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江苏电视台 > 南京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午时前面是什么时辰(午时前面的时辰)

发布时间:2022-06-13 16:29:35   作者:流水随风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午时前面是什么时辰(午时前面的时辰)

午时前面是什么时辰:

巳时(sì shí),指上午9时至中午11时。

十二时辰对照表为:

子时(23时至01时) 丑时(01时至03时) 寅时(03时至05时) 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 巳时(09时至11时) 午时(11时至13时) 未时(13时至15时)

申时(15时至17时) 酉时(17时至19时) 戌时(19时至21时) 亥时(21时至23时)

午时与什么时辰相合:

午时男和子时女是比较相合的,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时辰,但是在时针却处于同一个位置。只是一个是白天的,一个是黑夜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是互相冲突的,其实反而代表他们互相契合,在很多方面是能够持续发展的。

午时出生的男孩,五行为火,为桃花星的男士,长相帅气,但是不善于表达。他们的恋爱模式往往是喜欢幽静的地方表达对恋人的情意。午时出生的男生给人的感觉热情而执行,口才也非常的好。他们慷慨而老练,不过有些顽固。感情方面喜欢享受被人关注的感觉,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

古人所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的午时三刻。

是中午11时45分,午时是11时—13时,一刻约15分钟,三刻是45分钟。

###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或者小说中,常常会看到这个故事情节,就是当一个人犯罪时被判处死刑,朝廷官员往往都要等到午时三刻才处决犯人,所以他们总会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首”。

就算有时候时间未到,监斩的官员也很想早早的处置犯人,但还是要等到午时三刻才下令开刀问斩。

那古代为什么一定要午时三刻处斩犯人呢?午时三刻又是几时呢?

在古代,之所以午时三刻才决定对犯人开刀问斩,这还是有原因的。

在如今,我们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但在古时候,人们却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也就说,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而古代的十二个时辰,却又不是用数字来计算的,而且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称谓。

而“午时”则是十一点到一点这之间,其中又以十二点为正点。

古代常说的午时三刻,其实是午正三刻,是中午阳光最盛的时候,也就是现在中午的11点45,或者是12点45。

下面来说说古代为什么一定要午时三刻处决犯人。

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阴气会很盛,为了压制这太盛的阴气,就需要在阳气最强的时候处决犯人,因为这样,阴气就会消散。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

是因为,古代的人们始终认为杀人是阴事,而不管被处决的人是不是罪大恶极和罪有应得,他死后,其阴魂就会来打扰监斩的官员,或者刽子手等人。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就选择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处决犯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显得很人道,是为犯人考虑的,就是为了给犯人减少被砍头的痛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一天中,人在午时三刻时的精力最低,感觉昏昏沉沉,有想睡觉的感觉。而此时刚好将他们斩首,正处于他们昏昏沉沉、相对不太清醒时的状态,如此就可减少他们的痛苦了。

###

为什么古人选择“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呢?”斩首时,通常情况下是由刽子手把囚犯反绑在斩桩上,囚犯双腿跪地,头自然向前伸出,刽子手拔下法标,挥刀从囚犯颈后向前下方猛砍,人头落地,斩首行刑结束。知县坐轿回衙,坐大堂吏役排衙燃放鞭炮然后行文上报。法标和鬼头刀要保存到西城门楼上,并用黄绫包扎,到除夕时统一焚化,以示向神报告人数。

为什么杀人要等到午时三刻呢?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时辰,这十二时辰又划为100刻。刻,原来指的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100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种记时单位,换算比

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8一刻。午时一般在今天11-13 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12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也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和他被处死相关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住鬼魂不敢出现。这就是古时“午时三刻”行刑的主要原因。

旧时县官下乡验尸或奉命处决死犯后,回到县衙门要举行排衙仪式,这是因为验尸或处决死犯是不吉利的事。县官回来在大堂前下轿,不进宅门,先坐公座,跟随的人两边排开,有一人跪在中间高喊“大老爷天喜”之后,县官离开公座,走向宅门,宅门预先准备了一大串鞭炮,县官一脚踏进宅门,鞭炮就响了。这大概是相信经过一阵鞭炮,一切污秽不吉利的东西都可以驱除了。

###

按照时辰时刻说法,一天二十四小时,计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两小时,从子时起到亥时终。子时从晚上二十三时起到零辰一时止。午时就是日上的十一时到十三时止。一时辰两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一时辰分八刻,一刻各占十五分钟,午时三刻,就是指午时辰第三刻钟,即十一点三十分到四十五分这十五分钟,就是午时三刻。四十五后到十二点就是午时四刻了。

古人为何会选在午时三刻问斩?这与阴阳学说有关,我国古人特重阴阳说,凡事都可分阴阳,重阴阳。天阳地阴,男阳女阴,日阳夜阴,面阳背阴,阴阳消长,阴阳互变,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冬至阴极阳生,夏至阳极阴生。子时阴极阳生,午时阳极阴生。依古人理论思想,午时三刻问斩,也体现自然之道,与人性之本。人生而为阳,死而为阴。在阳极之时问斩,极阳之气能压阴邪,阳极之后生阴,阳人死后为阴,阴生之后对阴有利,这也体现人性本善之理,

###

朋友问古时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时?古时计算时间讲时辰,一天为12时辰,现在24小时分为12时辰也是说每2小时为1亇时辰,刻度尺上每30分钟为一点(一点谓一个刻度,简称为一刻)每亇时辰为四个刻度,则为四刻,三刻则为1小时30分,午时是11时至13时,午时三刻则是12点30分。现在一刻是15分钟,这是24小时计算的称谓,60分钟÷4=15,时辰是120分钟,120÷4=30,古时報时分4刻,但只報三刻,四刻为准点。不少朋友对刻的概念被现代刻混淆了,所以才有了这个问题。(這是权威释义,古典书籍有证载)。

###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也就是120分钟,每个时辰分为三刻,自然古代的每刻钟即是40分钟了。

古代午时的化分是现在的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为午时。从十一点算起,径过两刻后进入第三刻时,便是午时三刻了。如此推算,前两刻(八十分钟)过后才是第三刻,也就现在的午时十二点二十分钟后才开刀问斩。古人没钟表,多以滴水刻度或焚香记时,问斩时间上下会有个十分八分误差的。

那么,为什么选择午时三刻问斩?古人是讲究阴阳的。古人认为,自子时至巳时为阳,从午时至亥时为阴,人死为阴,为保行刑者不受冤魂侵扰,也为亡者便于登程黄泉路,所以选择了这个阳将尽阴才初的时辰,午时三刻!

###

午时三刻是古代术语,大家不要引用现代观念,午时大家都知道,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但三刻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现代人通常认为一刻是15分钟,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古代一个时辰是现代两个小时,古代一刻是半个小时,所以午时三刻指的是中午12点半左右,此时阳气最旺,古代人迷信,认为此时杀人百无禁忌。

###

古代将一天划为12时辰,又划分为100刻,每个时辰为8又三分之一刻。午时指中午11:00一13:00,午时三刻精确点就是11时43分一12时这段时间。

为什么此时行刑?

此时太阳当头,照下来阴影最短,死人是\"阴事\",此时阳气最盛,可压制祛散阴气,为不使犯人死后鬼魂出来作祟,故在阳气最盛时的午时三刻开斩。

午时三刻问斩的是罪大恶极者,其他死刑犯午时问斩就可以了。

古代行刑一般在秋后执行,汉董仲舒有天人感应论,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春夏庆赏,秋冬刑罚,秋后问斩由此而来。

###

午时:是指从上午11点到

下午1点这段时间。

古时两个钟头为一时。一

时也分前、中、后三济。

一时分4刻(一刻I5分钟)

“午时三刻开刀问斩\",是

指判死刑的人都会在午时

(中午12点)三刻(12点45分)

时开刀斩首。

###

古时的中国,将一天分为12时辰,一个时辰是今天的两个小时。那么怎么准确的知道1天12时辰?古中国人用漏。

报时的方法:暮钟晨鼓,夜数更,敲梆子打更(音jing)。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12时辰。子时是晚上的11点~1点,顺推,午时,就是白天的11点~1点。

现在的人称1刻是15分钟,古人是不是1刻也规定为15分钟?我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个人主观地认为古人的1刻可能是30分钟。

那么古时的午时3刻,大约是今天的12点30分了。可以讨论。

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古代的更(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晚上7点-9点为一更,

晚上9点-11点为二更,

晚上11点到凌晨一点为三更,

晚上1点到3点为四更,

晚上3点-5点为五更.

(「历史大学堂」官方微信公众号  oldmanno  )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