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金华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哀思的拼音(哀的的组词)

发布时间:2022-05-16 22:47:31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哀思的拼音:āi sī

哀思的词语解释哀思

 1.    悲伤;悲愁。

  ▶《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

  ▶孔颖达疏:“乐音悲哀而愁思,言亡国之时民必哀思,故乐音亦哀思。”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隋书•道悼王纶传》:“温好学,解属文,既而作《零陵赋》以自寄,其辞哀思。”

 

 2.    悲哀的情思。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志不出于,辞不离于哀思。”

  ▶清·顾炎武《过李子德》诗之三:“侠气凌三辅,哀思叫九阍。”

 

 3.    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阿英《哀悼李克农同志》:“回溯往事,我怎能不热泪盈眶,哀思无限!”

哀思的网络解释

 

◎哀思āisī

[sad memories;mourning for the deceased]悲哀思念的感情

寄托哀思

 

 

哀思āi sīㄞ ㄙ

哀愁、悲傷。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長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哀傷的情思。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志不出於,辭不離於哀思。

 

哀思的近义词:哀悼, 哀痛, 哀伤, 悲哀, 悲痛, 悲伤,

哀思的反义词:

哀思造句大全

造句 / 例句:

龙斗SEO与您一起学习文学知识,常伴你左右!

同样尤里安奥克斯(163181)所作“托马斯牧师”(1677)一诗也寄托了哀思。

当他独处沉思时,他就象一个光环绕身的神灵,没有任何哀思或愚念敢闯入这一光环。

我从来没有读过如此哀思绵绵的作品

最甜美的的歌是诉说最悲伤的哀思。

二人伫立片刻,均沉浸于阴郁哀思之中。

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为了日后能找到张云亭,战友们将他埋葬在海河岸边,并立碑铭志,寄托哀思。

他的葬礼吸引了政客和前球员前来,大家在一起交流对这位伟大教练的哀思。

他与世长辞后,在他的葬礼过后的一个晚上,美国人民把电灯调暗,以示对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灯点燃了整个世界的哀思。

同样尤里安?奥克斯( 1631 ? 81 )所作“托马斯牧师” ( 1677 )一诗也寄托了哀思。

哀的组词(开头是哀的词语)

哀吟

哀哉

哀毀骨立

哀肠百转

哀兵

哀鸣

哀丘

哀娱

哀乌

哀哇

哀丐

哀风

哀角

哀激

哀弄

哀恋

哀惸

哀素

哀臞

哀闵

思的组词(结尾是思的词语)

滞思

致思

智思

志思

湛思

展思

瞻思

损思

坐思

左思

钻思

祖思

斲思

缀思

追思

壮思

撰思

专精覃思

伫思

注思

这幅是挽联,表达对逝者溘然长逝的不尽哀思。大意是驾鹤西去,撒手人寰,不尽的思念将会长久留存在追思者的心里。

这是是一幅祭奠女人的挽联,一般是指祖母或者辈分高的女性去世了,亲人们悲伤痛心的心境描写。

词义解释:“瑶台”也叫“瑶池”,是王母娘娘的居住的地方,驾鹤赴瑶台意思是指凡人间有女人去逝了,委婉的表达就是升入天堂了,去天成仙去了,神话故事里神仙往往以仙鹤为座骑,所以人死了之后,往往有“驾鹤西去”之说,“西”即指“西天”之意。

下联“绵绵哀思何曾歇”,“歇”就是“停歇”“的意思,意指“悲伤的哀思从来就没有停歇”之意,表达了亲人的哀痛从来不会停歇,表达了亲人极度悲痛的心情,当然,这里有些夸张的说法。

这是说亲人忽然之间逝去,无尽的哀思始终萦绕在心头,无法消失,无法抺去!

这是一幅挽联,意指家人或朋友已逝,活着的人哀伤不已。

这幅挽联一般是指缅怀故去的女性,因为“瑶台”又叫“瑶池”,是西王母的仙居,驾鹤赴瑶台意喻人间有女性逝去,含蓄的表达就是升天了,升天如成仙,传说中的仙人往往以仙鹤为座骑,所以人死了之后,往往有“驾鹤西去”之说,“西”即“西天”之意,也就是佛教中的“极乐世界”,类似于教中的灵魂居所“天堂”。

但如果特别指明去的地方是“瑶台”或“瑶池”,则暗示逝去的是女性。

至于下联“绵绵哀思何曾歇”就很好理解了,“歇”就是“停歇”“间歇”“断绝”的意思,也就是说“那绵绵无尽的哀思从来就没有断绝”之意,极言内心之哀痛,夸张的说法而已。

对忽然离去的兄台从未停止过思念。

打开界面,忽见“瑶台驾鹤忽辞别,绵绵哀思何曾歇”两句,脑海中瞬间想到,这是纪念辞世至爱亲朋的诗句呀!

具体什么意思?我们一句一句地说。

瑶台驾鹤忽辞别,“瑶台”,有四种解释:一,指美玉砌成的楼台,如《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之瑶台;二,指我国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如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旁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之瑶台;三,指银雪堆积的楼台,如唐·许浑《看雪》“客醉瑶台曙,兵防玉塞寒”、宋·柳永《望远行》“……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之瑶台;四,指美人梳妆的镜台,如明·汤显祖《南柯记·御饯》“冠裳俊雅,正瑶台镜里,凤妆浓乍”之瑶台。结合此句之意,应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驾鹤”,词语出自于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从浮丘公学道,三十余年后,人见其乘白鹤驻猴氏山巅,数日而去”,后人据此多以“驾鹤”比喻凡人得道成仙,再后来,经我国二十世纪现代时期作家邓友梅在作品《那五》中“过老太太言而有信,这事办完不久就驾鹤西游了……”之句,将驾鹤、驾鹤西去引申为对人死亡的一种避讳的说法,含有对死者尊敬、祝福的意思。这里,谈一下我的理解,驾鹤、驾鹤西去的死者,大多应是指因病而逝、寿终正寝的老者。“忽”,指突然,事先不知道,或事前没有预见。“辞别”,指离开,走了,而且是路程很远、时间很长的离开。至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老人家就这么突然的去世了。

绵绵哀思何曾歇,“绵绵”,很好理解,指连续不断的样子,悠长、细弱、安静。“哀思”,对死去的人怀有的无限思念之情。“何”,哪?什么?“曾”,曾经、过往。“歇”,停止,休息,放松。连起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悠长不绝的悲伤之情,那里有过停止和放松啊!

瑶台驾鹤忽辞别,绵绵哀思何曾歇。两句话的意思是:老人家就这么突然的离开了人世,虽然是去西方极乐世界做神仙、享福去了,但是我们怀念他的悲痛心情怎么也不能停不下来,哪怕是片刻的放松啊!

与此相类似的诗句还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想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个是对去世的人写的挽联。

驾鹤西游瑶台去,哀思绵绵何曾歇。严父慈母已撒手,不恋红尘子和女。

朋友突然仙逝,内心万分的悲痛。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今天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这段话中的“志哀”一词使用正确吗?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志哀”的解释是:“用某种方式表达哀悼。静默志哀,降半旗志哀。”



这则公告中提到的“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以及“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正是“用某种方式表达哀悼”之意,所以,这里使用“志哀”没问题。

但是,除了“志哀”一词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同音词“致哀”,很多人常常会把两个词弄混。

比如:下面是关于这则新闻的一个评论。


在这个新闻标题《下半旗致哀逝者,这个清明节要被永远铭记》中,就用了“致哀”一词,那么,是不是这个“致哀”用错了,应该用“志哀”呢?

我们接着看《现汉》对“致哀”一词的解释。


致哀:对死者表示哀悼,向死难烈士致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澎湃新闻这个新闻评论的标题使用“致哀”也没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时候用“志哀”,什么时候用“致哀”,还是两词可以随便互换,可以通用呢?

比如,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能否把“致哀”换成“志哀”呢?


到底行还是不行呢?仅仅看《现汉》中关于“志哀”与“致哀”两个词的解释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具体地分析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有共同的语素是“哀”,不同的语素是“志”和“致”,这两个词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异一定就出在不同语素上了。

先看“志哀”的“志”字。使用网络工具书“汉典”查“志”字。

志,追溯字源,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形声字。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注】截屏自网络工具书“汉典”。

但是,在这个“志”字下面的所有义项,不但本义,就是后来的引申义,也没有一个和“志哀”有关。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原来,秘密在这里。

【注】截屏自网络工具书“汉典”。


这是汉字简化造成的问题,简化后的汉字,和原来的汉字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比如,“理发”和“发财”在简体中都写作“发”,而实际上对应的是两个古字,前者是“髪”,后者是“發”。

这个“志”也有同样的问题,在组词“志哀”时,“志”的意思所对应的古字是“誌”。

【注】截屏自网络工具书“汉典”。

“誌”的本意就是记住,记忆。比如“永志不忘”。由此引申为记载、记录等,可以作动词用:比如“志怪小说”,也可以作名词用:比如《三国志》《东周列国志》等。再引申为能让人记住的“标志”或者“做标记”,如“寻向所志,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回到“志哀”这个词,在强调用某种方式表达哀悼时,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要牢牢记住。而且,常常这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集体性质。

例如: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周恩来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里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就是表达全体人民都要牢牢记住,永不忘却之意。

再看“致哀”中的“致”字。

致,送诣也。——《说文》


【注】截屏自网络工具书“国学大师”。

这个“致”的本意就是送达。左边的“至”像箭到达地面,表示到达,右边的反文旁实际上是“攴”(pū)字变形,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或持鞭击打之形,为汉字部首之一。所以,上图中解说“致”的右半部分像“脚”,恐怕不确。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也要多方比较,择善而从。

但不管怎么说,“致”表示“送达”之意是没问题的,“致哀”的意思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偏重于表达之意,就是用语言向别人传达自己对某事的哀痛之意。而不是偏重于牢牢记住之意。比如,在出席某个追悼会时,向死者致哀,这时候,就不能使用“志哀”,而必须是“致哀”。

总结一下,因为“志”与“致”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志哀”与“致哀”的侧重点也不同,前者偏重于强调用某种方式牢牢记住,而后者则更偏重于表达对逝去对象的哀痛之情。

综上,无论是国务院的公告,还是澎湃新闻的评论,对“志哀”和“致哀”的使用,在特定语境中,都完全符合词语的使用规范。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在明天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中,当下半旗,汽笛鸣响时,人们肃立zhì哀,到底是该用“志哀”还是“致哀”呢?我以为两者都可以,如果想要强调的是方式,就用“志哀”,如果想强调对特定对象表达哀痛之情就用“致哀”。但是,如果是到某个具体的家庭中,对他们家里的死难者表达哀痛之情,则最好用“致哀”,而不能用“志哀”。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