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福建电视台 > 福建体育在线直播

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是什么感觉)

发布时间:2022-05-18 19:50:05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是什么感觉)

死亡是什么感觉?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但死亡却是非常可怕的词,因为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死亡,所以很多人对于死亡的感觉是非常好奇的。为大家分享真正的死亡是什么感觉。

死亡是什么感觉1

1、下沉

感觉身体在不断的下降,身体上没有任何附加的压力却一直不断的沉下去。感官上也没有痛感,意识很简单甚至有的呆,就是这样的感觉。这感觉和躺在记忆海绵床垫上的感觉很相似,躺下去的时候身体陷入其中,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被包裹的感觉。如果想亲身体验,可以先让自己躺在床上,然后调整呼吸,做深呼吸,接下来像做瑜伽那样放松身体的每个部分,每个细节,从头部、躯干直至眼睛、手指等等,充分放松的时候来对比刚躺上床时候的差别,这就是身体濒死体验的轻微感受。

2、分离

据经历过死亡感受的人讲述,在他认为自己即将死亡的时候自己的意识和形象会与身体产生分离,他可以俯视着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看到周身忙碌的医护人员。然后他们可以看到隧道和尽头的光线,此时会看到一生中一些重要的经历画面,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感。濒临死亡的感官意识来源于不同的方面,生活经历重现来源于认知,愉悦的感受来源于情感,意识与身体分离来源于超自然,这也是专业人生对濒死体验主要进行研究的三个方面。

3、态度变化

临床科学研究发现,濒临死亡的人会出现思维、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害怕死亡,性格也变得更加的豁达,拥有更多的包容心和耐力。如果濒死体验者最终恢复了健康,他们自己本身会变得更自信也会更加友善的对待他人和社会。但并不是所有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都会变得积极乐观,也有的会出现压抑消极的心理状态。

4、身临其境

一少部分有死亡体验的人表述自己那时候有一种被催眠了的感觉。像是真的身临其境的经历一般。比如,你正在天空飞翔,可以看到远处的高山,山涧的溪水,还有和你比肩的鸟儿一样,这不是你脑海中想象的情景,而是感觉自己真的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

死亡是什么感觉2

1、失去知觉

一般来说,人在死亡之后,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才会完全失去知觉,虽然脑死亡之后就标志人体的死亡,但由于神经和细胞的.死亡一般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至少半个小时左右人体仍然会有一定的抽搐性的活动。

2、你可能觉得自己在做梦

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接受调查的88%的人认为,自己在濒死的时候正在做梦,有的即使被救醒了,依然感觉梦境非常真实。

梦境很温馨的,梦里的主角大多是已经逝去的亲人。

整个情景,可以参考影视作品中,人在弥留之际,看到了已经去世的父亲或者母亲,甚至和对方对话。

3、大脑会异常活跃

最近有一项实验为动物濒死体验研究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启示。密歇根大学生理学教授Jimo Borjigin和她的团队研究时,对其中9只白鼠实施了心脏骤停的措施。在观察白鼠死亡的过程中,研究团队用脑电图检测了白鼠的大脑活动。结果显示,在死亡后的30秒内,白鼠大脑中的神经元活动激增,甚至比白鼠活着清醒时更活跃。他们在研究报告中写到:“白鼠在进入死亡状态下的高频神经生理活动超过了清醒状态期间的检测水平。这些数据表明,哺乳动物的大脑可以在濒死时产生并加工相关的意识。”

4、大脑会出现幻觉

在临死前周围会出现别的“人”,这个人或许是来帮助临死者顺利过渡到死者国度,也有可能是来告诉临死者丧钟还没有敲响,要回去人间再待一段时间。

而且这时候临死者会对一生做一次回顾,过往按时间顺序,一幕一幕,连当时的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不过据根据他们的讲述,大概能确认人临死前感觉都是大脑产生幻觉。

5、你可能仍然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

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很多人在濒死的时候保留了大脑的功能,他们能听到周围的对话,并看到周围发生的事情。

这种情况,经常被神化为灵魂出窍,死亡后靠灵魂了解周围的一切,但事实上,这只是大脑的功劳而已。

6、回光返照

很多人在死时没有任何不适,反而可能会觉得出奇的好。

1957年,爬虫学家卡尔帕特森施密特被毒蛇咬伤,但他没有做任何医疗处理。

第二天,他发现自己有怕冷、粘膜出血等临床症状,并记录下来,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中毒了,反而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很好,并给自己的单位打电话,说明天就来上班。

但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病情迅速恶化,不久就去世了。

7、如果你想象力丰富,这可能是一次大胆的幻想体验

2018年,一项研究表明,有幻想倾向的人,也就是那些花很多时间编造故事的人,在濒死时,有更强烈的梦境体验。

在死亡时测量他们的反应,结果发现,真正富有想象的人,对死后的内在状态,也就是情绪,非常敏感且丰富。

8、可能会很痛苦,也有可能什么都感受不到

如果是因为外伤性伤害或者过敏反应死亡的,可能感受到的就是痛苦。

一胰腺癌患者,在死前曾写下自己的感受,她对死亡的感受,除了痛苦就是痛苦。

一足球运动员在比赛途中突发心脏病,濒临死亡,幸运的是,被成功复苏,他回忆到,当时能记住的事情并不多,只觉得有点头晕。

当然也有可能什么都感受不到,毕竟有的人,感官正在慢慢关闭,没有感官的帮助,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死亡是什么感觉3

死亡的变化

死亡瞬间

医学意义上的死亡被定义为大脑排出所有氧气。这时,人的瞳孔会变成看上去像玻璃晶体一样的物质。

死亡1分钟

已经凝结在一起的血液开始导致全身的皮肤变色。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肠和膀胱开始排空。

死亡3分钟

这个时候开始,脑细胞开始成批的死亡。高等思维的过程 - 例如考虑怎么才能不死 - 或生前对不起谁 - 终止。

死后4-5分钟

瞳孔放大并开始失去光泽。眼球已经开始从球体慢慢变平,因为这时身体内已经没有血压了。

死后7-9分钟

脑干死亡。

死后1-4小时

身体肌肉开始僵硬,并使头发竖立,也就是这个原因,人死后看上去头发长长了。

死后4-6小时

尸僵开始扩散。凝结的血液开始使皮肤变黑。

死后6小时

肌肉仍然会痉挛。一些厌氧性的生理反应仍然在继续。

死后8小时

身体已经彻底凉了。最黑色幽默的是,这种情况下,男人会实现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恐怖的一次的坚挺。

死后36-48小时

尸僵现象开始消失,身体重新变软,柔软到可以去表演柔术杂技。

死后24-72小时

由于身体内存在大量细菌,体内富含蛋白质的各内脏开始腐烂,而胰腺开始消化自身。

死后3-5天

身体上开始出现浮肿,带着血液的泡沫开始从口和鼻子中流淌出来,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死后8-10天

各种因腐烂而产生的气体充斥腹部,舌头从嘴里伸出来了,由于血液开始分解,身体也随之从绿色变成红色。

死后几周

现在是化妆的时候了,指甲和牙齿开始脱落。

死后1个月

开始液化,有人想点杯草莓汁吗?

死后数月

脂肪会转化成绿色的物质,被称之为“尸蜡”。

死后一年

回归自然

碰到过颈总动脉割断伤和腹主动脉穿通伤的病例,过程触目惊心……

颈总动脉割断伤一例

颈动脉外伤破裂是一个死亡率极高的急症,因为颈动脉血流量极大,破裂后出血量大,短时间内会造成失血性休克和死亡,大部分患者来不及到达医院。

但幸运的是,凡事总有例外!

患儿,男,3岁。右颈部玻璃割伤5分钟入院,急诊室休克状态,血压测不出,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家属用毛巾压迫伤口止血(后来去掉压迫已经没血出来了)。

我们马上建立静脉快速输液,急诊手术。

术中见颈总动脉破裂半圈,阻断血流后缝合,复通。术后转入ICU,经过治疗后,患儿恢复得不错。

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损伤原因多为穿透伤或腹部的挫伤。

50%以上患者因大出血或伴有内脏损伤而早期死亡。有些病例因发生后腹膜血肿或因周围组织填塞使出血减少,而获得抢救治疗的机会。

某日,110报警中心转120,送来一名20岁男性,腹部正中刀伤,路边昏迷被路人发现。

送来医院后,我们检查发现脉搏细弱,血压测不出,腹部正中2cm伤口。

直接绿色通道送手术室,探查见腹主动脉0.5cm裂口,由于没有无损伤血管钳,压迫后出血停止,只能缝两针、压迫2分钟,血压稳定了再缝,30分钟过去了,缝好了,救活了,总出血约3000ml,创造了历史。

大动脉被割断后多久时间,一个人可能会因失血过多而死?

实际上,一个人体内的血液含量和性别有关:一般情况下,相同体重的男性会比女性的血液量略大,两者之间有大约0.5%的血液占比差异。

而且,即便是同一个人体内所含有的血液量,也会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细微差异,只不过相同个体在不同实现的血液量相差往往不超过10%。我们可以进行一组简单的计算,假如一个人的体重是50千克,性别为女,那么其体内的血液应该有3500毫升左右血液。

既然是颈总动脉这样的大动脉被隔断,那么这就意味着个体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流失掉身体中的血液。要知道,当一个人身体所含血液在短时间里的流失量超过30%以上,同时还具备失血速度快和来不及进行血液补充这两个可怕的前置条件时。

那么,只需要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失血者就会出现失血性休克情况,本质上就是身体中的血容量不足超越代偿功能,而最终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身体中的多个器官出现功能性衰竭。

首先,需要说明隔断大动脉本身并不会致人死亡,失血过多才是真正的死因。而且,也不是所有大动脉都容易被隔断,尤其是埋在身体深处的那些大动脉,如果不是重击一般是接触不到它们的。相对而言,颈总动脉应该是最容易受到外界伤害的大动脉之一,因为其左右两侧各一个的颈总动脉就位于头颈部,这原本就是一个相对比较脆弱的身体部位。

虽然颈总动脉的下段因为舌骨下肌群和胸锁乳突肌而被覆盖了一定的深度,但大家可以立马尝试一下,其实,我们用自己的手就可以在颈总动脉的上端位置感受到它们的搏动。为什么一个人被抹脖子以后是很难被抢救回来的?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大动脉会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就流失大量身体中的血液,而颈总动脉破裂以后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进行抢救。

抹脖子和割腕这样的他杀和自杀方式,算得上是一些剧情中的并不罕见的悲情画面,当然,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这些情节同样也曾在现实中上演。但实际上头颈部的颈总动脉是大动脉,而手腕上的尺动脉(约0.4cm的起端外径值)和桡动脉(起端外径在0.3cm左右)则是肱动脉的两个分支,简单点说,手腕上的那两条很显眼的血管并不是部分人以为的大动脉。

简单来说,动脉在人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保证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能够持续不断地接收到由心室输出的血液。而且,左心室和右心室在输血过程中还有特别明确的分工,前者负责输出的动脉血具有氧饱和的特点,而后者所输出的血液则是与前者不同的静脉血类型。实际上,血管虽然是我们常常看到、感觉到的身体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哪些动脉是大动脉,以及不同类型动脉的划分依据又是什么。

实际上,动脉的大小之分有四个级别,分别是微、小、中和大,而划分的依据则是每个动脉本身的管径大小值。除了大家熟知的颈总动脉、肺动脉、锁骨下动脉、股动脉、无名动脉、额动脉和主动脉等大动脉以外,中动脉的管径大小是在1毫米以上,而小与1毫米、大于300微米之间的动脉血管则是小动脉,自然剩下的管径值更小的动脉就是微动脉了。

当然,只要是从心室位置衍生出的血管,即便是它们的分支也都属于动脉的范畴,与此同时,人体中的这些动脉还具有基本一致的结构特征,都是由外层、中层和内层的三层膜构成,只不过在中膜层厚度这个方面,大动脉的厚度会是所有动脉管壁中最厚的。至于多出来的厚度,其实就是主要就是平滑肌和弹性膜这些,正式因为大动脉的管壁弹性也足够大,所有也才有了另一个弹性动脉之称。

颈动脉破裂,出血量大概在83毫升/秒,人体出血1000毫升基本就昏迷或者死亡了,自己算还能活几秒吧

谢邀!人被割断大动脉,有可能十秒钟,人就会失血过多死亡的,尤其是像颈动脉或者是股动脉,有的时候甚至是腋动脉,它也会在数秒钟,甚至是数分钟左右就会死亡。

其实,在这里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去定义大动脉,更多的是要明确他离心脏的具置,有的情况下,虽然动脉的直径相对比较窄,构不成大动脉的标准,但是它的压力非常高,那么也会造成在短时间内引起死亡的情况。

在这里举一个非常实际的例子,就是曾经在急诊遇见一个腋动脉被人割伤的患者,那个场景是非常非常的血腥的。是一个20左右岁的年轻人,就在医院里边因为琐事,被人割断了腋动脉,医生发现的也非常及时,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但是人已经处于休克状态,立即送入手术室进行抢救,而当时我使用全身的力气全部按压,根本没有办法止血,可以感觉到手底下的纱布都是带有温度的,热乎乎的血液,而且不断的往外流,不管塞多少纱布进去按压,根本没有办法完全的塞住。当时只能有两个大夫共同按压,其中有一个大夫在寻找出血点。而且其他人立即开通静脉通路,大量补液输血,好歹当时主刀医生水平非常的高,很快就发现了破口,给他立即用血管钳夹住,当时还不是完全的断裂,只是一个破口而已,可以想想,腋动脉并不算一个非常大的动脉,也只是一个破口而已,那么在医院发现都已经产生休克,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在外边,可以说是没有救治的希望的。

所以腋动脉尚且如此,更不用去想象颈动脉,股动脉这些更大的动脉,甚至是直接从心脏发出来的腹主动脉升主动脉等等,一旦割断的话,后果完全是灾难性的,根本没有办法去抢救。

所以有很多时候他并不是几分钟的问题了,很有可能是几秒钟的问题,就会造成人生命的丧失,就是这么的脆弱。

祝福大家都能够身体健康,千万不要遇见这种事情!

无论几分钟死亡,这个过程都是无比痛苦的。身体死亡意识会分外清醒,身体死亡或许很快意识死亡的确很慢当你在清醒的等待自己要死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提这个问题的人大概不想活了,想去了解这无聊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活着就要珍惜,不应该去想消极的事情,更不能去做这样低级的动作。医学界对这样的问题也不会具体阐述,更何况普通老百姓,闲得抽筋,想冒生命危险来体验这“该死的温柔”吗,完全是幼稚到极点儿,超出正常人的逻辑思维。

我相信屏幕前的朋友们也和我一样,对提问的人有点儿质疑,出于什么目的和企图,把这样的问题放在头条里,找乐点儿还是为了吸粉?想到茶余饭后刷手机的人,看到这样的问题,都会发表像我一样的观点,建议以后别为了吸睛涨粉丝,伤害屏幕前无辜的人。

也建议头条认真把关,低级庸俗的内容要枪毙掉,看头条正能量内容,反对不良风气和下三滥作品,净化文化市场,让更多的好作品呈现给刷手机的人。滥竽充数的东西不适合展现,不管机器人还是人工审核,遇到这样敏感的词或问题,给提问者信任度上扣分,并限制其作品展现量。

看什么地方的,如果是颈动脉一秒就毙命。

不需要几分钟

应该五分钟吧!

据说人在死前的瞬间,有的会感觉穿过了一条隧道般的长廊,有的会看见光,有的会听见有如耳鸣的“嗡嗡”声,这些现象被称为“濒死体验”。

有些人没经历过“濒死体验”,所以他们觉得这件事本身就很荒诞;有些人则因有过“濒死体验”,或大彻大悟、或心有余悸。

人这一生,无论贫穷与富贵,终究要面对死亡。却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最终都能活下来。能重新活下来的人,相当于得到了一次重生的机会。他们大多因为这次体验而改变了人生,或是感受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46年前,在日本,就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天文爱好者。他因患上“上肠系膜动脉症候群”,而性命垂危。在30分钟心脏骤停的过程中,年轻人感觉自己的意识,离开了自己的身体,然后他看到了亮光、隧道、花海和已故的亲人。

得以救治,实属万幸。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又接连经历了2次濒死体验,每一次都凶险万分。而每一次,又都幸运地活了下来。

这个年轻人是谁?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3次的濒死体验,他都经历了什么?又因此做出了哪些改变?

1、第一次濒死体验

1976年,在日本茨城县的航空工作所,刚刚下夜班的木内鹤彦,因突感腹部膨胀、剧痛,而被送进了医院。

经确认,木内鹤彦患的是“上肠系膜动脉症候群”。这在当时,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因为“肠梗阻”,导致食物、血液、水分等体内所有的东西无常循环运转,全都聚积在了胃部,险些把胃撑破。

木内鹤彦躺在病床上,恍惚间听到医生对父亲说,“顶多就一个星期吧”。那时的他,既茫然又无助,想到自己的生命余额只剩下一个星期,木内鹤彦便沮丧地闭上了双眼。

再次清醒时,木内鹤彦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四处寻望之下,除了一丝亮光,木内鹤彦没有发现任何人影。于是,他匍匐着向光亮前进,直到身处光亮之中回头再望时,才发现自己刚刚经过一条黑色的隧道。

四下无人,木内鹤彦尝试着缓缓站起了身,他赤着脚,模模糊糊地向前走。不久后,眼前出现了一条河。河岸边有一条船,但是没有船桨、也没有船夫。木内鹤彦跳上船,用双臂划船,朝着对岸的光源笔直地游过去。

终于到达河对岸后,木内鹤彦瘫倒在草坪上休息。不多久,远处走来了一个长得像木内鹤彦的伯母,却穿着丧服的女人。这个伯母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她见到木内鹤彦后,讶异地说:“木内,你来这干嘛?”

木内鹤彦一头雾水,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来这,更不知道这里是哪里?于是,他跟着这个穿丧服的女人,见到了20多岁时,英年早逝的堂哥。又跟着她爬上山顶,见到了山间盛开的花朵、和一位端庄、优雅的女人。

这女人是谁?木内鹤彦并不知道。只知道一束强光照眼后,木内鹤彦又回到了病床上。但这一次,木内鹤彦却完全没有了疼痛,也没有了心跳和呼吸。于是,木内鹤彦坐起身来,走到父亲和母亲身边,想要告诉他们,“放心吧,我没事。”

却不曾料想,坐起来的,并非是自己的身体,而是自己的意识。木内鹤彦的父亲和母亲含着泪,情绪悲伤地看着医生的全力救治,根本看不见站在眼前的透明物体。

木内鹤彦自幼爱好科学,从不喜欢凭空臆想、也不喜欢谣言传说。所以,经历了第一次濒死体验后,他并没有和任何人说起。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这一切竟是真实发生过的。

任何人如果有过类似的体验,都会把它当作幻觉。因为这事情本身拿科学解释不通,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你确实用“意识”经历了一次旅行。木内鹤彦就是这样想的,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不过这件事发生后,木内鹤彦的生活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重病初愈,不再适合以前高负荷的工作。木内鹤彦回到了乡下,过起了一边打零工,一边带着望远镜观测星星的日子。

35岁那年,他发现了“木内-中村彗星”;36岁时,又发现了“土屋-木内彗星”。虽然发现彗星,得不到任何奖励,但他却因此成为了天文界小有名气的“彗星捕猎手”。

本以为日子就会在充实且浪漫的日子中度过,没想到命运却对木内鹤彦另有指示。

2、第二次濒死体验

2009年7月,55岁的木内鹤彦以讲师的身份,带领“日全食观赏团”的团员来到中国上海进行观测。

这是他第一次带着600多名团员出国参加活动。本身木内鹤彦就是胆小、怕生的性格,所以见到这么多团员与自己同行后,生怕会发生什么乱子。他暗自思忱,“这些人抽出时间、精力、金钱,为的就是在上海看一场满意的日全食。如果这次的体验不能令他们满意,该怎么办呢?如果遇到了突发状况,我又该如何应对呢?”

木内鹤彦想要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做到完美,却因越来越紧张而胃部产生了丝丝的绞痛。由于疼痛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所以木内鹤彦并没有在意,转而继续为观测日全食能有个好天气而祈祷。

可是,天不遂人愿。从观测日全食的前一天开始,上海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水如注,雷声震耳,直到观测日当天都没有停的意思。团员一直在问,“木内老师,雨会停吧?有老师在,一定会停吧?”

木内鹤彦点点头,心里却倍感压力。

看到团员们穿着湿淋淋的雨衣,站在观测点的亭子里,等待雨停后的日全食,木内鹤彦因为无力改变任何事,而感到非常愧疚。

终于,雨停了。大家如愿看到了美丽的日全食,而木内鹤彦也卸下了心头沉痛的担子,却转而因为胃穿孔,而吐出了一口鲜血。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木内鹤彦觉得意识逐渐模糊,直到意识脱离了自己的身体,木内鹤彦才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第二次“濒死体验”。

那一刻,木内鹤彦清晰地感觉到了自己的兴奋。他不再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能够苏醒,只想要抓住这次机会,去验证一下:当心脏停止,意识脱离了身体后,是否真的能在过去与未来间来回穿越?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22岁那年的濒死体验中,木内鹤彦真的回到了6岁那年,姐姐差点被落石击中的河边;也真的看到了中年时期的自己,在为学员们讲课。

虽然事后,木内鹤彦始终没有和任何人谈起过此事,也不知道该用科学如何去解释此事。但抱着一颗探索求知的心,木内鹤彦一直想要去证实。于是,在“冠状静脉破裂”而产生的第二次濒死状态下,木内鹤彦尝试去到未来。

却不曾料想,当木内鹤彦刚看到人们在“甜甜圈”式的“核磁共振”般的仪器中接受治疗时,“电击”就将他的心脏复苏,将他拉回了现实。那一刻,木内鹤彦觉得有些遗憾,因为他还未利用这次“濒死体验”证实过任何事。

医生为木内鹤彦的静脉做过简单的粘合后,于2周后将他送到了杭州的医院进行手术。没想到,在手术的过程中,木内鹤彦的冠状静脉再次发生破裂,整个人也陷入了“休克”状态。

当木内鹤彦的意识脱离身体,从上空看着医生与护士,为了抢救自己而手忙脚乱时,木内鹤彦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到了第三次濒死体验。

3、第三次濒死体验

这一次,木内鹤彦决定去过去看看。不仅如此,他还要留下证据,证明自己确实在濒死的状态下,回到过以前的世界。

所到之处,留下痕迹,才能证明自己来过。诚如“某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符号一样,木内鹤彦选择在过去的岩石或墙壁上,借用他人的身体,刻下“北斗七星”。只不过,由于太过匆忙,木内鹤彦不知道自己所刻“北斗七星”的具体时间和具置,所以痊愈后的他,并没有找到这些“北斗七星”。

当木内鹤彦的意识游离在过去之间时,医生正在全力救治他。朦胧间,毫无中文基础的木内鹤彦,竟听懂了医生们的对话。那一刻,木内鹤彦想,或许当人只剩下意识时,是可以通过“心电感应”来理解别人的意思的。如若不然,他不可能准确地回答出医生用中文提出的问题。

相较于第一次濒死体验,一切仿佛都是在做梦。第二次、第三次的濒死体验非常真实,感觉上就是生活中的自己,在过着正常的生活。在第二、三次濒死体验中,木内鹤彦能思考、能判断、会高兴、也会惊讶,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旅行一样。

木内鹤彦在《濒死经验的启示》中,通过三次濒死体验,为我们讲述了他的独特经历。本书一共有6章。前两章主要是讲自己的濒死体验,以及这件事发生后生活所发生的变化。第三章开始阐述自己对宇宙、地球、生命的理解。后三章,则跳出了濒死体验,开始谈人类使命,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关于死亡,这一沉重且神秘的话题,人们总是充满了好奇。基于此,也有不少人会说出一些无可证实的特殊体验和预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印象中,这位木内鹤彦先生,除了是一名“彗星捕猎手”之外,更是凭借着讲述自己的“濒死体验”而为人熟知。更令人惊讶的是,木内鹤彦的“濒死体验”还附带穿越过去和未来的“功能”,所以他也像印度神童一样,针对未来的事情做过预测,并声称那是从濒死体验中看到的。

至于木内鹤彦的预测是真是假,以及他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是我写这篇文章想要求证的事情,也并不是我所认同的事情。而且我也相信,善于独立思考的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我写这篇文章,只是对书中提到的“濒死体验”有感而发。

“濒死体验”本质上并非关于死亡,而是关于转变,关于如何重新开始我们的生活。木内鹤彦因为第一次的濒死体验,意识到了身体的超负荷,转而辞去工作、去做了自己喜欢的观测星星的工作,并小有成就。

有很多人不相信“濒死体验”,觉得那不过是幻觉。既没有任何科学可以证明这种体验是真实发生过的,也没必要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这种悬而离谱的事上。

但《看见生命》的作者布鲁斯·格雷森博士,却用他40多年对“濒死体验”者的研究经历,告诉我们:

“我们不应根据之前的固有观念先入为主、妄下结论,而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测试一下这些具有挑战性的体验,看看它们究竟是迷信,还是通往更广袤世界的窗口,而不是仅仅将科学局限于研究物质和能量世界,这样的话,我们将能够更准确地阐释现实。”

在布鲁斯·格雷森博士看来,濒死体验可能是由“大脑内部的电流变化或化学变化引起的,这些变化让思维能在死亡的那一刻,感受到与身体的分离。”也就是木内鹤彦所说的,在心脏停止跳动后,意识从身体分离的过程。

所以,对于死亡后究竟是怎样的?濒死体验是否是迷信?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后,才能明白。虽然我们的生活应该建立在“证据”之上,却也不得不承认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在那之前,我们不该轻易去否认任何事,也必须要对死亡保持足够的敬畏。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