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河北电视台 > 河北公共在线直播

公共文化锻造转型升级的“新支点”

发布时间:2015-02-23 11:25:06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鹰手营子矿区,一个因鹰而名,因矿而兴的方圆不足百里的山窝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它是享誉全国的工矿区。

送献出去的是宝藏,留伴自己的是废墟——这,几乎是能源型城市难以逃脱的结局。到本世纪初,留给这个矿区的是坑洼的道路、沉降的大地和大量下岗失业者……

2009年的3月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务院批准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鹰手营子矿区位列其中。

资源影响发展,但资源并不决定发展。

2013年,鹰手营子矿区荣获河北省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二十强”称号;区文化馆中央宣传部全国“双服务”领导小组评为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2014年,鹰手营子矿区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单位。

蓬勃的公共文化建设,让鹰城人享受着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普惠、均等和优质文化幸福的同时,再一次让这座昔日的矿区享誉全国。

发挥优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引领发展

一“矿”独大、以“矿”为主的产业结构,造成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鹰城人难以忘却的阵痛。

破壁突围,转型复兴,摆脱资源枯竭的束缚是全体鹰城人最深切的渴望。

营子矿区有着鲜明的区域特色,这里曾是清王朝皇家训鹰的禁地,满汉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乡土文化丰富厚重;此外它又是享誉全国的工矿区,工矿文化沉淀较深。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文化需求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该区牢牢把握这种优势,以文化实力带动发展水平提升。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文化独特的先行催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作用,提升老百姓文化自信与自觉,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积累转型动力,锻造助推全区转型升级的“新支点”。

虽已入冬,行走在营子矿区各休闲广场,歌也喧天,舞亦翩跹,转型城市的人民尽情享受着甜美的文化生活。沿着一路贯通的滨河公园行进,在营子镇的黄金地段,全开放式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影院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全区4个镇、一个街道办事处、15个行政村、10个社区,全都有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营子矿区文广新局局长赵海军自豪地说。

为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近几年来,营子矿区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区、镇、村三级齐头并进,掀起了文化设施建设高潮。相继建成了数字影院、滨河文化广场、铁北路文化长廊、天骄文化广场,完成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升级和广播电视中心改造工程,“两馆”均达到部颁二级馆标准。集博物馆、规划馆和展览馆于一身的综合展馆正在建设之中。全区四镇文化站均独立成院,建筑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在河北省第一次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中,一个乡镇文化站达到“一级”标准,3个乡镇文化站达到“二级”标准。全区15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都有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和文化大院,村村都有文化活动阵地和秧歌、健身队等活动团体,实现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高点起步——高标准建设,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落脚点

在寿王坟镇铜兴文化广场,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篮球场、健身设施、露天演出剧场……应有尽有。

走进没有院墙、没有栅栏的区文化活动中心,虽至年根,却同样热闹非凡:摄影展厅内,人们在欣赏专业的灯光下光彩照人的摄影作品;钢琴教室里,孩子正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舞蹈排练厅里,群众自发组织的舞蹈队队员们正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这里像一个微缩的世界,空气中充盈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弥散着盎然的生机。

营子矿区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惟一标尺,以高于全市指标的高水平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作为人口不足7万、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足1个亿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营子矿区2012年、2013年、2014年每年区政府财政性经常收入增幅为10.2%、13.7%、10.4%(预计),文化事业投入增幅却为16%、18.6%、22.5%。

在城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15分钟的文化服务圈:居民步行10到15分钟,就可以到达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参加各种活动,享受到各种设施齐全、便捷的免费文化服务。

文化馆的馆舍面积为2098平方米,馆内设有各类活动厅、排练厅、教室、多功能厅等场所,并配有室外活动场地,馆内音响、灯光、道具等设备齐全,各类设备总值达到200余万元。

该区在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高标准引领群众文化活动。统筹整合全区内的文化资源,建立了5个群文辅导基地、18个基层服务延伸点,挖掘辅导文艺骨干。对社会办团(队)实行定期评估和动态管理,加强对企业文艺团体、校园文艺团体、社区文艺团体的引导和扶持,使全区各单位、社区、企业、学校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变客人为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参与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自觉行为。

开放创新——文化普惠,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高标准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已经建成……鹰城人却没有满足眼前的成绩。

“怎样让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发挥更大的作用,能最大程度地惠及于民,让老百姓得到文化实惠,让百姓们有文化的印象和声音,这是我们要做的。”营子矿区文广新局局长赵海军这样说并践行着。

在营子矿区,所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及基本服务项目,全面对市民免费开放,市民可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最大限度发挥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

图书馆以大开间、全开架,集藏、借、阅、检、管于一体化的全新理念,实行高层次的免费开放。为了方便群众,图书馆免费为老人、小孩、暂住居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办理借阅卡,免费为读者开放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架借阅。为了盲人读者,工作人员每次都将所需要的书送到盲人的家;为了老年读者的安全,记下老人的电话,随时联系、问候;为了让百姓有家的感觉,在文化馆舞蹈厅内,专门设有活动休息室、淋浴室;为了提高“两馆”利用率,让大家尽可能地知道并享受到公共文化设施无障碍、零门槛进入的惠民之举,经常性地进行各种宣传……

该区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逐步扩大“两馆”的开放,使文化队伍日益充实,文化活动越发的活跃。几年来,营子矿区推出了文化广场活动、文化下乡活动、社区文艺汇演、春节花会表演、节庆文化活动系列,各种文化活动雅俗共赏,满足各阶层群众的需求。跳舞、下棋、唱歌、玩乐器、体育竞技……许多人都在一座座文化场地、一场场文化活动中地找到自己的所爱,使人们从单调的业余生活中走出来。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加了营子矿区的动感与色彩,更显示了营子矿区的文化个性。

文化崛起——公共文化成品牌,文化民生树样板

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的每一次扩大,服务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与创新相伴而行。

营子矿区在解决好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文化布局。

全区4个镇重点街道和村都成立了艺术团或秧歌队,社团异常活跃。在广场上,演员与观众面对面,使千百名普通工人、农民由观看者变成了参与者,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文化广场、文化下乡活动刺激了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的发展;一些文艺社团从无到有、从单薄到壮大;一些老艺人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在吹拉弹唱中找回了自我,也带动同龄人养成乐观的生活习惯重塑了自我。全区逐渐形成了铜矿社区宣传队、欣欣艺术团等一个又一个 “群众品牌”,开始代表鹰城人享受公共文化成果的民间品牌走向省台,走向央视。

近年来,营子矿区在国家、省、市级各项赛事活动中先后有近百人次获奖。舞蹈《看秧歌》、二重唱《今夜无眠》、舞蹈《欢乐草原》、音乐快板《全市人民过大年》等节目都在省、市电视台播出,多次在省市级各类比赛、汇演中获奖。特别是在全市第三届舞蹈大赛中,营子矿区选送的9个节目分获各组别和舞种的一等奖、二等奖。

启示:公共文化建设,引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升级的又一选择。

启示之一: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是资源枯竭城市实现转型升级的又一选择。大多数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都在走已形成的转型模式的老路,只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转型发展中惠民工程之一去硬性完成。而鹰手营子矿区在实践中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了推进转型、改善民生、提升发展层次的重要手段,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课题,大胆探索试验,证明了公共文化服务在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启示之二: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民生的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矿可枯竭,精神文化却永无止境。如何让已形成的上层建筑反哺经济,营子建立起服务性政府,让不富裕的地方财政扛起了大旗。全区创新机制,消除壁垒,2010年完成了本地区的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优化了文化管理职能,为公用文化服务工作开展铺平了道路。区委、区政府创新工作方式,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矿企与地方共建,让鹰城人享受到服务型政府带来的普惠。

启示之三:鹰城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主动继承、推动和创新文化事业的发展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体现。鹰城文化现象的异彩纷呈,文化事业的繁荣,还得益于鹰城人在困难时期不忘初衷,坚持继承优秀传统、坚定不移地传扬繁荣时期的文化习惯的自觉。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面对资源枯竭的困境,只要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发挥优势,开放创新,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在转型升级实现复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 文化   升级   公共   支点   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