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黑龙江电视台 > 黑龙江考试在线直播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

发布时间:2022-05-18 11:33:56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

如何向家长说孩子成绩,孩子是父母的的心头肉,一点点的成长变化都会让家长倍加关注,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成绩看的过分重,认为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下面分享家长要如何看待孩子成绩。

家长要如何看待孩子成绩1

家长应该用什么态度看孩子的成绩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考试成绩。每次考试后,无论分数高低,首先要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看一看预期目标达到没有。如果预期目标达到了,说明孩子的前一段的学习是成功的、有效的。例如,某学生英语、数学一贯较差,因此,他把目标订在这两门课的提高上。考试结果是英语、数学有很大的进步,达到了预期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它学科暂时不理想,也应该肯定他这段时间的学习是有效的,并帮助他制订下一步学习计划。

(二)要用分析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成绩。如果孩子是认真的,刻苦的,而成绩还不理想,那么就应该

同孩子一道分析原因,而不是一味指责。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找: 学习习惯,通常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认真听讲,

认真练习,及时复习这几个环节;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在学习中认为只要花时间就能提高自己的成绩,晚上学得很晚,结果白天上课无精 打彩,或者有的学生一味做难题,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成绩。成绩的好坏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智力与非智力状态。例如,男女生,不同时期的学习成绩变化很大。作为班主任应该向家长讲一些孩子智力、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

分析进步的原因

现在以笔者所带班某次中考为例,来分析一下。我班全班人数56人,进步的学生29人,占全班52%,经过分析,进步原因如下:

(一)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认真刻苦的学 生有10人,占进步人数的34%。

(二)前次考试考得较差、考完后认真总结教训、并发愤努力追上 来的学生有9人,占进步人数的27%。

(三)在班上排名较后、为了改变自己的'名次努力学习的学 生有9人,占进步人数的31%。

(四)这次考试带一定偶然性的有2名学生,占6.8%。

分析退步的原因

此次考试有27人与上次考试比较退步了,占全班人数的48%。 经过分析,原因如下:

(一)正常浮动。一般我们把学生考试结果上下浮动五个名次看为一种正常现象,这种情况的学生有9人,占退步人数33%。

(二)因骄傲自满而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有7人,占退步人数的26%。 (三)学习习惯一惯不好、学习不刻苦、特别是在听课作业这两个 环节上存在问题的学生6人,占退步人数11%。

(四)学习方法有向题、学习时间安排不当、只注意做难题而忽视 了基础的学生8人,占退步人数27%。

实践证明,经过以上三个方面向家长介绍全班学习情况,对学 进步和退步原因向家长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个较客观的认识,对孩子的进步很有帮助。

家长要如何看待孩子成绩2

1、理性看待孩子成绩单

一次考试成绩其实并不代表什么,很多家长把这个当成非常重要的指标。孩子考的不好,就满怀怒气责怪孩子;孩子考得好,就一味地高兴表扬。启思维家庭教育告诉各位家长,其实这两种态度都各有弊端。

(1)高分不“捧”,总结经验

如果孩子取得了一个优异的成绩,家长当然要给予表扬,但是切记这个表扬不要过重,因为这样的做在无形中滋养孩子骄傲的情绪。

这时候家长们可以给予孩子一个爱的抱抱,也可以带孩子到书店去买几本书,满足孩子一次合理的请求,更可以趁着寒假多带孩子出去旅游增长见识,这些都不乏是给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奖励。

(2)低分不“棒”,找出差距

这里的“棒”,指的是训斥、挖苦和责骂。面对孩子成绩差或下降,许多家长会沉不住气:“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然而这样,不但无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家长应该针对孩子的成绩增强补弱,找出不足与差距,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下次的考试中考出好成绩。

2、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当中,并不了解自己的学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果这时家长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帮孩子分析,就会给孩子不同的角度和视野。

同时,家长与孩子在一起分析,既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交流,打破亲子代沟,更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对各科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等学习情况。

3、多与老师沟通

了解孩子性格、脾性者莫如家长,了解孩子学习问题的莫如孩子的班主任或老师,所以和老师沟通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家长应该通过老师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像电话、家长会、定期到校拜访等都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在与老师沟通的时候,家长既要让老师知道孩子的能力在哪里,也要让老师知道他的弱点在哪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他的希望。这样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因材施教,把握尺度。

成绩不是评判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孩子对电子产品感兴趣,有的孩子对花花草草感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

家长切忌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孩子的好成绩一定是孩子主动学习得来的,绝不是外界填鸭式的塞进去的,更不是用钱砸出来的。对待孩子的成绩,家长除了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外,也要学会引导孩子。

知识点分析

1、先看病,发现问题

和孩子一起浏览考试试卷。每题都看,重点关注错题、答起来不顺的题和瞎蒙的题,对于掌握熟练的题目可以掠过。

2、再找根源,找问题原因

把错题、难题、不会做的题所对应的知识点罗列出来,找个本子记录好,让孩子搞清楚原因并加深知识点的记忆。

3、后治病

让孩子对知识点做一个由点到面的更深更广的复习,彻底搞清楚相关知识题型的相互联系。最后给他们做一些相关练习,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学习方法分析

1、和孩子一起归纳学习方法

很多孩子学习习惯、态度都很好,但是成绩经常处于同一水平,很难有个突破;还有一些孩子学习拖拉、墨迹,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其实都是学习效率低的原因。

所以要让孩子劳逸结合,学习之余适当休息和锻炼,这样才有利于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2、培养良好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事决定孩子成绩好坏的关键,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如果考试中,记忆性的题目失分过多,那显然是学习态度除了问题。基础知识扎实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石,不要心存侥幸,认为平时拖拉点没关系,考试时认真点就能对付。

考试技巧分析

1、策略是否得当

了解孩子考试时间是否安排合理,有没有出现时间来不及的现象。

改正方法:

大致浏览下试卷内容,按题目难易程度分类,遇到比较难的题目,先空着,等全部答完后再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获得心理暗示,防止时间到了很多题目没有做的问题。

2、是否按标准答题

要认真分析不标准答题现象和低级的错误,比如:不按照要求涂答题卡,答案写在密封线外等等~~

改正方法:

要让孩子将不标准的答题方式记录下来,在下面写上标准答题方式,加深记忆,让孩子好好记住这次教训。

3、是否摆正心态

在分析考试过程中,摆正心态很重要,英语听力是否因为纠结前面而忽略了后面?数学是否因为专注某题而忽略简单题?导致一些不该丢的分丢掉。

改正方法:

需要告诫孩子,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慌,不要因为遇到难题,心烦意乱,打乱整个考试节奏。

所有的分析都是为了找出新问题,巩固知识点,发现新起点,追逐新目标。只有从中找出不足并持续改进,才能让孩子在下一个阶段不留任何遗憾。

家长要如何看待孩子成绩3

过于看重分数,会让孩子惧怕考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所有作为家长都有的正常心理,当家长开始对孩子的成绩有过高的期望时,也无形地给了孩子精神负担,怕考不好让父母失望,怕考不好被父母责怪,甚至很多成绩优异的同学,一面对考试就紧张,导致成绩不理想。

过于看重分数,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哪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能考出好的成绩呢?即使学习不佳的孩子,内心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知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不要一味的责怪,而是认同或肯定,平时成绩优异的同学,如果发挥不好或因为其他因素也会考得一塌糊涂,长期的训斥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被认可或被欣赏对孩子尤其重要。

身为家长,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考试分数虽能反映孩子的一些情况,但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的优劣。

但是,在目前国内的教育过程中,不少家长是缺乏正确对待孩子考试成绩的态度的,盲目的依靠考试成绩去衡量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

过于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往往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

首先:家长、老师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则会令孩子惧怕学习,从而躲避学习。

其次:家长过于看重考试成绩 ,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

第三:家长过于看重考试成绩,还会拉大家长、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不易于学生与家长、老师沟通。

对于家长遇到的这类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是比较普遍的。

那家长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学生的成绩呢?

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去看待:

1.不要片面夸大分数的作用,不能以分数高低作为判断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要善于从考试成绩的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以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当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时,家长的肯定与表扬能使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我认为,明智的家长应该适当的提醒孩子不要骄傲,不要轻浮,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迎接更艰巨的挑战。当孩子学习成绩后退时,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帮助。

这时,家长帮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优点,找到孩子的长处,优势的地方,这样才能体现家长更关爱孩子,更会教育孩子。

其实,在应试教育仍为主流的今天,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正常自然和无可厚非的。毕竟,在目前的体制下,分数仍是名校的“敲门砖”。但实际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关心关注仅仅停留在考试“分数”上,而忽略了分数背后孩子“成长”的信息。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对孩子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考试分数的确能够反映出一个阶段孩子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些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孩子在思想品德、智力发展等课本知识以外健康成长方面的信息。家长过分看重考试成绩,会给孩子健康成长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过分看重成绩,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辽宁省教委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家庭教育》编辑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者中,90.83%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为了使这种期望不致落空,家长纷纷为孩子请家教,让孩子参加特长班,有的家长还额外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对学生成绩的过高期望和过分投入,无形地影响和挤占了品德培养、体育锻炼、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时间,为孩子长远发展埋下隐忧。

另一方面,过分看重分数,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鉴于些,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成绩相比,成长才是第一位的。那么,对于考试成绩,家长应该怎样处理才能给孩子传递积极的信息,帮助孩子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呢?我觉得,以下三点是作为家长应该注意的。

一是“期望”不宜过高。

必须承认,由于个体差异和成长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因此,家长在确定对孩子成绩的期望值时,一定要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况,而不能盲目追求高分。如果期望值高于孩子的实际水平,不但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精神与学习负担,让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剥夺孩子本应拥有的童年生活乐趣,使他们长期处于超负荷生活状态,影响其身心发育,损害其身体健康。正如一首歌曲里唱的那样:“人生就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强迫孩子始终呆在“波峰”呢?

二是“夸赞”不可过度。

如果孩子考了高分,适度的表扬和奖励是必要的,但不能没有评价标准,认为只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就一好百好,更不能“只要学习好,要什么给什么”,用超出孩子成长必须的物质化奖励将孩子“捧”得飘飘然。这样会无形中扭曲孩子的价值观、滋生自满情绪。我们完全可以带孩子到书店去买几本书、满足孩子一次合理的要求,甚至给一个大大的拥抱、几个吻,就可以当作奖励了。此外,我们还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卷面的得失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告诉孩子“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让孩子在胜利面前能够保持清醒头脑。

三是“惩戒”不能过苛。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考试成绩不好,如果是因为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等原因造成的,适当的惩戒是有必要的。但惩戒的出发点应该是有利于孩子成长和进步,而不能是为发泄家长自己的不满情绪。考试分数低的时候,大多孩子都是很难过的。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和风细雨般的安慰与鼓励。我们要先在语言上给予安慰与鼓励,然后帮助孩子分析分数低的原因,是基础掌握不牢、还是方法不对、或者是时间未能合理分配等等,进而引导孩子找到提高成绩的方法。

现在家长陪孩子学习似乎成了孩子折磨家长的手段,好多被拍成了段子让家长哭笑不得。强硬的陪孩子学习,逼孩子写作业可能并不是陪伴学习的初衷。家长的陪伴,对于孩子学习是很重要的。刚开始接触学习,孩子肯定会有不明白的地方,并不是家长看着,什么也不干,把孩子骂哭孩子就能掌握知识点的。反而觉得,应该是家长放下手机,放下工作,和孩子一起学习,看看书。孩子更需要的是榜样,是陪伴,而不是命令,不是强硬的让写这写那。不会的问题,家长也不用告诉答案,可以一起想办法和孩子去探索答案。家长需要有一颗耐心去陪伴孩子,而且一定要注意需要,家长是孩子的天,可能一句玩笑式的责骂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创伤。所以放下手机,陪孩子学习而不是教孩子学习可能才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有一个顺口溜叫:“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相信每位望子成龙的家长对这句流行多年的顺口溜都很熟悉并且感触很深。

当今,许多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试成绩。家长们觉得,只要孩子考试成绩好了,什么都好说;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怎么都不行。似乎孩子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考试成绩。对成绩好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极其宠爱;对成绩不好的孩子,咒骂声不绝于耳,有的孩子还免不了受皮肉之苦。考试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事,但正确看待考试成绩却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

考试只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组成部分,但有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考试看作是学习的结果和终点,因而更看重考试成绩本身,而不去分析孩子取得成绩的前因后果。实际上,考试不仅仅是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且对孩子的学习起着一种刺激和推动作用。没有考试,就没有压力,孩子就会因为没有动力而停步不前。

比如在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在期末考试中考了全班第五名,成绩比较理想。可是回到家后,她爸爸却大发脾气,埋怨孩子没能进入前三名。其实这个孩子考试前一天也非常努力去复习了,做题做到深夜,头昏脑胀,体力不支,取得这个名次已经很不容易。由于家庭的压力,渐渐地孩子的脸上笑容消失了,父亲的要求使她不堪重负,心理上的压力和身体上的疲劳,致使她的成绩由原来的名列前茅变为班上的下游。

家长们为了使孩子取得好的成绩,使出浑身解数,请家教、陪读或者以高压的方式给孩子加码,使孩子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进行。但是考试成绩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绪,考好了家长当宝贝,考不好受到家长的埋怨和训斥。

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研究中发现,孩子最高兴的事和最烦恼的事,排在首位的都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关。百分之五十的学生生活中最烦恼的事就是“考试没考好,成绩不理想”。考试对孩子和家长来说,真可谓“让人欢喜让人愁”、“几家欢乐几家愁”。

实际上,考试成绩的好坏并不是衡量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也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学习水平。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有趣的现象:一些在国内总得高分的学生在美国教授那里,却没有得到预想的好成绩;而一些在国内总是得不到高分的学生却在美国教授那里意外的得到了高分。原因是中国和美国不同的评价标准,导致了极为不同的评价结果。美国教师认为学生能高水平的阐明一种观点,就可以给高的评价;中国教师侧重面面俱到和符合标准答案。

孩子如果常年累月的在一种机械刻板的教学模式里学习,必然会严重的影响他的想象力。有孩子尽管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头脑灵活,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很强,他们并不拘泥于死记硬背和标准答案。因此家长不要仅用一百分来衡量孩子的学习好坏,而是还要看孩子是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还要允许孩子的成绩有所起伏。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情绪起伏较大,这是影响孩子考试成绩的一个原因。再加上考试成绩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考试难易程度不一,考试类型不熟悉,试卷要求不明确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真实水平的发挥。

因此,家长不要只看分数本身,考试仅仅作为参考,要允许孩子的成绩有起伏,改变“无错误”的教育念,并帮助孩子分析出错的原因。到底是粗心大意,还是没读懂题意,还是努力程度不够,还是临场发挥太紧张,让孩子在吸取教训中不断进步。

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还要避免用绝对、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六十分对于一个一贯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来讲,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样对一个总是考一百分的孩子,九十分的成绩也许会说明一些问题。如果把分数看成是绝对的静止,就会使前者不管进步了没有都要受到批评指责,从而丧失信心;后者虽以暴露出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却因成绩不错得到赞扬奖励,从而沾沾自喜。因此,家长要知指导孩子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分数,对考试成绩有正确的认识。

每次考试过后,不要简单的对孩子的成绩加以指责或赞扬、惩罚或奖励。对于成绩较差的孩子,要细心观察并鼓励他的点滴进步;对于成绩好的孩子,要观察孩子的缺点和不足,避免孩子骄傲自满的心理滋生。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考试不仅是对智力的检验,也是对意志品行的检验。孩子学习的好坏不能只看所取得的分数,还要看他是否有勤勤恳恳的学习态度,扎扎实实的学风,真正意义分数里面,还应该包含孩子人格的成长。

是的!考试完了,家长听到了孩子的名次,就有点不理智,就打孩子,找校长,向教委告状!有一次开全市教师会议,大会上教委主任说:今后不准给学生排名次了,说有一个小孩平均分99,排名28,家长一看名次就急了,其实前27名都是双百并列第一,99分也是20多个,是并列第二,这个99分在别的班就是第一名。再说通过这一次考试也看不出孩子学习好或者是学习不好,只能做一参考,考查一下这一段时间孩子的学习情况。

家长看见卷子,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哪里错了,哪里掌握的不好,把不好的和不会的都学会就行了!多鼓励,多表扬,孩子是夸大的!

这个问题要从家长是什么类型说起。

把家长爱不爱和管不管孩子作为维度,可以分出四种家长来:

专家型家长→深爱+严管

溺爱型家长→溺爱+不管

专制型家长→严管+不爱

放任型家长→不管+不爱

四种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反应迥然不同:

放任型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根本不在乎,学不学,学得怎么样,统统与他们无关。成绩一塌糊涂他们不会骂,成绩很优秀他们也不会点赞。这种家长对孩子就是放任自流,说难听点,这种人根本不配当家长,生为他们的子女,是一个悲剧!

专制型家长粗暴简单,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爱或很少爱孩子,爱的全是自己!他们通常对孩子管得很严,严厉到苛刻的程度。但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缺憾去强迫孩子来弥补。他们逼着孩子去做的一定是自己做不成、不会做或已经彻底错过了的!孩子是什么特质、有什么兴趣爱好、成长的途径如何设计他们一概不管,他们只按自己的主张去规定孩子的一生。若是孩子稍有不从、稍有逾越、稍有差距,他们便不分青红皂白,非骂即打,轻则恶语相向,重则拳打脚踢!

溺爱型家长则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爱孩子爱得失去了自我,一切都依着孩子、惯着孩子。无原则地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不管这种要求是否合理应当。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智力的成长,他们反倒并不在意。他们只要面对孩子,心里就没有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唯一的标准就是孩子的喜恶。这种家长爱得卑微、爱得怯懦、爱得盲目,整天想着的是如何哄家里的小主开心,哪敢对小主的学习说三道四啊!考得好恨不得把心挖出来奉上,考得不好也要变着法子夸孩子进步。

专家型家长深知自己的责任,他们以自己为家庭的中心,但同时以孩子为家庭的重心。他们自己不断进步,也一直密切关注、提前规划而不是规定孩子的成长路径。他们爱孩子是爱在心里,爱得克制、爱得理智,管孩子是管在经常,严在日常。他们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仔细观察、耐心陪伴、合理建议、懂得变通,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既是血脉至亲,又是亦师亦友。孩子有心事会跟他们倾吐,孩子有困惑他们也会指明方向,但他们不常说,只在关键时关节处稍加点拨,循着孩子的天性与品行、能力与特点,顺水推舟,把孩子轻轻巧巧地送上正轨,从此奔驰在人生的快车道上,处处先于别人。

四种家长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态度截然不同:

专制型家长见孩子考得差是劈头就骂,伸手就打,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哪有什么理性?

放任型家长根本看都不看,甚至不知道孩子是否考过试,成绩怎么样,有的来参加家长会连孩子在哪个班都不清楚,谈什么理性?

溺爱型家长对孩子的成绩不敢评价、不会评价,没有客观标准,谈什么理性?

唯有专家型家长才会理性分析孩子的成绩,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走势、横综比较等方面给孩子提建议。不以分数论成败,而是重视孩子的努力方向。

但愿更多的家长成为专家型家长!

家长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学习。愚以为,学习问题,不单是学习的问题。可能牵涉的问题比较多。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生活行为习惯,并且这个问题比学习本身还重要,它会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举个例子来说,就会比较容易明白。有些孩子行为习惯不好,如,不懂得倾听,老师上课的时候,不管老师怎么说,他依旧无动于衷。往往,老师得点名,或用教鞭敲打讲桌,孩子才振作精神。也就是说,在学校里孩子很“顽”。其实,孩子并非在学校里才这样的。他在家里也是这样,比如,大人叫他吃饭,他总爱理不理的,或总得叫好几次才动身去吃饭。因此,孩子近乎麻木对待大人,到了学校也是这样进入课堂状态。如斯,怎么能读好书呢?

可见,大人,不单是孩子进入了小学,才重视学习。而是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因为习惯成自然,孩子怎样跟家长交流,或怎样生活,会影响进入小学的学习状态。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坏习惯一旦养成,将贻害无穷。因此,作为家长的,应该有长远打算,在孩子还未进入小学的时候,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比如,会听话,学会正确表达,有规矩,做事有始有终,会自己收拾东西,有责任感等等,这些都是为以后学习做准备的。

而孩子进入了小学,一二年级是关键期。家长要关注孩子安然度过这个时期,也就是说让孩子跟上功课,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考试成绩最好能保持好。若此,孩子以后学习就会越发轻松,不怕学习,爱上学习。具体说,家长要做到:

一、随时关注孩子学习情况。一年级关键是识字拼读。这是难关。家长一般要坚持检查,按老师的要求掌握,让孩子跟得上。孩子能跟上功课,就不会出现为难情趣而爱上学习。只要孩子有兴趣,自会乐此不疲。

二、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习惯最重要。学校回家,让孩子先做完功课,再玩耍。或许,有的家长会说孩子在学校学习很累,应该休息一下再读。这话是有道理的,但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孩子一旦玩上。收不回玩心,不肯做功课了。如果休息,不看电视,不玩电脑,仅是体育运动等等。并且先学习在玩耍,这本身就是主次的问题。学习是主要,玩耍是次要的,主次轻重分明。让孩子懂得做事要有轻重缓急之分。

还有,认真书写,按笔画笔顺书写,一丝不苟。及时认真完成作业,读书时,专心致志,绝不能边做边玩,没有时间观念。只有完成作业后才玩。

三、多识字,多阅读。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阅读,是学习好的前提。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平日里,陪孩子多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一个会阅读的孩子,及时学习不会很好,但跟上学习是不在话下的。

如果家长自己没空,可请人帮忙孩子的功课,最好是能请上心的,懂教育的,这样比较好。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自己的行的话,一定要自己管教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上学习。

如果家长在孩子从小时,就有意识去培养孩子求知的意识与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去引导帮助,总会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为此,家长对孩子读书教育,就要足够的耐心,要做认真细致地辅导工作。尤其是那些不教差的孩子,更是如斯,持之以恒,方见成效。

一家之言,欢迎留言加关注,进一步交流探讨。谢谢!

田戈教育,专注教育,更多精彩内容期待分享!

教育心理专报认为,对待孩子的成绩,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理性看待学习成绩与成才成功之间的关系。

孩子的学习成绩确实很重要

不可否认,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要。有个好成绩就能读个好大学,甚至将来能有好的就业和好的发展。尤其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让孩子取得好的学习成绩,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是一条比较公平的捷径。随着国家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高考在学籍、报名、考试、录取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登记、审查和监管制度,可以说高考是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已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高考成了破除年龄、婚否、出身限制,尤其是寒门学子逆转命运的重要机会甚至是唯一机会。对于有志实现梦想、追求更高的青少年来说,高考提供的是一个公平公正、不论其他什么财富、背景等因素的绝好机会。

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一定成才成功

尽管学习成绩很重要,但它只是素质教育的其中一部分。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包含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除了学习成绩外,人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因素也至关重要。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能力一定强,一定能成才成功,高分低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知识分子、甚至违法犯罪的知识型人才并不罕见。因此,不能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全面发展。

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一定要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教育思想就涉及到了动机、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美国医学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发表的《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论证。

一般认为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六个方面,非智力因素包括与认知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指出:“在人的成功因素里面,智商只占 20%,而情商要占到80%。”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它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非智力因素较差,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较好,则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获得精彩幸福的人生。

结束语

孩子学习成绩好当然是好事,但是家长切莫沾沾自喜,忽略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切莫妄自菲薄,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一定能促进孩子成才成功。

【点击右上方关注,教育心理专报与您分享更多少年儿童教育心理管理实战经验、教育案例和感人故事,帮您解决教育困惑!】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记忆犹新。

不过我上学的时候,父母从来没有过问过我的成绩,反正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学习很好不代表长大了能赚钱,这个道理是工作之后才体会到的。所以,对孩子从来不苛求分数。

考的好也罢,考的差也罢,只要比自己有点小小的进步就好。关键是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现在的孩子也不容易,每天都做作业做到很晚,说是减负,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而且好多作业都是用手机做,累坏了孩子的眼睛。

作为孩子只要努力了就好,作为家长,只要孩子努力就好,偶尔偷偷懒,不做作业,我也是支持的。

尤其是小学生,这个时候的成绩没什么用,小学的知识等以后会再学一遍,话说学生上这么多年的学,以后真正用上的有多少?对人生真正帮上忙的知识有多少?

寥寥无几。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升入初中是他们人生中一个关键阶段。进入初中后,校园环境、学习方法、活动形式等都将发生变化,能否顺利过渡,成了家长们十分关注的话题。近日,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邀请立达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吕孝华在“云端”为在校六年级学生、家长开展了一场小升初衔接讲座,助力孩子们顺利进入初中学习阶段。

吕孝华是立达中学英语高级教师、苏州市直属学校德育优秀工作者,拥有20余年一线教学经验。讲座上,她向学生、家长们介绍了进入初中学习阶段课程及学习方式的变化、处于小升初衔接过程中青春期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并且结合自己的教育案例,引导家长们在此阶段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吕孝华告诉参与活动的学生、家长,进入初中后,课程量增加,课程难度加大,孩子们首先要调整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上课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不间断地自主复习总结,因为课程量的增加,学校没有很多的时间为孩子们进行系统的复习,因此,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闭环”学习习惯至关重要,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问老师,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

吕孝华老师

“进入青春期,孩子们从之前对家长的依赖转变为对伙伴的依赖,此时家长自我角色的定位非常重要。”吕孝华解释,小学阶段,家长们会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安排孩子的学习内容,而到了初中阶段,孩子们进入青春期,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增强,此时家长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孩子的“小伙伴”,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陪伴孩子的学习、生活。

“大部分孩子焦虑背后的原因是家长的焦虑。”讲座上吕孝华强调,教育真正的改变是家长的改变,家长应该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孩子,与任课老师多沟通,多方面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给出合理的期望,与孩子共同制订学习目标及计划,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吕孝华还建议家长,不要过度关心孩子学习成绩,这样只会过度放大孩子身上的缺点,除了学习以外,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家长应多听听孩子心里的想法,给与尊重理解,给孩子自由、多信任孩子,做一名温柔而坚定的陪伴者。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宋砚乔

校对 盛媛媛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