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北京电视台 > TV美丽中国在线直播

高产阶级(中国十大阶层划分)

发布时间:2022-05-18 15:55:51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络   我要投稿

高产阶级(中国十大阶层划分)

中国十大阶层五大等级,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这三种资源的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把社会群体划分为五个等级、十个阶层。下面分享中国十大阶层五大等级。

中国十大阶层五大等级1

五大社会经济等级(根据家庭人均年收人或月收人数据)

(1)社会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

(2)中上层:中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

(3)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高级技工,农业经营大户;

(4)中下层:个体服务者,工人,农民;

(5)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况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十大社会阶层(根据资源拥有量的差异):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约为2.1%(在城市中的比例为1-5%,在城乡合一的县行政区域中中占约为0.5%);

(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1.5%(有些城市高达9%);

(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0.6%(私营经济发达地区高达3%,低的地方0.3%);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5.1%(大城市10-20%,城乡结合区1.5-3%);

(5)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的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4.8%(城市10-15%,城乡结合区2-6%);

(6)个体工商户(拥有少量经济资源),4.2%(实际人数要比登记人数多);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12%;

(8)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22.6%(其中农民工占30%);

(9)农民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1999年44%);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上没有三种资源),3.1%。

中国十大阶层五大等级2

1、高产阶层:这得益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在中国,百万富翁总计数接近1000万《半月谈》(内部版)2001年第7期:“中国的百万富翁近千万之众。”其中更有数百名资产过亿的大富翁。这些人就是改革开最大受益者,这部分人不到中国人口的0.8%。

2、中产阶层:年收入6万至20万

这里面大多是有真才实干的能手,靠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技能获取的。大多属于白领

阶层或学术界精英。如大学教授、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网络人才。他们的钱来之不易,但是可过着较舒适的生活。这部分人大概占10%。

3、中低产阶层:年薪1万至6万

属大众阶层:有普通员工、技术工人、一般教师、小个体工商业者,他们有个特点就是:病不重尽量不去医院,供得起读书供不起楼房,每天省吃俭用仍不够用,专卖店少去或一般不去,黄金周、旅游旺季对他们而言,没有实在意义。因为大多有点知识,感觉活的比较乏味。这部分人大概占50%。

4、低产阶层:年薪600元至1万

他们是目前最流行的称呼:弱势群体,如:下岗职工、农民工、矿工、在家务农的

群众。子女一般读过小学、命好一点的上初中或高中, 一般不上医院看病,尤其是农民工、矿工的工作环境,致使他们中年积劳成疾,有日子没命过。这部分人大概占40-50%。

5、无产阶级:年收入不足637元

2004年人民网《去年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报道,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表示,“去年未解决温饱 (人均年收入637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这群无产者真正还愿其本面目就是啥都没有,大都藏身于落后的山区,过着如氏族般的生活,教育免谈、医疗免谈,因为几千年前甚至上万年前,就没教育、医疗之说,纯粹是自给自足。这部分人不到中国人口的1%。

中国十大阶层五大等级3

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种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相对于干部,前两者称为群众。1949~1992年主要以身份判定社会地位,1992之后主要以财富判定社会地位。

统计局2007数据,中国农民7.37亿人(包括农民工2.2亿),国企2900万人,大集体所有制工人1000万人,非国有经济1.6亿人(外企,私企,股份制企业,城市失业人口),以上这些加在一起约9.4亿人。

1997年底数据,干部身份4000万人(中央将干部人数冻结在4000万),公务员570万,专业技术人员2800万人。4000万干部身份中,1600是万党员。中国现有私营企业主约1000万人。2500万档案在人才市场没能进入人事局的准干部(考上大学即拥有了干部身份,但没能在国家企事业单位就业,档案挂在人才市场)。这三类人群总数0.75亿,占总人口数量的5.8%,属于小概率事件。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占总人口的3.5%,截止到2009年,硕博士研究生总数量500万左右,占0.4%。

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工程师、会计师、律师),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5.1%,医生总数500万左右,总人口的0.4%。一般来说,技术人员在中国的待遇或者自身感觉,基本就是高级技工,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起码的公平。

2005年底全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进入老龄化社会,上海老龄化程度约20%。以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情况为基准,中国0岁~15岁之间的'男性总人口与同年龄段的女性总人口相比,大约多出1883万人,预计到2020年中国适婚年龄人群中男性比女性多出4000万人。2005年底,中国各类残疾人(包括精神残疾)总数为8296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涉及家庭户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2009年中国失业人口总数超过2400万。

党员总数7000万左右,随CPI略有波动;相对于党员,非党员也叫做“群众”。海陆空现役军人230万左右,武警总数120万左右,武警内卫部队总兵力是80万,警察总人数160万左右。目前中国共有监狱670 多所,在押罪犯150多万名。(2004年10月25日,中国司法部副部长范方平说)

中国年收入不到人民币683元的绝对贫穷者,2100万人,年收入不到人民币958元的低收入者,2亿。

由于城乡二元划分,大、中、小城市的差距,具体工作环境的分割,每个人所看到的基本都是与自己相差不多的,18~34岁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个好的家庭背景),基本上是最艰苦的一段路,也是中国自杀率最高的群体。

陆学艺教授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这三种资源的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把当今中国的社会群体划分为五个等级、十个阶层。

这个问题是个思想涵盖面非常大的问题,没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学和人文历史学思想深度的人,回答不了。如果比较全面和详细的回答,应该是写一本一百万字的书籍了。这里就说个概略的缩减版吧。

首先,华夏文明是一种以农耕文明思想为主干的人类社会文明思想体系。华夏文明思想的思想轮廓成型于商末和周初。也就是《周易》作为一本书的推出,标志着华夏文明思想的整体轮廓成型了。在《周易》思想形成之前,华夏文明的思想经历过无数次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社会的碰撞,更加适应神州大地的农耕文明社会逐步占据了华夏文明社会的绝对主流。

农耕文明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单位的社会文明发展的形式。以家族管理宗族血脉系的管理社会方式。比如说,管理社会是以:家庭_家族_保_里_乡_县等;这种管理社会的模式最后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皇帝。华夏文明的皇权崇拜是蔓延了几千年的时间,几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都有很深的皇权崇拜的底蕴。

在农耕文明社会里面,农业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基础行业,因此,农耕文明社会中,在农田中踏踏实实劳作的人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士”,这一阶层是在农民这个阶层中选的。这个阶层是为了维护广大踏踏实实的农民阶层的利益的。“士”这个阶层也是农民阶层通向“王”的一个过渡阶层。

在华夏文明社会思想层面上升的过程中,德,是一种最基本的考核标准。有踏踏实实的思想,老实本分的品德才适合在最基础的农民阶层。农耕文明社会,农民阶层是数量最庞大的社会稳定阶层。

一些不适合务农的人,也许是身体的原因,或是品德的原因,就不让这些人务农而是让这些人在家中做一些手工活,这些人就逐渐成为了“工”这一阶层。随着手工业的人增加,需要流通,这就慢慢又形成了一个“商”这个阶层。

再往后还有三教九流和不入流等等的社会等级划分。

这些等级的划分表明了一种社会思想的取向,农耕文明社会的主旨思想就是,崇尚节俭,不去扩张,自修品德,以德服人,这样一步步的向社会高阶层发展。

其实无论是大工业化时代还是数字化时代,人类社会的基础思想也不会变化,比如,大工业时代,踏踏实实的做好工业产品的,注意节俭成本的不搞歪门邪道的,也是属于“农”这一阶层。那些一天到晚搞投机者,其实就是属于“商”这个阶层,如果把华夏文明思想体系颠倒过来,就会导致,踏踏实实的广大“农”这个基础思想阶层的人们被压制,导致了社会思想发展趋向于急功近利,就会导致社会发展倒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四民制度贯穿始终。所谓四民,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四种公民,即士、农、工、商,除此以外,还存在许多“贱民”,他们比四民阶层更低,归为“贱籍”阶层。四民是古代中国政府对于平民职业的基本划分,同时它亦是国家百姓的总称,可以说,四民就是国家的基石。不过职业的种类极多,为何中国古代社会阶层专门将平民们划分为士农工商呢?

“四民”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其文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於管子。”顾炎武认为,齐国丞相管仲最先提出“士农工商”说,所以四民制度起源于管仲,而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说法。管仲在齐国进行变法改革,“四民”制度是变法中的一部分,而这也被认为是四民制度的首次实践。除管仲以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许多人提出士农工商说,比如《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载:“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夫甲,非人 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荀子·王制篇》里也有按照士农工商排序的说法。

不过必须要说明的是,管仲所提出的“士农工商四民者”,与后世的“士农工商阶层”是完全不同的。首先,管仲所提出的四民当中的“士”,不是读书人,而是军士。其次,管仲的这一政策是将国民分为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并按照其各自的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这里的划分只是职业上的不同,并没有尊卑之分。管仲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是说四民都是国家基石,不可或缺。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社会并不轻视商人。在殷商时期,人们十分热衷于从事商业,商人之名由此得来。在商朝灭亡以后,周朝吸取商朝灭亡教训,认为商人过度热衷商业,荒废农业,导致国家不稳,最终灭亡。于是在周朝以后,商人的地位就被不断打压,名义上的地位与奴隶等贱籍无异,被其他阶层鄙夷,比如《逸周书·程典》载:“士大夫不杂于工商。”

然而管仲在提出“士农工商”说的时候,虽然将商放在最后,但不是抑商。管仲本就是商贾出身,而在他的变法当中,他极度重视商业的作用,还颁布了许多促进商业发展的国策。所以说管仲是“四民制度”的提出者没有问题,但若是将导致古代中国商人地位低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实在是冤枉。

在春秋战国以后,士大夫阶层地位不断上升,官僚阶级逐渐发展壮大。秦亡以后,汉朝奉行儒家学说,汉武帝更是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科举制度产生以后,读书与做官被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使得读书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士的概念也在发生改变,军人被划分为军籍,而士则专指士大夫与读书人。就这样,有文化的官吏替代了军士,成为“士农工商”的榜首。《神童诗》中一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更是被无数人奉为金玉良言,直到现在依旧被人传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立国之本,极度重视农业。秦《田律》规定:出现旱涝蝗虫等灾情以后,各地官员须立刻书面报告情况,即使风调雨顺,官员也需要统计好各地的降雨状况以及收成情况。《仓律》专门以律法规定种籽入仓、存贮、检验、出仓等程序以及亩播种数量。《戍律》规定一户不准同时征调两个以上劳动力服役,违者罚交两副铠甲,就是为了保证不干扰农业生产。《仓律》还规定从事农耕生产官府奴婢,二至九月农忙时节,每人每月可增加半斤口粮,以激励人们从事农桑,确保农业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在名义上自然要给予农民较高的地位。

从对于经济的贡献来看,商人显然要比工匠高,然而统治者却有自己的考虑。不是所有的统治者都像管仲一样出身商贾,大部分的士大夫打心底里鄙夷商贾,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逐利小人。比如《汉书》中就主张道:“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田,犹贱卖以贾……驱民而归之家,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商人较强的流动性以及它对于百姓的吸引力是一个极度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即使商业对于繁荣国家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依旧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随着后世对于四民制度的重新构建,士农工商从对于平民的划分转变为尊卑排序。在户籍制度出现并完善以后,四民制度其实已经成为一种概念,不过统治者显然是需要这种概念的。统治者需要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种阶层,且士要在最前面,以体现示人阶级的特权和地位,农则紧随其后,体现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高度重视。工匠在古代并不受重视,所以还要排在农后面。而商贾在奉行重农抑商的古代,自然只能排在末位,被归为“四民”当中的“贱籍”。所以,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亦是统治者的需要。

参考资料:

《管子》

《荀子》

《逸周书·程典》

《汉书》 班固

人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社会分工并形成阶层是一种必然和进步。人人有事干才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业的划分说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有了发展,士居于首位。士在古代本来是子尊称,后来升为社会管理者,脫离劳动学文化当官,如士大夫,士君子等;古代以农耕为主,农民居第二位,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出现了手工业,有了商品买卖,就有工民和商民。四业成了古代社会重要组成结构。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分工越细,各阶层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都想当\"士\",不愿参加劳动,一心想管理人,奴役人,就是失业也得拼成士。这种阶层冲突的过程就是形成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过程。所以分工和斗争成了推动历史的动力。

人类进入文明史,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社会分工并形成阶层是一种必然和进步。人人有事干才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业的划分说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有了发展,士居于首位。士在古代本来是子尊称,后来升为社会管理者,脫离劳动学文化当官,如士大夫,士君子等;古代以农耕为主,农民居第二位,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出现了手工业,有了商品买卖,就有工民和商民。四业成了古代社会重要组成结构。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分工越细,各阶层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都想当\"士\",不愿参加劳动,一心想管理人,奴役人,就是失业也得拼成士。这种阶层冲突的过程就是形成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过程。所以分工和斗争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古代是这样,现代呢?我想人工智人人能会能用了,分工就简单了,士不士的也就无所谓了。太理想化了。

士农工商的区分始于春秋时代的管子,本来是为了便于社会控制划分的人群,并带有世袭特征,即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又称四民分业。开始时并非阶层划分。后代沿用了这种分类,并由于士地位的提高、农为本丶工次之而商为末,遂变为一种阶层划分。

我是金风,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评论!

诚邀!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中国古代的阶级分类,“士”是第一阶级,代表的是读书人,也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农”代表的是古代封建农耕社会的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为什么排在第二位,因为古代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农业生产决定了社会是否稳定,百姓是否丰衣足食,所以古代基本都是鼓励农桑,因为这是治国根本。“工”指的是手工业从业者,这部分人提供的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资,所以地位不是最低。“商”,地位最低的就是从事商业活动者,古代儒家文化的传承,认为商人本质就是不劳而获,专门从事投机取巧,舞弊钻营的勾当,从社会风气上来说,有道德败坏的嫌疑,代表的是欲望和贪婪,所以地位最低。

其实最早提出这个分类的是管仲的政策,就是“四民分业,士农工商”,但是并没有分阶级,说的是四业并举,但是发展到后面,就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划分,造成了古代百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这也是古代封建统治下形成的划分原因。

我是金风,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评论,一一回复!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以下内容来自——《选集第1卷》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

中产阶级

这个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小资产阶级

如: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届、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都属于这一类。

半无产阶级

包含: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

无产阶级

工业无产阶级主要为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五种产业的工人

游民无产者

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各地都有秘密组织,如东三省“在理会”,上海等处的“青帮”。


你属于哪一种呢?[灵光一闪]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