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江苏电视台 > 常州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吕锋(吕锋个人简介)

发布时间:2022-05-14 21:30:06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中文名:吕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吉林省吉林市

出生日期:1963年2月

1、人物履历

 

1980.07——1982.08,吉林省人民警察学校公安专业学生;

1982.08——1983.01,吉林省公安厅机动警察队队员;

1983.01——1986.12,吉林省公安厅刑侦处科员;

1986.12——1991.12,吉林省公安厅刑侦处副科长;

1991.12——1994.12,吉林省公安厅刑侦处科长;

1994.12——1998.02,吉林省公安厅刑侦处副处长;

1998.02——2000.01,吉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

2000.01——2000.09,吉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政委;

2000.09——2004.11,吉林省公安厅经济犯罪侦查总队总队长;

2004.11——2010.12,吉林省公安厅纪委副(其间:2005.02-2007.05在松原市公安局挂职任副局长)

2010.02——2011.06,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党委副(正处级);

2011.06——2011.08,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局长;

2011.08——2012.01,吉林省四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局长;

2012.01——2012.12,吉林省四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长、党委;

2012.12——2014.10,吉林省四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党委;

2014.10——2016.03,吉林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局长(副厅长级);

2016.03——2016.04,吉林省公安厅党委委员;

2016.04——2016.12,吉林省公安厅副厅长、党委委员;

2016.12——,吉林省公安厅副厅长、党委委员,长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长春市公安局局长、党委、督察长。

2、任免信息

 

2017年2月28日,长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任命:吕锋为长春市公安局局长。

(本文节选曾发表于《陕西经济研究》2017年05期,作者系汉中市宁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领导干部读什么书,照见其知识涵养和精神追求,对领导干部来说,书籍的给养如空气般不可或缺。领导干部读书所产生的“风成于上,俗化于下”的强烈示范效应,可以影响一个部门、一个城市甚至全社会的阅读风气。我县在“全民阅读·书香汉源”活动中,许多领导干部积极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今天为大家推送的《关于宁强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一文,将让大家了解到宁强领导干部在读书学习方面的情怀与行动。这篇13000余字的长文,可能会让各位读者花一定时间去阅读,但是作为宁强人、或者想要了解宁强的人,花时间读这篇文章是值得的。文章作者在浩如烟海的书卷之中,捡拾关于宁强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的章句,“书海拾贝”并精心打磨、串联,为大家捧出了这篇闪着光芒的文字,让我们了解汉水之源文化、金牛古道文化、古代郡县文化的来龙去脉,让我们感受宁强这方土地的文化魅力。(编者)


关于宁强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〇吕锋

陕西省宁强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文旅兴县、工业强县“五大战略”,开启宁强发展的新征程。为贯彻文旅兴县战略,县上作出全域旅游部署。如何深度挖掘宁强全域文化旅游资源,理清思路,找准定位,笔者进行了思考。

一、宁强文化在中华历史文明中的地位和渊源

(东亚地区卫星照片 网络图片)

从浩瀚的太空俯看地球,在古老中国大地,有三条地理座标,分别黄河、长江、长城。在世界历史上,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都位于河海之滨或河流交汇之地。长城与400毫米降水量相重合,形成了中原地区农耕文明与草原地区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中原文明主要有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明。

(中国水系图 网络图片)

黄河发源于青海,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大河。主要支流有渭水、洛河、无定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水是最大的支流。黄河文明起源并最初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流域,西部有甘青文化、寺洼文化,宝鸡周原地区有周秦文化,西安咸阳有汉唐文化,中原地区有殷商文化、河洛文化。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东北燕山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其中,河洛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河图》《洛书》《易经》包括汉字等都产生在河洛地区。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是世界第三大河。主要支流有:汉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等,其中,汉江是长江的最长支流。长江文化是一个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为主体,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闽文化、淮南文化、岭南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在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巴蜀文化在长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考古学发现如三星堆遗址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指出:“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各地民众创造了当地文化,文化也改造了各地的人文。钱穆先生说:“唐中叶以前,中国经济文化之支撑点偏倚在北方(黄河流域);唐中叶以后,特别是经过安史之乱,中国经济文化支撑点偏倚在南方(长江流域)。”宁强地处陕甘川结合部,处在关天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的结点,是沟通大西南与大西北的通道,长期以来,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在这里交融、汇集,因此具有兼收并储的特点。汉水最终从湖北流入长江,从地理人文、文化渊源来说,应属于巴蜀文化一部分,同时又有楚文化的成分,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上,应该多从巴蜀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中汲取给养。

二、宁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

一个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主要是指其唯一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今后可以作为长期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主要有三:

(一)汉水之源文化

汉水是中国古老的江河之一。据考证,在长江、黄河形成的七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省的西南部形成了。(据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

1.嶓冢山。位于108国道的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道旁,有一棵“禹宫古桂”,古桂东侧有一条小溪,沿溪北去山势渐高,背后就是嶓冢山。约行十里,有一绝壁,名为白崖湾。崖湾下有一石洞,洞口有一钟乳石,象一头侧卧的耕牛,俗称石牛。过去,石牛背部及臀部有8个古字,后经《陕西省金石志》认定是夏禹治水的遗迹,故名曰《禹碑》。在《尚书·禹贡》中有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云:“汉水出鲋愚山,盖嶓冢之异名也”。大安河流经勉县与汉江干流汇合。在大安,有嶓冢三洞(石牛洞,祥云洞,大禹洞)、禹王古桂等自然景观。

(古汉源组图 郭军/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甘肃天水也有一个嶓冢山,曾是汉代以前西汉水发源地。明万历《宁羌州志 杂志》:“嶓冢山,汉水之源,《禹贡》九合之一也,其西道属天水,在宁羌者为东道。”而实际上,汉水之源并没有东西汉水的说法。流经宁强的嘉陵江、玉带河分别是两条不同的水系。

近年来,经专家多次踏勘论证,新汉源确定在宁强县汉源镇马家河村,即玉带河上游。根据《宁强县志》记载:“无论从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或年径流量来看,玉带河应为汉江的主源。”《辞海》1989年版正式确定汉江源头为宁强玉带河。

2.汉水与诗经。在先秦时代,人们已经称银河为“天汉”,据说,甘肃天水地名就与古汉水有关。在《诗·小雅·大东》说:“惟天有汉,监亦有光”。意为天上的天河,就是人间的汉江。天河又被称为“云汉”、“银汉”、“天汉”。古人认为汉水和天上的银河是相通的。在西周时期,汉中名为“周南”,《诗经》开篇《周南》里的诗歌主要就是从汉中采集的。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其中的“河”即指的是汉水。汉水的久远还体现在《诗经·周南·汉广》里:“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可见在那时汉水就非常有名了。

(汉有游女 网络图片)

在宁强县毛坝河镇景区草川子有一个叫鱼洞河的地方。在这里有一种著名的鱼,现在当地人一般叫“阳鱼”。根据明万历《宁羌州志》武安八景之一的“丙穴嘉鱼”:“州南百里,秋冬鱼藏穴中,春夏时出,味美如鲥。”根据《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毛公解说《诗经》的《毛诗故训传》)云:“出沔南丙穴”。丙穴,即鱼洞,是一种喀斯特自然地貌地下暗河,在宁强毛坝河、四川旺苍等地都存在,但唯有毛坝河一带鱼洞河里还有这种鱼了。

3.汉水与楚辞。《楚辞·九章》中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从地理位置上看,汉水源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方之间,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差异的过渡带,也是南北文化交融地,在旧治中,更多地被划为蜀地。汉水进入湖北,叫沧浪之水。总的来说,汉源文化应属长江文化,与巴蜀文化更接近,同时又有多种文化因子。在宁强,除了羌文化以外,还融入了楚文化元素。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文化精神上无碍于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而在我县,如傩戏、篝火、祭神、吃粽子、赛龙舟、以及孝文化、茶文化、码头文化、古钱文化,包括我县一些旧地名如凤凰山、起凤岗、飞凤桥(即现在的永宁桥等,实际上叫起凤桥更有历史感),都有楚文化的元素。

(《汉水帆影》上世纪七十年代,郧阳汉江码头帆来船往的景象 网络图片)

滔滔东逝的汉水之源,流走的是时光,留下的是岁月的沧桑,沉淀的是汉源文化的精气神。汉水和渭水一样,生生不息地流淌了几千年,而汉水的源头只有一个,就在宁强。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将汉源文化进一步发扬广大,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宁强“其地四塞,山川重阻”,这种地理上的封闭性和文化上的开放性,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自然也对汉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这种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它具有比较稳定和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利于地方文化的独立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发展也有非常不利的地方。比如,由于宁强地居山川、河谷、盆地之中,使该地区的文化很难与周围文化交流,容易形成一种“盆地型文化”:容纳虽多,外射却少;思想较保守,对新生事物充满渴求,而又不断地怀疑排斥;深沉有余,自省不足;文而不华,思想力、行动力均不足。这种现象和短板,需要宁强人民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襟,不断地放大格局,加以扬弃。要登高望远,敢为人先,负重拼搏,开拓进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二)金牛古道文化

古道是一个地方搏动的文化之脉,全世界古道文化都很受关注。除了学界对古道文化进行研究外,各地政府尤其是文化旅游部门已越来越重视古道的开发和保护。开发古道旅游,可以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我国历史悠久,历代行旅者南来北往,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古道。这些古道曾经对我国古代区域经济流通、商业发展、文化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现代人留下了大量旅游文化资源。这其中,金牛道,就是我国最著名的古道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和蜀郡同为鱼米之乡,有“天府之国”美誉。关中西安、宝鸡地区,是历代的文武圣地,历史文化厚重。而蜀郡的蜀国和巴国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但秦蜀两地长期被险峻的秦岭和巍峨的巴山隔阻。特别是秦岭,为陕川之间最大的交通屏障,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岭,天下之大阻也。”但我们的祖先披荆斩棘,不屈不挠,沿山川河谷,开凿通路,在秦巴山区形成7条古道,其中关中到汉中的秦岭之间有4条:即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傥骆道;汉中到四川的大巴山中有3条:即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这7条古道虽经自然变化,战乱影响,但时毁时修,相互交替使用,历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至今遗迹尚存。

(古蜀道路线示意图 网络图片)

从关中到汉中最有名是褒斜道,开拓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南谷口名褒,北口名斜,在宝鸡市眉县西南15公里处。汉中往四川成都最便捷的主要连接是金牛道。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由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关的故事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金牛道就已经得到开辟利用了。公元前316 年,秦惠文王将石牛赠送给蜀王,蜀王令五丁开道,引石牛入川,金牛道始成。《水经注》、《蜀王本纪》、《华阳国志》中的“随石牛道伐蜀焉”、“从石牛道伐蜀”,即有石牛道之称,说明这个时期金牛道已经存在了。

西汉杨雄《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八《蜀王本纪》曰:“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於蜀。蜀王从万馀人东猎褒谷,卒见秦惠王。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稽首,贺曰:土罗江县白马关秦蜀金牛古道者地也,秦当得蜀矣。秦王恐亡相见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粪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领五丁力土拖牛,成道,置三枚于成都,秦道乃得通,石牛之力也。”

(石牛粪金雕塑 网络图片)

《华阳国志·蜀志》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 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 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於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十三州志》称:“秦王未知蜀道。乃令五丁共引牛至之成都,秦知蜀道而亡蜀”。《括地志》则记:“昔秦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牛五头,乃刻石为牛五头,置金於后,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遗蜀.蜀侯贪,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堑山堙谷,致之成都.秦遂寻道伐之,因号曰石牛道。”《水经注》卷二七〈沔水上〉: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五丁开关雕塑 网络图片)

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过五丁开关的故事不得而知,也许五丁是一个人名,或五个力士,或指开凿金牛道的一批人工队伍,无可考证,但从整个古金牛道上的古遗址,到现在仍在使用的地名,也证实了金牛道历史上曾发生过开石牛道的过程,如金牛驿、烈金坝、石牛铺、五丁峡、五丁关、牢固关、飞仙阁、七盘关、五里铺、五盘岭、五里峡、梓潼五妇岭,都在金牛道上。

牢固关,根据明万历《宁羌州志》:“牢固关,城西四十里,秦蜀门户。旧设厅台,左右廊房六间,片坊题:“蜀界。秦界”。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飞仙阁,根据明万历《宁羌州志》:“位于州西三十里土门道中,志公和尚在此飞升。”杜甫由金牛道进入四川有诗云:“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现在的108国道宁强县城二道河村过去古村名即土门铺,据了解,在牢固关下金牛道上,还有一古村名飞仙铺,后改为牢固关村,现在合并为黄坝驿;实际上,黄坝驿也是古驿站名,在金牛道上,到现在还保留的古地名,如青羊驿、金牛驿、柏林驿等。

在古代,也有称褒斜道为金牛道,或以剑阁道为金牛道,或以勉县以西至成都全程为金牛道等说法。金牛道是穿越巴山沟通秦蜀的一段道路,是褒斜道向南的延续路段。唐代在我县大安设金牛县、金牛驿。元代,金牛驿设置移至大安镇西烈金坝,因此,金牛道又名“石牛道”。也可以说,古蜀道就是金牛道。只不过可能因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而是使蜀道而更为人们所熟知。

秦汉时期,金牛道自汉中勉县(古沔阳县、西县)西南行,经宁强县大安镇(古金牛驿)、直下阳平关(古阳安关、关城)、在燕子砭(古青乌镇)西渡嘉陵江,经安乐河、盐茶关、广坪、金山寺,然后抵达白水关,沿白龙湖到昭化(古葭萌),溯清江河西至沙溪坝,顺大剑溪峡谷到剑门关。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清道光、光绪《宁羌县志》载,县境较有名的古关隘,如白水关,为秦汉时期陕、甘入蜀要隘,遗址即现在的四川省青川县白水镇与我县广坪镇金山寺村的川陕交界处,临白龙湖)。而位于安乐河、广坪之间的盐茶关,《宁羌县志》记载:“山径萦纡,群峰围绕,扼阶秦之要路,设险守国此所必争。”而阶秦即阶州(今甘肃武都)和秦州(今甘肃天水),说明当时这条金牛古道不但沟通巴蜀,还与甘肃联系非常紧密。

作为三省交界,从金牛道连接甘肃陇南,还有古人视为“不可轻弃”的巴蜀屏障的故道、祁山道,以及屡屡改变天下格局的“诡道”阴平古道,独具特色。陇南地区有陇城古城、《西狭颂》摩崖石刻、祁山和祁山堡、杜甫祠等,氐羌民族、伏羲女娲、牛郎织女等传说,都增加了历史的厚重。

唐宋时期的金牛道从勉县,经大安、代家坝、阳平关、燕子砭,循嘉陵江沿江而下,走水路,经大滩,直抵四川广元。

明清时期,由于南、北栈道的划分,使金牛道的方位“定格”为:自陕西勉县至宁强大安、烈金坝,经过宽川、金牛峡、五丁关、宁强县城、黄坝驿七盘关到四川朝天、利州、昭华、剑门关、江油、绵阳、到成都。

据《辞海》正式确定的金牛道的路线为:自汉中南郑向西,进入沮口、青羊驿,经勉县往西南方向,到宁强县金牛驿(大安镇)、五丁关、宁羌州(汉源)、牢固关、越七盘关入四川境朝天转斗铺、中子铺、明月峡、广元利州、葭萌(昭华)、剑门关、梓潼,历绵阳(古涪城)、广汉(古雒城)至成都,大体即现在的108国道川陕公路的路线。

古金牛道具有三国文化、宗教朝觐、饮食文化、军事文化、科学考察、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价值。应当说,我们所讲的古蜀道,就是金牛道。据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述:“金牛道,今之南栈。自沔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之大剑关口,皆谓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蜀之路也。”这就更加说清楚了金牛道与古蜀道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条道路,两种说法。“蜀道”因唐朝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而闻名。据考证,金牛古道遗址点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比欧洲罗马大道产生的时间还要早,最晚到清朝,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早的陆地交通遗存,有人类交通史上“活化石”、“活文献”之称。

金牛古道演变至今,特别是1935年时期,修建了川陕公路,解放后,改建108国道、京昆高速公路,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较困难的情况,修建了宝成铁路和阳安线,现在西成客专也即将建成,人们的出行发生了天翻地履的变化。但这些现代交通的脉络都受金牛古道的影响,或者是在古道的基础上扩建、改建而成的。

同时历史也不会忘记,金牛古道沟通了成都和关中两大平原,二千多年来,给陕西、四川的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甚至军事、战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文化在这里撞击,秦蜀风情在这里融合,历代文人骚客对金牛古道多有题咏,如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陆游、文同,明代的薛宣、杨慎,清代的曾国藩、何绍基,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罗章龙等人,都曾写下赞美宁强的诗篇。李白有诗曰:“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道,锦城长作帝王州。” 唐朝诗人李商隐《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诗云:“深惭走马金牛路,骤和陈王《白玉篇》。”均对金牛道进行褒扬。

(蜀道难摩崖石刻 网络图片)

金牛道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开启了中央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金牛道之后,不仅汉中、成都盆地沃野千里成为周秦汉唐的战略后方,更将山高路远、僻处王化之外的西南地区带入大汉文化圈,充分接受关中地区先进文化的辐射,从而跟上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步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三国时期,蜀国与魏国的交战,诸葛孔明、姜维都是通过这条古道与魏国交战。安史之乱,唐明皇李隆基由金牛道而奔蜀,在川陕交界,至今仍有“朝天”这个地名,据说就是由此而来。现在,这条古道已成为一条跨越西南与西北的最活跃和最兴旺的商贸、旅游线路,它不仅促进了区域间的物流和人际交往,还影响了沿线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

近年来,古道文化线路的研究与保护引起陕西、四川、甘肃政府、学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和省级财政下拨专项经费,用于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沿这条川陕古道,比较著名人文景观的如张良庙、武侯墓、灵岩寺、广元千佛崖、剑门关等诸多历史遗存,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依法保护范畴。 2009、2011年,四川、陕西多次踏勘,积极促成古道申遗。2015年,四川省境内的古道申遗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不包括陕西境内部分。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先秦时期的金牛古道能够保留至今,得益于古人在开辟道路时就懂得在路的两边种植柏树、白果树等,以保护路基,后人在维护道路时也不断种植、维护,所以现在遗留下来的古道两旁都能看到高大、粗状的千年古树,成为古道最大的景观之一。保存较好、比较有名的如剑阁的翠云廊,在我县如大安的禹宫古桂、庙坝铁佛寺(即华严寺)的双白果树、高寨子镇的大白果树等。象徽杭古道、陕西韩城司马古道一样,深度挖掘古道文化,对推进宁强全域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宁强双株银杏 吴天文 摄)

(三)古代郡县文化

宁强县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了,而在一县域境内,历史上曾四次四地设县治的恐在全国也属罕见,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应该对古代郡县文化进行深度挖掘。

1.宁羌州。根据清道光《宁羌州志》:“宁羌在府城西三百里,古梁州境也,又界梁雍之交。战国白马氐之东境,名羊鹿坪。县名在汉为沮县、南宋为东益,后魏为嶓冢,隋朝为西县,唐朝为金牛县、三泉县,宋朝时为大安军,元朝为铎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羌民田九成起义,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镇压,将设在甘肃徽县的宁羌卫所遣来羊鹿坪,设为宁羌州,2年(1913年)改为宁羌县。翻开长长的中国历史画卷,以“羌”命名的州、县,惟有宁羌。1942年,国民政府改宁羌为宁强县,于右任曾题“安宁强固”,作为对新县名的解释。

(宁强西门城楼夜景 网络图片)

2.金牛县。根据《宁强县志》第57页: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绵谷北部置金牛县,治通谷镇(今大安镇),取石牛粪金之义命名。而且这是宁强县境内设县治之始,东临西县(即今勉县),西临嘉陵江。开元十八年(730),按察使韩朝宗将金牛县治所东移40里,置于白土店,地当今陕西宁强县东北45公里大安镇。此处位于关中、陇右、汉中入蜀之道口,而“此道北以金牛县为道口咽喉,故称金牛道”。元代,在大安镇西烈金坝设置金牛驿,明洪武四年(1371)和二十八年(1395),明军两次屯驻羊鹿坪(今宁强县城)。

(油菜花开大安镇 吴天文 摄)

3.嘉牟县。唐武德三年(620年)至八年,曾在今宁强县城东10里,罗村坝古城村建嘉牟县城,归南安州管辖。据了解,在解放初期,还能看到城垣残迹,并出土历史文化遗存,后由于长期开垦种地,建筑取土和风雨侵蚀,城垣残迹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现在罗村坝仍有古城村这一村名。

(有容桥——高寨子镇古城村清道光年古桥 网络图片)

4.三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再析绵谷置三泉县,治今广元东北、宁强等地,并置南安州。到天宝元年(742年),三泉县址迁至今阳平关唐渡擂鼓台村。出于古代治理蜀乱的战争需要,到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赵匡胤诏令三泉县直属京师,至道二年(996年)以三泉县升建大安军,后几经升并,直到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因战略需要才将位于阳平关的三泉县撤并。古三泉县址的擂鼓台村,嘉陵江从西北奔腾弧绕而过,江岸悬崖峭立,形成天然屏障。由于地势险要,风景秀美,自唐宋以来呤诗著文者非常多。在三泉遗址还出土了许多诸如《皇帝籍田手诏》、《仪制令》和宋瓷等文物。

(古三泉县遗址 网络图片)

阳平关与三国文化。“雄关形胜岩疆地,古来征战多传奇”,“萝衣明月上,山高风不来。嘉陵江水阔,东望汉王台。”(陈昌言诗),这些优美的诗句,描写的就是阳平关。在《三国志》、《三国演义》里,赵子龙、阳平关、阳安关、白水关、阴平小道都是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虽然古代的阳平关位于宁强与勉县交界,与现在的地名相去近百余里,但仍然不影响宁强是很多三国故事发生地这一历史现实。据考证,始建于西汉的古阳平关又名白马城,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但现在的阳平关镇却仍有不少两汉三国古遗址、古地名。阳平关辖区现有击鼓山(又名擂鼓台)、鸡鸣山(又名鸡公山)、龙门洞、龟山、鱼山等遗址。鱼山即现在的子龙山,相传三国时代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常山赵子龙曾在此屯兵。龟山即现在的小鱼山,与子龙山遥遥相对。阳平关原关城现在在嘉陵江江岸子龙山麓,现在的阳平关老街,宋代又称鸡冠隘,至今仍保留有古镇的原型。2016年,有县人大代表提出保护阳平关古镇建议,受到县委、县政府受视。根据《三国志》:后主刘禅景耀五年(262年),司马昭谋大举伐蜀,姜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汉中,欲规进取,宜并遗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之桥头,以防未然。”阳安关,即今天的阳平关,自北宋始用今名,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三国故事使阳平关平添几分神秘,加之先秦时期的金牛道由此经过,直下白水关(宁强与四川省青川县交界);另外县址设在阳平关的古三泉县,开创了中国历史中央直辖县的先河,直隶京师达137年,这在全国都是没有的。

(阳平关古镇新貌 吴天文 摄)

三、几点建议

(一)紧紧抓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推进金牛古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分为自然、文化和复合遗产三大类。金牛道具备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特征,它以汉中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位于陕西省境内,南段位于四川省境内,全长约1000余公里。金牛道不只是陕西的古道,而是中国的古道。第一,从时间上看,金牛道历经两千多年,跨越西南西北,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早的陆地交通遗存。第二,从空间上看,金牛道保存相对完整,承载的历史文化厚重,文化价值值得挖掘。第三,从文化上看,沿途古寺庙、古栈道、古遗址等遗迹较多,如、武侯墓、古汉台、五丁关、牢固关、西秦第一关、七盘关,广元的剑门关、千佛崖、皇泽寺、昭化古城、明月峡古栈道等;金牛道蕴育了大量的民风民俗文化,“五丁开道”等传说,植根于民间,深受喜爱。作为一种线形文化景观,金牛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还是人类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象征。金牛道在宁强县境内100公里,为加强古道文化线路保护,宁强对汉水源、青木川、阳平关镇进行了重点打造,正在开通五丁关隧道,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打下了基础,为申遗创造了必要条件。申遗将金牛道保护上升至国家层面,有利于提升宁强文化旅游知名度。具体在实施过程中,一要尽快对现有遗存摸清家底,进行考察调研和学术研究,弄清古道的走向和分布,查清古道沿线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包括驿铺、关隘、城池、古碑、古亭、古庙、古墓、古树、古街、古村落、古战场、古诗文、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民风民俗等,提供第一手资料。二要加强对宁强现存的“金牛道”线路本体的遗址保护,包括路面、道路设施、行道树木等,进一步清理、登记、设立标志保护,加强一些反映金牛道文化的文物保护,广泛收集散见各处的拦马墙、拴马桩、石凳、石磨盘、饮马槽等。三要保护古道地名,留住历史文化记忆和乡愁。地名不仅是简单的自然实体标记,更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如五丁关、金牛峡、阳平关、盐茶关、柏林驿、铁佛寺(即现在的大安华严寺)、古城村,有的地名已经使用了数千年。四要加大与四川、甘肃省的协调沟通,从国家层面协调陕甘川三省金牛道沿线各城市共同推进金牛道(蜀道)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工作,形成更强大的申遗合力。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已将蜀道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并纳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名地范围。金牛道与蜀道本为一体,如果四川单方面将蜀道申报为世界双遗产,那么,陕西、甘肃境内符合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并与蜀道相连的古道,就很难被纳入联合国申遗的提名地,从而错失提升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的良好机会。县委、县政府乃至汉中市应高度重视,加强与四川广元、甘肃陇南三市省际之间、市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建立申遗工作机构,落实申遗专项经费,踏勘古道现场,整理古道资料,制定保护措施,整治保护环境,恢复古道遗址,共同做好古道申遗工作。

(明清金牛道蜀门遗址 网络图片)

(二)将宁强旅游融入羌彝藏旅游大战略大环线思路去定位、思考、谋划。陕、甘、川、青、藏、滇、黔各省地处我国西南、西北广大地区,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有高原、雪山、草原、沙漠、热带雨林等。羌族聚居于岷江和湔江流域的高山深谷中,如松潘、阿坝等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康藏高原、青海,云南滇西北、甘肃甘南等地区。当我们由宁强出川往川西、西藏、云、贵地区或往甘肃、青海,雅安是第一只国家大熊猫的发现地和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甘孜拥有举世闻名的贡嘎山风景,阿坝州以康巴文化为特色的藏族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神秘的藏羌碉楼群、土司、官僚、古人类遗址比比皆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川南胜境”的泸山─邛海,有闻名中外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等;同时,在这些地区,包容有彝、藏、摩梭人等民族民间审美、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游艺竞技、节庆礼仪等,在生动传达民族民俗文化特质的同时,反映了这些地区社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因此,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民俗,陕、甘、川、青、藏、滇、贵旅游环线都是一块令人向往的旅游圣地。但是,存在不足是这些省份有的地方单个城市旅游资源有限,能称得上名片的景点并不多,没有像九寨沟、黄龙这样的景区,有的景区幅员广大,但景点四处分布,游览完主要景点后要走“回头路”,单是一个点难以对游客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借鉴长江三角洲诸城旅游模式,如各大旅行社推出的华东五市游,就是要上海、苏州、杭州、青岛、连云港等邻近城市组织起来,如果单是一个城市,肯定吸引力不够大,但区域环线城市抱团发展,互为市场,各有特色,去一趟可玩的东西多了,游客便会觉得值得一去,才有了去的动力。目前,随着西成高铁的即将建成,正在规划建设的宁强到康县的高铁,加之我县临近有汉中、广元机场,水陆空铁立体式交通网络正在建成,不仅打通了宁强往陕、甘、川、青、藏、滇、黔的动脉,更为宁强以及汉中各旅游景区资源整合推广奠定基础。建议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抱团发展提升西南环线旅游知名度,让旅游率先实现一体化。要站在羌彝藏旅游大战略、大环线的思路去定位思考、谋划,一是推出旅游套餐,大家互相利用平台,互相进行推介;二是引进龙头企业,提升景区吸引力,打造现代旅游全产业链,三是共同打造旅游环线,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补。同时不失时机地开发区域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宁强羌博馆组图 白玉超 摄)

(三)将旅游文化产业提升到第一的高度,投资、规划、打造。一要充分认识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旅游三产蓬勃发展。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放眼全球,旅游文化产业对促进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旅游业已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发展到了文化旅游阶段。如今,更多的海外游客来到中国,期待的是一场神秘的文化之旅。对宁强而言,站在旅游的角度,深入发掘文化底蕴就抓住了核心价值;放眼文化的前景,联手旅游就抓住了巨大市场。二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国家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求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地,以及陕南循环发展要求,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文旅兴县”战略。宁强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要把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把新常态下改革发展的先导性方向聚焦到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文化旅游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其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文化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可以直接牵动第三产业发展。实践表明,凡是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人们的开放意识、文明意识、发展观念就比较强、比较新,就更容易接受先进理念。我县是一个内陆地区欠发达省份的山区县,缺乏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强化开放意识,营造开放氛围,使国内外游客和客商通过旅游这个窗口增进合作、投资兴业,优化我县经济结构,提高内生动力。

(青木川古镇 网络图片)

(四)确定“文化+古镇+城镇化“模式,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从自然和文化遗产来看,宁强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森林茂密,资源富集,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羌州明珠”的美誉。汉水源、马家山等国家级森林保护区、草川子喀斯特地质风景区和金牛古道路标的古银杏树等,是典型的自然遗产。宁强“五丁开关”金牛道丰富的“交通遗存”,在秦陇与巴蜀之间,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目前,我县青木川古镇已建成国家AAAA景区,汉水源森林公园建成AAA景区,今后还要打造AAAAA景区。发展全域旅游,要梳理全县现有和正在开发的旅游大项目,瞄准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规划宁强全域旅游大格局。一要负重拼搏,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打造一流景区。理念上要先声夺人,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景区建设、设施配套到管理服务,全过程高端运作,力求尽善尽美,目标锁定全国第一,尤其是在市场定位上要非常精准到位,做足山水文章。二要政府主导打造旅游品牌。要根据当前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游客需求,创新发展思维,改变单靠政府单方面投入的现状,采取PPP模式,鼓励社会企业及个人投资,集中全社会力量办旅游。三要着力打造特色村镇、特色景区和景点,深度挖掘宁强文化特色,通过古镇、古村、自然风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特色商品等内容塑造,构建和完善若干条旅游精选路线。将古镇文化、红色文化、边地(三省交界)、氐羌文化、宗教文化、教文化(燕子砭教案)、道教文化、嘉陵江水运文化特色融合进去。每地每一种小文化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四要构建并完善文化、旅游、城镇化、互联网、金融五大方面的专业平台,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景区观光公路、大型旅客中心以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项目,创建宁强智慧旅游云“汉中宁强--广元旅游一卡通”,统筹文化旅游景区和市运营,立足宁强,连接陇南、西安、成都,辐射西南,通过景区投资运营,大型演艺、旅游城镇的投资开发,实现宁强旅游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

(“长征一家人”陈锦章烈士故居 网络图片)

(五)扩大宣传,让宁强旅游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和世界。近年来,随着宁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包括羌绣、傩文化等一大批地域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外界关注,但还存在宣传不够、名气不大、许多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问题。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经济、眼球经济和地域经济。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绝大多数具有地域特殊性、景观依附性和不可移动性,一旦离开具体的景区(点),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就难以感知。“欲观其形,必先闻其声。”因此,发展旅游产业,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必须先行。世界上绝大多数旅游发达国家都对旅游宣传营销列支了数额庞大的预算,打造包装地域文化,推介优势旅游产品,广泛开展旅游宣传活动,以求在区域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一要创新宁强旅游品牌。可围绕“汉水之源”、“金牛道”、“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三国文化、古郡县、古镇文化,积极引导扶持动漫、影视、书画、文学创作;二要依托主流媒体宣传。有针对性地策划拍摄纪录片,介绍民族风情、文化遗产、民俗风物、重点文化企业、名人名品、地产特色产品;政府设立专门奖项或创办大型节会,推动产业发展。6月17日至18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凤凰网文化探秘之旅团队来宁强进行拍摄考察,做法就非常值得肯定。三要加大户外宣传力度。做好市场细分,深入周边县市区,以成都、陇南、兰州等市场为重点,采用实体营销模式,充分利用车体广告、高速垮桥广告、DM单等形式进行宣传,吸引游客眼球,努力提高户外宣传效应。四要加强网络宣传力度。充实网站内容,及时更新旅游动态,进一步提升网站的旅游服务功能。利用同程网、携程网、美团网等大型旅游网站开展网络售票;开通微信、微博,及时受理游客咨询。要以需求侧为核心协调好“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衔接,把宣传推销旅游产品与增加城市魅力、提高区域知名度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海内外宣传促销网络,让宁强旅游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和世界。

(在四川德阳开展的宁强旅游推介 网络图片)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