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江苏电视台 > 江苏城市在线直播

汤圆的传说(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和传说)

发布时间:2022-06-16 14:13:04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汤圆的传说(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和传说)

汤圆的来历和传说,元宵节别称上元节、灯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习俗是吃汤圆、猜灯谜。其实这些习俗已经是维持很多年了,以下看看汤圆的来历和传说及相关资料。

汤圆的来历和传说1

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元宵节吃汤圆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

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

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

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汤圆的来历和传说2

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汤圆的来历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与汤圆的来历有关的历史起源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又有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之说,民间流传着因周勃、陈平去除了吕室的势力,而日子刚好为正月十五日,汉文帝为纪念此日,往后每年到民间与民同乐,并并把此日订为元宵节,至汉武帝时、司马迁在太初历中把元宵节列为民间节日之一。盛于隋宋,有“宋时汤圆隋时灯”的说法。温州鳌江流域到冬至有吃蛋汤矢的习惯。学名冬至丸,俗称蛋汤矢,或金团。

汤圆的来历和传说3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汤圆起源于中国宋朝,当时明州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 ,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把“浮元子”改称汤圆,这就是汤圆的由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宁波汤圆”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汤圆”,又称元宵;“汤圆”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料,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而且吃汤圆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来源:光明网

视频加载中...

讲述人:王杰,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农历的正月十五,自古被称为元宵节、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民间有句老话说“没出十五都是年”,可见正月十五也是春节节日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元宵节的各种庆祝活动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中国的老百姓特别重视在这一年的开端能有个好兆头,能够交好运。而过了正月十五,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又要开始一年辛勤的耕耘和劳作,因此人们也特别重视元宵节的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比如“闹花灯”、“舞龙舞狮”、“猜灯谜”、“吃元宵”、“踩高跷”、“祭门、祭户”等等热闹有趣的民俗活动。

而这些民俗活动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状态就是突出了一个“闹”字,各种民俗活动参与的人数众多且需要人们化妆打扮,扮演成民间传说中各样的故事桥段和人物形象,如“猪八戒背媳妇”“哪吒闹海”“齐天大圣”等等,其场面十分热闹,且具有“狂欢”的性质。

唐代的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描述“火树银花和,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的“上元节”中,就有放花灯,城中不宵禁的习惯。辛劳了一年的老百姓们,也确是需要这样一个时刻,释放自己的感情,庆祝春回大地,并以此调整身心状态,准备新一年的生产劳动。而正月十五中的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也成了自古以来属于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

关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来历,自古之今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有三种说法流传较广。其中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氏之乱”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权旁落,密谋叛乱,齐王刘襄联合周勃等功臣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代王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之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这第二个传说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根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而在古时没电来照明,“点灯”这件事本身就具备很强的仪式感,故上元节人们要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来赏灯,燃放烟火,载歌载舞,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第三个传说是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时,百姓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唐宋以来,这项活动已非常兴盛,参加歌舞者有时多达数万人,从晚上一直到白天才结束。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种习俗发生了变化,火把也逐渐演变成了彩灯。其实,一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仍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最后,在跟大家分享一首有关正月十五的诗词: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制作:李方舟 张悦鑫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