进了故事里。他40岁时,把已经做成的篇章结集成册,确定名字为《聊斋志异》,并写了《聊斋自志》,述说写作的苦衷,希望被人理解。


面对别人的不理解,甚至被人讥笑的情况,蒲松龄毫不在乎,他顶住了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坚持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


离开王家私塾后,蒲松龄又到了唐梦赉家做了家教。唐梦赉是1649年的进士,曾在翰林院任职,后来罢职还乡,他也是有名的文学家,对蒲松龄很是器重。不但不反对蒲松龄写聊斋,还对他写的妖狐鬼怪大加夸奖。唐梦赉是《聊斋志异》最早的读者,更可喜的是,《聊斋志异》的序言也是他写的。

康熙年间,他是个落魄秀才,当家教之余,就喝茶聊天,后来出名了

蒲松龄《聊斋志异》里故事情节的素材,不仅仅是来源于在村口来往的行人,还有就是他每次科举考试时的同窗好友。


在那个年代,科举考试成败与否,关系到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反映在科考中,就是主考官的贪婪自私,这让考生们深恶痛绝。因此,这些话题自然也成了蒲松龄写故事的素材。


不仅如此,他教私塾的东家,对他的写作也帮了大忙。


1679年,也就是康熙十八年,蒲松龄又到另一个村的毕家当家教。这回他是遇到了一个大恩人。东家毕际有很开明,他既欣赏蒲松龄的文采,也很认同蒲松龄写鬼狐的故事。


他把蒲松龄当成最好的朋友,不但让蒲松龄教几个子孙读书,还为蒲松龄的创作提供很多素材,这让蒲松龄非常感动。闲暇时。毕际有和蒲松龄就会坐在一起,专门谈论《聊斋》。


在毕家,蒲松龄就跟在自己家一样舒适地生活着,一是有东家待他很好,二是有很多藏书可以读。期间,他每年也按期参加科举考试。尽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不能亲自教自己的孩子读书,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去处,再加上跟东家有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在毕家,这一下就待了30年。他初到毕家时40岁,到了70岁时才回到自己家里。


蒲松龄比较幸运,除了毕家,他以前经历过的几家私塾也基本上没有歧视他。


蒲松龄就是个实实在在的穷书生,他平日里就是是读书、教书、著书。除了编写《聊斋志异》,他也自撰新词,写些应酬或赋事状物的文章,被辞赋史家推为清初辞赋之能手。后又曾涉略诗词,尤其是作诗较多,也有1000多首。


3.以文交友,再得贵人相助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更何况蒲松龄是个无权无势的一个落魄书生。在这关键时刻,蒲松龄的另一个贵人出现了,这可帮了他的大忙。


这个贵人是毕家的亲戚,就是当时著名的大诗人王士祯。


王士祯,祖籍山东,字子真,号阮亭或渔洋山人,有时称王海洋。他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对诗词理论研究颇有成就。他是1658年的进士,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不管是从政还是诗文,王士祯算是德高望重的人。


王士祯和毕家是两代联姻的亲戚,毕际有的夫人是王士祯的姨姑母,互相也少不了来往。蒲松龄和毕际有交情深厚,也考虑到蒲松龄是自己敬重的文人。因此,王士祯来毕家做客时,毕际有就让蒲松龄陪同。


久闻王士祯的大名,有这么好的机会见面,蒲松龄欣喜万分。他与王士祯一起谈诗论文,竟然也非常投机。

康熙年间,他是个落魄秀才,当家教之余,就喝茶聊天,后来出名了

蒲松龄把《聊斋志异》的一部分手稿交给王士祯看过后,王士祯对蒲松龄大加赞赏。能够得到了名人的认可,让蒲松龄心里踏实了很多,他这才觉得自己这些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蒲松龄与王士祯,虽然没有见过几次面,但是两个人却很快成了文友。一旦有了新的作品,他们就相互寄赠,给对方提出评论或建议。


《聊斋志异》,还有个俗名叫《鬼狐传》。共有390个短篇小说。意思是指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他书房的名字是“聊斋”。这些故事,多数有感而发。有的故事揭露了官僚的黑暗,有的则是抨击科考制度的腐朽,还有的是反对封建礼教。每个故事,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中描写爱情的内容较多,都是用鬼狐当成美女,跟书生谈恋爱,然后再遭到封建礼仪的束缚。通过这些,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理想的爱情。

康熙年间,他是个落魄秀才,当家教之余,就喝茶聊天,后来出名了

王士祯读完了《聊斋志异》后,对《聊斋志异》做了点评,也就是下面这个广为流传的诗句: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因为蒲松龄写的都是鬼狐妖怪,都是虚无缥缈不存在的,所以叫作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是指聊斋故事涉及的场所。想象一下,在下雨天里,人们不用干农活了,围坐在豆棚瓜架下,听着聊斋故事解解闷,是一个多么惬意美妙的场景。这句表示蒲松龄写的聊斋特别接地气。


料应厌作人间语,是评论聊斋的内容。蒲松龄写鬼狐妖怪而不是写人,猜想他是厌倦了写人。因为有时候现实中的人比不上鬼狐,还没有鬼狐那么可爱。


爱听秋坟鬼唱诗,是指聊斋是专门讲鬼狐妖怪的故事。说明了这部著作的主要特点。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大半生创作出来的。他晚年就不再为聊斋续写新的内容了。而是转过头来,为民众写些民间曲调和科普读物,寓教于乐。直到他1715年去世,度过了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由于《聊斋志异》的大部分内容来自民间,所以它也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为每个人的爱好不同,有的人就把自己喜欢的故事传抄下来留存。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这是老舍先生曾对蒲松龄的评价。蒲松龄自己也不曾想到,他嬉笑怒骂写出的文章,成了经典文学著作。


几百年来,《聊斋志异》不仅在民间广为传颂,后来还逐渐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和戏曲。它的魅力也吸引了许多外国读者,很早便走向了世界,现在就有20多种译本,流传在世界各地。


在贫困失落的生活里,蒲松龄认准了一件事,持之以恒,奋力前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看来,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无论是否身处困境,一旦有了理想,只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作者 | 天使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 故事   一个   自己   没有   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