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贵州电视台 > 贵州高清综合在线直播

法喜寺在哪里(法喜寺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5-14 21:00:26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法喜寺简介

灵隐、天竺诸峰,总称武林山,据《汉书.地理志》:钱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灵山志》称:宋时定地,以飞来峰之南为天竺,以飞来峰之北为灵隐。因北麓为灵鹫寺,故峰为异其名。灵竺佛教文化为随同杭州历史千古流传。

法喜寺

杭州佛教的传播的寺院的兴建,都与西印度和尚慧理有关。《天竺山志》载:东晋咸和初,慧理来灵隐卓锡,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后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慧理遂成灵懈、天竺开山祖师。至今龙泓洞口有理公岩、理公塔,塔内葬有慧理骨灰。古时,灵、竺山间猿猱居多,峰上有呼猿洞,相传系慧理蓄猿处。南朝刘宋时(420--479年),灵隐寺住持智一禅师亦曾养猿山间,他能呼啸招猿,人称猿父。古代诗人也有施饭聚猿鸟、猿猱扰钟声、猿啼一声松子落等诗句。冷泉猿啸成为古代钱塘十景之一。

天竺三寺

天竺三寺深藏林间山谷,由下而上,寺宇壮丽,景色清幽,高僧辈出,佛学与诗文并茂。据《湖山胜概称》由月桂峰迤西入佛国山,自下竺,过中竺,至上竺而止,上竺则观音灵感。下竺则古迹为胜,三竺之间,云影天光,泉声松籁,岑寂岛空,香凝钟静,耳目心神之会,觉其迷极其光者,岂不超三界外乎。《武林旧事》亦称: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真佛国也。从上天竺可东至龙井,南至琅铛岭,左通五云山,下止梅家坞。天竺,钟灵毓秀,山岚云影,佛学教观,源远流长。慧理、宝掌、道翊三天竺开山祖师,之后,能诗善文,佛学造诣很深的名僧层出不穷,正如苏轼所说:天竺禅师有作家。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赞天竺称: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天竺三寺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为中国东南名刹。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为教院五山前茅。

上天竺寺位于白云峰下,由下眺望峰顶,常有白云笼罩,犹如幢盖覆顶。山上产茶,名为宝云与下竺,香林并称佳品。故苏轼的《和茶诗》中有白云峰下两枪新之句。白云峰右下双桧婆娑,寺僧常在树下盘膝养神。峰称双桧峰,岩称双桧岩(即百丈岩)。山上岩穴甚多,古时常有虎豹出没。树木森森,花草烂漫,朝融夕凝,以致泉脉众多。古寺前后左右有大悲泉、梦泉、蜥蜴泉、冽泉、孙公泉水、幻应井、示现井等,坐禅井等,其中乳宝泉水悬乳如脂,其峰遂名乳实峰。古寺院后有成片古桂飘香,故称天香岩。寺前白云峰馀脉,其冈如琴,故称琴冈,冈上修竹成林,宋时在中印峰、白云峰间名优土成冈,取愚公移山之意,命名愚冈。古人赞上天竺景色称:万竹参霄,碧荫数里,寂然空谷,惟闻泉声。为古杭城又一名胜区。

后晋天福初(936年),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芦修行,称大名山房。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名匠刻成观音像。据志书称:时吴越王钱弘叔梦见白衣人求其修建住所,于是在上天竺开路筑基,建观音看经院,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建成,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皖。至后汉干佑年间(945--950年),有僧人从洛阳带来,古佛舍利,置于观音像头顶,是妙相庄严,端正持好,书放白光,士民崇敬。为此,后入将道翊称为白云开山祖师。由于上天竺以观音灵验相专,历代帝王都信奉观音,凡郡中旱劳,必请入城。故《七修类稿》称:杭上天竺广大灵感之号由宋世所加。

北宋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一1074)和元佑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苏轼两度守杭,因杭城多灾,开仓廪,浚水利,但三吴之灾,连岁不稔,苏轼曾自责虽某等不德而召灾,希望能念斯民无辜而受悯,担扰,难免饥殍,将有流离之惧,表达了爱民忧灾之情。仳后,明清两代帝王也因袭南宋先制经常至上天竺祈晴、祈雨。明崇祯十四年(l641年)杭城大旱,饿殍遍道,时有讹传观音大士在上天竺救济饿民,于是蜂拥而至,在上天竺掘土三尺,取粉状泥土充饿,从此江南一带遇有灾荒,饥民常以观音土充饥。

法喜寺相关信息

由于宋真宗崇佛道,继而宋仁宗推崇佛教,因此,当时杭州官如苏轼、蔡襄、沈文通等均与杭州佛门密切交往,也使灵竺趋于兴盛。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年)有铣和尚在白云峰、狮子峰之间建观音殿,一时香火甚盛,众山环拱,烟云瓢渺,时闻钟声,恍然天官。皇佑元年(1049年),宋仁宗曾将秘典5330卷赐予看经院,作为教藏,为此专门造了藏经殿。至嘉佑中(1059--1060年),杭州郡守沈文通认为观音以声音宣佛力,非禅那所居,提出以教易禅,将禅寺改为教寺,并命寺僧辩才(即元净)主持筑室,殿加重檐,宋仁宗亲书灵感观音院寺额。至治平中(1065年前后)蔡襄守郡,由宰相曾公亮出资修建寺皖,并将其所赠佛经5230卷藏于院之西庑。元符三年(1100年)十六观堂落成。

宋室南迁后,金兵于建炎四年(1130年)入侵杭城。当时金兀术(即完颜宗弼)曾谒上天竺,得咒观音像始末,遂将观音像及大藏经载于轿车内运往北方,寺僧智完率弟子跟随至燕京西南五里的玉河乡建寺供奉。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命住持惟日建藏经楼和应真阁,并于绍兴五年亲临进香。隆兴二年(1164年),宋孝宗又命临安府尹曹澄督建五百罗汉堂。干道元年(1165年)二月,宋孝宗专门召见上天竺住持若纳,并封为右街僧竺,后又封左街僧竺,赐白云堂印,命若纳管辖禅、教、律三宗和江南佛教事务,由此,上天竺寺名重京师。干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还视往察看,赐绢钱二万,命重建十六观堂。至干道八年(1172年)二月又下诏重修寺院,改院为寺,御书宝藏额,将曰月珠、鬼谷珠,猫眼等内宫珠宝赐予该院。淳熙元年(1174年)又将福州印造的藏经500函赐藏该院。翌年,宋孝宗到上天竺进香,正式改院为灵感观音讲寺。当时,凡帝王上山进香都在白云堂进斋。至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改名为天竺教寺,评定为教寺五山之首。凡高丽等国使者僧人来朝,都至上天竺交验书牒并予接待。开禧二年(l206年)七月灯火成灾,十六观堂被毁,住持妙蛙竭力营建,一年完工。南宋后期,上天竺菩萨被朝廷奉为治国安邦的主宰。宋理宗赵昀在《天竺灵感观音大士赞》中称:神通至妙兮隐显莫测,功德无边兮应感奚速。时和岁丰兮丰佑我民,兵寝刑措兮康此王国。

宋末咸淳二年(1266年),寺院尽毁,于五年由寺僧庆思募建,乃改为天竺教寺,至元末时,上天竺寺院又毁,直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高僧宗泐人京任僧侣左善世师,奏请重建;明太祖遂下旨建观音菩萨殿,并下令杭城驻军停操二月为建寺搬运砖木。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朱祁镇将本山《北藏经》5048卷赐藏该寺左右,同时附有《护藏敕谕》一道。在明朝统冶二百七十馀年间,上天竺完全靠僧人募化等办法整修寺院。清朝前期,清帝信奉观音大士奇术妙相、灵感显应,对天竺寺恩宠有加。康熙玄烨,六巡江南,五到上天竺。康熙五年(1666年)发朝廷内库重为周色,并赐《金书尊经》,官员们盛赞此举使湖山动色,草木回光,美哉圣乎!玄烨先后赐御书《金刚经》石刻一部、御书法雨慈云匾额、金字《心经》、墨刻《药师经》、御制《重修上天竺寺碑记》等。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弘历初到南巡进两到上天竺,除题诗外,并定名上天竺寺为法喜寺,御书寺额和宝陀飞观、普甘露门等匾额,题写柱联有:绕座明宝月,盈阶甘雨散花天。此后,他每到上天竺,必有赏赐或有卸书题字,先后该观音像、佛像,石刻《莲华经》,御书《华严泾》、《兰亭图石刻手卷》,并题写色空不二、印真阐谛匾额等,他手书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石刻一册曾刻石19块嵌于法喜寺罗汉大士殿。

正是由于朝廷的提倡和众多佛徒信众对观音灵验的信奉,故明清时,浙江苏南各地的乡民村姑都纷纷来天竺进香,成为每年一度的香市。据《武林旧事》、《仁和悬志》称:方奉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大士,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来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院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诞辰,三吴浙东士民,斋至艺香,舟车络绎,昼夜不绝。每年新年刚过,春服既成,而养蚕尚早,于是衔舟打桨,进香天竺,结舫为邻,栖至于此。每逢香市自武林门、松木场、经昭订寺到天竺,沿途摆满各种货摊,贩卖各种用具、土产、玩具等,为时一月有馀,延绵数里,道为之塞。天竺香市被列为十八景之一,直至1949年前,三竺路旁仍建有相连平房供香客宿夜。50年代后开始衰落,70年代末开始重又兴盛。

期间,法喜寺亦遭劫难。改革开放后,杭州市政府把天竺三寺列为西湖风景区名胜发展项目,法喜寺又喜逢佛缘盛世。在国内外十方大德贤士支持下,寺院焕发新彩。重修后的法喜寺现有天王殿、圆通殿、大雄宝殿、斋堂、客房、山门等主要建筑。尤其是大雄宝殿的五百罗汉山,其雕塑造型艺术融全国各地寺院五百罗汉造像风格。寺内还有生长历史已有五百多年的古玉兰和方竹,其中古玉兰只每年二月十二开花,二月二十即凋谢,开花期仅八天,故尔有缘睹其花者甚为难得。

法喜寺方丈法师

法喜寺现任方丈定本法师,63岁,浙江温岭人。l983年出家,师从通和法师。任浙江省杭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西湖区政协委员。

法喜寺又名上天竺法喜讲寺,位于杭州西湖西侧三公里左右的群山中。法喜寺建于五代(吴越王907—960年),距今一千多年,原名天竺看经院,清乾隆年间改名为“法喜寺”,是杭州天竺三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是中国著名的拜观音道场,是中国白衣观音的起源地,是全国重点寺院。内有藏经殿、两峰堂、千佛阁、水月楼、皇华馆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法喜寺周边还有白云峰、乳窦峰、白云泉等景点!

法喜寺的位置,原位于海盐通元集镇市中心的法喜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

据唐《吴地记》、宋《吴郡图经续记》、明《海盐县志》和《续澉水志》等志书记载:三国赤鸟中孙权夫人舍宅在长洲(今苏州西南地)建造通玄寺;而武则天曾派使者送给该寺珊瑚镜一面、钵一副,并将寺名改为重云寺,旧通玄寺迁移至鲍郎市(即今通元集镇);宋大中祥元年(1008)又将其改名为法喜寺,通元遂成地名(清初因避康熙玄烨名讳,将通玄改为通元)。

1.法喜寺的占地面积。

法喜寺历经千年,时兴时衰。据清光绪《海盐县志》和笔者于1986年发现的光绪九年(1883)法喜寺碑文记载,法喜寺全盛时有寺田3000余亩,有山门、经纶堂、法堂、观音堂、藏经阁(曾藏《大藏经》3400余卷)、方丈室、达摩院、宣明院、留云馆、大殿等屋宇150余间,至光绪九年时仅剩寺基51亩,收租田19.8亩。

2.法喜寺的结构。法喜寺内曾有一座高约二丈,八角七层的唐代高僧良準的舍利塔。清嘉庆六年(1801)嘉兴解元张廷济架梯入第七层拓片:“準高僧舍利宝塔,圣宋宣和四年(1122)正月十五日重移时所刻。”该寺、塔均毁于晚清战事。至建国初仅存山门、牌楼、东斋堂及零星房屋,均为政府接收,充作粮仓。1967年将其划拨通元卫生院,后因扩建通元地区医院而全部拆除。

3.法喜寺历史意义。法喜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千百年来享有盛名,引来司空曙、彭孙贻、张廷济、徐豫贞等文人雅士游赏题咏。如唐司空曙《寄準上人》诗云:“昨闻归旧寺,暂别欲经年,樵客应国出,邻僧定伴禅。后峰秋有雪,远涧夜鸣泉。岂藉公卿论,人间已自传。”清彭孙贻《準公塔》诗曰:“石林孤塔覆寒藤,香刹拈花礼圣僧。梵纲自悬初地品,宗门独照昔时灯。诸坐不动山云敛,五蕴皆空海日升。升向此中寻法喜,莫教度岭问南能。”清初徐豫贞《法喜寺》诗云:“乱后闲僧少,秋残古柏高;风声摧石壁,日影落寒涛。断树支桥仄,枯藤架屋牢;更随山径转,海外见纤毛。”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于2002年4月决定易址重建法喜寺。相信不久千年古刹雄姿将就在千年古镇重现,并将同时彰显古刹、古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法喜寺在杭州

灵隐、天竺诸峰,总称“武林山”,据《汉书·地理志》:“钱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灵山志》称:“宋时定地,以飞来峰之南为天竺,以飞来峰之北为灵隐。因北麓为灵鹫寺,故峰为异其名。”灵竺佛教文化为随同杭州历史千古流传。

杭州佛教的传播的寺院的兴建,都与西印度和尚慧理有关。《天竺山志》载:“东晋咸和初,慧理来灵隐卓锡,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后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慧理遂成灵懈、天竺开山祖师。至今龙泓洞口有理公岩、理公塔,塔内葬有慧理骨灰。

上天竺寺位于白云峰下,由上眺望峰顶,常有白云笼罩,犹如幢盖覆顶。山上产茶,名为“宝云”与下竺,“香林“并称佳品。故苏轼的《和茶诗》中有“白云峰下两枪新”之句。白云峰右下双桧婆娑,寺僧常在树下盘膝养神。峰称“双桧峰”,岩称“双桧岩”(即百丈岩)。

上天竺寺又名法喜寺,离中天竺法净寺约1公里。天竺三寺以法喜寺面积最大,建筑雄伟,布局庄严。寺四周有白云峰、白云泉、乳窦峰、乳窦泉等名胜。白云峰的白云茶曾是南宋岁贡的西湖名茶。宋元祐中,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曾数次来游,留下《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等诗篇。宋朱熹、吕祖谦、戴复古,元赵孟、倪瓒等均有游上天竺诗。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的《归赴行在过上天竺寺偶题》诗篇更是气壮山河。

上天竺寺始建于10世纪五代吴越王时期,原名天竺看经院,是中国白衣

观音的起源地,已有一千年以上历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天竺为“法喜寺”并

亲题寺额。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拜观音道场,浙江舟山市的普陀山是国际性的进

香道场,而杭州的上天竺寺是地方性道场。为天竺三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

内有藏经殿、两峰堂、千佛阁、水月楼、皇华馆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寺周

法喜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天竺山

作为一名杭州人,我来回你的问题

首先法喜寺在杭州。

法喜寺是杭州本地人最喜欢去的寺庙,不是灵隐哦。灵隐寺大多是游客去的,唯有法喜寺是属于本地人和有缘人的,这里香火亦旺,却很是清幽,上天竺的法喜寺可以算得上是杭州本地人的保留寺庙了,不仅特别灵验,风景还特别好。法喜寺依山而建,进入后拾级而上,一更比一阁高。登至最高处往下俯瞰,阁楼层叠交错,煞是好看。

上天竺又称法喜寺,当地人的叫法都是法喜寺,其始建于后晋天福初(936年),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成为江南名寺,从建筑上已经看不到光阴的深厚,大多数寺庙的历史是摧毁和重建的历史。

法喜寺

浙江省杭州市天竺山有著名三寺,时称“天竺三寺”(通称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刹。下天竺创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馀年,创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历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题寺额。天竺三寺历史相近,地域毗近,教观相同,兴衰与共,历史上被誉为“天竺佛国”。

中文名:法喜寺

荣誉:天竺三寺之一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天竺山

始建时间:晋朝

现任方丈:定本法师

兄弟寺院:上天竺寺,中天竺,下天竺寺

简述

灵隐、天竺诸峰,总称“武林山”,据《汉书·地理志》:“钱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灵山志》称:“宋时定地,以飞来峰之南为天竺,以飞来峰之北为灵隐。因北麓为灵鹫寺,故峰为异其名。”灵竺佛教文化为随同杭州历史千古流传。

杭州佛教的传播的寺院的兴建,都与西印度和尚慧理有关。《天竺山志》载:“东晋咸和初,慧理来灵隐卓锡,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后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慧理遂成灵懈、天竺开山祖师。至今龙泓洞口有理公岩、理公塔,塔内葬有慧理骨灰。古时,灵、竺山间猿猱居多,峰上有“呼猿洞”,相传系慧理蓄猿处。南朝刘宋时(420-479年),灵隐寺住持智一禅师亦曾养猿山间,他能呼啸招猿,人称“猿父”。古代诗人也有“施饭聚猿鸟”、“猿猱扰钟声”、“猿啼一声松子落”等诗句。 “冷泉猿啸”成为古代钱塘十景之一。

天竺三寺

天竺三寺深藏林间山谷,由下而上,寺宇壮丽,景色清幽,高僧辈出,佛学与诗文并茂。据《湖山胜概称》“由月桂峰迤西入佛国山,自下竺,过中竺,至上竺而止,上竺则观音灵感。下竺则古迹为胜,三竺之间,云影天光,泉声松籁,岑寂岛空,香凝钟静,耳目心神之会,觉其迷极其光者,岂不超三界外乎。”《武林旧事》亦称:“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真佛国也。”从上天竺可东至龙井,南至琅铛岭,左通五云山,下止梅家坞。天竺,钟灵毓秀,山岚云影,佛学教观,源远流长。慧理、宝掌、道翊三天竺开山祖师,之后,能诗善文,佛学造诣很深的名僧层出不穷,正如苏轼所说:“天竺禅师有作家”。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赞天竺称:“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天竺三寺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为中国东南名刹。 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为“教院五山前茅”。

上天竺寺位于白云峰下,由上眺望峰顶,常有白云笼罩,犹如幢盖复顶。山上产茶,名为“宝云”与下竺,“香林“并称佳品。故苏轼的《和茶诗》中有“白云峰下两枪新”之句。白云峰右下双桧婆娑,寺僧常在树下盘膝养神。峰称“双桧峰”,岩称“双桧岩”(即百丈岩)。山上岩穴甚多,古时常有虎豹出没。树木森森,花草烂漫,朝融夕凝,以致泉脉众多。古寺前后左右有大悲泉、梦泉、蜥蜴泉、冽泉、孙公泉水、幻应井、示现井等,坐禅井等,其中乳宝泉水“悬乳如脂”,其峰遂名“乳实峰”。古寺院后有成片古桂飘香,故称“天香岩”。寺前白云峰馀脉,其冈如琴,故称“琴冈”,冈上修竹成林,宋时在中印峰、白云峰间名优土成冈,取“愚公移山”之意,命名“愚冈”。古人赞上天竺景色称:“万竹参霄,碧荫数里,寂然空谷,惟闻泉声。”为古杭城又一名胜区。后晋天福初(936年),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芦修行,称“大名山房”。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名匠刻成观音像。据志书称:时吴越王钱弘叔梦见白衣人求其修建住所,于是在上天竺开路筑基,建“观音看经院”,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建成,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皖。至后汉干佑年间(945-950年),有僧人从洛阳带来,古佛舍利,置于观音像头顶,是“妙相庄严,端正持好,书放白光,士民崇敬”。为此,后入将道翊称为“白云开山祖师”。由于上天竺以观音灵验相专,历代帝王都信奉观音,“凡郡中旱劳,必请入城”。故《七修类稿》称:“杭上天竺广大灵感之号由宋世所加”。北宋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和元佑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苏轼两度守杭,因杭城多灾,开仓廪,浚水利,但“三吴之灾,连岁不稔”,苏轼曾自责“虽某等不德而召灾”,希望能“念斯民无辜而受悯”,担扰,难免饥殍,将有流离之惧”,表达了爱民忧灾之情。仳后,明清两代帝王也因袭南宋先制经常至上天竺“祈晴”、“祈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杭城大旱,饿殍遍道,时有讹传观音大士在上天竺救济饿民,于是蜂拥而至,在上天竺掘土三尺,取粉状泥土充饿,从此江南一带遇有灾荒,饥民常以“观音土”充饥。

相关信息

由于宋真宗崇佛道,继而宋仁宗推崇佛教,因此,当时杭州官如苏轼、蔡襄、沈文通等均与杭州佛门密切交往,也使灵竺趋于兴盛。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年)有铣和尚在白云峰、狮子峰之间建观音殿,一时香火甚盛,“众山环拱,烟云瓢渺,时闻钟声,恍然天官”。皇佑元年(1049年),宋仁宗曾将秘典5330卷赐予看经院,作为教藏,为此专门造了藏经殿。至嘉佑中(1059-1060年),杭州郡守沈文通认为“观音以声音宣佛力,非禅那所居”,提出“以教易禅”,将禅寺改为教寺,并命寺僧辩才(即元净)主持筑室,殿加重檐,宋仁宗亲书“灵感观音院”寺额。至治平中(1065年前后)蔡襄守郡,由宰相曾公亮出资修建寺皖,并将其所赠佛经5230卷藏于院之西庑。元符三年(1100年)十六观堂落成。

宋室南迁后,金兵于建炎四年(1130年)入侵杭城。当时金兀术(即完颜宗弼)曾谒上天竺,得咒观音像始末,遂将观音像及大藏经载于轿车内运往北方,寺僧智完率弟子跟随至燕京西南五里的玉河乡建寺供奉。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命住持惟日建藏经楼和应真阁,并于绍兴五年亲临进香。隆兴二年(1164年),宋孝宗又命临安府尹曹澄督建五百罗汉堂。干道元年(1165年)二月,宋孝宗专门召见上天竺住持若纳,并封为“右街僧竺”,后又封“左街僧竺”,赐“白云堂印”,命若纳管辖禅、教、律三宗和江南佛教事务,由此,上天竺寺名重京师。干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还视往察看,赐绢钱二万,命重建十六观堂。至干道八年(1172年)二月又下诏重修寺院,改院为寺,御书“宝藏”额,将曰月珠、鬼谷珠,猫眼等内宫珠宝赐予该院。淳熙元年(1174年)又将福州印造的藏经500函赐藏该院。翌年,宋孝宗到上天竺进香,正式改院为“灵感观音讲寺”。当时,凡帝王上山进香都在白云堂进斋。至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改名为“天竺教寺”,评定为教寺“五山之首”。凡高丽等国使者僧人来朝,都至上天竺交验书牒并予接待。开禧二年(l206年)七月灯火成灾,十六观堂被毁,住持妙蛙竭力营建,一年完工。南宋后期,上天竺菩萨被朝廷奉为“治国安邦”的主宰。宋理宗赵昀在《天竺灵感观音大士赞》中称:“神通至妙兮隐显莫测,功德无边兮应感奚速。时和岁丰兮丰佑我民,兵寝刑措兮康此王国。”

宋末咸淳二年(1266年),寺院尽毁,于五年由寺僧庆思募建,乃改为“天竺教寺”,至元末时,上天竺寺院又毁,直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高僧宗泐入京任僧侣左善世师,奏请重建;明太祖遂下旨建观音菩萨殿,并下令杭城驻军停操二月为建寺搬运砖木。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朱祁镇将本山《北藏经》5048卷赐藏该寺左右,同时附有《护藏敕谕》一道。在明朝统治二百七十馀年间,上天竺完全靠僧人募化等办法整修寺院。清朝前期,清帝信奉观音大士“奇术妙相”、“灵感显应”,对天竺寺恩宠有加。康熙玄烨,六巡江南,五到上天竺。康熙五年(1666年)发朝廷内库“重为周色”,并赐《金书尊经》,官员们盛赞此举使“湖山动色,草木回光,美哉圣乎!”玄烨先后赐御书《金刚经》石刻一部、御书“法雨慈云”匾额、金字《心经》、墨刻《药师经》、御制《重修上天竺寺碑记》等。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弘历初到南巡进两到上天竺,除题诗外,并定名上天竺寺为“法喜寺”,御书寺额和“宝陀飞观”、“普甘露门”等匾额,题写柱联有:“绕座明宝月,盈阶甘雨散花天。”此后,他每到上天竺,必有赏赐或有卸书题字,先后该观音像、佛像,石刻《莲华经》,御书《华严经》、《兰亭图石刻手卷》,并题写“色空不二”、“印真阐谛”匾额等,他手书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石刻一册曾刻石19块嵌于法喜寺罗汉大士殿。

正是由于朝廷的提倡和众多佛徒信众对“观音灵验”的信奉,故明清时,浙江苏南各地的乡民村姑都纷纷来天竺进香,成为每年一度的“香市”。据《武林旧事》、《仁和悬志》称:“方奉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大士,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来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院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诞辰,三吴浙东士民,斋至艺香,舟车络绎,昼夜不绝。”每年新年刚过,“春服既成”,而养蚕尚早,于是“衔舟打桨,进香天竺,结舫为邻,栖至于此”。每逢香市自武林门、松木场、经昭订寺到天竺,沿途摆满各种货摊,贩卖各种用具、土产、玩具等,为时一月有馀,延绵数里,道为之塞。“天竺香市”被列为“十八景之一”,直至1949年前,三竺路旁仍建有相连平房供香客宿夜。50年代后开始衰落,70年代末开始重又兴盛。

“”期间,法喜寺亦遭劫难。改革开放后,杭州市政府把天竺三寺列为西湖风景区名胜发展项目,法喜寺又喜逢佛缘盛世。在国内外十方大德贤士支持下,寺院焕发新彩。重修后的法喜寺现有天王殿、圆通殿、大雄宝殿、斋堂、客房、山门等主要建筑。尤其是大雄宝殿的五百罗汉山,其雕塑造型艺术融全国各地寺院五百罗汉造像风格。寺内还有生长历史已有五百多年的古玉兰和方竹,其中古玉兰只每年二月十二开花,二月二十即凋谢,开花期仅八天,故尔有缘睹其花。

你查一查杭州上中下天竺把,法喜就是上天竺寺,建于10世纪,是中国白衣观音的起源地,已有一千年以上历史。上中下天竺寺都在天竺路

浙江省杭州市天竺山有著名三寺,时称“天竺三寺”(通称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刹。下天竺创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馀年,创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历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题寺额。天竺三寺历史相近,地域毗近,教观相同,兴衰与共,历史上被誉为“天竺佛国”。灵隐、天竺诸峰,总称“武林山”,据《汉书·地理志》:“钱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灵山志》称:“宋时 定地,以飞来峰之南为天竺,以飞来峰之北为灵隐。因北麓为灵鹫寺,故峰为异其名。”灵竺佛教文化为随同杭州历史千古流传。杭州佛教的传播的寺院的兴建,都与西印度和尚慧理有关。《天竺山志》载:“东晋咸和初,慧理来灵隐卓锡,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后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慧理遂成灵懈、天竺开山祖师。至今龙泓洞口有理公岩、理公塔,塔内葬有慧理骨灰。古时,灵、竺山间猿猱居多,峰上有“呼猿洞”,相传系慧理蓄猿处。南朝刘宋时(420-479年),灵隐寺住持智一禅师亦曾养猿山间,他能呼啸招猿,人称“猿父”。古代诗人也有“施饭聚猿鸟”、“猿猱扰钟声”、“猿啼一声松子落”等诗句。 “冷泉猿啸”成为古代钱塘十景之一。

历史

由于宋真宗崇佛道,继而宋仁宗推崇佛教,因此,当时杭州官如苏轼、蔡襄、沈文通等均与杭州佛门密切交往,也使灵竺趋于兴盛。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年)有铣和尚在白云峰、狮子峰之间建观音殿,一时香火甚盛,“众山环拱,烟云瓢渺,时闻钟声,恍然天官”。皇佑元年(1049年),宋仁宗曾将秘典5330卷赐予看经院,作为教藏,为此专门造了藏经殿。至嘉佑中(1059-1060年),杭州郡守沈文通认为“观音以声音宣佛力,非禅那所居”,提出“以教易禅”,将禅寺改为教寺,并命寺僧辩才(即元净)主持筑室,殿加重檐,宋仁宗亲书“灵感观音院”寺额。至治平中(1065年前后)蔡襄守郡,由宰相曾公亮出资修建寺皖,并将其所赠佛经5230卷藏于院之西庑。元符三年(1100年)十六观堂落成。

宋室南迁后,金兵于建炎四年(1130年)入侵杭城。当时金兀术(即完颜宗弼)曾谒上天竺,得咒观音像始末,遂将观音像及大藏经载于轿车内运往北方,寺僧智完率弟子跟随至燕京西南五里的玉河乡建寺供奉。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命住持惟日建藏经楼和应真阁,并于绍兴五年亲临进香。隆兴二年(1164年),宋孝宗又命临安府尹曹澄督建五百罗汉堂。干道元年(1165年)二月,宋孝宗专门召见上天竺住持若纳,并封为“右街僧竺”,后又封“左街僧竺”,赐“白云堂印”,命若纳管辖禅、教、律三宗和江南佛教事务,由此,上天竺寺名重京师。干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还视往察看,赐绢钱二万,命重建十六观堂。至干道八年(1172年)二月又下诏重修寺院,改院为寺,御书“宝藏”额,将曰月珠、鬼谷珠,猫眼等内宫珠宝赐予该院。淳熙元年(1174年)又将福州印造的藏经500函赐藏该院。翌年,宋孝宗到上天竺进香,正式改院为“灵感观音讲寺”。当时,凡帝王上山进香都在白云堂进斋。至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改名为“天竺教寺”,评定为教寺“五山之首”。凡高丽等国使者僧人来朝,都至上天竺交验书牒并予接待。开禧二年(l206年)七月灯火成灾,十六观堂被毁,住持妙蛙竭力营建,一年完工。南宋后期,上天竺菩萨被朝廷奉为“治国安邦”的主宰。宋理宗赵昀在《天竺灵感观音大士赞》中称:“神通至妙兮隐显莫测,功德无边兮应感奚速。时和岁丰兮丰佑我民,兵寝刑措兮康此王国。”

宋末咸淳二年(1266年),寺院尽毁,于五年由寺僧庆思募建,乃改为“天竺教寺”,至元末时,上天竺寺院又毁,直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高僧宗泐入京任僧侣左善世师,奏请重建;明太祖遂下旨建观音菩萨殿,并下令杭城驻军停操二月为建寺搬运砖木。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朱祁镇将本山《北藏经》5048卷赐藏该寺左右,同时附有《护藏敕谕》一道。在明朝统治二百七十余年间,上天竺完全靠僧人募化等办法整修寺院。清朝前期,清帝信奉观音大士“奇术妙相”、“灵感显应”,对天竺寺恩宠有加。康熙玄烨,六巡江南,五到上天竺。康熙五年(1666年)发朝廷内库“重为周色”,并赐《金书尊经》,官员们盛赞此举使“湖山动色,草木回光,美哉圣乎!”玄烨先后赐御书《金刚经》石刻一部、御书“法雨慈云”匾额、金字《心经》、墨刻《药师经》、御制《重修上天竺寺碑记》等。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弘历初到南巡进两到上天竺,除题诗外,并定名上天竺寺为“法喜寺”,御书寺额和“宝陀飞观”、“普甘露门”等匾额,题写柱联有:“绕座明宝月,盈阶甘雨散花天。”此后,他每到上天竺,必有赏赐或有卸书题字,先后该观音像、佛像,石刻《莲华经》,御书《华严经》、《兰亭图石刻手卷》,并题写“色空不二”、“印真阐谛”匾额等,他手书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石刻一册曾刻石19块嵌于法喜寺罗汉大士殿。

正是由于朝廷的提倡和众多佛徒信众对“观音灵验”的信奉,故明清时,浙江苏南各地的乡民村姑都纷纷来天竺进香,成为每年一度的“香市”。据《武林旧事》、《仁和悬志》称:“方奉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大士,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来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院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诞辰,三吴浙东士民,斋至艺香,舟车络绎,昼夜不绝。”每年新年刚过,“春服既成”,而养蚕尚早,于是“衔舟打桨,进香天竺,结舫为邻,栖至于此”。每逢香市自武林门、松木场、经昭订寺到天竺,沿途摆满各种货摊,贩卖各种用具、土产、玩具等,为时一月有余,延绵数里,道为之塞。“天竺香市”被列为“十八景之一”,直至1949年前,三竺路旁仍建有相连平房供香客宿夜。50年代后开始衰落,70年代末开始重又兴盛。

“”期间,法喜寺亦遭劫难。改革开放后,杭州市政府把天竺三寺列为西湖风景区名胜发展项目,法喜寺又喜逢佛缘盛世。在国内外十方大德贤士支持下,寺院焕发新彩。重修后的法喜寺现有天王殿、圆通殿、大雄宝殿、斋堂、客房、山门等主要建筑。尤其是大雄宝殿的五百罗汉山,其雕塑造型艺术融全国各地寺院五百罗汉造像风格。寺内还有生长历史已有五百多年的古玉兰和方竹,其中古玉兰只每年二月十二开花,二月二十即凋谢,开花期仅八天,故尔有缘睹其花者甚为难得。

28日中午,杭州灵隐寺发布通告——根据省市疫情防控要求,为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和蔓延,切实保障广大游客、信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杭州灵隐寺即日起实行“双暂停”(暂停开放场所、暂停一切集体宗教活动),不接待游客和信众。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请关注杭州灵隐寺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有关信息。希望广大游客、信众密切关注实时防疫政策,做好自身防护,共同抗击疫情。

随后,法喜寺、净慈寺等相继发布通知:暂停开放。

净慈寺

记者从杭州净慈寺了解到,根据省市疫情防控要求,为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和蔓延,切实保障广大游客、信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杭州净慈寺即日起实行“双暂停”(暂停开放场所、暂停一切集体宗教活动),不接待游客和信众。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希望广大游客、信众密切关注实时防疫政策,做好自身防护,共同抗击疫情。

法喜寺

灵顺寺

综合:灵隐寺、净慈寺、杭州上天竺法喜讲寺、灵顺寺

来源: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