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广东电视台 > 江门综合在线直播

小岗村历史事件简介(安徽省小岗村简介)

发布时间:2022-05-16 16:24:06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1、村情概况

小岗村

 

2008年以前,小岗村由两个自然庄组成,即小岗和大严队。位于安徽凤阳县东小岗村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4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小岗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拥有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人均耕地2.28亩。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大包干”前隶属于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1978年,小岗村拥有五百一十七亩耕地和十头牛,也就是说1955年到1970年这15年间小岗村年均每亩耕地生产粮食133000/517/15=17斤。目前的生产水平小麦每亩需种子15~20斤。数据参考扩展阅读《风起青萍末》)

目前,小岗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拥有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3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岗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修建多条水泥道路,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有112户农户通上自来水,修建了“大包干”纪念馆、档案馆和信息中心等;从人均纯收入来看,小岗村2007年人均达到6000元,比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6元高出2400多元,比该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近千元。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都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用电器和小型农用机械,许多农户看上了数字电视,有4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102户翻盖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

客观地说,小岗村30年来变化很大,进步明显。“大包干”虽然激发了农民种田积极性,迅速实现了丰衣足食愿望,但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大包干”本身却难以全面推动小岗村走上小康之路。然而,“大包干”精神永不过时,永远是我们的财富。小岗村的富裕之路仍然需用“大包干”精神去开创,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截止时间2008年12月)

2、历史沿革

小岗村老照片

 

明朝初年,小岗村民祖先从北方迁居而来,村名因地势隆起而得名。

1978年末,小岗村属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

1979年,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1980年初,粮食运输催生了小岗村第一条土路,村民“分段承包”,每户人家各修一段土路。

1986年,撤销公社后,梨园公社改名梨园乡,小岗村属梨园乡。

1983年,村民贷款买了第一台手扶拖拉机。

1990年,村民仍然采取家家户户承包一段的方式,将土路改建成沙石路。

1992年2月,在撤区并乡后,梨园乡并入小溪河镇,小岗村属小溪河镇。

1993年,小岗村与大严村民组合并成立新小岗村,合并后的小岗村成为一个行政村。

1997年,安徽省规划院为小岗村做了第一张规划图纸。省市县总投资200万元将小岗村到梨园乡段砂石路改造成柏油马路,江苏长江村帮助小岗建设了从村头到村尾的800米“友谊路”。

2004年,沈浩到小岗村任职。

2007年4月,原小溪河镇、石门山镇、燃灯乡撤并成小溪河镇,属之。

2008年,小岗村与严岗村、石马村两个行政村合并,属小溪河镇。

3、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小岗村下辖小岗、严岗、石马、大严队等21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

4、地理

 

地理位置

小岗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位于滁州市凤阳县东部约28公里。地理位置东经32°84′,北纬117°78′。

气候特征

小岗村境内处于中国东部湿润季风区内,淮河以南属北带,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这样两种气候之间除地理位置上有一河之隔外,并无截然不同的界线。处在北带向暖温带渐变的过渡带内,在气候上就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其表现为终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

地形地貌

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都是丘陵地,土地高低不平,落差最大达3米。

5、资源

 

土地资源

小岗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土地面积1.9万亩,水田800亩。

水资源

小岗村内有鹿塘水库、秦塘、石塘等池塘。

生物资源

小岗村快速通道东西两侧各设立20米宽共20行高规格绿化带,面积260多亩,栽种各种树木总数超过28000棵;树种包括女贞、水杉、乌桕、枫香等多个品种。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是有季节性候鸟,有大雁、麻雀等。

电力资源

小岗村靠近能源大市淮南和淮北市,村内完成了城乡农村电网改造,建立一批企业供电专用线路,基本上满足小岗村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

6、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小岗村由1979年的18户变成了一个940户的大型村落,小岗村有3970人,都是汉族,其中劳动力2200多名。

7、经济

小岗村老照片

 

1978年前,小岗作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

1978年冬,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并于第二年秋实现温饱。

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比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6元高出2400多元,全村总收入达到2293.8万元(以2008年人口计),人月均500元,全村劳动人口2840人,人均收入8077元,月均673元。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都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用电器和小型农用机械,许多农户看上了数字电视,有4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102户翻盖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

2011年,人均达到80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58元高出1000多元,比该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4倍,年均增长近千元。

201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10万元、较上年翻一番,村民人均纯收入10200元。

截至2013年,小岗村村民40%从事第一产业,近45%的人从事二产(主要是农产品加工),15%的人从事三产。

2014年,工农业总产值7.3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0元。

小岗村经济发展定位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农产品加工为两翼。按照“一心二园一带五区”空间格局进行总体布局,即:形成大的小岗经济区,集政治、经济、商贸、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中心;建设主导产业核心示范园和加工物流园;建立沿小岗快速通道南延至凤阳县园艺场、北达花园湖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带;打造优质水稻、黑豆、无公害蔬菜、甜叶菊和健康生猪养殖相对集中区。

8、交通

 

京沪铁路、G36(宁络高速)高速公路、省道307、101线依村而过,距宁洛高速小岗出口仅15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

合肥长途汽车站--小岗村(出发时间:下午1点,票价55元,三个半小时)

凤阳汽车站--小岗村(出发时间:上午9点、下午3点,票价6元,70分钟)

9、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4年底,小岗村有凤阳县小岗学校、小岗村幼儿园、小岗村幼儿园-梨园分园三所学校,及小岗村乡村学校少年宫、小岗村文化广场等教育文化设施。

医疗事业

小岗村从20世纪60年代,村内就有医疗场所,截至2006年小岗村有一所医院,小岗村卫生站。

文化事业

小岗村“四型”村的建设进程中,村党委十分重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完善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娱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在广场安装了灯光照明设施,购置了音响、鼓锣等文化娱乐设备,组织引导村民开展积极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

村里妇女在妇联的组织下成立了自己的妇女协会、腰鼓队等文艺团队。

10、风景名胜

 

小岗村已开发形成的旅游项目有: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当年农家、村文化广场、葡萄采摘园、蘑菇大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等景点。

大包干纪念馆: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包括展览室、报告厅、门厅、餐厅和相关辅助设施。展览馆共分溯源、抉择、巨变、崛起、关爱等五大部分,全面介绍了大包干发生、发展的历程。馆名是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同志题写的。

当年农家:以保存完好的茅草房、瓦房、厨房、猪圈、牛棚、茅厕等组成的农家院落为载体,通过生产、生活用具等实物展示,再现了上世纪60-80年代生产、生活场景。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位于小岗村办公楼北侧,2010年7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该室是利用沈浩同志生前住所改造而成的,占地面积13162平方米,建筑面积1669.26平方米。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

葡萄园:小岗村葡萄科技示范园占地600亩。种植藤稔、夏黑等优质葡萄品种,纯绿色食品,可提供采摘服务。每年8月份举办葡萄节。

村文化广场:包括雕塑、广场、紫藤长廊、邓塘、生态停车场,占地15600平方米,是村民休闲、娱乐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

蘑菇大棚(大学生创业园):首先是由3名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而后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来到这里种植双孢菇。2007年,发展到179棚、占地150亩,现已成为大学生创业园基地。

小岗村为国家4景区,门票价格:20元。①景区开放时间:8:00—17:00②儿童票:身高1.2米—1.4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③预订老年票、军官票须凭证购买。

11、历史事件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

1998年,同志到访小岗村。

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总到小岗村视察。

2009年11月6日,时代先锋,优秀员沈浩同志,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2016年4月25日,中央国家总习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考察。

12、成就荣誉

小岗村老照片

 

2005年8月,获“中国十大名村”荣誉称号

2005年11月,村党支部获“中国当代经济建设模范集体”称号

2006年10月,获“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2009年10月,评为“中国百佳村庄网站”荣誉称号

2010年6月,获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荣誉称号

2010年3月,获“2009年度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新进村集体”荣誉称号

2010年9月,被评为“2010年全国先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称号

2010年,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名列第62位

2011年6月,获“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11年10月,获“中国幸福村”荣誉称号

2011年10月,获“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国家红色精神遗产范例”荣誉称号

2011年12月,小岗村民兵连荣获“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名列第45位

2011年12月,《小岗村先锋网》荣获“安徽省优秀村党建网站”称号

2011年12月,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

2011年10月,荣获第二届安徽省文明村镇

2013年3月,荣获凤阳小岗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先进集体

2013年6月,获2010-2012年度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2014年,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国旅游名村”称号

2015年,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称号

2015年11月,获得安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安徽社会主义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称号。

13、习考察小岗村

 

习考察小岗村

2016年4月25日,习总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下麦田、进农家。他来到“当年农家”院落,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总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习强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习总的到来,令小岗村村民激动万分。习走进吴广利和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两户人家,询问家庭成员就业、上学情况,了解他们用临街房屋开办小超市和农家乐的状况。得知游客很多,总说:“好!农家乐,乐农家。”今昔对比,习说,改革开放30多年,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祝你们生活越来越好。

25日下午,习来到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沿着田埂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向村干部、种粮大户和农技人员了解土地流转、农田整理、种植品种、亩产量、病虫害防治、粮食收购等情况。听了大家介绍情况,总说,现在正值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实现丰收,今年的白馍能吃到嘴里了。

在小岗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点,习向农技人员了解为保证合理施肥采取了哪些措施。总强调,要加强管理,加强监测,确保农产品安全。习还关切询问县里农技人员培养和待遇情况,勉励农技人员发挥专长服务“三农”。

大包干发源地安徽省风阳县的小岗村,现在的经济水平,可能比不上,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的水平。一个是集体经济,一个是单干经济。在自然条件下,小岗村优越的多,一个是大寨,一个是小岗,都是全国人民的典范。我总觉得走集体经济的,会越来越好。不论经济,还是思想道德,总会有康庄大道。

单干,集体资产分化瓦解,水利设施受破坏,大田改小田,原始耕作,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守着人均几分田,吃饱饭,过穷日子。

小岗村,若继续守住责任田,靠自身努力,没有外部支持,多数农户会成扶贫对象!

一家一户,仅有粮食还不行,必须要有钱平衡日常收支,现在,一个小娃娃上幼儿园就要交上5000~9000元,粮价便宜,田少粮不多除成本只够吃,这项学费你拿什么交?还有生活费,人情往来,医药费,庞大的开支,钱从何来?

单干,不是解放生产力,(解放就意味着弃耕),而是困住了生产力。

大寨,是毛主席、树的一面农业旗帜,今天,依旧鲜红,没有因走集体道路失色,他们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同创业、共同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幸福!

南街村领导肩负使命,不随波逐流,把“公”放在首位,为农民谋幸福,带领农民共创大业,提前进入了主义社会,农民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已无后顾之忧。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打胜仗。这就是毛主席 战略思想、永远不过时,看现在小岗:我个人认为就是阶段性、不必要的吹捧夸张 ,现大包干农民手握着金土地、最想要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

小岗村一夜过了温饱线,四十年过不了富裕坎,十八条好汉应当再按红手印,强烈要求国家对小岗村重点扶贫,中央一拨款也就富起来了…………

实事求是说,小岗村初期是有较大变化,但变化原因在于:一是大包干时,赶上了化肥农药普及。二是国家提供了财政支持,如派省财政厅干部蹲点。

众所周知,单干,每户也不过三亩三分地,你再能干还能种出金子?另外化肥和农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加之优惠的农业政策,才是丰收的主要因素,与是否单干没多大关系。南街村,大寨等没单干的地区,不也大丰收了吗?过去集体农业形式,因为没有化肥农药良种,不仅没完没了锄地拔草,地没劲打不出多少粮食,与集体方式没多大关系。

单干的小岗村和南街村,大寨村等集体合作村,在发展中出现了巨大差异。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工具的提高,过去10人种一晌地,现在只需两人就能完成了。剩余的劳动力就能抽出身来办工业和三产业。这样,集体合作形式就突显优势了。小岗村村民因为力量有限,有的盖大棚种菜,有的搞点小企业,还有很多去打工。单枪匹马,遇点风浪就难挺住。

南街村,有大量的人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利于开大船,办大事。因为人人是股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路自然越走越宽。

不用比,小岗与大寨是改革后和改革前的两个典型。小岗是改革色散承包的典型,大寨是人民公社时期艰苦创业的典型。随着改革的进程,小岗村年轻人也没逃脱抛荒进城打工的命运。然而大寨就不同了,村内有工厂、有商场,有耕地、有房产、有物业、有幻托、有学校,有宾馆,有游客,有网商,村里人按能力分工,有干集体经济的也有干个体的,各尽其能,人人在村有事干,生活安逸。人均年收入可观。两个村比较一下,小岗村自然条件优于大寨,小岗村确没发展起来,由此可见,还是人多力量大,集体好办事。当然,这里要说明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党的领导,要有一个一心为民、大公无私的好支部书记和一个支委团队,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在党的领导下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资源优势、调动好人的积极性,开拓创新,谋划好稳步前行,农村都将大有前景。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几千年都是单干制度,以农业为主,小农经济为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铺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是新主义革命,还是采取土地运动,单干制度,耕者有其田的道路。后来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始土地集体化改革试点,也就是五几年的合作化,互助组,人民公社化,大集体时代,那才是真正意义的土地改革,前无古人啊!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充分推动了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为我国走向世界工业革命化大潮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岗村虽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起来一定的积极作用。当时国家经济面临着重大危机,由于农业支持工业建设而不堪重负,危机四伏。中国工业革命是重工业为主,工业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由于西方二十几年的封锁,轻工业发展非常落后,农药,化肥,种子供给不足,人民生活非常沉重,为了生存万般无奈只能包产到户,解决生存问题。大集体不得不解散。同时也调动老百姓积极性,农村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开始有饭吃了。

可是国家要真正富裕,没有科技,工业现代化发展进步,同时带到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说,要真正农业蓬勃发展必须走农业集体化经济才是一条出路。河南南街村的实际成功情况充分证明了大集体农村经济的魅力无限。小岗村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包产到户只能解决生存问题,而要致富没有集体经济大规模化发展是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国家现在土地流转就是为了规模化大集体经济发展的试点。

最终能够解决中国人民富裕问题,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教育,金融等等必须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经济规模化建设跟国家大战略统筹兼顾,相互融合发展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现在国家经济内循环发展战略,就是整个国家一盘棋的部署,发达地区跟落后地区,农村跟城市融合发展,都要走规模化发展模式。这是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势不可挡,前途无量!

按照毛主席指引的发展道路是不会错的。

看过一篇报道,早在2000年记者采访小岗村,村民们对记者说:\"我们是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跨进富裕门\"。当时村民年均收入不足2000元,30多村民外出打工,60%村民常年负债。村内道路、小学校舍、村委办公楼及程控电话,都是靠上级政府拨款和各地一些企业资助才办成的。

2004年,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到小岗村当第一书记,带领村民成立互助组,搞合作社,建葡萄生产示范园并搞起旅游节,帮助村里建广播电视、自来水、卫生站等,让全村200多户村民加盖楼房,还引进大学生在小岗创业,成立蘑菇、葡萄产销合作社,建立GLG高科技产业园,使小岗村村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沈浩在2009年11月在小岗村因劳累过度去世。后来,安徽省财政厅又先后派张行宇、吴小林到小岗村当第一书记,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土地流转,组织村民或外出务工,或在村内创业,2013年小岗村村民年均收入达1万2千元,2018年小岗村集体收入首次夺破千万元大关,每位村民分红520元,分红金额较上年增长近5成。

小岗村目前的发展水平,当然远不及长期坚持搞集体经济、自然条件比它差的大寨村,更不及自然条件比它好的南街村,华西村。但可喜的是,小岗村经过40多年改革探索,最近16年,终于走上新的合作化集体经济之路。小岗村通过党的后的新一轮改革,告诉世人: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只有走集体化、合作化之路,才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共同富裕的唯一出路。

事实证明毛主席所指引的农村集体化共同致富路线是正确的!

安徽小岗村,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上世纪70年代末,小岗村里到处是泥巴房子,全村20户人家112人,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

1978年,村里的18位农户在一纸契约书上按下“分产到户”的红手印,实行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此后,小岗村里粮食连年丰收,稻谷满仓。40多年来,从“户户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红”,从“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分红利”,小岗村里依然在发生更多喜人的变化。

小岗村这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诉说着时代变迁中村里的巨变,也在诉说着不变的“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戳视频,一起看↓↓↓

视频加载中...

(总台记者 吴俊 崔琦)


(编辑 赵羽祺)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