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江苏电视台 > 常州公共在线直播

师襄的拼音(避席的拼音)

发布时间:2022-05-16 16:18:12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避席的拼音:bì xí

避席的词语解释避席

亦作“避廗”。

 

 1.    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

  ▶《吕氏春秋•慎大览》:“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廗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李善注:“《孝经》曰:‘曾子避席。’廗与席古字通。”

  ▶《汉书•灌夫传》:“已婴为寿,独故人避席,余半膝席。”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珠利耶国》:“于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

  ▶《三国演义》第四回:“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

 

 2.    指让席,以示敬意。

  ▶《庄子•盗跖》:“谒者复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

 

 3.    泛指离席。

  ▶唐·薛用弱《集异记•王涣之》:“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清·捧花生《画舫余谈》:“觞客未毕,勿避席而起。”

 

 4.    指逃席。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摺:“主人,让闻我主索地,赵君避席,主人反欲见伐。”

 

 5.    犹离职。

  ▶宋·洪迈《夷坚支志乙•永悟侍者》:“悟曰:‘事既彰露,彼不宜复留。’遂遣出院。未几,悟亦避席,与之姪过南康。”

 

 6.    回避,避退。

  ▶宋·洪迈《夷坚志补•凤翔道上石》:“两屏相对,列于便殿燕几,他珍器百种皆避席。”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花面沖场,正生避席,非关倒置梨园,祇为从来雅尚。”

避席的网络解释

 

避席bì xíㄅㄧˋ ㄒㄧˊ

古人席地而坐,為表示對某人尊敬,離坐而起,稱為避席。戰國策.燕策三: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曹操避席曰:『聞名久矣!幸得於此相見。』

 

避席的近义词:

避席的反义词:

避席造句大全

造句 / 例句:

龙斗SEO与您一起学习文学知识,常伴你左右!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

宾主大惊失色,纷纷避席而去。

⑹避席:离开座位表示尊重。

其冠冕处,即李易安亦当避席”。

仰慕“洋”风的,自然避席而走。

”文侯愤怒,任座赶紧避席而出。

甄?避席在清泉边初遇玄清。

或问贡父,贡父曰:“曾子避席。

武弁之流见一琦者无不避席。

未几,悟亦避席,与之侄过南康。

”乔急避席拱立,不敢仰视。

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善!

”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

”于是他避席不在霍州讲学。

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

”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

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

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

避席承宣父,重筵揖戴公。

避的组词(开头是避的词语)

避卧

避堂

避逐

避罪

避灾

避面

避名

避风灯

避廗

避迹

避患

避花骢

避次

避辞

避谤

避兵

避墬

避第

避难趋易

避懒

席的组词(结尾是席的词语)

执行

毡席

旃席

笋席

胙席

坐不重席

坐不安席

坐无虚席

坐席

座席

座无虚席

阼席

昨席

祖席

桌席

撞席

专席

转席

主宾席

高年级中华经典文选诵读之《孝经》 -------弘扬美德 传承文明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宗明义章第一

仲(zhòng)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mù),上下无怨(yuàn)。

汝(rǔ)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wú)语汝(rǔ)。”

“身体发肤(fū),受之父母,

不敢毁(huǐ)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shì),

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刑(xíng)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jiāo),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yì)。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yì),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

然后能保其社稷(jì),

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zhàn)战(zhàn)兢(jīng)兢(jīng),如临深渊(yuān),如履(lǚ)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yuàn)恶。

三者备矣(yǐ),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sù)夜匪(fěi)懈(xiè),以事一(yī)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

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sì)。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sù)兴夜寐(mèi),无忝(tiǎn)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shù)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shù)人,

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zāi),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sù)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yí)其亲,

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mù);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xī)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不敢遗(yí)小国之臣,

而况(kuàng)于公、侯、伯(bó)、子、男乎?

故得万国之欢(huān)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wǔ)于鳏(guān)寡(guǎ),

而况(kuàng)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huān)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qiè),

而况(kuàng)于妻子乎?

故得人之欢(huān)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

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xī)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亲生之膝(xī)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sù)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yān)。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yān)。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bèi)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

谓之悖(bèi)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yān)。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xiōng)德,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

行思可乐,德义可尊,

作事可法,容止(zhǐ)可观,

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wèi)而爱之,则而象(xiàng)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丧(sàng)则致其哀(āi),

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yǐ),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jiāo),

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jiāo)则亡(wáng),

为下而乱则刑(xíng),

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

虽日用三牲(shēng)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xíng)之属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

非圣人者无法,

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tì)。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yǐ)。

故敬其父,则子悦(yuè);

敬其兄,则弟(dì)悦(yuè);

敬其君,则臣悦(yuè);

敬一(yī)人,而千万人悦(yuè)。

所敬者寡(guǎ),而悦(yuè)者众,

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

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tì),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shú)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tì),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shì)矣(yǐ)。”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cí)爱、恭(gōng)敬,

安亲、扬名,则闻命矣(yǐ)。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xī)者天子有争臣七人,

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

虽无道,不失其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

虽无道,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yān)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xī)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事母孝,故事地察;

长幼(yòu)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zhāng)矣(yǐ)。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

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修身慎行,恐(kǒng)辱(rǔ)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yǐ)。

孝悌(tì)之至,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

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kuāng)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sàng)亲也,

哭不偯(yǐ),礼无容,

言不文,服美不安,

闻乐不乐,食旨不甘,

此哀(āi)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huǐ)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sàng)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guān)椁(guǒ)衣衾(qīn)而举之,

陈其簠簋(guǐ)而哀(āi)戚之;

擗(pǐ)踊(yǒng)哭泣(qì),哀(āi)以送之;

卜(bo)其宅(zhái)兆,而安措(cuò)之;

为之宗庙,以鬼享之;

春秋祭祀(sì),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

生民之本尽矣,

死生之义备矣,

孝子之事亲终矣。”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