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风云音乐在线直播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背景)

发布时间:2022-06-13 23:44:49   作者:饕餮少女   来源:用户分享   我要投稿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背景)

在这一时期有很多杰出的钢琴家被人们所熟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一睹他们的风采吧。

1. 威伯——(1786-1826)

威伯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有歌剧《魔弹射手》、《欧丽安特》、《奥伯龙》等。他是作为连接莫扎特和瓦格纳的关键人物,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钢琴协奏曲在当时是最具技术含量、可听性最强的,他在音乐创作上大胆尝试,极大地丰富钢琴音色。

图源网络,如侵删

2. 舒伯特——(1797-1828)

舒伯特被称为奥地利“艺术歌曲之王”,是一位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曲子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自然流露,浑然天成,并且他的音乐比较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将人生看作是一系列的波动。代表作有《流浪者幻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

图源网络,如侵删

3. 门德尔松——(1809-1847)

门德尔松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精美、优雅并且华丽。他最著名的是“无词歌”这个载体,因为它的音域与人的发声区接近,使得钢琴也能像人声一样温柔歌唱。他的作品直接开创了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风格特点。

图源网络,如侵删

4. 肖邦——(1810-1849)

他是19世纪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受欢迎并且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图源网络,如侵删

5. 舒曼——(1810-1856)

舒曼是19世纪德国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他19岁时,听到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为此他受到了极大影响,开始专攻音乐。舒曼的主要钢琴作品大多完成于1839年之前,在这个时候的作品,都体现了他的生活感想,并且他的作品必须像”诗朗诵“那般反复体会,才能得到共鸣。

图源网络,如侵删

闸阀尺寸(闸阀型号编制方法)阀门的型号复杂多变,Z942W-10、Z942H-10C、Z540Y-160P、DZ940Y-CLS150P、Z43F-16C.....等等这些闸阀的阀门型号,是不是能直接看型号就可以读取出阀门的类型、驱动方式、连接端形式、闸板结构、密封面材料、公称压力、公称压力等等。通

6. 李斯特——(1811-1886)

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也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及指挥家。李斯特将钢琴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并且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为此他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图源网络,如侵删

7. 勃拉姆斯——(1833-1897)

勃拉姆斯是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他始终坚持德奥的古典音乐传统,将浪漫主义的与严谨与古典形式结构相结合,音乐构思开阔而周密。舒曼曾对他的音乐才华给与高度评价:“我期望出现一个把时代精神加以表现的理想人物,这个人果然来了,他就是一位名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青年。”

图源网络,如侵删

8. 柴可夫斯基——(1840-1893)

他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及形式,其中交响乐处于重要位置。他在继承了原先的俄罗斯音乐发展的成就的同时,又吸取了西欧音乐文化的发展经验,把专业技巧与俄罗斯民族乐有机结合,创造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

图源网络,如侵删

9. 斯克里亚宾——(1872-1915)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俄国优秀的交响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音乐的大师。他的作品充满了尖锐的戏剧性以及英雄气概,同时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钢琴作品运用了广泛的技巧和表现力,音乐形象鲜明且充满热情,他大量运用复杂和弦,强调和声的紧张度,形象地表现了作家内心感受到的尖锐的、不可缓解的冲突。

图源网络,如侵删

10.拉赫马尼诺夫——(1873-1943)

他是浪漫主义晚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有深厚的名族乐基础,旋律丰富,并且擅长诗史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他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了钢琴演奏曲中的“最难”。

图源网络,如侵删

浪漫主义时期下的艺术钢琴家指尖流动的经典音符,往往与大自然浪漫而唯美的人文风情紧密相连,在形式上也更无拘无束,他们的创作思想及技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举报评论 2

首先,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趋向理性,客观。浪漫主义时期趋向感性,主观。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更多的写作客观事物,而浪漫主义作曲家更多的是借由作品抒发内心感情。

其次,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少有标题,在这少数作品中,又有大部分标题是出版商或后人添加上去的。相反,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一大特点就是“标题性”,作曲家通过给作品赋予标题帮助听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作品的内容及情感。

第三,作品规模方面,古典主义时期大部分作曲家所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按照严格的结构范式写作,且规模宏大,乐曲主题之间对比明显,充分体现戏剧冲突。(甚至在某种方面来说他们会越写越大。仅以交响曲这一体裁举例,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与海顿的第104交响曲、莫扎特的第41交响曲相比,仅对比第一乐章,贝三就比前二者长2-3倍。且贝多芬一生创作9首交响曲,他老师海顿写了108首。)浪漫主义时期则出现了一些相对短小的器乐体裁,以钢琴举例,交响诗、无词歌、即兴曲等。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些作曲家在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处理方面采用了模糊主题之间界限的方式来减弱戏剧冲突。

第四,在乐曲的发展方面,古典主义时期主要以动机展开为主,主题旋律以动机发展而来。浪漫主义时期主题以旋律为主。这一段说的可能比较拗口。但简单来说就是古典主义时期多数以几个音组成的动机发展旋律,而浪漫主义时期主题就是一段单纯的旋律。

第五,在和声的选择方面,古典主义时期多见比较规范化的和声序进如I-IV-V-I这样主和弦为主的和声序进。浪漫主义时期的大师们则在某种程度上大胆以及大量的运用副和弦。

相同的方面不必过多赘述,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同样以主调音乐的创作为主,且情感的抒发是音乐永恒的主题。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我也是一名音乐领域创作者,从小对于音乐就有一种独特的喜爱,目前也在从事音乐相关的工作,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在这里发表一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是在中规中矩的结构中构建音乐,所要求的创作手法严格、规整。 作曲家通常把乐句分得简洁而又规律,用一种可以预测的问答式进行,歌者的声音较为朦胧但却极富感情。古典音乐的结构讲究音乐的逻辑性,动机的统一性,音乐发展的连贯合理性等。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而古典主义音乐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却是最美的旋律与最完美的和弦,干净的展现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以上就是我对这道问题的所有理解和看法,谢谢大家阅览,如果对小编的回答感兴趣可以关注我!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最后祝大家:

心想事成!天天开心!事业有成!

在头条渡过一段难忘的快乐时光!谢谢!

小民無聊,試著說說。

薩特曾在《什麼是文學》一著中說,當一個社會具有相對穩定形式,並開始相信它會永恆時,才有古典主義。法國音樂史學家Roland de Cande講,薩特的這一論述與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相吻合,而古典文學發展於這一時期。按照這一理論,可以將古典音樂限定在1600-1750年,呂利(法國路易十四時期獨攬音樂演出權的人物)到J.S.巴赫這個時期。

這個時期的文化特色是音樂藝術家的自由受到約束,資助人或者說社會決定了他們的創作方向和風格。盡管在音樂領域裏,18世紀的作曲家比17世紀的作曲家幸運得多-社會環境更寬容、更自然主義,但沒有發生音樂革命。其創作富有戲劇風格的音樂,強調音量、音色和速度的對比。可以說,古典主義音樂,或者換言之,從巴赫到貝多芬這一時期,音樂的詞匯、音調體係和古典形式(三部曲式和奏鳴曲-快板)基本沒有變。「古典」音樂直到今天仍在教授,是音樂文化的基礎,且大部分音樂論壇,仍然是以古典音樂為參考依據,尢其是它的和弦在很大程度上在今天流行音樂中仍被使用。

浪漫主義的是貝多芬成熟的音樂作品作為開始。以其有力的漸強、敲擊的和弦和宏偉的音樂,宣告浪漫主義時代的到來。音樂家們有說服力地表達了他們對大自然的情感,形成「音樂表情記號」中我們都能體會到浪漫主義音樂是如何拓展他們的espressivo(富有表情的)、dolente(悲哀的)、misterioso(神秘的)、presto furioso(快速而狂放的),這些術語不僅告知演奏者這一段樂曲應該如何演奏,也揭示了作曲者在音樂中所希望表達的情感意念~(@问答 順便提個意見。「今日頭條」應該跟音樂平臺聯手,可以轉發音樂或音樂視頻)~

贝多芬和莫扎特不同,他对于苦难反抗的心迹很重,并且明晰地刻印在他的行为轨迹和他的音乐乐思之中。

当得知自己耳聋的消息后,他便极其痛苦地诉说不已:“这一类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开我心爱的一切人,尤其是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1801年致阿尔芒的信)“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一切交际,因为我不能与人说话,我聋了……我的敌人们又将怎样说,他们的数目是相当可观!……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1801年致魏格勒)(注:《傅雷傅聪谈音乐》,三联书店,1994年。)我们很难从莫扎特那里听到这样悲观和激愤的话语。当贝多芬看到别人可以听到,而自己却听不到时,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屈辱,甚至多次想以自杀结束生命,这样颓败的心情与极端的方式,在莫扎特那里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只要想想在那冬天没钱买炭的饥寒交迫的日子里,莫扎特所采取的抱着妻子跳舞取暖也要活下去的乐天态度,便可以看出他们两人对生命及处世的态度是那样的不同。

当然,贝多芬最终以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这一切苦难,但是,他是经过了激烈的内心冲突,以起伏跌宕的姿态勾勒出自己的行为曲线的,他犹如一棵暴风雨中的大树,抖动着浑身摇摆的枝叶,在大地与天空之间为人们留下了他激动甚至狂躁的身影。如此的性格和态度,一定会在他的音乐里留下同样澎湃的心理谱线。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听他的《命运》、听他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听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时所感受到的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反抗的心声。

贝多芬明确地主张:“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注: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因此,在他的音乐里,能够听得到他明确的主观意图,他棱角鲜明的性格,他抽象的哲学意义,和他史诗般宏大叙事的胸怀。因此,在他的音乐里,他把苦难演绎得极其充分、淋漓尽致,不是渲染它或宣泄它,而是重视它超拔它,以此反弹在他的乐思中乃至他对传统音乐创作规范的突破上。因此,即使在苦难的深渊中也有对欢乐的讴歌,如第九交响乐末乐章的“欢乐颂”,给予我们的是从天而降的欢乐,和所经历的那些苦难一样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那力量,是大众的,是你我都具有的。莫扎特的欢乐是个人化的,是甜蜜的,是潺潺的小溪;贝多芬则是欢乐的大海。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莫扎特更像巴赫,而贝多芬更像亨德尔。

贝多芬和莫扎特在生活经历上有那样多的共同点,但在音乐的表现上却是那样的不同,其中一个原因,在我看来是在于莫扎特短暂的一生都沉浸在音乐之中,音乐融化了他,他自己也化为了音乐;而贝多芬却从小就喜爱哲学和文学,年轻时爱读莎士比亚、莱辛、歌德、席勒的作品,曾经专门拜访过歌德两次,并把自己根据歌德的诗《大海的寂静》谱写的康塔塔总谱献给了歌德,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他还专门到波恩大学听哲学课,贝多芬比莫扎特吸收了更多的营养,这些滋润着他的音乐,也使他的音乐比莫扎特更为丰腴,气势更磅礴,思想的力度也更强悍。如果说他们两人都是天才的话,莫扎特是上帝造就的天才,具有先天性,而贝多芬是后天造就的天才。

贝多芬曾经说过:“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注:张方《贝多芬》,东方出版社,1997年。)在这一点上,贝多芬和莫扎特是一致的,他们的音乐在这一交叉点上汇合。所以,我们在贝多芬的某些音乐中听到莫扎特的影子,比如第一交响乐,比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便不会感到奇怪。

说到这里,我们又在不由自主地对莫扎特和贝多芬两人进行比较了。说起这样的比较,让我想起傅雷和傅聪父子,他们对莫扎特和贝多芬也曾经做过这样的比较,只是说的话不尽相同。

傅雷这样说:“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

傅聪这样说:“我爸爸在《家书》里有一篇讲贝多芬,他讲得很精彩,就是说贝多芬不断地在那儿斗争,可是最后人永远是渺小的。所以,贝多芬到后期,他还是承认人是渺小的。……贝多芬所追求的境界好像莫扎特是天生就有的。所以说,贝多芬奋斗了一生,到了那个地方,莫扎特一生下来就在那儿了。”(注:《傅雷傅聪谈音乐》,三联书店,1994年。)

傅聪这话讲得很有意思,比父亲讲得要通俗,却更形象;比丰子恺讲得更深沉;比柴可夫斯基讲得更实在;也比傅雷讲得更能让我们接受。因为傅雷更多地还是从传统的思想意义上来比较莫扎特和贝多芬,多少带有阶级斗争时代的味道,和他以前所讲的莫扎特音乐“天使”和“天籁”的特点相去甚远,因为一个“信心”是无法涵盖“天使”和“天籁”的内涵的。

我常常想起傅聪讲的这句话,贝多芬奋斗一辈子好不容易才到达的地方,原来莫扎特一出生就站在那里了。这对于贝多芬来说是多么残酷的玩笑和现实!贝多芬和莫扎特之间的距离竟然拉开了这样长(是整整一辈子)!

在中国,一般而言,更多的人知道贝多芬,对贝多芬更为崇拜,莫扎特的地位要在贝多芬之下。我们一直崇尚的是战斗的哲学: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忽略了无论与天与地还是与人的关系中,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和谐关系,相濡以沫的关系,相互抚慰的关系。如果说前者有时是生活和时代必需的,那么后者在更多的时候一样也是必需的。如果说前者要求我们锻炼一副外在的钢铁筋骨,那么后者则要求我们有一颗宽厚而和谐的心灵。锻炼外在的筋骨不那么困难,但培养一个完美的心灵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一般运动员可以从小培养,音乐家尤其是像莫扎特和贝多芬这样的,却很难从小培养,他们大多是天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天生只崇拜贝多芬式的不向命运屈服的英雄,我们一样崇拜温柔如水、天使天籁般的莫扎特,尤其是在日复一日单调而庸常的日子里,我们离后者更近,便也更向往,更觉其亲切。

傅聪在解释父亲上面讲过的那句话“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时,又特意补充说:“我觉得中国人传统文化最多的就是这个,不过,我们也需要贝多芬。但中国人在灵魂里头本来就是莫扎特。”(注:《傅雷傅聪谈音乐》,三联书店,1994年。)我不知道傅聪这样解释是否符合傅雷的本意,但这话很让人深思。中国人在灵魂里头本来就是莫扎特,我们本来应该很容易接近莫扎特,可是,我们却离莫扎特那么遥远。我们很容易轻视莫扎特,以为莫扎特只剩下了旋律的优美。

德沃夏克在布拉格音乐学院执教的时候,不允许他的学生轻视莫扎特。他曾经在他的课堂上提问一个学生:莫扎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学生回答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当时,德沃夏克非常恼火,抓住这个学生的手,把他带到窗子旁边,指着窗外的天空厉声问他看到了什么东西。学生莫名其妙,异常尴尬。德沃夏克气愤异常地反问他:“你没有看见那太阳吗?”然后严肃地对全班学生讲:“请记住,莫扎特就是我们的太阳!”(注:奥塔卡·希渥莱克《德沃夏克传》,朱少坤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我们是否听得到德沃夏克这严肃而响亮的声音?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如果回溯历史,莫扎特和贝多芬不同的风格很像是上一个世纪的巴赫和亨德尔,他们是新世纪的双子星座。莫扎特在室内乐、交响乐、协奏曲和歌剧几个方面全方位出击,将他对社会的理解融入到和谐美丽的音乐之中,他是以自己的痛苦融化为温柔的音符来抚慰这个世界的。而贝多芬则是以他横空出世的交响乐震响着这个世界,将器乐的理想发挥到那个时代的极致,直面人生且挥舞着时代的大旗。

莫扎特的音乐是一派天籁,贝多芬的音乐是一片浪潮。

莫扎特的音乐能够让我们心中粗糙坚硬的东西变得柔软,贝多芬的音乐能够让我们心中柔弱淡薄的东西变得强硬。

莫扎特的音乐是把痛苦点石成金化为美的境界,贝多芬的音乐是把痛苦碾碎成药营养着人生升华为崇高的境界。

莫扎特的音乐是含有抚摸性质的,贝多芬的音乐是具有破坏力量的。

莫扎特给我们以信心,贝多芬给我们以勇气。

贝多芬站在遥远的前方,莫扎特就站在我们的面前。

在世界所有的音乐家中,没有谁比他们两人更适合于我们中国人了。

他们两人的音乐也是抚慰和激励世界所有人的艺术,至今拥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莫扎特个人化的抒情风格,影响着以后的舒伯特和门德尔松,而贝多芬晚期作品所呈现出的对个性与自由的张扬,已经打开了通往浪漫派音乐的大门,他的宏大叙事风格则影响着以后更多的人,包括以后的马勒、瓦格纳和布鲁克纳,甚至我们的冼星海。

19世纪初的欧洲文艺思想界,这个时期,政治风云变化频繁。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复辟,各种思想文化领域和艺术风格先后兴起。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精神早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就有所表现。如《田园》、《英雄》 以及《第九交响曲》等等。都有浪漫的色彩出现。但真正揭开浪漫主义音乐序幕的应首推舒伯特、韦柏。浪漫主义音乐支配音乐界达一个世纪之久,其间涌现出一大批音乐大师他们如群星璀璨,各领风骚,其传世之作至今久演不衰。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第一个特点,是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他们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


如柏辽兹所写的“幻想”交响曲,便是他潦倒一生的写照。柏辽士一生坎坷,贫苦放浪,失恋潦倒,甚至自杀。他创作此曲的动机是由于单恋莎士比亚剧组中一名女演员的结果。在这部作品中,既有初恋的喜怒哀乐,热情冲动;也有梦幻中的田野景色的描写;最后是妖魔夜的梦描写他死后的灵魂加人各色各样的幽灵群舞之中。


强调个人主观意识最著名的当属柴可夫斯基。他对那些史诗事件或者英雄皇帝都不感兴趣,而声称“只注意我所经历过的或者看到过的,能使我感动的情节冲突”的题材。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不仅是他本人经历或者看到的而是他个人一生悲剧的写照。他具有非常忧郁的性格,当时他悲观厌世,“死的预感”使他自知己不久与人世。他把这些情绪泻于这部作品中。《悲怆》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描写人生在垂死的暮年,回忆起从前的青春和爱情;第二乐章是高举酒杯强颜欢笑;第三乐章是空虚的胜利;第四乐章是一首哀歌,人生最后的稀嘘,这是他留给世人最大的杰作,也是他最后的杰作。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这反映了19世纪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一些长期倍受欺凌的国家和民族(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的“民族乐派”先后成立。和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呼应。在音乐创作的题材方面,盛行采用民间歌谣及民间故事为主题。


肖邦是19世纪中叶民族乐派的先驱。他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感情内容。著名的钢琴《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肖邦在华沙起义失败后有感于亡国之惨在悲痛之余写下的。人们从他的音乐中。可以听到作者的痛苦,郁闷孤寂愤怒以至反抗的。肖邦的创作不仅时刻与祖国人民的利益连在一起,而且在艺术上追求民族的风格。玛组卡,波罗乃兹是流行于波兰民间的舞曲,经过肖邦的艺术创造,从而赋予了这两种舞曲新的生命。著名的《51首钢琴玛组卡》和《A大调军队波罗乃兹》已成为波兰人民的骄傲。



另外,俄国“强力集团”5人的作品也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作品所用题材大都选用俄罗斯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等等,有极强的俄罗斯乡土气息。威尔弟的歌剧,也是深深的扎根在意大利音乐土壤中,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正是这种强大的民族,文化潮流赋予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以旺盛的生命力。


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使音乐走出宫廷、走向民间。新的艺术题材的出现(如艺术歌曲,交响诗等)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很多音乐大师的传世佳作至今久演不衰,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音乐极强的生命力。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